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哲瑋
Hu, Tse-Wei
論文名稱: 數學魔術對國小不同學習成就之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
Effect of Mathematic Magic Activities on the Mathematics Learning of Diffe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指導教授: 許慧玉
Hsu, Hui-yu
口試委員: 陳建誠
Chen, Jian-Cheng
陳正忠
Chen, Jeng-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數學魔術遊戲教學晤談法
外文關鍵詞: mathematical magic, game, teaching interview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台灣學生在數學學習表現上有落差逐漸加大的問題,而數學奠基活動則是透過數學遊戲或數學魔術,在課前為學生奠立數學學習之基礎,希望能解決學習落差的情形。本研究目的是觀察國小中年級不同數學學習成就的學生,在面對數學魔術時,如何從魔術中觀察數學關係、提出解決策略。本研究採用教學晤談法,以新竹市某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成就分屬低、中、高的六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分別包含餘數概念以及因數與倍數概念的兩個數學魔術,進行一對一的魔術活動,隨後進行教學晤談,同時並以錄音、錄影、以及學習單等方式收集資料。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以下四種結論:一、在面對不同數學魔術時,個別學生具有其固定的思維模式。二、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生在面對數學魔術時,都能提出自己的解決策略,只是深入程度有所差異,其中又以高成就和低成就學生較願意提出自己的策略。三、數學魔術教學可分為四個層次。四、餘數概念不容易透過魔術觀察,六名學生不論成就高低,沒有任何一位能觀察到魔術中使用的餘數概念。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將數學魔術融入課堂教學時的參考依據、數學奠基活動設計時之參考,最後並對未來研究提供更進一步的建議。


    In recent years, Taiwanese students have had a problem of gradually increasing gap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he Mathematics Grounding Activity are through math games or math magic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s before class, hoping to solve the situation of learning ga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when facing math magic,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how to observe mathematics relations from magic and propose solutions. This study adopts the teaching interview method, taking six of low, medium,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in the fourth grade of a prim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wo math magics that include the concept of remainder and the concept of factor and multiple. After one-on-one magic activities, followed by teaching interviews, at the same time collecting data by means of audio recording, video recording, and learning slip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1. when facing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agic, individual students have their fixed modes of thinking.
    2.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can come up with their own solution strategies when facing mathematical magic, but the degree of in-depth is different. Among them, students with high achievements and low achievem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propose their own strategies. 3. Mathematics magic teac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4. The concept of remainder is not easy to observe through magic. Regardles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ix students, no one can observe the concept of remainder used in magi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basis for integrating math magic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Mathematics Grounding Activity, and finally provide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習理論 7 第二節 遊戲化 15 第三節 數學遊戲 21 第四節 數學奠基活動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教學晤談法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餘中生有 44 第二節 九為上策 108 第三節 單一學生兩個魔術之策略分析 1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8 參考文獻 180 附件 189

    中文部分:
    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345-402)。臺北:心理。
    王幼軍(2002)。數學中的遊戲因素及其對於數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4(2),12-17。
    王玉蓉(2016)。遊戲化學習對國中生生物科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的影響。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秋明(2017)。遊戲化無人自助店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王若慈(2018)。遊戲融入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 以乘法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紹帆(2012)。以遊戲化行動昆蟲學習系統提昇學習動機與成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王裕佳(2018)。數學遊戲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數概念學習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何螢玲(2017)。玩出新品味-遊戲化品牌APP對品牌溝通效果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沈明明(2018)。基於學習風格之適性化擴增實境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周長與面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如皓、林壽福、莊惟棟(2016)。驚人的數學魔術:18堂課,輕鬆變身數學A咖。台北市:如何。
    吳昇峰(2018)。數學遊戲融入教學對七年級社團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吳敏(2014)。App使用性、遊戲化機制與介面美感對遊客體驗之影響——以互動青草巷App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等譯 (2008)。幼兒遊戲:0-8歲幼兒園實務為導向。臺北市:華騰文化。[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Wardle, F. (1999). Play, development, and early education. Pearson/Allyn and Bacon.]
