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榮春
論文名稱: 1924馬武督,泰雅人的土地變遷經驗與gaga對話
指導教授: 魏捷茲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馬武督泰雅人土地gag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是「弱勢族群」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而這樣的觀念不光是來自他者的思維,也發自泰雅人的內心世界;當代泰雅人對於自身的文化是否具有超越性—可以自我超越的能力,幾乎是完全失去了信心。筆者十分認同孫大川對這種現象提出的論點:原住民族曾為台灣島上的主流族群,而今淪為台社會弱勢族群之關鍵因素在於土地財產權制度變遷的影響(孫大川 1995:24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透過新竹縣日治時期馬武督蕃界邊緣地區的土地與戶籍資料,藉由泰雅人與客家人之間土地擁有權消長的歷史過程,企圖釐清泰雅人的土地觀與社會觀的獨特性,並進一步論述這樣的文化特性,是否讓泰雅人在面對漢人侵入部落的過程中,陷入無法保留原來的土地空間與生活領域的困境。
    泰雅人生活空間快速的變化,不僅是數百年前漢人拓墾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而已。直到現在,外來財團前撲後繼所開發的溫泉飯店、高級餐廳如雨後春筍在部落林立,形成一條新穎的、無形的「土牛溝」不斷劃入族人的生活領域以為「界線」。而這條新穎的界線,持續不斷地促使泰雅人的gaga進行一場寧靜的革命:因為土地擁有結構的變形,泰雅族人也失去對傳統文化價值的依循。
    本文中,筆者將藉由泰雅人對於土地的文化分類、社會價值與實際行為的獨特性,嘗試理解泰雅人土地變遷與gaga體系變革之間的關係,企圖了解傳統gaga系統的穩定性與超越性之間的矛盾,並為泰雅文化在當代所面臨的危機尋求突破的可能。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反思Tayal土地變遷的超越性 第二節 問題意識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原住民的土地制度與社會內在原則 二、原住民的土地與外在社會動力——區域史的變遷過程 第四節 田野過程與調查方法 第五節 章節安排說明 第二章 田野:羅馬公路的起點 第三章 Khmayun,日治初期馬武督蕃界移動 第一節 khmayun,泰雅眾生 第二節 日治初期,馬武督蕃地領域 第四章 1924,馬武督蕃界消失 第一節 隘勇線前進,首衝馬武督蕃界 第二節 政商協力,瓜分馬武督蕃地 第三節 1924大字第25區,消失的馬武督蕃界 第五章 馬武督部落泰雅人的土地圖像 第一節 從Ngahot的部落名—探索泰雅人的土地觀 第二節 泰雅人講究「極端式平等」,弱化馬武督部落主體性 第三節 《土地所有台帳》—泰雅人土地觀的現代性與矛盾 第四節 小結—當代馬武督泰雅人的主體性再現 第六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一節 討論—泰雅人崇尚分裂? 第二節 結論 一、資產家與馬武督泰雅人的土地歷史爭議 二、泰雅人gaga演繹的合理性 三、當代人類學理論對泰雅人的理解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王學新
    2003 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王益滔
    1964 台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梅霞
    2007 新竹:2007年4月18日,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演講參考資料。出自:《泰雅族》一書,臺北:三民書局。
    王嵩山
    2001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
    井上伊之助
    1997 上帝在編織。臺南:人光出版社。
    巴義慈
    1986 泰雅爾語文法。臺北市:安道社會學社。
    台綜院
    2003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李棟山事件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
    2010 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網路資料:http://tcsd.lib.ntu.edu.tw/record.php?DataId=S0033351&Access_Num=60192
    布興.大利
    2007 泰雅爾的信仰與文化神學的觀點。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李文良
    1998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林野支配與所有權—以緣故關係為中心。《台灣史研究》第5卷第2期,頁35-54。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合編
    1963 南澳的泰雅人。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
    1986a 臺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239-251。臺北:聯經。
    1986b Anito的社會功能。刊於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279-294。臺北:聯經。
    李慧慧
    2009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 : 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康培德主編,李慧慧等合著。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呂佩如
    2009 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綿
    1999 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臺灣土地研究 2:23-40。
    林欣宜
    1999 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瑋嬪
    2002 血緣或地緣?台灣漢人的家、聚落與大陸的故鄉。刊於「社群」的研究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93-151。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官大偉、林益仁
    2008 什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第69期,頁109-141。
    胡家瑜、林欣宜
    2003 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台大文史哲學報 59:177-214。
    施添福
    2001 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竹縣文化局。
    1995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刊於空間、力與社會,黃應貴主編,頁39-71。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施雅軒
    2003 台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施聖文
