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伶玲 Lin lin, Hsiao |
---|---|
論文名稱: |
朋友(bein-yu)的社會學研究---以野台歌仔戲的觀演關係為例 |
指導教授: |
李丁讚
趙彥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朋友 、友誼 、野台歌仔戲 、誤受 、觀眾 、演員 、親密關係 |
外文關鍵詞: | friend, friendship, Taiwanes opera, outdoor ko-a-hi, mis-received, audience, actor, intimate relationship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所研究的主題是歌仔戲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朋友關係」,在我的田野研究中,常聽到觀演之間以閩南語的「朋友」(bein-yu)互稱彼此,一般來說,許多文獻都會直接指稱觀演之間的關係,包括觀眾對於演員所送的禮物、付出的賞金、個人服務等等是一種戲迷文化(或戲箱文化)的表現,而演員的位置就是作為一個稱職的偶像和表演者。不過,我在野台歌仔戲的開放空間中看到演員和觀眾間有更多社會互動和在觀演以外的情感建立,而「朋友」正是這種關係的規範性說法。因此,本研究並不直接從觀眾作為戲迷,或者小生作為一個反串主體,對女觀眾的吸引力這樣的角度上來做心理學式的分析,而是企圖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女觀眾和女演員緊密的友誼互動。在這裡,我注意到歌仔戲脈絡中的各種社會歷史符碼,是如何形塑、調整著這些人的友誼與情感的表現,而且,人們如何透過各種道德語言,去強調友誼與金錢無涉的純淨性,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語言只是更加強調了歌仔戲劇團的商業性,因此本文對於朋友關係的分析是讓我們更加看到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是如何微細地進入私人領域的親密關係中。
中文文獻
《地方戲劇》,1956-,臺北市:蔡秋林。
《三重市志》,1996,三重市公所編印,三重市志編纂委員會。
《宜蘭縣志》卷二<人民志>,宜蘭縣: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呂訴上,1961,<台灣歌仔戲史>,《台灣電影戲劇》,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
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七輯,臺北市:中國民俗學會。
陳守敬編劇,2001,《乞食王子》,第一本第十三台,臺北市:傳統藝術中心
籌備處。
陳守敬編劇,2001,《劍底鴛鴦》,第一本第二十三台,臺北市:傳統藝術中
心籌備處。
陳玉慧編劇,1993,《戲螞蟻》,臺北市:周凱劇場發行;臺北縣:聯經總經
銷。
邱坤良
-- 1992,《舊劇與新劇 /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 - 一九四五)》,臺
北巿:自立晚報。
-- 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一個研究個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楊翠,1993,《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例》,台北市 :
時報文化。
譚帆,1995,《中國社會民俗叢書---優伶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陳森,1990,《品花寶鑒》,上海市:古籍出版社。
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 : 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市 : 稻鄉出版社。
楊馥菱,2002,《臺灣歌仔戲史》,臺中市:晨星發行;臺北市:知己總經
銷。
朱元鴻,2000,《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臺北市:唐山。
片岡巖,1921,《台灣風俗誌》,臺北市:南天出版。
陳紹馨,1992,<臺灣的社會變遷>,《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
凌煙,1990,《失聲畫眉》,臺北市:自立晚報。
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香港文學出版。
王春瑜,1998,《交誼志》,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春蕤編,2001,《性工作:妓權觀點》,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游鑑明編,2003,《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Blau, Peter M.著,孫非等譯、陳小薇校閱,1999,《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臺北市:桂冠出版。
Barthes, Roland著,汪耀進、武佩榮譯,1997,《戀人絮語》,臺北市:桂冠出版。
Giddens, Anthony
--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
-- 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市:巨流出版。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臺北市:桂冠出版。
Hershatter, Gail B.著,韓敏中、盛寧譯,2003,《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Henderson, Karla A. 著,劉耳、季斌、馬嵐譯,2000,《女性休閒:女性主義的視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Jamieson, Lynn著,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臺
北市:群學出版社。
Mauss, Marcel著,汪珍宜、何翠萍譯,1989,《禮物:古代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台北:遠流。
Schoeck, Helmut著,王祖望、張田英譯,1995,《嫉妒與社會》,臺北巿:時報文化出版。
期刊資料
王順隆,1994,<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台灣風物》,43卷3期。
周慧玲,1998,<中西現代劇場中的性別扮演與表演理論---兼論文化借用或挪用>,《第三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戲劇、歌劇與舞蹈中的女性特質與宗教意義》。頁59-76。台北:文化建設基金會。
林良哲,1999,<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3-49。
黃應貴,2002,<關於情緒人類學發展的一些見解---兼評臺灣當前有關情緒與文化的研究>,《新史學》,十三卷三期,頁117~147。
甯應斌,2003,<排斥的公民社會:對近期台灣社會與國家之變化形勢的一個分析>,發表於2003年10月4日「邁向公眾化,超克後威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
林顯源,<淺談歌仔戲之「超劇場」觀演關係>,《河洛》第九期,河洛歌仔戲團。
吴存存,<清代相公考略>,《中國文化》,第十四期,頁182-193。
日文資料
葛山泰央,2000,《友愛ソ曆史社會學:近代デソ視角》,東京都:岩波書店。
碩博士論文
游鑑明,1995,《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碩斌,1992,《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秋惠,1998,《野台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祖慈,1998,《坤生與乾旦--戲曲中的反串》,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真,1998,《偶像文本的消費意義:迷與偶像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勤,1999,《日治時期之內台歌仔戲全女班》,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慧琥,2000,《民權歌劇團外台歌仔戲的音樂運用》,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芳,2001,《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孟芳,2002,《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遠,2002,《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
討》,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錦媛,2003,《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新刊戲箱歌>,「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
文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tdb=kua-a-chheh
「台北市大同區公所」的官方網頁http://www.tatong.gov.tw/datong/index_frame.htm
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民報》
《台灣新民報》
英文參考書目
Allan, Graham (1979) A Sociology of Friendship and Kinship. London:Allen&Unwin.
Ariès, Philippe and Georges Duby, general editors(1989)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Donald N. Levine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1971) George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selected writing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iske, John(1989)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Gamson, J (1994) The Claims to fame:Celebrity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ucault, Michael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bert Hurley (1986)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1994) “Friendship as a way of life.” 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 The New Press.
Hochschild , Arlie Russel (2003)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Notes from Home and Work,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ill, L. and McCarthy, P. (1999) “Hume, Smith and Ferguson: Friendship in Commercial Society.” Critic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2:4. London:Frank Cass.
Rice, F. Philip (2002) Intimate Relationship, Marriage, and Family. Mac Graw Hill.
Roberston, Jennifer (1998) Takarazuka:Sexual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Modern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walings, William K (1992) Friendship Matters: Communication, Dialectics, & the
Life Course.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Smith, Camille Bacon(2000)Science fiction culture., Philadelphia, P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Smart, Alan (1999) ”Expressions of Interest:Friendship and guanxi in Chinese Societies.” The Anthropology of Friendship. Edited by Sandra Bell and Simon Coleman. Oxford:Berg.
Willmott, Peter (1987)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London: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Silvio, Teri Jayne
---(1999) “Reflexivity, Bodily Praxis, and Identity in Taiwanese Opera.” GLQ:A Journal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5:4 pp.585-604
---(1998) Drag Melodrama/ Feminie Public Sphere/ Folk Television:’Local opera’ and Identity in Taiw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illmann-Healy, Lisa M. (2003) Qualitative Inquiry. Vol.9 Iss.5 Pp.729~749. Thousand Oa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