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鳳騰 |
---|---|
論文名稱: |
以造形遊戲教學建構國小學童視覺藝術美感判斷力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勇國小為例 Research on Using Art-play to Construct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Visual Art Aesthetic Sensibility~Case of Da-Yua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葉俊顯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8 |
中文關鍵詞: | 造形遊戲 、生活領域 、美感判斷能力 、行動研究 、五E建構教學模式 |
外文關鍵詞: | art-play, life curriculum, aesthetic judgment, action research, “Five E” constructive ideas of instruction model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運用造形遊戲進行國小低年級生活領域的視覺藝術教育延伸課程的可行性,並期盼以造形遊戲進行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能提升研究對象的視覺觀察力與美感判斷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法,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對象,校園及四周圍之社區環境為教學場域。在學生美感經驗的建構之教學策略,則運用五E建構教學模式:引導→探索→創作→再精緻化、欣賞→評量。
本研究資料蒐集方法包括參與觀察、口頭發表、文件資料蒐集等(現場記錄、訪談記錄、照片、錄影帶、學生的多元評量、教師的手札),並彙集學生觀點、家長觀點,及其他協同教師觀點。研究者根據蒐集的多種資料進行歸納、比較與交叉檢核,以驗證教學的成效。
從本行動研究中,研究者獲得以下的結論:
一、以造形遊戲進行視覺教育的課程取材生活化,學習過程中學生主動學習,並運用感官去探索與體會,內容具體可行,符合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精神。
二、以造形遊戲進行視覺藝術教育教學,從引導、探索、創作、再精緻化的欣賞與評量,一系列連貫性與階段性的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藝術的美感概念,很適合國小低年級學童。
三、低年級視覺藝術涵蓋於生活領域,在統整課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時,教師會面臨對教材專業不足、學校硬體設備不足等等問題。但能充分運用學校和社區的人力、物力、組織…等,進行身邊資源的整合便能解決這些困境。
四、造形遊戲進行視覺藝術教育的教學,學童的學習興趣高,實施後可提高學童對生活周遭環境的覺知與敏感度;透過造形遊戲的探索與創造,促進學生對美學概念的知識學習,且有助於學生建構審美之經驗,提升美感判斷力。
五、本研究使得教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特質、師生的對話更豐富、情感更融洽;
教師在課程設計的統整能力提升、教學方式更多元、行動研究的驅力更強,
教師專業知能獲得成長。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rt-play in the visual-art education in the life curriculum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In addi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using art-play in visual-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enhance the visual observation and aesthetic judgement of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uses the action research, tak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campus and the community around school as the teaching field. As for the approach to construct students’ aesthetic experience, “Five E” constructivist ideas of instruction models are applied: guidance→investigation→creation→appreciation→examination.
The data in the research is collected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ral presentation, and data document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also gathers the views from the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m teachers. From this action resear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can be made:
(1) The teaching materials used in the art-play visu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daily life. The students are keen to learn, using their senses to explore and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practicable.
(2) The serial steps (guidance→investigation→creation→appreciation→examination) are conductive to construct students’ aesthetic ideas of art, especial suitable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3) Since the visual art teaching is contained in the life curriculum, the teachers will face th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material knowledge and school equi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and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However, if the teachers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4) Applying art-play can enhance students’ senses and sensibility to the daily life environment. It also helps them to construct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judgement as well.
(5) This research helps the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The dialogu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more plentiful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harmonious. The teachers’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is elevat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more diversified. The drive to the action research is stronger. Thus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can be promoted.
一 中文部分: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2002):第二篇,第二章,美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
新店市:桂冠圖書出版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教
學為主的教學實驗。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明(1997):建構式教學策略中不同學習型態學生學習的探討。新竹市:國立
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台北市: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杜若洲(1976):視覺經驗 。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呂清夫(2002):造型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
集刊,47,頁1-16。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
屏東市:國立屏東師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林崇宏(2002):造型與構成。台北縣:視傳文化。
林品章(1985):基本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林書堯(1984):視覺藝術。台北市:維新書局。
侯孜宜(2002)。國小生活教科書「自我觀」之分析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懿珊(2002)。國小一年級教師對生活教科書內容屬性意見之研究。台中市: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 。
洪翠霞(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計畫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屏東市: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郭靜晃(2000):兒童遊戲。台北市: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禎祥、趙惠玲(2002):第三篇,第一章,四藝術課程內涵與設計,藝術與人文
教育(上冊)。新店市:桂冠圖書出版
莊連東(2000):阿默的童話日記。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莊連東(2001):「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統整主題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內容探討。國教輔導,40,20-25。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政傑(2002):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冬富(2002):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節視覺藝術史概述,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冊)。新店市:桂冠圖書出版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趙惠玲(1999):美術鑑賞。台北:三民書局。
趙俊彥(2002):藝術導論∼中西藝術思潮與導覽。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
鄭淑俐(2001):幼兒遊戲與其角色取替能力、鄭復向社會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相
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苓(1983):遊戲理論與應用。台南家專學報,12, 151-17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蘊芳 譯(1999):7Brains 怎樣擁有達文西的7種天才。台北市:大塊文化。Michael
Gelb(1999)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 Vinci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豐榮(1989):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歐用生(民90):國小生活課程的理念與設計。載於吉林省教育學院、北京師範
大學基礎教學學程中心主辦:生活課程實驗研討會。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聖正(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
師院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成(2002):彰化地區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師對建構取向教學策略態度之調查研
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箐繡(2000):九年一貫課程「社區本位藝術課程」研究專案,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社區取向藝術教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簡志雄(1999):美勞教學指引 第十一冊。新店市:康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鍾生官(2003):口頭對話在美術鑑賞教學之應用。美育雙月刊,131期,70∼75。
蕭銘芚(2000):造形發想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羅豪章(2001):鷹架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上之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 42卷,4
期,20∼24。
二 網路資料
李賢輝(1997):淺談人類認知的過程與視覺傳達的基本概念。
http://www.lib.fcu.edu.tw/articles/wwwvc02.htm
呂燕卿(200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解說。新竹師院美勞進修。
http://www.aerc.nhctc.edu.tw
林國凍(2004):在概念生活課程,翰林文教雜誌,第32期。
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magazine.htm
林美惠 海堂藝術網站。 http://www.arts.com.tw/default.asp
黃台珠 主講、張文華 整理(1996):親愛的,我把孩子變活了!後設認知策略在科學教育上的成效研究。建構與教學,9 期,國立彰化師院。
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 9-10/v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