    呂伯川(2017)。發展具診斷與回饋數學迷思概念之雙層次測驗遊戲式學習模式-以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振瑀(2018)。探討在購物網站上遊戲化對內、外在動機與再購意圖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琴娟(2003)。遊戲化直笛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直笛學習興趣、直笛成就及音樂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沈文琦(2018)。遊戲化架構下戰地觀光活動元素設計之研究- 以大膽島為例。國立金門大學管理學院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觀光管理組碩士論文,金門縣。
    周麗鳳(2017)。蒙特梭利數學操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幼兒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林子雯(2018)。國小五年級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奠基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佳漢(2016)。互動式PowerPoint遊戲化課程設計- 以台灣史「史前時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明德(2017)。遊戲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陳涌主編(2014)。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11國家報告。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福來 (2015)。就是要學好數學(just do math)。科技部計畫書。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福來 (2017)。執行理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1080326檢自http://www.sdime.ntnu.edu.tw/page1/super_pages.php?ID=page1&Sn=4
    林福來(2014)。數學奠基與義診的理念。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教育中心主辦2014「數學活動師」培訓研習營研習手冊,臺北市。
    林意桓(2018)。數學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
    邱茂哲(2015)。遊戲化互動科技輔助開發音樂智能成效之研究-以小提琴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侯惠澤(2016)。遊戲式學習。臺北市:親子天下。
    洪仲威(2017)。遊戲化感知、運動動機、運動自我效能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胡欣慈(2018)。遊戲式學習結合翻轉教育的新數學教學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唐偉軒(2014)。自我決定理論與遊戲化線上作業平台。國立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如慧(2017)。遊戲教學融入數學課程對國小三年級資源班學生學習成效 之研究-以圓與角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高翊瑄(2014)。人力資源教育訓練遊戲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國立交通大學丘成桐中心編輯總責 (2017)。數理簡訊:PISA 2015與TIMSS 2015再看國際數學評量中的臺灣。數理人文,11,6-7。
    國立編譯館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市:文景書局。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106年協助縣市辦理學生學習能力檢測數學五年級施測結果報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頁7-8。
    張玉珍(2018)。桌上遊戲應用於國小數學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佑愷(2016)。創造性遊戲化教學系統對創造力、學習成效和接受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數位內容科技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俊彥主編(2009)。TIMSS 2007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取自http://www.dorise.info/DER/download_T2007/resault/TIMSS-2007-full_ver.pdf
    張俊彥主編(2018)。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15國家報告。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秋男主編(2005)。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敏桂(2018)。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等值分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淳恩、邱裕鈞、傅強(2018)。設計與評估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之遊戲化激勵機制。運輸學刊,30:2,89-112。
    張維忠(2006)。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4),頁83-94。
    教育部(2016)。就是要學好數學(JUST DO MATH)計畫。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987,c639-1.php?Lang=zh-tw。
    梁仲容、韓弘偉、黃建中(2014)。小數奠基活動模組的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吳博雅(主持人),語文與數學領域補救教學研究。2014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國立台南大學
    梁秀華(2017)。數學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二年級補救教學之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許梅君(2018)。遊戲化於金融服務軟體設計要素之探討 —以機器人理財軟體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明修(2018)。遊戲化策略平台設計對小學生課堂參與及互動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台南市。
    陳孟宜(2017)。利用數學遊戲的方式進行直角坐標平面及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教學學習成效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怡潔(2018)。奠基活動運用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政瑜(2017)。數學魔術對國小六年級球隊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珍妮(2014)。以人機互動觀點建構與評估遊戲化傳統中國醫藥數位學習系統。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美怡(2006)。遊戲化音樂欣賞教學策略運用國小六年級學童後設認知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薇如(2018)。探討遊戲化融入英語教學之成效以及對於學生學習焦慮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韻帆(2015)。遊戲化應用於樹木診斷APP設計之初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傅子瑜(2017)。結合範例提示策略的遊戲式學習系統對國中生學習數學之影響---以濃度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彭靜萱(2018)。遊戲化要素影響行動基金工具的使用意圖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千慈(2017)。遊戲化排球教學對國中生動作能力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柏凱(2018)。國中學生數學遊戲融入二次函數教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敏雄(2013)。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前臺灣中小學生的數學表現:跨國、跨年級及跨屆比較。中央研究院週報,1442,3-5。
    黃毅英(1997)。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黃瀞(2017)。數學桌上遊戲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學童學習動機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葉益誠(2019)。賽德克族三年級學童在文化回應與動手做活動的數學學習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葉縉(2017)。遊戲化融入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雷秀萍(2011)。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上的實踐-以「1960年代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的單元教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瑋薪(2016)。有意義的遊戲化架構於線上學習管理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數位內容科技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廖誼樺(2018)。以遊戲式數學活動啟動學生主動思考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49屆314班全體同學(合譯)(1998)。數學思考(原作者:John Mason, Leone Burton and Kaye Stacey)。台北: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2 )
    劉巧伶(2015)。另類實境遊戲APP設計-以通勤遊戲化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歐亞欣(2017)。桌上遊戲融入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整數四則列式之影響。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蔡惠婷(2016)。遊戲化運用與員工滿意度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
    鄭云筠(2013)。遊戲化機制對專案團隊績效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宇玲(2016)。幾何數學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學習投入與圖形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盧怡伶(2018)。透過數學奠基活動減輕八年級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蕭新雄(2016)。以奠基活動進行七年級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薛靜婷(1999)。環境教育遊戲化活動中兒童參與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謝佩勳(2017)。遊戲化即時回饋系統對國中生內外在動機、學習投入度、注意力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簡祥育(2017)。線上學習者的成就目標以及其對遊戲化線上學習平台中的遊戲因子的態度。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饒見維 (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Apostol, S., Zaharescu, L., & Alexe, I. (2013). GAMIFICATION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GAMES. Elearning & Software for Education, (2).
