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彥碩 |
---|---|
論文名稱: |
論商業應用下基因檢測所涉法律議題 |
指導教授: |
范建得
林瑞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8 |
中文關鍵詞: | 基因檢測 、自主權 、隱私權 、基因資訊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醫療院所對病患提供的遺傳諮詢門診與基因診斷如產前篩檢、新生兒篩檢、遺傳疾病檢驗等服務於國內外已行之有年,相關法律規範與政策管制依照我國現有醫療法規及醫療管理之實務內容即為足矣。而國外近來興起之排除醫療院所、直接由基因檢測公司對一般消費大眾提供檢測服務,藉由檢測技術的便利及普及化有助於民眾更方便取得個人的基因資訊,以提早得知自身的健康資訊而調整生活方式而取得更健康的未來。
然而排除醫病關係後,即存在醫療法規的適用以及從業人員的資格審查或證照要求問題,復基因資訊的揭露可能侵害受試者之人格權益均為該產業所引發的爭議。故本文探討商業應用下的基因檢測所涉法律議題,比較並分析此類型檢測與傳統遺傳診斷間差異,以整理出現有法規之適用,以及侵害一旦發生受試者該如何尋求救濟。
蓋生醫應用之倫理議題的探討,國內外均有許多倫理、法律及社會議題(Ethics, Legal and Society Issues, ELSI)的研究與討論,諸如告知後同意原則、健康資訊之保密義務等。故儘管在私法自治及契約自由原則之商業應用下,本文稱檢測服務亦須在符合人格權益之維護、誠信原則以及消費者保護的概念下進行之;除現有法律規範之解釋與討論外,本文亦提出政策管制之建議,以期未來在維護受試者權益的同時,亦可促進我國生醫產業應用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籍
1.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6年8月再刷。
2. 王澤鑑,《債法原理第一冊》,三民書局,2003年10月7刷。
3. 王澤鑑,《債法原理第三冊》,三民書局, 2003年10月出版。
4.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三民書局,2002年3月。
5.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三民書局,2002年3月出版。
6. 牛惠之等著,《天平上的基因》,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7月。
7. 吳志正,《解讀醫病關係I》,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9月初版第一刷。
8. 李伸一,《消費者保護法論》,凱侖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9. 蔡明誠等編,《基因技術挑戰與律回應―基因科技與法律研討會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10. 范建得等著,《消費者保護法基礎理論》,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7月。
11. 范建得等著,《消費者保護法實務》,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1996年10月。
12.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邊通則(上)》,輔仁大學法學叢書,2003年1月新訂一版。
13. 邱聰智,〈消費者保護法上商品責任之探討〉,收載於《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一輯,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6年出版。
14. 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第一刷。
1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三民書局,2005年12月修訂版。
1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書局,2006年1月修訂版。
17. 陳仲嶙,〈隱私權概念的理解與充填〉,收錄於李鴻禧等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18. 曾淑瑜,《醫療過失與因果關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7月。
19. 黃立等,《民法債編各論(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第三刷。
20. 楊秀儀,〈寬容文化與病患自主 – 從告知後同意到告知後選擇〉,《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五南出版公司,2004年4月。
二、 中文期刊
1.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一)- 人格權、人格尊嚴與私法上的保護〉,《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頁105-20,2006年3月。
2. 王秀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科學發展月刊》,第359期,頁82-84,2002年11月。
3. 李昂杰,〈基因資訊與個人隱私保護—以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16卷第4期,頁43-62,2004年4月。
4. 李震山,〈論個人資料保護—以人體基因資訊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第18-19頁,2001年8月。
5. 李崇僖,〈基因資訊隱私保護法理與規範〉,《台灣本土法學》,第91期,頁71-85,2007年2月。
6. 李崇僖,〈人體基因研究之倫理規範問題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41期,頁47-61,2007年2月。
7. 林瑞珠,〈醫療手術實施之說明義務〉,《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頁152-160,2005年11月
8. 范建得、林瑞珠,〈論基因檢測之應用及其ELSI議題的文化意涵〉,大陸《醫學與哲學》期刊,第27卷第12期,頁43-46,2006年12月。
9. 范建得,〈台灣生物銀行相關爭議問題釋疑〉,《台灣本土法學》,第91期,頁48-59,2007年2月。
10. 范建得、陳汝吟,〈論基因治療與基因疫苗施用者之民事責任與救濟制度〉,《玄奘法律學報》,第1期,頁123-58,2004年6月。