    2006 土牛、番界、隘勇線:劃界與劃線。200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
    施翠峰
    2000 台灣原始宗教與神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
    洪廣冀
    2004 林學、資本主義與邊區統治:日治時期林野調查與整理事業的再思考。《台灣史研究》第11卷第2期,頁77-144。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06 2010[2006] 碎形經濟:兩個泰雅民族誌的比較分析。三角公園,網路資源,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35/journal_park294.htm
    孫大川
    1995 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馬全忠
    2008 印第安民族運動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馬騰嶽
    2003 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
    2000 板橋林家:林平候父子傳。台中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黑帶巴彥 (Hetay Payan)
    2002 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一個人泰雅人的現身說法。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張漢裕
    1951 日治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第4卷,第4期,頁36-90。
    張家銘
    1987 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台北:圓神出版社。
    黃心雅
    2005 創傷、記憶與美洲歷史之再現:閱讀席爾珂《沙丘花園》與荷岡《靈力》。中外文學,第33卷,第8期。
    黃兆強、王秋桂
    2007 2007 國科會整合型總計畫:台灣與大陸地方社會比較研究。網路資源,http://gis.rchss.sinica.edu.tw/localsociety/,
    黃富山
    1995 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黃應貴
    1986a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3-43。臺北:聯經。
    1986b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371-419。臺北:聯經。
    1986d 布農族社會階層之演變。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217-238。臺北:聯經。
    1992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慧玉
    1996 日治台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台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頁93-141。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衛惠林
    1986 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刊於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主編,頁111-140。臺北:聯經出版社公司。
    陳志豪
    2006 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碩士論文。
    廖元豪
    2007 誰才是違建。中國時報,A15版,3月10日。
    劉香君
    2006 賣地的頭目:嘉蘭人的土地觀念變遷。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興鎊
    2004 行政區劃的政治經濟學:以馬武督為例。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瑞超
    2004 經驗對話與族群互動: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與客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愛靜、楊國樞
    2004 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
    1997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95[1917]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總督府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
    1937 《台灣總督府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7:138。
    臺灣總督府檔案
    第2049冊第7件16、6張。
    第3579冊、第7件第4、5張。
    日本總督府警務部理蕃課
    1936 《高砂族土地所有臺帳》。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Conrad Phillip Kottak
    2009 文化人類學,徐雨村譯、謝繼昌審閱。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巨流圖書公司印行。譯自:Cultrual Anthropology。
    Geertz, Clifford
    2006[1983]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臺北:麥田出版。
    Leach, E. R.
    2003[1988]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張恭啟、黃道琳譯。臺北:國立編譯館。譯自: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Nigel Dodd
    2003 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張君玫譯、陳巨擘校訂。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譯自: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
    R. Keesing
    1989 人類學與當代世界。張恭啟、于嘉雲合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Sahlins, Marshall
    1985 Islands of History.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ward, J. H.
    1972[1955] Theory of Cultural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Yupas Watan (尤巴斯.瓦旦)
    2010 Patas(文面),人的詮釋與utux的思維。新竹:2009年,清華大學人類學論文研討會之發表資料。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