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瑋真 |
---|---|
論文名稱: |
未竟之囈:朱翊清《埋憂集》的風格考察 |
指導教授: |
李玉珍
Li, Yu-Z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9 |
中文關鍵詞: | 朱翊清 、埋憂集 、聊齋誌異 、怪異 、憂鬱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蒲松齡孤憤而作《聊齋誌異》,朱翊清受到蒲松齡《聊齋誌異》的影響,寫就了《埋憂集》。朱翊清試圖以《埋憂集》埋一己之憂,藉由書寫排遣個人遭遇的困頓。
本文試圖以《埋憂集》為論述主體,以《埋憂集》與《聊齋》的接續關係為論述要旨,藉此接近朱翊清著述的脈絡,並嘗試回答《埋憂集》是如何去回應《聊齋誌異》對它所造成的影響,並從而發展其個人的創作徑路。從文本的文學史定位、文本內部的怪異記敘,以及作者的個人心緒,三個層次靠近《埋憂集》,探問其如何埋憂,埋憂者何,其憂者何。
《埋憂集》藉由記敘身體、夢境、死亡等方面的災厄與異象,而受到讀者的矚目。而這些災異,卻是朱翊清記述以作為面對人生困境(親人離散、科場失意)的途徑。怪異因其不同於常而被載記,滿紙異聞卻又導異為常,當怪異集結成群且為數眾多的時候,怪異是不是也可被視為一種常態。朱翊清蒐羅災異以對比自身的困厄,經由不能解釋的怪異以突顯人生的戕傷無法避免,其所描述的異象往往毫無來由也沒有解釋,恰可做為朱翊清自身際遇的指涉。
做為一個師法經典,並且包含個人指涉的文本,《埋憂集》對於步履《聊齋誌異》的企圖是失敗的,針對生死命題的探求是無解的,朱翊清埋藏的舉措無法順利掩蓋,反而更為放大。憂仍持續,《埋憂集》則成為所有企圖皆失散、衰敗的喃喃囈語。
一、傳統文獻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台北:世界,1963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台北:文海,1969年 。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朱梅叔,《埋憂集》,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朱翊清,《埋憂集》,收於《筆記小說大觀》正編卷四,台北:新豐書局,1973年。
清•朱梅叔,《埋憂集》,台北:新文豐,1978年。
清•朱翊清,《埋憂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一二七一,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朱翊清,《埋憂集》,收於《叢書集成三編》冊六六,台北:新文豐,1996年。
二、近人論著
(參考圖書)
上海圖書館編 1959 《中國叢書綜錄》,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1992 《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3》,上海:上海書店。
苗壯主編 1993 《中國歷代小說辭典》,雲南:雲南人民。
傅一勤、張強仁、魏叔倫總監修 1997 《牛津當代大辭典(新訂版)》,台北:旺文社。
寧稼雨 1996 《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
(研究專書)
毛文芳 2001 《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
王 儀 1979 《中國近代史》,台北:文源書局。
王旭川 2004 《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
王恆展 1999 《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濟南:山東教育。
王洪、張盛如主編 1992 《中國文學寶庫.文言小說精華》,北京:朝華。
占驍勇 2003 《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石 麟 2005 《傳奇小說通論》,鄭州:中州古籍。
石昌渝 1993 《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
朱一玄編 2006 《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吳 康 1994 《中國古代夢幻》,台北:萬象。
吳九成 1998 《聊齋美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吳宏一編,徐志平、黃錦珠 1997 《明清小說》,台北:黎明文化。
吳禮權 1995 《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
吳禮權 2000 《中國言情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
李忠昌 1992 《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
李劍國 2005 《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版),天津:天津教育。
李靈年 1992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瀋陽:遼寧教育。
汪汾玲 1985 《蒲松齡與民間文學》,上海:上海文藝。
孟 瑤 1977 《中國小說史》(全四冊),台北:傳記文學。
林 辰 1998 《神怪小說史》,杭州:杭州古籍。
金玉田 1997 《明清文學概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侯忠義、劉世林 1993 《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
侯忠義編 1985 《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
胡益民、李漢秋 1997 《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
苗 壯 1998 《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
唐昌晉 1996 《清代政事軍功評述》,台北:里仁書局。
唐富齡 1990 《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
夏家餕 1985 《清朝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
孫光浩 1998 《聊齋志異是與非》,台北:文史哲。
袁世碩 1999 《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山東:齊魯書社。
袁行霈、侯忠義主編 1981 《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
馬積高 1996 《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湖南:湖南出版社。
高玉海 2004 《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科。
張 俊 1997 《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
張 輝 1992 《紀昀與閱微草堂筆記》,瀋陽:遼寧教育。
張俊、沈治鈞 1992 《清代小說簡史》,瀋陽:遼寧教育。
張國風 1993 《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台北:文津。
張稔穰 1995 《聊齋誌異藝術研究》,濟南:山東教育。
