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瓊霞
論文名稱: 再探電子花車:矛盾•仰望•現代性
指導教授: 宋文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電子花車熱鬧奇觀類中介狀態現代性文化展演
外文關鍵詞: spectacle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重心在於解析電子花車所引發來自於儀式內容、觀賞情緒及社會評價兩極化的矛盾。有鑒於台灣各界對電子花車認識過於貧乏,研究者因此取採取深度田野觀察,對電子花車的經營型態以及歷史演變的過程進行紀錄,並且突破過去研究的瓶頸,找到了電子花車的創始者,把該行業的發展脈落做了清楚的交代,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
    電子花車的儀式內容衝突,來自於表演內容跨越婚喪喜慶廟會等多種場合,具有中介與類中介狀態共存的特殊性。在分析俗民熱鬧心態後,電子花車作為民俗陣頭,構築熱鬧氣氛的重要性因而突顯。這種與民俗結合的特色,乃使電子花車得以跨越各種儀式場合。而電子花車作為一種社會工業化後特有的奇觀式文化展演,其發展背景乃是台灣50年代之後生產模式的轉變以及政權易轉所帶來的文化衝擊。

    電子花車所引起的社會內部衝突,在於高尚與庸俗的兩極化評價,主流文化慣於將庸俗品味與下層階級連結,電子花車成為醜惡俗民生活的代表,因而被嚴厲撻伐。然而事實上電子花車卻是中上階級標誌高尚生活型態的重要介質。電子花車所傳達的時代精神,乃是50年代以降國民政府所發動的現代化要求,透過嚴密的政治手段、身體規訊,企圖落實國家以及人民追求現代化的概念。電子花車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創作者抓取有現代性意涵的事物加以拼湊成電子花車,中上階級在接收統治者的現代化訊息後以精緻消費的方式,追隨統治者所宣揚的現代高尚文化系統。電子花車普遍為下層階級採用後,逐漸失去區辨社會身分的功能,伴隨著中上階級為了吸納更高文化系統所進行的自我推離,而成為被主流攻擊的焦點。


    第一章 研究緣起與問題…………………………….. 01 一、 研究緣起與動機…………………………………….. 01 二、 問題意識…………………………………………….. 02 (一)、 歷史的「偶然」…………………………………….. 02 (二) 研究提問…………………………………………….. 03 三、 文獻回顧…………………………………………….. 07 (一)、 張世雄:電子花車、民間宗教、與性道德的矛盾? 07 (二)、 張世雄:Gender Question in Folk Religion of Taiwan ……〈台灣民間宗教中的性別秩序問題─電子花車與赤裸女體的公開陳列〉 13 (三)、 宋光宇: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 18 (四)、 吳金泰: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再觀察20 (五)、 黃文博:紅裙普眾生─電子琴花車的興衰史………. 21 (六)、 小結…………………………………………………… 22 第二章 電子花車歷史流變……………………………….. 25 一、 寫在正文之前:純屬虛構,以求雷同………………. 25 二、 電子花車表演及經營型態……………………………. 35 (一)、 表演場合及內容………………………………………. 35 (二)、 業務流程:下訂單……………………………………. 40 三、 電子花車的歷史………………………………………. 43 (一)、 歷史調查的入口………………………………………. 43 (二)、 花車前傳:劉氏家族企業……………………………. 45 (三)、 電子花車業的成形……………………………………. 55 四、 進入田野…如一粒釀甕中的梅子…………………… 61 第三章 「熱鬧」— 一個建構社會價值的過程………… 67 一、 民間娛樂的存亡……………………………………… 67 (一)、 歌舞團與康樂隊………………………………………. 67 (二)、 電子花車和康樂隊……………………………………. 71 二、 熱鬧—建構社會價值與自我詮釋的情境……………. 75 (一)、 熱鬧:建構共同價值與自我詮釋……………………. 75 (二)、 熱鬧的層次……………………………………………. 77 (三)、 強迫觀看、複製與實踐………………………………. 79 (四)、 熱鬧的電子花車………………………………………. 80 第四章 仰望現代性……………………………………….. 82 一、 社會劇與類中介狀態…………………………………. 82 (一)、 奇觀式展演……………………………………………. 82 (二)、 危機處理與社會劇……………………………………. 84 (三)、 工業社會的類中介狀態………………………………. 88 (四)、 奇觀式展演與工業社會類中介狀態…………………. 91 二、 時代危機:政治之外的深水炸彈……………………. 92 (一)、 生產模式的扭轉………………………………………. 94 (二)、 「高尚」的電子花車:文化的仰望…………………. 97 三、 電子花車:一個神話式的符碼………………………. 102 (一)、 符號的二階結構………………………………………. 103 四、 是奇觀,也是儀式……………………………………. 107 (一)、 儀式中的交融狀態:觀眾的無差別身分……………. 107 五、 現代性:未及的夢……………………………………. 108 第五章 你為什麼該死,電子花車?…………………….. 111 一、 品味與階層……………………………………………. 111 二、 新聞分析………………………………………………. 114 (一)、 罪與罰…………………………………………………. 115 (二、) 電子花車的社會座標…………………………………. 121 三、 致病的庸俗……………………………………………. 122 (一)、 內在化與污染性………………………………………. 123 (二)、 內在排毒………………………………………………. 124 (三)、 外科手術………………………………………………. 128 四、 高尚的奢侈品…………………………………………. 131 五、 合法的品味……………………………………………. 134 (一)、 國民黨的現代化統治…………………………………. 135 (二)、 從高尚到庸俗…………………………………………. 137 六、 小結……………………………………………………. 139 第六章 結論……………………………………………….. 141 一、 解開矛盾…………………………………... 141 二、 未竟之功…………………………………………….. 143 三、 異國聯想…………………………………………….. 144 附錄一 彰化縣電子琴花車營業管理辦法………………….. 148 附錄二 新聞分析統計表…………………………………….. 151 附錄三 台灣地區各類工作平均薪資與 電子花車消費額度比較表 152 參考書目 …………………………………………………………. 155