    Bodrova, E., & Leong, D. J.(1996).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Merrill, an imprint of Prentice Hall.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runer, J.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ward University.
    Chou, Y. K. (2015). Actionable gamification: Beyond points, badges, and leaderboards. Fremont, CA: Octalysis Group.
    Cobb, P., & Yackel, E. (1996). Constructivist, emergent,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1(3/4), 175-190.
    Deterding, S., Dixon, D., Khaled, R., & Nacke, L. (2011, September). From game design elements to gamefulness: defining gamif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MindTrek conference: Envisioning future media environments (pp. 9-15). ACM.
    Dienes, Z. P. (1960). Building up mathematics. London: Hutchinson Educational Company.
    Dienes, Z. P. (1973). Mathematics through the senses, games, dance and art. Windsor, UK: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ssays, UK. (November 2013). The Mathematical Learning Theor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iassignment.com/essay-samples/education/the-mathematical-learning-theories-education-essay.php?vref=1
    Gallimore, R., & Tharp, R. (1990). Teaching mind in society: Teaching, schooling, and literate discourse. In L.C. Moll (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pp.175-20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lick, L. H. (1898). A philosophy of play. New York:Scribners.
    Harvey, J. G. & Bright, G. W. (1985). Mathematical game: Antithesis or assistance? Arithemetic Teacher, 85(2), 23-26.
    Juul, J. (2018). The game, the player, the world: Looking for a heart of gameness. PLURAIS-Revista Multidisciplinar, 1(2).
    Kapp, K. M. (2012) The Gamification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Case-Based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 Pfieffer: An Imprint of John Wiley & Son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ruar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r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ry Press.
    Lazarus, M. (1883). Über die reize des spiels. F. Dümmler.
    Lesh, R. (1979). Mathematical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nsider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In R. Lesh, D. Mierkiewicz, & M.G.Kantowski (Eds.). Applie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Columbus, OH: ERIC/SMEAC.
    Lesh, R., Post, T. & Behr.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 of represent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Lim-Teo, S. K. (1991). Games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2), 47-56.
    Lin, F.L. (2018, June). How Chinese Taipei used TIMSS data to reform mathematics education. IEA Compass: Briefs in Education No. 2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IEA.
    McDougall, W. (1923). Outline of psychology. Scribner.
    Moss, S. A., Irons, M., & Boland, M. (2017). The magic of magic: The effect of magic tricks on subsequent engagement with lecture materia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1), 32-42.
    Ning, T. C. (1992). Children’s Meanings of Fractional Number Word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thens, G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OECD (2009). PISA Data Analysis Manual: spss second edition,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056275-en
    OECD (2013). PISA 201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Problem Solving and Financial Literacy,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190511-en
    OECD (2016), 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I): Excellen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9789264266490-en.
    Oldfield, B. J. (1991). Games in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in School, 20(1) , 41-43.
    Patrick, G. T. W. (1916). The psychology of relaxation. Houghton Mifflin.
    Phillips, D.C. (1995).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7), 5-12.
    Piaget, J., & Cook, M.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Vol.8, No.5, p.18).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Sriraman, B., & English, L. D. (2005).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ing of Dienes' principles. ZDM, 37(3), 258-262.
    Stott, A., & Neustaedter, C. (2013). Analysis of gamification in education. Surrey, BC, Canada, 8, 36.
    Tharp, R. and Gallimore, R. (1988).Rousing minds to life: teaching, learning, and schooling insocial context.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86). Thought and language (A. Kozulin,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4.)
    Vygotsky, L.S.(1987).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 Vygotsky. Vol. 1. New York :Plenum.
    Wood, D., Bruner, J.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v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Zichermann, G. (2010, October 26). Fun is the Future: Mastering Gamification. Retrieved July 18, 2012, from YouTube Google Tech Talk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O1gNVeaE4g.
    Zichermann, G., & Cunningham, C. (2011). Gamification by Design: Implementing Game Mechanics in Web and Mobile Apps. Sebastopol, CA: O’Reilly Med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