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依旻 Jheng,Yi-Miin |
---|---|
論文名稱: |
華德福學校的美感教育實踐: 以照海華德福戲劇課程為例 Practi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Waldorf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Drama classes in Tsio Hai Waldorf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余季音
Yu, Chi-Ying |
口試委員: |
高榮禧
Kao, Jung-hsi 葉俊顯 Yeh, Chun-Hsi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8 |
中文關鍵詞: | 華德福教育 、美感教育 、戲劇教育 、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 |
外文關鍵詞: | Waldorf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drama classes, The Asia-Pacific Office for Aesthetics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德福學校中的美感教育,闡釋其源流脈絡及發展,藉此開啟與台灣美感教育的對話。以新竹照海華德福為研究個案,並以其中的戲劇課為嵌入式分析單位,深入探究華德福美感教育的實踐,透過訪談、觀察及資料分析,對應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所提出之美感三軸,最後綜合歸納,提出實踐的觀點與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華德福戲劇課是從音樂、詩歌跟造型藝術等整合一起後發展而來,因此戲劇教學也適合在不同課程中展開。課程雖然從中年級後才有安排,但從幼兒時期即藉由感官的發展開啟,經由模仿自然環境啟發美感經驗。
二、戲劇課美感經驗,藉由自然環境空間及師生的感官發展與模仿,在存有空間共創,也使學生認同並關心生活環境。
三、美感經驗的發展也展現在華德福教育其他的課程脈絡中,皆從身體出發,注重身、心、靈發展的平衡,感知世界並創造,最終達到人智學教育的目標──了解人的本質。
四、對應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美感三軸之存在美學、生態美學、公民美學,照海
華德福戲劇課實踐了存在美學與生態美學之美感圖像,並在課程外展現出公民美學的理念,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師的教學方式,可作為台灣表演藝術課的借鏡,從不同面向思考課程發展上的問題與困難。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Waldorf schools. Through review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Waldorf education, this study seeks to obt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aldorf philosophy. This study applied embedded case study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drama classes in Tsio Hia Waldorf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in Waldorf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lso analyzed by referring to the three axe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outlined by The Asia-Pacific Office for Aesthetics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existential aesthetics,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civic aesthetics.
Practical viewpoints and methods gained from the case be studied were identified as follows:
1. The Waldorf drama classes are combined with music, poetry and plastic arts, so drama teaching is suitable for applying in different courses. Although the curriculum is arranged from the third grade, young childr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s through imitating natural environments to develop their senses.
2.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s, the sensory development and imitatio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drama classes can be co-created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leads students to gain self-identity and to care about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3.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s also showed in other courses of Waldorf Education. It starts from the body, focuses on the balance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development, perceives the world and creates. In the end, achiev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anthroposophical education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people.
