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俊廷 |
---|---|
論文名稱: |
理學與南宋初期的鄉賢祠 |
指導教授: | 黃敏枝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9 |
中文關鍵詞: | 朱熹 、鄉賢祠 、理學 、張栻 、三代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以朱熹為主的理學家群體們,
為了移風易俗,再造三代醇美民風,努力在各地建立理學前輩或地方名賢的鄉賢祠,企圖影響當地士大夫階級的思維,並透過這些士大夫擴大影響力,使一般民眾也能起而效法這些前賢,最後重回三代的理想世界。
本文由第二章開始,接連以朱熹與張栻的文集,討論了以祭祀理學家前輩為
主體的周敦頤與二程等三先生的鄉賢祠,發現原本被認為應該處於最重要地位的程顥與程頤二程兄弟的獨立祠堂、或是二程合祀的祠堂比例甚低,反而是朱熹時代被尊為「理學開山祖」的周敦頤祠堂為數甚多;而將三人一起祭祀的祠堂也為數不少。這些鄉賢祠記的內容,反覆強調周敦頤在發明理學的重大貢獻,並且認為周敦頤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都是天意使然;二程身為理學最重要的繼承與發揚者,不但使周敦頤的學說更為清楚,還廣收門徒,積極推廣道學,所以這些鄉賢祠中,經常都有三先生一起被祭祀的情況。這些祭祀理學前輩鄉賢祠的數量,約佔本文鄉賢祠數量的半數,重要性可見一斑。
第三章討論的部分則是二程以下理學系統鄉賢人物的後續推展。當中以程門四先生的鄉賢祭祀為主,再加上三作具有濃厚理學色彩的家族式祠堂。由於兩宋理學的發展,是到了朱熹時才大鳴大放,而當時有許多與朱熹等理學家關係良好的官員與學者,在追溯彼此的學術源流時,發現都是可以追到二程弟子這個共同源頭,並由此與周敦頤等三先生連結,所以身為二程最重要傳人的程門四先生,地位無可避免的被凸顯。本文提到的三座家族式鄉賢祠,清一色都是由具有理學背景的官員家族所建立,其中王師愈與時汝翼家族之間還有姻親關係,除了地緣關係之外,彼此相同的學術背景應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由於在這兩種鄉賢祠中,被祭祀的人物都與二程理學關係密切,所以這個部分應可歸納為二程理學後續發展,也是理學持續流傳的實例。
第四章所討論的範圍,是理學系統之外的「地方名賢」。雖然這些人物當中,部分人物看似與理學系統毫無關連,但實際上他們至少都是具有儒家背景的官員,而且他們的道德人格絕對是無可批判的,這也是他們為何會被理學家們選中,進入鄉賢詞祭祀系統的最直接因素。在這些地方名賢當中,甚至有些理學人物是因為合其他鄉賢一起祭祀,才被排除於理學系統之外,這些地方名賢的背景看似龐雜,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在在都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各種典型。理學家們除了崇拜本身學派的前輩學者外,也注意到要使一般百姓有所取法,所以在各地陸續建立起當地著名人物的鄉賢祠,藉此擴大理學思想的影響範圍與層面。
第五章則討論朱熹之後鄉賢祠的推展與鄉賢祠祭祀方式與人物評價問題。可
以看到朱熹以下的理學家們,還是繼承朱熹對鄉賢詞的看法,兩者的差異處,不過是將朱熹納入理學祭祀體系當中,並加上一些朱熹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益見理學體系的日趨龐大。關於鄉賢祠的祭祀活動與收入來源等實際問題,以上所引用的諸篇鄉賢祠記當中,卻很少提及,使得鄉賢祠的運作情況混沌不清。對於被放入鄉賢祠中祭祀的眾多人物的評價問題,雖然朱熹等人或許並不滿意這些人物的某些行為,但為了讓當地民眾能有正面積極的模範,所以對於這些人物,盡量凸顯較為特殊的正面行為,捨棄不必要的批評與質疑,以免要讓士大夫與民眾取法的焦點被模糊掉。就本文提到的鄉賢祠的性質而言,這些鄉賢祠絕大部分是由地方官員,以教化為目的所建設的祠堂,絕大部分附屬於官學之下,因此這些鄉賢祠真正想要影響的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仕紳階級,也就是具有官員與準官員身分的菁英份子,而這些人物也是將來有機會影響國家政策走向的優秀士人,加上中國傳統思想中一直有官員的行為能影響下層升斗小民的觀念,所以能影響上層的菁英,也就能掌握下層群眾的看法,也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地方官學是培養地方政治精英的場所,如果要改變當時政治氣氛,最好的方法便是將自己的學說理念,經由建立能體現自身觀念的鄉賢祠建築,試圖達到「定於一」的效果。既然在地方上,已有越來越多的類似祠堂,供奉著幾乎雷同的鄕賢人物,加上具有這個學派背景或是認同,甚至是同情這個學派的官員在中央任官,當他們不斷要求中央政府給予這個學派應有地位,甚至希望成為國家思想正統時,那麼中央政府就必須正視這個情況,賦予這個學派應有地位。這也就是理學一派在南宋時代的發展概況。
關於上述所提到的這些郷賢人物的取捨範圍,實際上是十分狹隘的,除了如理學道統的傳承者之外,雖然還有一些地方名賢與忠義代表,但他們都是儒學系統的產物,其他人物無法進入這個領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理學群體身為政治與社會文化的改革者,他們企圖發掘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以他們的某些事蹟突顯出理學家們所重視的某些人格特質,並由此改變理學家們的群體記憶,甚至是將整體人類的記憶改扁,也就是如英國史家─霍布斯邦所說的「被發明的傳統」。一旦傳統被創造之後,經過一個世代的奉行之後,就會再人群的集體記億中產生變化,在下一個世代的心理被植入這個傳統已經被奉行了上百年的印象。理學家們建立郷賢祠的目的,也可以這麼理解。
關鍵詞:朱熹、理學、鄉賢祠、張栻、三代
引用與參考書目
一、原始史料部分:
