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秋燕 Liu, Chiu-Yen |
---|---|
論文名稱: |
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主管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cre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obstacles to executives working in high-tech industry, Hsinchu Science Park |
指導教授: |
劉先翔
Liu, Xian-Xi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參與動機 、休閒參與 、休閒阻礙 、協商策略 |
外文關鍵詞: |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ports participation, recreational obstacles, consultation strateg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主管參與休閒運動情形與阻礙因素情況,並進而尋求協商策略。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研究訪談方式蒐集資料,對象為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主管,以立意取樣 (Purposive sampling)方式,再結合社會護航理論(Social Convoy Theory)的特性,選出五位研究對象為代表性樣本,以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將所得資料做深入的探討及分析,得到結論如下:一、參與動機有身體更健康、紓解壓力、增加社交經驗等。二、參與項目包含了球類運動、戶外運動、水域運動、健身運動、養生運動等五項。三、參與場所包含了學校、運動中心、園區游泳池、健身房等;參與夥伴則以家人、朋友,或獨自參與休閒運動為主。四、參與頻率大多依據是休閒運動項目來決定;每次休閒運動參與時間是30分鐘至2個小時。五、參與阻礙因素以工作時間太長,欠缺活動機會因素為主;協商策略方面則以從現有的機會獲取資訊及調整計畫表為處理策略。六、休閒運動滿意度方面,滿足了生理發展的需求、心理調適的需求、休閒的需求,以及社交互動的需求。建議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主管能安排時間從事的休閒運動,並為自己擬定休閒運動計畫、多參與公司安排的健康促進活動或參加運動性社團等,以達生理發展、心理調適以及社交互動的需求。
This study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recre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on status and obstacles to executives working in high-tech industry, Hsinchu Science Park and intends to find the consultation strategy. The methodology 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to accumulate research data through interviews targeted at executives of high tech- industry in Hsinchu Science Park. To combined Purposive Sampling with particulars of Social Convoy Theory, five study objects we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s. Wi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depth interview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nduced as follows: 1) 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sports are for better health, stress relief and more social experiences. 2) Participation sports include ball games, outdoor sports, water sports, workouts and regimen exercises. 3) The venues include schools, sports center, Science Park swimming pool and gymnasiums, etc. and may be with family, friends as partners or alone to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sports. 4)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depends on the recreational sport decided with duration from thirty minutes to two hours every time. 5) The main factor of obstacles is the lack of activities opportunity attribute to long working hours. The solutions include information acquirement from surroundings and to adjust plans as strategy. 6) In recreational sports satisfactory, it meets requirements in physic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lei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executives in high-tech industry, Hsinchu Science Park would make time to participate in recreational sports and setup a plan for themselves and to attend company health improvement events or sports associations, etc.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physic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lei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刁怡仍(2012)。高雄市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
王翠宏(2009)。太極拳介入睡眠品質及工作壓力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弘光科技大學。
王原政(2010)。臺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逢甲大學。
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6)。健康達人125-民眾自我照護手冊。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關於體委會/施政重點/中程施政計畫。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www.ncpfs.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為民服務出版品暨研究統計-委託研究報-100年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www.ncpfs.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1)。99年運動統計。2011年10月1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sac.gov.tw/publication/publication.aspx?type=8&;ap=0&;wmid=350
江承鴻(2008)。台灣馬拉松選手之成績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江惠如(2008)。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江明益(2014)。工業區從業人員休閒運動阻礙研究-以雲林縣豐田工業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紹文(2009)。苗栗縣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牟鍾福(2002)。台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李志峰(1994)。高雄市保齡球消費者參與行為與行銷組合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李家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李弦青(2008)。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李守翊(2009)。探討工作壓力對觀光領隊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以及休閒阻礙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呂芳陽(2003)。臺灣地區羽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
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台中:霧峰出版社。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2),319-370。
沈易利(2000)。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以北、中、南地區為例)。台中:霧峰出版社。
吳承典 (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及阻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
吳秀玲、胡庭禎(2010)。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醫學中心體系醫院護理人員為對象。弘光學報,62,49-67。
吳雅傳(2010)。司法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花東區法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
念裕祥(2009)。太極拳訓練對下肢肌力、本體感覺、平衡能力及步態肌電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大出版社。
林木俊(1994)。桃園縣立體育場館市場區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林昌國(2007)。聯園活動中心消費者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
林峰民(2008)。太極拳練習對國小學童基本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林婷如(2008)。長期規律太極拳運動對50-65 歲男性體內合成荷爾蒙及身體組成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林炳煌(2010)。婚姻移民女性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林家傑(2012)。桃園縣退休教師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志浩(2014)。鐵人三項運動員之人格特質、心理堅韌性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大學。
