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瓦力.尹牧依
Wali Yimuy
論文名稱: 運用泰雅族知識之幼兒雙語課程:教學歷程及幼兒語言學習
An Early Bilingual Curriculum Using Atayal Knowledge:Implemen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指導教授: 辛靜婷
Hsin, Ching-Ting
口試委員: 郭李宗文
Kuo, Li Tsung-Wen
蔡曉玲
Tsai, Hsiao-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In-service Practitioner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泰雅族原住民族知識雙語課程
外文關鍵詞: Atayal, indigenous knowledge, Bilingual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原住民地區運用原住民族知識之雙語課程教學的歷程及幼兒雙語發展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為主的教保中心混齡班的11位幼兒(3歲8個月至6歲)為研究對象,還有1位族語老師及1位班級老師。本研究蒐集課程觀察資料、幼兒作品、研究者筆記,並進行泰雅族語測驗及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以了解教師教學歷程及幼兒的族語及華語發展。使用Nvivo分析質性資料以產出編碼架構,及用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幼兒的族語與華語在參與原住民族知識之雙語課程後是否有進步。研究結果發現,研究者和家長、耆老、族語老師及專家溝通與學習部落知識並發展課程。班級教師在運用原住民族知識於雙語課程教學歷程中,原來規劃的教學內容有了轉變,其因素為幼兒的興趣、幼兒經驗與知識的增加和耆老的知識分享。雙語教學中族語老師與班級老師在雙語使用比例上有差異,族語老師大多使用全族語的句子來講述課程內容,班級老師是以全華語居多。幼兒在泰雅族語測驗結果顯示族語是有進步的(z = -2.132,p < .05),但是在課堂觀察上,很少使用族語。多數幼兒華語測驗及課堂表現優良,但表現較好集中在5至6歲的幼兒,少數3歲至4歲幼兒尚有進步空間。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curriculum utilizing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ism among children in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Eleven children (ranging from aged of three and eight months to age of six), along with a tribal language teacher and a classroom teacher, in a mixed-age classroom at an Atayal-majority educational facility in Jianshi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were recruited. A case study approach was employ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children’s works, researcher notes, Atayal Language Test and a revised PPVT-R were collected. Qualit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with NVivo to develop coding schemes. Wilcoxon sign rank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ildren’s Indigenous and Chinese language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researcher spoke with parents, elders, language teacher, and experts to gain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develop a curriculum. The teacher adjusted her curriculum because of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ccumulated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and input from tribal elders. There was a disparity in the proportion of languages use between the language teacher and classroom teacher. The language teacher used primarily sentences in Indigenous language only, whereas the classroom teachers primarily spoke in Chinese. On the Atayal Language Test, children’s performance in their tribal language improved (z = -2.132, p < .05), although little Indigenous language was observed in the classroom. Most children had good Chinese language performance regarding test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but such performance was mostly seen in children at the age of 5 to 6 yea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at the age of 3 to 4 showed room for improvem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ㄧ、雙語教學 4 二、原住民族知識課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教保中心發展歷程與政策 5 一、教保中心法規和宗旨 5 二、各教保中心歷史和現狀 6 三、教師專業成長 8 第二節 探討有效的雙語教學模式 9 一、單語模式的雙語教學模式 9 二、弱化模式的雙語教育 10 三、強化的雙語教育形式 10 第三節 探討雙語教學發展之相關研究 14 一、雙向雙語教學的特色 14 二、雙向雙語教育課程研究 15 第四節 運用泰雅知識之課程 18 一、原住民知識與原住民族知識基金 18 二、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24 第二節 研究歷程 25 一、研究問題的形成階段 25 二、研究資料蒐集階段 25 三、資料分析與撰寫階段 25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27 一、研究場域和研究對象 27 二、研究者角色 29 第四節 運用原住民族知識進行雙語教學課程設計 29 一、課程發展理論基礎 29 二、主題課程實施歷程 31 第五節 研究資料蒐集 33 一、研究問題與資料蒐集方式 33 二、資料蒐集種類 34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6 一、資料整理 36 二、資料分析 36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37 一、長期投入 37 二、三角校正 38 三、同儕檢核 38 第八節 研究倫理 38 一、讓研究參與者了解研究目的 38 二、取得研究知情同意書 38 三、尊重研究參與者的隱私與保密原則 38 四、能讓研究參與者受惠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0 第一節 運用原住民族知識之雙語課程教學歷程 40 一、課程轉變 40 二、課程轉變的因素 42 三、教師雙語使用比例 47 四、課程實施的限制 49 第二節 幼兒族語發展情形 50 一、幼兒族語語言型態 50 二、族語使用比例 51 三、泰雅族語測驗分析 52 第三節幼兒華語發展情形 53 一、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以下簡稱PPVT) 53 二、課堂華語句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結論 56 一、教師運用原住民族知識之雙語課程的教學歷程 56 二、幼兒的族語發展 56 三、幼兒的華語發展 56 第二節 討論 57 一、運用原住民族知識為主題之課程 57 二、結合原住民族知識與雙語課程 57 三、符合雙向雙語課程比例 57 四、族語老師與班級老師共同合作 58 五、增加課程調整 5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58 一、研究限制 58 二、研究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中文文獻 61 英文文獻 64 附錄 66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66 附錄二 觀察記錄 70