4. Examining Tsio Hai’s practice in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axes outlined by The Asia-Pacific Office for Aesthetics Education, Tsio Hai’sdrama classes achieve the aesthetic goals of existential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the civic aesthetics are practiced outside the curriculum. The design of the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can be a model for performing art classes in Taiwan.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aiwan’s performing art classes could be solved by taking different aspects from Waldorf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中文部分
Carlgren, F.(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鄧麗君、廖玉儀譯)。
臺北:光佑。(原著出版年:1976)
Beilock, S .(2015)。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為(李盼譯)。北京:機械工業
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5)
Lindenberg, C.(2014)。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蔡慈皙譯)。臺中:心
理。(原著出版年:1992)
Neuman, W. L.(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揚智文
化。(原著出版年:1997)
Hughes, F.P.(2003)。兒童遊戲 兒童發展觀的詮釋(郭靜晃譯)。臺北市:紅葉文化。
Soesman, A.(2011)。十二感官(呂理瑒譯)。臺北:琉璃光。(原著出版年:1987)
Steiner, R.(2008)。靈性科學入門(潘定凱譯)。臺北市:琉璃光。(原著出版年:
1986)
Steiner, R.(2013)。人學(顏維震譯)。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47)
Steiner, R.(2017)。實用教學指引:華德福學校 1-8 年級課程的圖像 (林綺珊譯)。
臺北:洪葉。(原著出版年:1919)
Steiner, R.(2018)。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芮虎、李澤武、廖玉儀譯)。宜
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原著出版年:1919)
Steiner, R.(2019)。華德福學校的精神(陳脩平譯)。宜蘭縣:三元生活實踐社。(原著
出版年:1919)
Wenzel, C. H.(2011)。康德美學(李淳玲譯)。新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2005)
Wills, B.S.(2010)。創造性兒童戲劇進階 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林玫君、林珮如
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 追尋牛頓與歌德的腳步。臺北:木村。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智弘(2018)。華德福靈性教育的時代意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市。
王應堂(2010)。研究訪談的特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2
,1-20。
台灣華德福教育地圖(2020)。華德福學校。民國109年09月10日,取自:
https://reurl.cc/x0mZx4
白慧娟(2017)。如何讓我看見你:華德福教育觀點下氣質對學生的影響之探究。教育
科學期刊,16(1),1-17。
呂理瑒(2013)。內在感官:人智學啟迪下的感官探索。新北市:光佑。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
97-130。
宋灝(2009)。哲學、人文與世界——論述梅洛龐蒂思想中「藝術」與「世界風格」。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2,83-122。
阮凱利(2014)。舞動雲水:「雲門舞集舞島教室」的身體教育──溫慧玟執行長訪談
錄。訪談/洪詠善、王筑筠。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台灣。新北市:國家教育
研究院。
阮綠茵(2006)。訪談法。載於管倖生等編著。設計研究方法(第七章,頁99-118,第
八章,頁119-140)。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
林逢祺(2010年3月27日)。教學的遊戲結構。「美學取向課程與教學之理論建構與應
用」學術論壇,國立編譯館。
林麗真(2002)。從華得福教育開一扇窗-探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師資培育的新
面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國北師。
洪翠吟(2016)。Maxine Greene 之美感教育個案研究-以臺史博戲劇課程方案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美感細胞協會(2021)。教育設計研究報告。取自:
https://issuu.com/aestheticellassociation/docs/______0109
范信賢、洪詠善、阮凱利、黃祺惠、陳伯璋(2017)。美感教育的圖像與發展。這樣,
美嗎?美感教育在台灣。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容淑華(2002)。教育劇場在國民教育階段實踐之研究。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75-92頁)。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孟利(2014)。華德福教育性戲劇課程之轉化及教師實踐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
。臺北藝術大學,新北市。
馬 森(1996)。腳色—馬森獨幕劇集。台北:書林出版社。
高宣揚(198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概論。香港:天地圖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教育的韻律Rhythm of Education,取自: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046/
張柏韋、陳慕天、林宗諺(2018)。書包裡的美術館:為教科書注入美感細胞。臺北:
網路與書。
張華(2000)。課程流派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張裕程(2017)。開啟台灣教育的另一扇窗—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1),154-157。
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5-92頁)。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14)。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第一期五年計畫(103 年至 107 年)。
2014年8月,取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0/2073/e221c236-b969-470f-9cc2-ecb30bc9fb47.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
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82
梁可憲(2015)。那神教育學(Pedagogy of No-thing):從奇幻敘事看靈性教育之人類
