研究生: |
陳俐淇 |
---|---|
論文名稱: |
應用科學遊戲對ADHD學生注意力影響之探討 Study of Science Game’s Influences on Att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ADHD |
指導教授: |
許春峰博士
孟瑛如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科學遊戲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注意力 、單一受試實驗設計 、跨受試者多基線 |
外文關鍵詞: | science gam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ttention,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subject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跨受試者多基線設計,探討科學遊戲教學對ADHD學生注意力之(1)集中度(2)持續度(3)廣度和(4)切換性速度等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新竹○○國民小學三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國小四、五年級學生。研究的進行分為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三階段,為期二十一週,每週二次,每次30分鐘,基線期和維持期進行自然科教學,介入期進行「科學遊戲教學」。自然科教學是以學校自然科為教材,科學遊戲教學是研究者編選的科學遊戲單元,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注意力觀察表」,所得的資料以目視分析法、C統計考驗配合錄影觀察紀錄和教學回饋表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
二、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注意力的持續度
三、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注意力的廣度
四、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注意力的切換性速度
This study purpor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ience game on improving the att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ncluding focused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attention span , switch and speed attention. A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 subject research design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ree students who were fourth-grade and fifth-grade with ADHD were taught. Data was analyzed with visual analysis , further tested with the simplified time-series C statistic, digital video observation and teaching feedback sheet. Teaching materials of Baseline Phase and Maintenance Phase were refer to versions of Science text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Intervention phase were science games chosen and designed by research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
1. All the three students with ADHD improved on their focused attention
by science game.
2. All the three students with ADHD improved on their sustained attention by science game.
3. All the three students with ADHD improved on their attention span by science game.
4. All the three students with ADHD improved on their switch and speed attention by science game.
一、中文部分
王乙婷(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研究所,台南市。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7、8),18-22。
王錦銘(2006)。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孔繁鐘、孔繁錦編譯(2000)。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北市:合記。
江淑瑩(2006)。以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戊益(2002)。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玩具DIY模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
研究所,台中市。
李治彬(1997)。開放體罰無法解決管教問題。教育資料文摘,238,193-194。 李雲(日期不詳)。孩子們的實驗童玩。曉群出版社。
杜正治(1994)。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吳勝儒等譯 / Stephen B. Richards等原著(2003)。單一受試者研究在
教育與臨床情境中的應用。嘉義:濤石。
宋淑慧(1994)。注意力異常與評量。高市鐸聲,4(2),21-26。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孟瑛如(1997)。他不是壞,他只是靜不下來—如何與教室中的過動兒互動。
新幼教,15,25-27。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74-75,86,97)。台北市:五南。
林玉華(199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彰化市。
林裕芳(1999)。過動兒行為問題、父母親教養壓力與治療接受意願之
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林崇德主編(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淑玲(2002)。國小二年級普通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同儕接納課程之
實施。台東特教,16,31-43。
林淑菁(2003)。科學活動推廣現況之個案硏究 : 街頭物理。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高雄市。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市:五南。
林明清(2001)。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沙戲治療歷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周映君(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注意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洪儷瑜(1994)。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認識與教育。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輔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印製。
洪秋綿(2004)。結構式教學環境對國小資源班ADHD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
花蓮市。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施錚懿(1997)。運用自我管理技巧於注意力缺陷動兒童。國教園地,59,
17-20。
胡永崇(1999)。認知能力及其評量。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0。
柯虹如(2006)。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
12-18。
徐秀宜(199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候群兒童親子互動方式之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徐麗雪(2002)。國小科學遊戲教學活動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台北市。
陳惠芬(2000)。「科學趣味競賽」引入國小教學活動成效研究---以水火
箭之學習環模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陳忠照(1990)。圓一個快樂童年的夢---親子科學遊戲的實施。國民教育, 5,26-32。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鮮師vs.至聖先師。臺北市:心理
陳育芬(2005)。特殊兒不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缺席。資源班的電子園地。2006.08.08,取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23。
陳榮華(1997)。魏氏智力兒童第三版(中文版)指導手冊。台北市:
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蒂勻(2005)。知覺動作訓練課程對ADHD兒童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研究所,屏東市。
陳佩足(2004)。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藥物治療法。教師天地,133,67-72。
許天威(1990)。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
許義宗(1981)。幼兒科學遊戲。台北市:理科。
許順欽(2003)。科學玩具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以促進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
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
教育研究所,花蓮。
莊毓文、洪美慧(1978)。怎樣在團體活動中指導科學遊戲。台中縣:
台灣省教育廳。
陸雅青(1985)。藝術治療在過動症兒童治療的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報, 26,91-116。