    中文文獻
    王建堯等作(2014)。幼兒多元文化教學。台北市:幼兒多元文化教學。
    朱容徵(2010)。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雙語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朱惠琴(2010)。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期刊,7,115-137。
    何臥龍(2017)。「德法文理中學」推行雙語教育相關規劃之個案研究—以德國弗萊堡中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何縕琪(2005)。文化回應教學:因應文化差異學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4),30-41。
    吳天泰(2009)。多元文化與兒童養育。發表於「幼兒師資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12。
    吳信鳳、沈紅玫(譯)(2002)。一個孩子,兩種語言:幼兒雙語教學手冊。(原作者:Patton O. Tabor)。台北:心理。
    呂謦君(2016)。文化回應教學與評量—以屏東原住民小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占美、阮婷 (2012)。早期部分浸入式雙語教育的探討--加拿大早期完全浸入式雙語教育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的啟示。民族教育研究期刊,110,56-59。
    李雪菱(2015)。文化回應的檳榔防制教學之行動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2),01-34。
    辛靜婷(2016)。原住民族幼兒雙文化聲韻介入課程之成效與教學歷程。課程與教學季刊,19(4),頁191-228
    周宣辰(2016)。沈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之回顧與前瞻。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25-30。
    周梅雀(2009)。幼兒文化回應教學。載於張耀宗、張盈堃、謝斐敦、賴承斌、江秀英、周梅雀…陳儒晰,幼兒多元文化教育(9-1—9-27頁)。台中市;華格納企業。
    周梅雀(2015)。沈浸式排灣族語教學幼兒園實驗班之初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8(3),1-39。
    周梅雀、王建堯(2009)。現象、解構再建構—五個原女孩的生命故事圖像。發表於「幼兒師資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3-104。
    拉互依·倚岕(2008)。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巨流。
    官大偉、裴家騏、戴興盛、羅素枚、沈淑敏(2020)。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應用議題之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8,1-28。
    洪宜芳、張艦如(2019)。三~五歲幼兒無字圖畫書敘述之縱貫性研究:基本語言指標。華語文教學研究,16(4),99-128
    洪萱芳、姚宗威、林淑芬、顏瓊芬(2017)。以地方為基礎之文化融入科學教育課程研究--以泰雅族和賽德克族傳統編織文化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5(3),245-276
    胡美智、鄭雅莉(2017)。鄉立幼兒園太魯閣在地文化課程融入學習區的歷程。教育學報,45(1),157-179。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原住民族語言調查研究三年實施計畫:16族綜合比較報告。第1-3期報告摘要彙編。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1)原住民族分布區域。上網日期:2021年4月7日。網址:https://www.cip.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孫明霞(2010)。論新疆學前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疆教育學院學報,3,22-25。
    浦忠勇(2014)。阿里山鄒族小米文化的知識典範及變遷。台灣原民族研究學報,4(3),21-44。
    翁桓盛(2004)。國中實施雙語教學之分析研究—以彰泰國中為例。學校行政,32,79-90。
    耿才華、拉格(2017)。現代教育技術背景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發展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期刊,141,40-45。
    張苾含、胡潔芳、陳俊光(2013)。英漢雙語學聲韻覺識及構詞覺識與英漢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5(2),201-220。doi:10.6251/BEP.20130308
    張瑞菊(2018)落實客語扎根:國民小學高年級客華雙語教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2(4),46-68。doi:10.6618/HSSRP.201812_12(4).3
    張學謙(2016a)。走向添加式雙語主義:強化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01-09。
    張學謙(2016b)。再造家庭族語傳承:阿美族家庭的個案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3),1-47。
    張學謙(2016c)。從單語到雙語教學:語碼轉換在語言教育的運用。台灣語文研究,11(1),1-25。
    張曉婷、辛靜婷(2020)。融入越南文化之反偏見課程行動研究:教學歷程與幼兒族群關係發展。課程與教學,23(3),109-140。
    張耀宗、林乃馨(譯)(2007)。幼兒的多元文化教育:反偏見取向。(原作者:Derman-Sparks, L. & The A. B. C. Task Force)。台北:華騰文化。
    張耀宗、王逸涵(2019)。原住民知識與原住民族幼兒課程。慈濟科技大學學報,8,29-46。
    張耀宗(2019)。原住民族知識融入原住民族幼兒課程之初探。兒童與教育研究,14,47-72。
    張顯達(1998)。平均語句長度在中文的應用。聽語會刊,13,36-48。
    張艷菊(2009)。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探析。黑龍江民族叢刊,109(2),165-169。
    張瑋琦(2010)。以原住民知識為基礎之社區總體營造—應用人類學在佳平部落的實踐與挑戰。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155-180。
    許家菁(2020)。CLIL取向雙語實驗課程發展與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李宗文(2009)。以毛利幼兒教育為參考-台灣原住民幼兒教育重要議題之討論。幼兒教育期刊,293,6-21。
    陳美如(2009)。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高雄復文。
    陳惠茹(2018)。應用文化回應教學提升原住民學童學習成效。師友雙月刊,610,62-66。