11. 邱聰智,〈消費者保護法上商品責任之探討〉,《載消費者保護研究》,第二輯,頁61-86,1996年1月。
12. 邱錦添,〈醫療行為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 – 依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第一一五六號民事裁定〉,《全國律師》,第9卷第11期,頁64-74,2004年11月。
13. 胡務亮,〈遺傳疾病與基因篩檢〉,《科學發展月刊》,第378期,頁28-33,2004年6月。
14. 侯英泠,〈醫療行為的民事上賠償責任(上)—從德國醫師責任法切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72期,頁116-32,2001年5月。
15. 侯英泠,〈從德國法論醫師之契約上說明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頁9-23,2004年9月。
16. 洪成志,〈阿茲海默氏症的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頁143-54,2000年9月。
17. 陳孝平,〈從「資訊不對稱」看全民建保規範〉,《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0期,頁178-9,2001年12月。
18. 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予同意(informed consent)」之法理〉,《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2卷第1期,頁47-83,1999年10月。
19. 陳聰富,〈消保法有關服務責任之規定在實務上之適用與評析〉,《台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1期,頁73-112,2000年5月。
20. 張曉卉,〈基因檢測能救你一命?〉,《康健雜誌》,第46期,頁154-5,2007年3月1日。
21. 張文貞,〈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之後—基因篩檢的挑戰〉,《科學發展月刊》,第378期,頁12-21,2004年6月。
22. 張至寧、蔡甫昌等,〈基因檢測倫理(Genetic Testing Ethics)〉,《當代醫學》,第32卷第6期,頁476-82,2005年6月。
23. 黃慧□,〈基因檢測服務商業化後所衍生之法制問題—以英國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16卷第11期,頁6-11,2004年11月。
24. 黃三榮,〈基因諮詢、基因檢查與基因診斷實務所涉法律問題〉,《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2期,頁25-38,2001年10月。
25. 翁玉榮,〈從法律觀點彈病患之自己決定權及醫師之說明義務〉,《法律評論》,第66卷第1-3期合刊,頁2-20,2000年3月。
26. 楊秀儀,〈基因診斷--當智慧使不上力量的時候〉,《科學發展月刊》,第378期,頁6-11,2004年6月。
27. 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之分析〉,《月旦法學》,第121期,頁138-52,2005年6月。
28. 詹森林,〈不完全給付〉,《台灣本土法學》,第34期,頁23-50,2002年5月。
29. 詹森林,〈承攬瑕疵擔保責任重要實務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頁5-18,2006年2月。
30. 蔣欣欣、張天韻,〈德國基因檢測公民會議共識報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1期,頁62-9,2004年8月。
31. 蔡達智,〈基因資訊之隱私權保護〉,《憲政時代》,第23卷第4期,頁81-95,1998年4月。
32. 蔡明誠等著,〈基因檢測受試者同意書相關研究與討論〉,《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第17/18期,頁32-42,2003年1月。
33. 蔡明誠,〈談制訂基因技術法的意義〉,《生物產業》,第12期,頁45-9,2001年。
34. 劉永弘,〈消費者保護法之服務責任與醫療〉,《醫事法學》,第7卷第3期,頁33-48,1999年9月。
35. 賴仲亮、許碧珊、張光遠,〈腕隧道症候群〉,《基層醫學》,第18卷第9期,頁228-231,2003年9月。
36. 賴沅暉,〈新基因學的治理與政策議題:以基因檢測科技發展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頁61-93,2004年6月。
37. 盧美秀、黃仲毅,〈人類基因科技之倫理與法律爭議〉,《護理雜誌》,第46卷第6期,頁5-11,2002年12月。
38. 羅欣寧,〈人體基因改造與個人自主權展現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第12期,頁163-211,2004年6月。
39. 蘇怡寧,〈新世紀之基因診斷―現況與未來〉,《當代醫學》,第31卷第10期,頁825-832,2004年10月。
三、 研討會論文
1. 蔡明誠,〈人體檢體採樣與受試相關法律問題探討〉,收錄於林子儀、蔡明誠主編《基因技術挑戰與法律回應―基因科技與法律研討會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四、 學術論文
1. 何建志,〈基因歧視與法律對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2. 林瓊輝,〈民生主義之消費者保護立法〉,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6年。
3. 陳麗芬,〈醫療行為之法律責任與保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4. 嚴嘉雯,〈人體試驗受試者自主權之保障—「有效」的告知後同意〉,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五、 外國期刊及書籍
1. Brown, Carolyn Lee, Genetic Malpractice : Avoiding Liability, 54 U. CIN. L. REV., 857 (1986).
2. Bromfield, Tobi T., Your DNA is Your Resume: How Inadequate Protec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Perpetuates Employemnt Discrimination, 7 WLLREALJ 117 (2001).