1、(宋)王稱撰:《東都事略》(影本精裝全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5(民54)年版。收入〈四部叢看初編集部〉)
2、(清)王梓材、馮雲豪輯:《稿本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2002年版。)
3、(宋)王柏撰:《魯齋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4、(宋)朱熹撰;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精裝全十冊)(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宋)朱熹、張栻、林用中等合撰:《南嶽倡酬集》(台北:台灣商務, 1983-(民72-)年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8冊。)
6、(宋)呂祖謙撰:《東萊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民72—)年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50冊。)
7、(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上、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8、(清)李紱撰;段景蓮點校:《朱子晚年全論》(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收入《理學叢書》。)
9、(明)何喬遠編撰:《閩書》(精裝全五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宋)吳自牧撰:《夢粱錄》(影本精裝一、二全二冊)(台北:文海出版社,)
11、(宋)周敦頤、張載撰;(明)徐必達編:《周張全書》(精裝全一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版。)
12、(宋)洪邁撰:《容齋隨筆》(精裝全一冊)(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版。)
13、(宋)范祖禹撰:《范太史集》(台北:台灣商務, 1983-(民72-)年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
14、(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精裝全八冊)(台北:新文豐,1976(民65)年版。(據民國廾四年上海大東書局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徐氏原稿影印))
15、(清)徐松輯;陳志超整理:《宋會要輯稿補編》(精裝全一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88(民77)年版。)
16、(宋)真德秀撰:《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庫叢刊》縮影本精裝全一冊)(台北:,)
17、書目文獻編輯:《萬曆福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1990年版。)(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冊。》
18、(宋)陳淳撰:《北溪大全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民72—),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68冊》)
19、(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20、(明)陳讓編,邢址訂正:《卲武府志》(台北:新文豐1985(民74)年版。)(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21、清)陳壽祺等撰:《道光福建通志》(精裝全十冊)(台北:華文書局,1968(民57)年版。(據清•同治十年重刊本影印,收入《中國省志彙編》之九。)
22、(宋)張栻撰;楊世文、王蓉貴校點:《張栻全集》(上、中、下全三冊。)
(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
23、(宋)陸九淵撰;傅子雲輯:《象山先生全集六卷》(香港:莊嚴文化,1997
年版,收入莊嚴文化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9》(據北京圖書館藏
明萬曆四十三年金陵周希旦刻本))
24、(宋)《紹興題名錄》(收入(清)伍崇曜輯:《粵雅堂叢書三編》第二四冊,影清咸豐三年(1853)刻本)(:中文出版社,)
25、(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影本全二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民68)年版。)
26、(宋)黃幹撰:《黃勉齋先生文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民72—)年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68冊》)
27、(明)黃仲昭著:《八閩通志》(精裝上、下全二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收入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輯:《福建省地方志叢書》1—2)