郭美滿(2004)。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個案分析。台北市: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張世彗(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異常(ADHD)教師實務手冊。台北市: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教育中心。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淑慧(2003)。科學玩具遊戲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美齡(2003)。正向語句引導和增加教室中表現次數在國小ADHD兒童教室中干擾行為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金源(2000)。自閉症兒童。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黃瑋苓(2004)。班級中的寶貝--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屏師特殊教育,
8,10-17。
黃瑞珍(1993)。資源教室的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心理。
黃惠玲、趙家琛譯/Russell A. Barkley Kevin R. Murphy著(2001)。注意力
缺陷過動症臨床工作手冊。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2000)。教育研究的倫理。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
研究法,83-88。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靜晃譯/James E. Johnson等著(1998)。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揚智。 郭騰元(2000)。創意的科學玩具。台北市:牛頓。
游恆山譯(1989)。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台北市:心理。 董媛卿(1994)。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五南。
楊坤堂(2000)。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台北市:五南。
楊忠樵(2001)。以「製作科學玩具」輔助國小兒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
--以電磁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
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楊惠甄(2000)。遊戲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8,49-51。楊琇博(2004)。「親子互動團體治療方案」對ADHD兒童的輔導成效評估。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4),28~30。
鄧文華譯/Michael Shermer著(1995)。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台北市:
及幼文化。
劉于嘉(2004)。科學趣味競賽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潘怡吟(2002)。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明富(2000)。「過」人的「智慧」-高智商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在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上的表現。資優教育季刊,75,26-36。
蔡明富(1995)。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南市。蔡景宏、高淑芬(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兒童的追蹤研究文獻
回顧。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307-314。
賴霖歆(2003)。注意力缺陷過動學生行為之功能性評量與介入趨勢。障礙者理解,3(1),25-31。
鍾聖校(1998)。如何提高師專學生的研究精神。國民教育,24(11),
28-33。
蘇秀玲、蘇秀月(199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0(1),47-68。
蘇秀玲(2004)。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學童的科學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研究所,
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 N.(1985).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NY:W. H. Freedom and Company.
Barkley, R. A. & Murphy, K. R. (1999, 2001).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linical Workbook (2nd ed.). N Y: Guilford. A Spanish translation has also been published with assistance of Jose J. Bauermeister, Ph. D. and associates.
Barkley, R. A. (1990).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NY: Guilford.
Barkley, R. A.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nd ed.). NY: Guilford Publications.
Barnett, L.A., & Kleiber, D.A. (1982). Concomitants of playfulness in early childhood: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gender.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41, 115-121.
Bransford, J. D. (1979). Human Cognition: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Carpenter , D. (2002). Mainstream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ase studies from Australasi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3(1), pp. 19-37.
Carson, N. R. (1993).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Behavior. Allyn and Bacon.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NY: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Humphreys, G. W. (1981). On varying the span of visual attention: Evidence for two modes of spatial atten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3A, 17-30.
James, W. (1981).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Y: Holt.
Klorman. R. (1991). Cognitive event-related postentials in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4(3), 130-141.
Martindale, C.(1991). Cognitive psychology /a neural-network approach.
California:Brooks & Cole .
Martens, R. (1987). Coaches Guide to Sports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ielsen, S. L.,& Sarason, I. G. (1981).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1, 945-960.
Owens, K. D.(1997). Playing To Learn: Science Games in the Classroom. Science Scope, 20 (5 ), 31-33.
Padilla, M. J.,& Pyle, E. J.(1996). Observing and Inferring Promotes Science Learning: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kill at Making Observations and Inferences. Sciences and Children, 33(8), 22-25.
Palloway, E. A., & Payne, R. A. (1985).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tarded special need learners. (3rd ed.).
Parasuraman, R. (1984), The attentive brain (ed.).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Rosenberg, M. S., Wilson, R., Maheady, L., & Sindelar, P. T. (1997). Educating students with behavior disorders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eid, R., Maag, J. W., Vasa, S. F., & Wright, G. (1994). Who are the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school-based survey.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8, 117-137.
Scheckel, L.(1998). Spearifishing in the Classroom. Science Scope,21(7), 36-37.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9).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2),117-130.
Tawney and Gast(1984/1994,p.195)Tawney, J. W., & Gast, D. L. (1984).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Merrill.
Umbreit, J. (1995).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in a regular classroom setting for the disruptive behavior of a student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Behavioral Disorders, 20, 267-278.
Wang, Y., Chong, M., Chou, W., & Yang, J. O. (1993). Prevalence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 Journal of Formosa Medical Association, 92 , 133-138.
Wessells, M. G. (1982). Cognitive psychology. NY: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Inc..
Zentall, S. S. (1993).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