    英文參考書目
    Barthes , Roland
    1972, Mythologies ,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nnette Lavers, The New York: Nooday Press.
    Fontanel, Beatrice
    2001, Support and Seduction – A History of Corsets and Bra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Wood, Harry N. New York : Abrams, Inc., Publishers.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MacAloon , John J.
    1984, Rite, Drama, Festival, Spectacle, Philadelphia : 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Myerhoff, Barbara
    1990,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chner, Richard and Willa Appel
    1990 ,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ictor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New York : Aldine de Gruyter.
    1978,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 From Ritual To Theatre, New York : PAJ Publications.
    Wuthnow, Robert.
    1984, Cultural analysis : the work of Peter L. Berger, Mary Douglas, Michel Foucault, and Jurgen Habermas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文參考書目
    張世雄
    1995年9月,<電子花車、民間宗教與性道德的矛盾?>,台北:《思與言》,第33卷,第3期,p.129~159。
    張世雄
    1995年7月,<臺灣民間宗教中的性別秩序問題--電子花車與赤裸女體的公開陳列Gender Question in Folk Religion of Taiwan>,《東海學報》,36卷5期, p.103-120。
    宋光宇
    1994年11月,<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 一個歷史的觀察>,台北:《歷史月刊》,82期,p.74~85。
    吳金泰
    1997年3月,<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現象的再觀察>,台北:《台灣風物》,47卷1期,p.95~109。
    黃文博
    1989年8月,《紅裙普眾生—電子花車的興衰史--- 台灣信仰傳奇》,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坤良
    1999,《南方澳大戲院史》,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作
    1995,《台灣:戰後五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胡台麗
    1989,<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係反映之民俗信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p.401-424。
    潘英海
    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台北:《本土心理學研究》,p.330-337。
    王宏仁
    1999,<195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六期,p.1-35。
    陳永淘
    2000,《「強暴文化」就是「台北藝術節」的文化?陳永淘給馬英九、龍應台的一封公開信》,轉載自阿淘網站http:// xxx.itaiwan.net/ato。
    漢珍資訊系統公司
    1999,《中國時報影像資料庫》,台北。
    聯合線上公司
    2001,《聯合知識庫》,台北。網址:http://udndata.com
    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社。
    趙彥寧
    1999,<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0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六期。
    黃金麟
    1998,<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
    《國民生活須知推行辦法》
    1968,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興(57)推字第0241號公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
    1968,《國民生活須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台灣省政府
    1960,《臺灣省『全面實踐國民生活須知貫澈社會革新案』初步執行成效報告表》。
    張小虹
    2000,<虛飾中國:流行時尚設計中的文化曖昧>,台北:《中外文學》,第29卷,第二期。
    劉紀蕙
    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出版社。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
    2001,《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應貴主編
    1992,《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
    何翠萍
    1984,<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台北:《人類與文化期刊》,第19期,P56-6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