28、(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訂:《宋元學案》(全六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民54)年台一版(收入《四庫備要•子(宋)梁克家修纂:《淳熙三山志》(台北:大化書局,1990(民79)年版。)(收入中國地方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第二冊。)
29、(宋)曾肇撰:《曲阜集》(台北:台灣商務, 1983-(民72-)年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
30、(元)葉留撰;徐明、文清校點:《為政善報事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宋)鄒浩撰:《道鄉集》(影本精裝全二冊)(台北:漢華出版社,1970(民59)年版。收入〈宋名家集彙刊〉)
32、(宋)楊時撰:《龜山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民72—)年版。)(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125;1126冊)
33、(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3(民62)年版,精裝全 8冊影印本。)
34、(明)嘉靖刻本影印《建陽縣志》(台北:新文豐,1985(民74)年版,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35、、福建通志局纂 :《福建金石志》(台北:新文豐,1979(民68)年版。)(收入新文豐編:《 石刻史料新編》第15冊,影印本)
36、(宋)《寶祐登科錄》(收入(清)伍崇曜輯:《粵雅堂叢書三編》第二四冊,影清咸豐三年(1853)刻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著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
1、(日)小島 毅撰:《宋學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創文社,1999年版。)
2、(日)小島 毅撰:〈正祠と淫祠—福建の地方志における記述と論理—〉(收入《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14冊,1991年,頁八七—二一三。)
3、小島 毅(日)撰:〈福建南部の名族と朱子學の普及〉(收入宋史研究會研究報告第四集:《宋代の知識人》,頁227—55,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版。)
4、小林 義廣(日)撰:〈宋代の「諭俗文」〉(收入宋史研究會研究報告第三集:《宋代の政治と社會》,頁35—63,東京:汲古書院)
5、(日)三浦 國雄撰:《朱子》(東京:講談社,1979年版,收入《人類の知的遺產》,第19冊))
6、王德毅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7、王德毅撰:〈宋代福建的史學〉(收入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二期,頁141—74;台北:台大,2000(民89)年六月。)
8、王德毅撰:〈宋敏求的家世與史學〉(收入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頁123—40;台北:台大,2003(民92)年六月。)
9、方彥壽著:《朱熹書院與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0、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 撰:《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6(民85)年版。(收入《允晨叢刊》第62冊。)
11、田浩撰:〈朱熹的鬼神觀與道統觀〉(收入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頁247—61;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民91)年版(收入《漢學研究中心叢刊—論著類第8種》))
12、水越 知(日)撰:〈宋代社會と祠廟信仰の展開—地域核としての祠廟の出現—〉(收入《東洋史研究》六十卷第四號,2002年,頁1—38。)
13、市來津由彥撰:〈朱熹祭祀感格說における理〉(收入〈集刊東洋學〉,第75期,頁63—82,1996年版。)
14、市來津由彥撰:〈朱熹晚年の朱門における正統意識の萌芽—
〉(收入東京:〈東洋史研究〉,第六十卷第三號,頁64—95,2001年版。)
15、(日)市來津由彥撰:《朱熹門人集團形成の研究》(東京:創文社,2002
年版。)
16、(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2001年版。(收入《《外中國研究叢書》》
17、(日)寺地 遵撰;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民84)年版。)
18、朱漢民等撰:〈胡宏、張栻及其湘湖學派〉(收入李學勤主編;朱漢民,章啟輝等著:《中國學術史•宋元卷》(精裝上、下全二冊)頁348—83;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朱漢民等撰:〈呂祖謙的中原文獻之學〉(出處同上,頁384—413。)
20、朱漢民等撰:〈理學的集大成—朱熹及其閩學〉(出處同上,頁414—54。)
21、朱漢民等撰:〈陸九淵及其象山學派〉(出處同上,頁455—84。)
22、朱漢民等撰:〈浙東事功學派及其與朱熹的學術論戰〉(出處同上,頁485—520。)
