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薇嵐
論文名稱: 護理工作中的情緒實作
指導教授: 林文源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情緒實作護理工作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試圖以一個新的觀點,來理解護理工作中的情緒壓力。本文將情緒概念放在「情緒社會學」以及「科技與社會」兩個範疇的交界中討論,嘗試以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的視野來思考情緒概念,試圖發展出一個更貼近實作脈絡的理解和觀察,期能在理論意涵上,對情緒社會學的情緒概念提出一些補充,也能夠在實作中提出一些可能的改善方式。

    在情緒社會學當中,不論是重視情緒的生理面向、結構面向,或是互動面向,情緒都還是被視為是個體所擁有的某種本質;而在其中,人與物質之間的互動面向並沒有被重視。而這個部分,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正好可以做為一個視野,提供了另外一個理解情緒的面向。其方法論以及本體論假設的幾個核心元素,對於理解護理工作現場當中的情緒如何和各種異質的物產生連結,有很大的啟發。

    本文的論點即為,護理人員的情緒壓力,和工作現場的實作密不可分。在護理工作的現場中,情緒並不是護理人員所擁有的某個特質,而是在實作中透過種種具體的物質安排所仲介而成。亦即,沒有這些具體的物質安排,就沒有護理人員的情緒,而護理人員的情緒壓力,若離開了這些具體的物質安排,也就失去其意義。將情緒放在行動者網絡的概念中去理解,情緒可以視為是護理工作網絡中的一個實體、一個網絡,同時也是一個實作。從行動者網絡理論所獲得的啟發,讓我們可以重新去思考情緒主體性的構成,以及護理人員的情緒、能力和護理生涯之間的關係。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從一個不捨的心情出發 第二節 問題意識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情緒社會學的觀點 (一) 關於情緒理論的演變 (二) 有關護理照護工作中的情緒 第二節 科技與社會(STS)取徑 (一)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 (二) After ANT (三) 從關係性的主體到流動的能力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分析架構 (二) 研究方法 四節 田野介紹 (一) 地點 (二) 對象 第三章 透析護理工作與情緒 第一節 相關研究:看到了什麼? 第二節 進入田野:洗腎室 (一) 洗腎室初探 第三節 實作中的護理工作與情緒 (一) 護理實作 (二) 護理實作中的情緒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網絡觀點下的護理工作 第一節 轉換觀點:魚骨圖的啟發 第二節 網絡觀點下的護理實作 (一) 護理工作做為異質性中介的結果 (二) 當情緒出現:從功能性網絡到「有情緒的」網絡 第三節 情緒在哪裡? (一) 情緒「做了什麼」? (二) 情緒的主體 第四節 讓業餘者說話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處理情緒:情緒成為「能力」 第一節 能力的物質性構成 第二節 情感與護理生涯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一個嘗試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 那些問不到的人 (二) 不同單位的特性以及護理人員的異質性 第三節 回到最初的地方 附錄一 XX醫院推行禮貌運動實地考核紀錄表 參考文獻

    Bendelow, S. J. W. a. G. (1996). Emotions, health and illness: the 'missing' link in medical sociology? In V. J. a. J. Gabe (Ed.), Health and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pp. 25-53).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Bendelow., S. J. W. a. G. (1998a). The emotionally 'expressive' body, The lived body :sociological themes, embodied issues (pp. 131-154). London: Routlege.
    Bendelow., S. J. W. a. G. (Ed.). (1998b). The lived body :sociological themes, embodied issues London: Routledge.
    Callon, M. (1986).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J. Law (Ed.),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pp. 196-229). New York: Routledge& Kegan Paul.
    Callon, M. (1987). Society in the Making: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as a Tool for 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B. W, et al. (E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pp. 93-103). Cambridge: The MIP Press.
    Emotions in Social Life:Critic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1998). New York: Routledge.
    Gabe, V. J. a. J. (Ed.). (1996). Health and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
    Geertz, C. (1973a).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eertz, C. (1973b).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d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pp. 3-30). New York: Basic Books.
    Hanrahan, M. D. J. a. N. W. (Ed.). (2005).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Hassard, J. L. a. J. (Ed.). (1999).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Hennion, A. (2005). Pragmatics of Taste. In M. D. J. a. N. W. Hanrahan (Ed.),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pp. 131-144).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Hennion, E. G. a. A. (1999). A sociology of attachment: music amateurs, drug users. In J. L. a. J. Hassard (Ed.),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pp. 220-247).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Hochschild, A. R. (200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atour, B. (1999). On recalling ANT. In J. L. a. J. Hassard (Ed.),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pp. 15-25).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atour, B. (2004). 直線進步或交引纏繞?人類文明長程演化的兩個模型 (雷祥麟, Trans.). In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 (Ed.), 科技渴望社會 (pp. 79-106). 臺北市: 群學.
    Law, I. M. a. J. (1999). Good passages, bad passages. In J. L. a. J. Hassard (Ed.),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after (pp. 196-219).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Mol, A. (2002a). the body multiple. USA: Duke University Press.
    Mol, A. (2002b). the body multup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ge, L. M. a. S. (1998). 'Getting the job done':Emotion managemen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nursing. In G. B. a. S. J. Williams (Ed.), Emotions in Social Life: Critic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pp. 295-312). New York: Routledge.
    Paivi Astedt-Kurki, A. L. (1994). Humour in nursing car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 183-188.
    Simon J. Williams, J. G. a. M. C. (2000). Introduction In J. G. a. M. C. Simon J. Williams (Ed.),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 :/key theories, future agendas / (pp. 1-24). London: Routledge.
    Simon J. Williams, J. G. a. M. C. (Ed.). (2000).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 :key theories, future agendas London: Routledge.
    Williams, G. B. a. S. J. (1998a). Introduction: emotions in social lide: mapping the sociological terrain. In G. B. a. S. J. Williams (Ed.), Emotions in social life :critic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pp. xv-xxx). London Routledge.
    Williams, G. B. a. S. J. (Ed.). (1998b). Emotions in social life :critic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London: Routlege.
    朱政麒. (2005). 假面天使:護理人員的認同政治. 世新大學, 臺北.
    周平、楊弘任 (Ed.). (2007). 質性研究方法的眾生喧嘩. 嘉義縣: 南華教社所.
    林文源. (2006). 漂移之作:由血液透析病患的存在與行動談社會本體論. 台灣社會學(第十二期), 69-140.
    林文源. (2007a). 從鬥雞到實驗室:詮釋實作理性的開展. In 周平、楊弘任 (Ed.), 質性研究方法的眾生喧嘩 (pp. 19-48). 嘉義縣: 南華教社所.
    林文源. (2007b). 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行動本體論. 科技、醫療與社會, 第四期, 65-108.
    陳鈞凱. (2007). 勞動條件嚴苛 新進護理人員 半數撐不過一年, 聯合報新聞網.
    傅淑方. (2004). 台灣南部加護病房中的性別與勞動─以科技使用者的女性護理人員為例. 高雄醫學大學, 高雄.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