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俊傑 Chen, Chun-Chieh. |
---|---|
論文名稱: |
消逝的過往 - 陳俊傑陶藝創作論述 The Passing Past : Chun Chieh Chen's Ceramics Art |
指導教授: |
蕭銘芚
HSIAO, MING-TUN |
口試委員: |
施富錡
SHIH, FU-CHI 梁家豪 LIANG, JIA-HAUR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消逝 、痕跡 、陶藝 、燻燒 |
外文關鍵詞: | Elapse, Trace, Ceramic Art, Smoke-fired Ceramic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乃探討筆者就讀研究所期間,從經歷親人的衰老、死亡到觀察物件的外在變化所體會的心境轉變,探討自身對於時間與關係消逝的遺憾,並投射於創作的形式過程。本論述透過現象學解釋消逝的發生,再透過心理學及色彩學的黑灰白分析生活中消逝遺留的痕跡,最後再透過藝術治療及民俗信仰試圖闡述藝術創作中的儀式性與療癒感。筆者透過創作的方式與自我對話,重新正視並好好面對自己疏於溝通的問題,並運用陶瓷燻燒的創作手法,透過材質的脆弱性與木屑燃燒碳素附著坯體的自然效果表述消逝的過往。
創作中以敘事物件做為記憶故事的載體,而痕跡作為連結回憶的媒介,將其轉換為「消逝物」、「回憶物」兩系列作為消逝的體會呈現,在創作過程中回想每段關係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和他人的互動關係,最後透過陶瓷燻燒儀式性的創作步驟,轉化對死亡的想像與對親人的思念,撫平情緒並開始進行屬於筆者自身漫長的告別。
This creation discussion will discuss the author's mental status changes from experiencing the aging and death of relatives by observing the external changes of objects during the graduate school period. discussing the regrets for the past and relationship, projecting it on the formal process of creation .
This thesis explains the occurrence of disappearance through phenomenology, analyzes the traces of disappearance in life through psychology and color science of black, gray, and white.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ritual and therapeutic sense of artistic creation through arts therapy and folk beliefs.
Through the way of creation and self-talk, the author re-faces and facing the problem of neglect of communication, using the creative method of smoked fired ceramics to express the disappearance and past through the fragility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natural effect of the carbon from burning sawdust.
In the creation, objects are used as the carrier of memorizing stories, and traces are used as a medium to link memories.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two series of "passing objects" and "memory objects" as the experience of passing away, recalling each relationship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self-positioning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finally through the ceremonial creation steps of smoke fired ceramics, transforming the imagination of death and the yearning for relatives, soothe the sorrow and start the long farewellness that belongs to the author.
(德)海勒著,《色彩的性格》,吳彤譯。北京 : 中央編譯,2008。
[英] 布魯斯¬-米特福德、威爾金森著,周繼嵐譯,《符號與象徵》。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 : 榮格想像精華的總結》。新店 : 立緒文化,1999。
Cathy A.Malchiodi著,朱慧瓊譯,《藝術治療:自我工作手冊》。台北 : 心理,2013。
Cathy A.Malchiodi著,陳麗芳譯,《靈魂的調色盤-讓內在的藝術家活躍期來》。台北 : 生命潛能,2003。
Elisabeth Kübler-Ross , David Kessler著,《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師的最後對話》,張美惠譯。台北 : 張老師文化,2006。
Elisabeth Kübler-Ross , David Kessler著,張美惠譯,《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師的最後對話》。台北 : 張老師文化,2006。
Ernst Cassirer著,結構群譯,《人論》。台北 : 志龍印刷,1989。
Frederic C . Bartlett著,黎煒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杭州: 浙江教育,1998。
Jack Tresidder著,蔡心語譯,《符號全書》。台北,春光出版,2009。
Jeanne Safer著,謝靜雯譯,《死亡的益處》。台北 : 大塊文化,2010。
Klass, D.,Silverman, P. R.,Nickman, S. L.,《Continuing bonds: New understanding of grief》,Taylor & Francis Philadelphia :,1996。
Mircea Eliade著,晏佳可等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2008。
Robert A. Baron , Donn Byrne , Nyla R.Branscombe 著,梁家瑜譯,《社會心理學》。台北 : 心理,2009。
Stefan Klien著,陳素幸譯,《生命的時間學》。台北市;大塊文化,2008。
Victor Turner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5。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76。
何政廣主編,《克利:詩意的造型大師》。台北 : 藝術家,1999。
宋光梁,《陶瓷技術概論》。台北 : 徐氏基金會,1992。
李佩怡,<探討「夢見逝親」現象對喪慟之心理療癒 >《安寧療護雜誌》,第19捲,第1期。台北 :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2014。
李杰臣,《譜寫永恆的黑與白》。北京 : 電子工業,2004。
卓承芳,<速度與生存恐慌 - 維希留的技術批判理論>,《哲學與研究Philosophical Research》,第5期。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19。
邵婷如,《陶人・陶觀:日本當代陶藝名人集》。台北 : 藝術家,2011。
侯南隆,《至親遠逝--影響喪親者悲傷復原相關因素之探討》,《生死學研究通訊》,第3期。嘉義: 南華管理學院生死學研究所, 1999。
洪雅琴,<傳統喪葬禮儀式中的哀悼經驗分析:以往生到入殮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台北 :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3。
珍妮薇・尤跟森著,馬向陽譯,《消失》。台北 : 時報出版,2000。
高宣揚,《佛洛伊德主義》。台北 : 遠流出版社,1993。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研究》。台北 : 台大,1994。
張藍石,<源自死亡焦慮的宗教委身機制:分析模型與建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8期。台北 : 心理,2017。
莊幸諺、周玉秀,<從親人的逝去開展自我的生命意義>,《生死學研究》,第14期。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2012。
陳靜瑩,《消逝物的意義》。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2017。
博田茶,《好色人生;色彩的魔術師》。台北 : 婦女與生活社,2000。
滋賀縣立陶藝之森編著,《特別企画展新時代の「やきもの」への挑戦!あれもやきものこれもやきもの陶芸の森アーティストイン・レジデンス20年のあゆみ》。日本 : 滋賀縣立陶藝之森2013 ,2013。
劉豐榮,<精神性取向全人藝術創作教學之理由與內容層面:後現代之學院藝術>,《視覺藝術論壇》,第5期,2010。
劉豐榮,<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 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第8期,2004。
霍韜晦,《走出死亡》。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2010。
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上)〉,《廣西民族研究》,72 期,2003。
謝宗榮、李秀娥著,《圖解台灣民俗工藝》。台中 : 辰星,2016。
一条Yit,網路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huzMksbo4 。
李瀚卿著,《李瀚卿個展 LEE HAN CHING》,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https://yiri.com.tw/category/yiri-arts/407-2019-10-22-02-13-47。
施晶琳。《臺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4。<https://hdl.handle.net/11296/4vz44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陸潔《鮮花枯花都是玻璃?藝術家精湛玻璃手藝,演藝花朵的生命巡禮。》台北;創意靈感,2018。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