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文淵 CHENG WEN-YUAN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Hand-In-Hand Plan-After-School Support Policy」 Executive Situ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Taoyuan County |
指導教授: |
顏國樑
YEN KUO-LI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8 |
中文關鍵詞: | 政策執行 、桃園縣 、教育人員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 |
外文關鍵詞: | Policy Execution, Taoyuan County, Education Staff, Hand-in-Hand Plan-After-School Support Polic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的現況。主要探討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於「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在縣市政府層級、學校層級執行現況,以及學校在執行上的困境與需求。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先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為母群體,透過普查方式,以自編之「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調查問卷」,針對本縣市58所學校與本政策相關的教育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總共229份,回收率達85.8%。經彙整檢視後,得有效問卷數215份,佔總回收問卷之93.9%,佔總樣本數之80.5%。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願意接受訪談者則以「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研究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資料謄寫成逐字稿,將訪談的結果,配合相關文獻與問卷調查結果,作歸納討論。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壹、桃園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初期,參與校數比例全
國最高。
貳、「經費」、「相關人員」、「時間安排」以及「配套措施」為影響「攜
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的主要因素。
參、授課人員類別與實施對象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上
會衍生一些問題。
肆、不同最高學歷、學校規模與學校位置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
政策在整體執行上的看法頗為不同。
伍、桃園縣國中教育人員對克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所
面臨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自信
陸、桃園縣國民中學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上的需求視
各校情形有所不同。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研究的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Hand-in-Hand Plan-After-School Support Policy」executive situ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Taoyuan County.To explore briefly about the executive situation of Taoyuan County, the executive situation of the schools,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demands on the policy mentioned above.
To achieve the goal above, we employed questionnaire survey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s included related school staff from 58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of 「Hand-in-Hand Plan-After-School Support Policy」executive situ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Taoyuan County”.With the method of census-taking, we retrieved 229 questionnaires.The retrievabl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85.8%. We found 21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fter the arrangement and collatio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93.9%,and accounted 80.4% for the whole group. All data acquired were coded in the computer and used the software ”SPSS12.0 for window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process completed by means of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 One-Way ANOVA. Besides, we interviewed those who were willing by self-made”Interview Outline of 「Hand-in-Hand Plan-After-School Support Policy」executive situ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of Taoyuan County”. We transcribed the data and then generalized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with relating liter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order to make the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ynthetic discussion, this study reached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ed:
1.The Executive rate of this policy in Taoyuan County was the best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administration.
2.The main factors affec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is policy were the
expenditure, related staff, course arrangement an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3.The instructional staff categories and the objective student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is policy deprived some problems.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the variables
concerned about teachers’ academic background, school scale and
school locations on the execution of this policy.
5.The related school staff are confident of surmounting the difficulties
on the executive situation of schools .
6.The requests of this policy differed from school to school depended
on the executive situation.
The followings were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bove,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edu-
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junior high schools’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teachers, and the references staff for future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台北:五南。
王家通(2000)。比較教育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黃隆(2002)。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
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戈伯元(2002)。台北縣市完全中學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市:
作者。
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心議題壹結論暨
建議事項。台北:作者。
李國隆(2001)。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
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建鋒(2004)。以政策社會學途徑探討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私立
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禮仲(2005)。推動影視產業,開創我國文化產業新經濟。2006年
10月19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4/
FM-C-094-162.htm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
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沈珊珊(2006)。貧窮與教育關係之探討: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51-58。
林清江(1991)。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一)。載於林清江著,文
化發展與教育改革(127-133)。台北:五南。
林麗月(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嘉琦(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影響因素
及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
邱才銘(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岑(2003)。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
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正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實施現況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
柯三吉(1991)。政策執行:理論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周仁尹、曾春榮(2006)。從弱勢族群的類型談教育選擇權及教育財