林業展(2014)。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馬拉松跑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
張文馨、陳思羽、季力康(2012)。觀幸福感的關係:正向情緒的中介效果。體育學報,46(4),301-310
邱銘祥(2012)。鐵人三項賽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台北市,北市立教育大學。
周虎(2008)。空軍戰鬥機飛行人員參與休閒活動態度、阻礙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東部某基地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
柯捷瀚(2014)。跟自己賽跑的人─我的馬拉松經驗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姜禮堂(2011)。休閒農場遊客之休閒偏好、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宜蘭頭城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紀翠娥(2008)。臺中縣老人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紀進成(2011)。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逢甲大學。
俞錫堅(2008)。休閒運動參與對紓解職場工作壓力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20,278-284。
徐德治(2008)。台東縣高中職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徐德福(2009)。十二小時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比賽中之尿量及成績相關性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
高俊雄(1999)。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臺北市,桂魯。
連央毅(2013)。馬拉松跑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芳琪、黃思綺、劉泰宏(2004)。上班族對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行為與阻礙因
素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真理運動知識學報,1,95-121。
郭鴻儒(2008)。路跑比賽運動員動機、健康行為與自覺健康之探討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
教育部(2010)。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載於中華民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
大中心議題。2010年9月1日。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10)。99終身學習行動年。取自教育部社教司(www.edu.tw)
康志明(2009)。臺北市國小兼任行政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及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許義雄(1992)。青年休閒運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許志賢(2002)。臺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許思源(2006)。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生活滿意度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許麗蕙(2009)。優秀帕運運動員運動參與動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大學。
張紹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張良漢 (2002)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瑞月(2007)。太極拳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運動功能,血脂肪,自主神經功能及左心室收縮與舒張功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張健群(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張秀華(2010)。曾文水庫馬拉松參與動機與賽會滿意度、價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張仁杰(2012)。三項運動員成就目標取向與運動熱情對心理堅韌性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張桂婕(2014)。馬拉松跑者跑步時內心歷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大學。
莊淑敏(2012)。內觀類活動之休閒意涵—以太極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亞洲大學。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陳克宗(1998):大學體育課程的休閒性。國民體育季刊,27(3),38-42。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台灣體育,106 ,29-32 。
陳永洲(2003)。職場體適能計畫之員工參與率及員工健康情形關係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仲達、張瑋玲、林育正、蕭舒庭、雷侑蓁、鄭尊仁(2006)。工作型態與心血管疾病相關之研究-以醫院病患為例,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4(1),36-47。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陳尚彣(2009)。台灣微軟公司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輔仁大學。。
彭淑美(民82):營利性運動休閒健身設施之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2(2),89-94。
傅元幟(2003)。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黃思綺、劉泰宏(2004)。上班族對運動休閒參與動機、行為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真理大學。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
黃蕙娟(2009)。運動賽事整合行銷傳播模式建構之研究—以2004年~2008年ING臺北馬拉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詩雯(2011)。運動觀光賽會服務品質與參與者滿意度之研究─以2009臺東之美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黃綉婷(2014)。台灣鐵人三項選手營養增補劑使用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25-30。
曾德民(2009)。臺北市國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游錫霖(2009)。桃園縣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游贊薫(2010)。國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行為及阻礙因素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家韻(2008)。探討運動觀光之發展-以2007 年太魯閣國際馬拉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鄭雅文(2011)。將太極拳應用於表演藝術課程之學習成效-以台中市光復國民中小學國中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詹唐光(2009)。南投縣太極拳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亞洲大學。
詹其翰(2010)。超級馬拉松運動之心率變異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
廖允謙(2014)。鐵人三項參與者運動態度與運動熱情對運動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葉曉芸(2008)。臺中市民眾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
葉國豪(2012)。不老傳奇-六十歲以上鐵人三項運動選手參賽動機與訓練方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大學。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黎萬錩(2008)。企業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芳遠(2001)。社區民眾使用學校運動場地之參與、需求和阻礙因素調查研究-以新竹市南寮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劉育維(2012)。賞鳥者之休閒阻礙、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蔡特龍 (2000)。休閒運動的推展。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制-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縣,中國文化大學。
賴瑞昌(200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謝錦城(民8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謝秀英(2008)。台北縣高中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昇諺(2011)。鐵人三項參賽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蕭嘉銘(2002)。民間參與運動設施營建、經營之可行性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體育休閒區BOT 計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蕭修真(2007)。太極拳與企業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魏逸軒(2005)。鐵人三項競賽的成功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魏振展(2010)。鐵人三項選手知覺行銷策略與知覺贊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魏伊君(2014)。高雄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科技應用大學。
蘇瑛敏(1996)。臺灣婦女休閒活動休閒圈域初探,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2),297-327。
蘇美玲(1997)。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蘇美玲、林晏州(1999)。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61-86。
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5). The mainsprings of achievement oriented activity. In Krumboltz, J. W. (ed.) Learning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Chicago: Rand Mc Nally.