23、朱漢民等撰:〈宋代經學的演變〉(出處同上,頁521—54。)
24、朱漢民等撰:〈宋代的《春秋》學〉(出處同上,頁555—86。)
25、朱漢民等撰:〈宋代書院與理學〉(出處同上,頁587—616。)
26、宋晞撰:〈宋代洛學之流派〉(收入台大歷史系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8;台北:台大歷史系,2000(民89)年版。)
27、束景南撰:《朱熹年譜長編》(精裝上、下全二冊)(上海:華東師範,2001年版。)
28、李邦國撰:《朱熹與白鹿洞書院》(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9、李學勤主編;朱漢民,章啟輝等著:《中國學術史•宋元卷》(精裝上、下全二冊)(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李之亮撰撰:《宋福建路郡守年表》(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版。)(收入《宋代郡守通考》。)
31、余英時撰:《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全二冊)(台北:允晨文化,2003(民92)年版。)
32、19、金井 德幸(日)撰:〈南宋における社稷壇と社廟について—鬼の信仰を中心として—〉(收入酒井 忠夫編:《台灣の宗教と中國文化》,頁187—209;東京:風響社,1992年版。)
33、金井 德幸(日)撰:〈宋代浙西の村社と土神—宋代鄉村社會の宗教構造〉
(收入宋史研究會研究報告第二集:《宋代の社會と宗教》,頁81—118,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版。)
34、金井 德幸(日)撰:〈南宋の祠廟と賜額—釋文□と劉克莊觀點〉(收入宋史研究會研究報告第四集:《宋代の知識人—思想、制度、地域社會》,頁257—86,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版。)
35、吳居萬撰:《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民80)年版。)
36、周愚文撰:《宋代的州縣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民85)年版。)
37、高令印,陳其芳著:《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1986年版。)
38、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版。)
39、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上下全二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民75)年版。)
40、陳高華撰:〈金元二代的衍聖公〉(收入氏著:《元史研究論稿》,頁328—45;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
41、陳榮捷撰:《朱子門人》(精裝全一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民71)年版。)
42、陳榮捷撰:《朱子新探索》(精裝全一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民77)年版。)
43、程民生撰:〈論宋代神祠宗教〉(收入〈世界宗教研究〉,1992—2(總第48卷),頁59—71,1992年6月出版。)
44、楊渭生撰:〈試論宋代新儒學的形成與發展〉(收入台大歷史系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42,台北:台大歷史系,2000(民89)年版。)
45、遠藤 隆俊(日)撰:〈宋代蘇州の范文正公祠について〉(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中國的傳統社會と家族》頁329—46;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版,))
46、劉志鴻撰:〈宋代的祠廟與祠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1993(民82)年版。)
47、錢穆撰:《朱子新學案》(精裝全五冊)(台北:聯經,19--?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11-15》
48、錢穆撰:《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民90)年版。(收入素書樓文教基金會編:《中國思想史小叢書甲編》)
49、(美)韓森(Valerie Hansen)撰;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杭州:浙江人民,1999年版。)(收入《外國學者筆下的傳統中國》叢書)
50、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民91)年版。(收入《漢學研究中心叢刊—論著類第8種》)
51、關長龍撰:《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2001年版。)
52、(美)劉子健撰;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China
Turning 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南京:江蘇人民,2001年版。)(收入劉東主編:《海
外中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