郭玉雯 1985 《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台北:學生書局。
郭齊家 1994 《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台北:台灣商務。
陳 洪 1992 《中國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文藝。
陳 香 1983 《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國家。
陳文新 1995 《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
陳文新 1995 《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
陳平原 1990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
陳平原 2005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
陳葆文 2006 《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台北:里仁書局。
陸文新 1992 《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台北:學生書局。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 1995 《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
楊 義 1993 《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
楊昌年 1996 《聊齋誌異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寧稼雨 1996 《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
趙明政 1999 《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
劉文英 1998 《中國古代的夢書》,北京:中華書局。
劉烈茂 1997 《靈狐妙鬼話聊齋》,汕頭:汕頭大學。
劉葉秋 1985 《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
歐陽健 1997 《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
蔡國梁 1987 《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
魯 迅 1990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
魯 迅 2005 《魯迅全集•8 集外集拾遺補》,北京:人民文學。
閻志堅 1992 《袁枚與子不語》,瀋陽:遼寧教育。
薛洪勣 1998 《傳奇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
羅敬之 1986 《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台北:國立編譯館。
(西文翻譯專書)
(英)弗雷澤﹝J. G. Frazer﹞著,汪培基譯 1991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趙蕾譯 2000 〈性欲三論〉,收錄於《性欲三論》,北京:國際文化。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王浩威譯 1999 〈哀慟與憂鬱〉,《無意識大陸的發現者──佛洛伊德作品選讀》,台北:誠品。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 2001 《釋夢》,北京:商務印書館。
(奧)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高申春等譯 2006 《超越快樂原則》Fenseits des Lustprizips,台北:胡桃木。
(法)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 2008 《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
(美)哈洛•卜倫 (Harold Bloom) 著,高志仁譯 1998 《西方正典(上)》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台北:立緒。
(法)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著,李根芳譯 2007 《勘誤表:審視後的生命》,台北:行人。
愛密麗•馬丁(Emily Martin)等著,林家瑄等譯 2010 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
(德)漢斯•羅伯特•耀斯(Hans Robert Jauss)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 2006 《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
(加)蓮達•赫哲仁 (Linda Hutcheon)著,劉自荃譯 1996 《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板橋:駱駝。
(英文專著)
Zeitlin, Judith T. 1993. 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 Pu Songling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tale.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單篇論文)
占驍勇 2002 〈清末民初偽稗叢考〉,《文獻》01,頁123-136。
崔美榮、胡利民 2007 〈《聊齋誌異》仿書發展流變〉,《蒲松齡研究》01,頁36-51。
張振國 2009 〈可奈人間難索解,從教地下永埋憂──歸安朱翊清《埋憂集》卮論〉,《湖州師範學院學報》31:3,頁38-41。
郭松義 2001 〈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浙江社會科學》01,頁124-132。
陳翠英 2000 〈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性別觀點〉,《清華學報》,新30:3,頁329-373。
(學位論文)
王愛華 2004 《豔異編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朴正道 1988 《聊齋志異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秀香 2000 《諧鐸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宇 1999 《清中葉志怪類筆記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彭美菁 2003 《聊齋誌異影響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子婷 2002 《《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鄭聖勳 2004 《憂鬱的價值:江淹作品解讀》,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