    陳筱涵(2019)。運用文化回應教學於原住民族幼兒聲韻學習及族群認同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儒晰(2017)。幼兒教師對文化回應教學實踐與專業省思。中華管理發展評論,6(2),37-57。
    陳玉婷、鄭孟斐(2022)。原住民族文化融入幼兒STEAM教學設計之探究。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4),157-175。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黃世奇、何明軒(2009)。NVino 8軟體基本功能介紹(一)。載於郭玉霞(主編),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活用寶典(27-82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宣範(2008)。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楊鎮宇(2015)。專題報討:部落托育(2)部落托育的價值:社區互助托育的實踐典範。人本教育札記,318,64-69。
    廖貽德(2013)。從失語到歌唱: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的實踐歷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一農(2012)。語碼轉換。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趙瑜、何海翔(2009)。越秀雙語幼兒園雙語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5),頁133-134
    劉世閔(2019)。台灣民族實驗教育課程創新:以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小學為例。課程研究,14(1),25-54。
    劉美惠、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劉曉帆(2017)。從失語到說唱:文化融入拉阿魯哇族沈浸式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謝百淇、黃育真、張美珍、李馨慈(2016)。化零為整:科學學習生態系統取向之文化回應課程。科學教育學刊,24(S),461-485。
    鍾乙豪(2017)。音樂復興平埔族語之意涵與文化回應—以西拉雅合唱團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10,105-117。
    鍾鳳嬌、宋文琳、王國川 (2014)。一所全客語沉浸式教學幼兒園的探究。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期刊,8(1),27-56。
    鍾鎮城、許秀娟 (2020)。客華雙語教學之數學課室言談分析語教學挑戰。台灣語文研究,15(1),125-156。

    英文文獻
    Berry, J. W. (2007).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nd adaptation. In J. E. Lansford, K. Deater-Deckard, & M. H. Bornstein (Eds.), Immigrant famili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 69–82). Guilford Press.
    Baker, C. (2017).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UK (6th Edition)
    Colliner, V. P., & Thomas, W. P. (2004). The astounding effectiveness of dual language education for all. NAB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1), 2-20.
    Coyle. D. (2008)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rgrated learning Motivating Learners and Teachers.Retrieved from https://blocs.xtec.cat/clilpractiques1/files/2008/11/slrcoyle.pdf
    García-Mateus, S., & Palmer, D. (2017). Translanguaging pedagogies for positive identities in two-way dual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16(4), 245-255. doi: 10.1080/15348458.2017.1329016
    Leeman, J., Rabin, L., & Roman-Mendoza, E. (2011). Identity and Activism in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5(4), 481-495.
    Johnson, E.J., & Johnson, A.B. (2016). Enhancing academic investment through home-school connections. Journal of Language & Literacy Education, 12(1), 104-121.
    Korean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urrent State, Opportunities, and Possibilities (https://international.ucla.edu/asia/article/90722).
    Moll, L., Amanti, C., Neff, D., & González, N. (1992). Funds of Knowledge for Teaching: U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Connect Homes and Classrooms. Theory Into Practice , Spring, 1992, Vol. 31, No. 2, Qualitative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pring, 1992), pp. 132-141.
    López, L. E. (2009). Reaching the unreached: indigenous intercultural bilingual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UNESCO,
    Torres-Guzmán, M. E. (2002). Dual language programs: key features and results.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https://www.dltigomez.com/uploads/1/1/8/2/118222138/ dl_features-torres-guzman.pdf
    María Teresa (Maite) Sánchez, Ofelia García & Cristian Solorza (2018)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Th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Reframing language allocation policy in dual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
    Bourguet. M.-L. (2006). Introducing Strong Form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 A Case for Technology.
    Gonzalez, N., Moll, L. C., & Amanti, C. (2006). Funds of Knowledge: Theorizing Practices in Households, Communities,and Classrooms. Routled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