Boothby, J., Tungatt, M. F., & Townsend, A. R.(1981). Ceasing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y Reported Reas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1-14.
Blumenthal, J. (1982). Psycho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 aerobic exercise in healthy middle-aged adult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4(6), 529-536.
Blumenthal, J. A., Emery, C. F., Madden, D. J., George, L. K.,Coleman,E.,Riddle, M. W., Mckee, D. C., Reasoner, J.,& Williams, R.S.(1989). Cardiovascular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healthy older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4,147-157.
Cohen﹐S.﹐& Wills﹐T.A. (1985).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98,310-357.
Crawford, D.W., & Godbey, G.C.(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 (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cultur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32(2), 227-243.
Carroll, B., & Alexandris, K.(1997). Perception of constraints and strength of motivation: Their relationship to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in Gree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279-299.
Dishman, R.,&Gettman L.(1981). Psychological vigor and self-perception ofincreased strengt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3,73-74.
Doyne, E. J., Ossip-Kline, D. J., Bowman, E. D., Osborn, K.M.,Mcougal-Wilson, L. B.,&Neimeyer,R.A.(1987). Running versus weight lit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5,748-754.
Godbey, G.(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4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Henderson,k.A.(1991).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constraints.Journal of Leisure of Research, 23(4),363-377.
Hubbard, J., & Mannell, R. C. (2001). Testing competing models of the leisure constraint negotiation process in a corporate employee recreation setting. Leisure Sciences,23(3), 145-163.
Iso-Ahola. S.E.(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abugne, IA.Wm.C.Brown.
Iso-Ahola, S. E. & Allen, J.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 New York: Scoot, Foresman,99.
Jackson, E. L.(1983). Activity-Specific Barriers to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Leisure Sciences, 6(1), 47-60.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Jackson, E. L. (1993). Recognizing patterns of leisure constraints: Results from alternative analy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 129-149.
Jackson, E. L., & Rucks, V. C. (1995).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by junior-high And high-school stud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85-105.
Kaplan, R.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and Recreation of a Park.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4), 494-507
Kay, T., & Jackson, G.. (1991). Leisure despite constraint: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4), 301-313.
Melnick, M.,&Mookerjee, S.(1991). Effects of advanced weight training onbody cathexis and self-esteem.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2,1335-1345.
Mull,R.F.,Bayless,K.G.,Ross,C.M.&Jamieson,L.M.(1997). 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Human Kinetics .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4),295-306.
Raghed, M.G. (1982).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agheb,M.G.(1993).Leisure and perceived wellness:A field investigation.
LeisureScience,15,13-24.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Vol. 30.). Newbury Park, CA: Sage.
Samdahl, D. M., & Jekubovich, N. (1993).Constraints and constraint negotiation in
common daily leisure. In K. Fox (Ed.), Proceedings of the 7 th Canadian Congress on Leisure Research. Winnipeg, Man.: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University of Manitoba.
Scott, D. (1991).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participation in contract bridg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group-related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21-336.
Steer﹐R. M. (1994). Work and stree﹐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New York:Addison-Wesley.
Samdahl, D. M., & Jekubovich, N. (1997). A critiqu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4), 430-452.
Werner W.k., Sharon A.(1994). Principles&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3rd Ed).U.S.: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Wilkins K, & Shields M.(2009) Employer-provided support services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in Canadian registered nurses. Nurs Res. Jul-Aug;58(4):255-63.
Yeh MC, Yu S.( 2009) Job stress and intention to quit in newly-graduated nurse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work in Taiwan. J Clin Nurs. 18(24):34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