3. Cox, Nelson, Lehninger 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 WORTH 276(4th ed. 2004).
4. Cooper, Elizabeth B., Testing for Genetic Traits: the Need for a New Legal Doctrine of Informed Consent, 58 MD. L. REV. 346 (1999).
5. Feldman, Jared A., et al., Genetic Testing &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Recommending Statutory Approach, 19 HOFSTRA LAB. & EMP. L.J. 389 (2002).
6. Florencio, Patrik S., et al., Secret Code: the Need for Enhanced Privacy Prot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to Prevent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Genetic and Health Information, 39 OSGOODE HALL L.J. 77 (2001).
7. Gollust, E., et al., Direct-to-Consumer Sales of Genetic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 5 GENETICS MED. 332 (2003).
8. Hodge, James G., 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rivacy and New Federalism, 14 NOTRE DAME J.L. ETHICS & PUB. POL'Y 791, (2000).
9. Ito, Allison, Privacy and Genetics : Protecting Genetic Test Results in Hawai’i, 25 U. HAW. L. REV. 449 (2003).
10. Javitt, Gail H., et al., 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s, Government Oversight,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What the Government can (and can't) do to Protect the Public's Health, 57 OKLA. L. REV. 251 (2004).
11. Lorenz, Eva, Predictive Testing in the Workplace-Could the German Model Serve as a Blueprint for Uniform Leg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7 N.C. J. L. & TECH. 487 (2006).
12. Maniko, J. Andrew, Who Should Know? –the Disclosure Debate over Genetic Information, 26 SHLJ 151 (2001).
13. McPherson, E., Genetic diagnosis and test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4(2) CLIN MED RES. 123 (Jan, 2006).
14. Malinowski, Michael J., Commercialization of Genetic Testing Services: the FDA, Market Forces, and Biological Tarot Cards, 71 TUL. L. REV. 1211 (1997).
15. Maniko, J. Andrew, Who should Know? - the Disclosure Debate over Genetic Information, 26 SHLJ 151 (2001).
16. Santiago, Michael R., Prevent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One's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30 MCGEORGE L. REV. 703 (1999).
17. Thompson, James & Thompson, Margaret, GENETICS IN MEDICINE ,17(1986).
六、外國法規及國際組織相關文件
1.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a human genetic test was approv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Use of the standard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quality of laboratory results worldwide from a frequently used genetic test, 全文可見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4/pr84/en/
2. 歐盟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Biomedicine, 全文可見 http://www.oup.co.uk/pdf/bt/cassese/cases/part3/ch16/1121.pdf
3. 英國Human Genetics Commission 提出的The supply of genetic tests direct to the public(2002), 全文可見http://www.univie.ac.at/zoologie/TheoretBio/Testing.pdf
4. Enhancing the Oversight of Genetic Test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ACGT( 2000 ), 全文可見http://www4.od.nih.gov/oba/sacgt/reports/oversight_report.pdf
5. 英國Human Genetics Commission提出之Genes direct, ensuring the effective oversight of genetic tests supplied directly to the public( 2003 ), 全文可見 http://www.hgc.gov.uk/UploadDocs/DocPub/Document/genesdirect_full.pdf
6. CODE OF PRACTICE AND GUIDANCE ON HUMAN GENETIC TESTING SERVICES SUPPLIED DIRECT TO THE PUBLIC( 1997 ), 全文可見http://www.dh.gov.uk/en/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Publications/PublicationsPolicyAndGuidance/DH_4005565
7. UK BIOBANK ETHICS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 2006 ), 全文可見 http://www.ukbiobank.ac.uk/docs/EGF_Version2_July%2006%20most%20uptodate.pdf
8. 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 全文可見 http://www.ada.gov/pubs/ada.htm#Anchor-Sec-363
9. UNESCO, International Bioethics Committee, Preliminary Draft Declaration on Universal Norms on Bioethics (2005), 全文可見http://portal.unesco.org/shs/en/file_download.php/10d16a8d802caebf882673e4443950fdPreliminary_Draft_EN.pdf
10. Guidelines for Consumer( 1985 ), 全文可見 http://www.un.org/esa/sustdev/publications/consumption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