政革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03-106。
胡夢鯨(1995)。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1-35。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姚佩如(2003)。國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
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為藩(1982)。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信念。載於郭為藩等箸,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577-589)。台北:五南。
高希均(2007)。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台北:
天下遠見。
曹俊漢(200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陳孟哲(1999)。國教經費補助項目與國小教育機會均等之分析。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香吟(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教育計畫經費預算分配之水平公平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
陳啟聰(2004)。電算器融入國二中低學業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個案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映秀(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於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補救
教學之看法與實施現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麗珠(2006)。解析「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與補救教學歷程。
教育部編印。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關係:以國民教育為
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36-48。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
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6,108-110。
黃冠潁(2004)。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
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花蓮。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
闡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
許添明、蘇美琅(2007)。教育政策在學校執行之研究:以原住民學
校推動文化之教育政策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55-82。
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劃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
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200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10-2國中小學生學習
扶助-「攜手計畫 課後扶助」方案。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7b)。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教育部編
印。
單小琳(2001)。上課天數多寡會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嗎?。教育資
料與研究,40,1-7。
葉芷嫺(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
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瑞珠(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現況與實施
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
彭富源(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模式執行之建構-以九年一貫課
程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富源(2006)。提升學習弱勢學童學習成就之策略與作法-以苗栗縣
國民中小學為例。2007年9月25日,取自http://woa.mlc.edu.tw/
index.jsp?unitid=000264
梵谷(2003)。教育政策與領導。台中:駿業。
董媛卿(1994)。補救教學-資源教室的運作。台北:五南。
溫明正(2002)。E世代數位落差的衝擊。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47,
47-48。
張世賢、林水波(1991)。公共政策(第三版)。台北:五南。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五南。
張俊欽(2005)。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執行成效滿意度及其改進策略
之研究-以台南高雄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規劃。台北:心理。
張新仁(2006)。補救教學面面觀。2007年9月30日,取http://
tw.pksite.com/read.asp?Username=ctl&data=642AD7EE-05E6
-4DDA-87FC-4DB45B6E4B4A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2),
53-60。
楊坤堂(1999)。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楊進成(無日期)。國民小學落實教育基本法之我見-以「教育機會均
等」為例。2007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dtps.tp.edu.tw/jasof/
%B1M%B7~%A6%A8%AA%F8920919pdt/08.pdf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劉美惠(2006)。學校行政如何推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2007年
10月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
EDU8777001/96hand/96hand.htm
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力點。台北市:心理。
賴銀奎(2001)。我國解嚴後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研究-新馬克思主義
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南投。
賴景昌(2007)。知識經濟。科學發展,377,59-63。
戴玉綺(1992)。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機會公平性之探討。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文柱(2005)。影響學校層級調整教育政策執行因素之研究-以屏東
縣原住民鄉之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簡宏江(2006)。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國樑(1996)。教育政策執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顏國樑(2005)。教育法規2005(二版)。高雄:麗文文化。
羅曉雯(2006)。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北市國
民中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賜欽(2006)。「教育部增置國小教師員額(二六八八)專案實施現
況與成效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C. A. (1967). The oretical considerations in educational
planning.The World Year Book of Education,11,17-19.
Bulmer, M. (1986). 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policy. Boston: Allen and
unwin.
Elmore, R. F. (1978). 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
p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 26(2), 209-217.
Jenkins, W. I. (1978) .Policy analysis: A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Pergamon.
Lerner, J. W. (1976).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2nd ed.). Bos-
ton: Houghtton Mifflin Co.
McLaughlin M.W. (1978). Implementation as mutual adaptation: Change
i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42(2), 345-349.
McLaughlin,M. W. (1987).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essons from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A. R. Odden(Ed.),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pp.185-218)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cDonnell, L. M., &Elmore, R. F. (1991). Getting the job done: Alter-
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In R. O. Allan(Ed.), Education policy im-
plementation(pp. 157-183).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achmias, D. (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me-
thud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alumbo, D. J.,&Calista, D.J. (1990).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 New York, NY: Green Wood Press.
Rawls, J. (198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Ripley, R. B.,&Franklin, G. A. (1986).Bureaucracy and policy im-
plementation. Home-wood, Ill: Dorsey Press.
Lipham, J.,&Hoeh, J. (1974) Principalship. New York, NY: Harper&
Row.
Sabatier, P., & Mazmanian,D. (1980).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
licy: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2(3), p538-
559.
UNESCO(1993).World Education Report 1993.Paris:Author.
Younis, T.(1990). Implementation in public policy. Hanover, NH: Dart-
m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