圖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梁可憲(2019)。從人智學生命本質探析幼兒的七年發展論。康大學報,9,45-65。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
許盈惠(2010)。斯泰納人智學教育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市。
郭實渝(1994)。以生態為本的的教育哲學:論包華士的後自由教育理論。歐美研究,
24(4),39-77。
陳昱翰(2021年1月12日)。設計進場.校園美感大變身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
計實踐計畫」成果分享會。【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A15D16624A2C
DF7C
陳琪瑩(2017年7月9日)。華德福教室的色彩。【HiWaldorf】。取自
https://hiwaldorf.com/post9844
喻肇青、張寶釧、林碧雲、余崇齡、林怡彤(2017)。空間響記: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
究室「生活與環境」課程實驗方案過程與階段成果。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台
灣。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賀瑞麟(2015)。今天美學了沒。臺北市:城邦出版集團。
馮珮綝(2016)。華德福教師美感素養養成與教學體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馮朝霖(2015)。尋「美」於自由-馮朝霖教授訪談論/梁凱翔、龔祥生。這樣,美
嗎?美感教育在台灣。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馮朝霖(2017)。導論—另類教育基本精神及其臺灣經驗。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
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彥文(2017)。發現課程與教學交互具現的第三空間:一種「身體圖示」取徑的美學
探究。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台灣。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美滿(1999)。兒童戲劇與國內兒童教育活動現況。藝術教育教師手冊 國小戲劇
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曉星(2003)。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劉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香港:中文大
學。
楊忠斌(2014)。H. Rolston的環境美學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4,
1-13。
照海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無日期)。國小部學程。民國109年09月10日,取自:
https://reurl.cc/Gr6VVD
葉愛憫(2018)。一所華德福學校教育在地化實踐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順約(2000)。兒童心理發展與戲劇活動。藝術教育教師手冊 國小戲劇篇。臺北
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遠小近(2003)。美術與自然。天津:百花文藝。
劉家妤(2011)。施泰納審美教育思想與實踐之探究-以國中、小階段(7~14歲)為主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蔡佳穎(2013)。透過藝術的語言教育在華德福學校實踐之研究(碩士)。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臺北市。
蔣勳(2012)。美的覺醒。臺北:遠流出版。
鄭仲恩(2016)。席勒(F.Schiller)遊戲理論及其教育美學蘊義之衍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出版。
謝文全(2009)。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五南。
謝易霖(2016)。十二年一貫高中階段(9-12)美學主題課程初探:以台灣慈心中小學
實踐經驗為例,這樣,美嗎?美感教育在台灣。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Obert, M.(2005)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
Ponty)、華登菲(Bernhard Waldenfels)與當代現象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3,
225-250。
英文部分
Bowers,C. A (1991). An Open Letter to Maxine Greene on “The Problem of Freedom in
an Era of Ec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 Education theoy , 41(3), 325-330.
Bund der Freien Waldorfschulen(2020). Waldorf World List 2020. Retrieved
fromhttps://www.waldorfschule.de/
Chambliss, M. J.&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 Blackwell
Wilgoren, J. (2001). Jacob Getzels, 89, Educator And Researcher on Creativity .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01/04/15/us/jacob-getzels-89-educator-and-researcher-on- creativity.html
Müller, Eric G. (2015). Drama and the Education of Yout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ldorflibrary.org/articles/658-drama-and-the- education-of-youth
Pittis, Arthur M. (2015). Pedagogical Theat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ldorflibrary.org/books/3/view/52/ebooks/58/pedagogical-theatre-ebook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Steiner, R. (1919). 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Pädagogike [The
Study of Men]. Switzerland,Dornach:Rudolf Steiner Nachlassverwaltung
Steiner, R. (1888).Goethe as a Founder of a New Science of Aesthetics . (Metaxa
G, Trans.). Whitefish MT: Literary Licensing, LLC
Steiner, R. (1923). A Modern Ar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ldorflibrary.org/books/3/view_bl/52/ebooks/23/a-modern-art-of-education-ebook
Steiner, R. (2009). Spiritual Science as a Foundation for Social Forms. (Maria St. Goar
, Trans.).Retrieved from https://wn.rsarchive.org/Lectures/GA199/English/AP1986/SocFrm_index.htm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20)
Wagner ,G(2010).The Individuality of Colour: Contributions to a Methodical Schooling in
Colour.Wealden, England: Rudolf Steiner Press
Yin, R. K.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