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柔妘 Jou-Yun Chen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謝傳崇
Chuan-Chung Hsieh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9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關係學習 、組織創新能力 |
外文關鍵詞: |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係,目的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的現況,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在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之差異情形,最後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相關與預測作用。透過文獻探討,採問卷調查法,並編製《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以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的803位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609份。本研究使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
一、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
之現況良好。
二、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年資、擔任職務、是否參
加社群存有差異。
三、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關係學習與性別、年齡、年資、擔任職務、是
否參加社群存有差異。
四、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組織創新能力與年齡、年資、擔任職務、是否
參加社群存有差異。
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兩兩之間具有顯著的
正相關。
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關係學習對整體組織創新能力具有正向的預測
力。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學校、教師及後續之研究者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amo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Firstly, the study probed into the contexts, the theories, and the relative research with regard to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Secondly, the study constructed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e contexts of the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the process of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given to a random sample of 803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cross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A total of 609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Our result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external literatu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e found:
(1)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Miaoli County,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re quite sound.
(2)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Miaoli Coun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as found to be influenced differently by annual salary, position, and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3)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Miaoli Coun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was found to be influenced differently by gender, age, annual salary, position, and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4)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and Hsinchu City, Miaoli Count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was found to be influenced differently by age, annual salary, position, and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5) There are high-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relationship learning have high predicability to effectiveness of the whol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will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一、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方秀媛(2008)。組織關係學習對企業文化競爭力與供應鏈績效的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白芳榕(2003)。創新能力與執行力對行政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大學會計
室執行專題研究計畫案作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桃園縣。
石曉玫(2008)。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
大學,臺中縣。
朱素玥(2005)。關係信任與關係學習對關係績效影響之研究:結合交易
成本理論與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臺北市。
吳思華(2005)。跳躍的拳擊手—談創新。商業週刊電子報,2010年7月
26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19550&p=4
吳明清(2007)。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圖書。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
125-126。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宋雯榮(2008)。高雄市國小校長競值領導行為、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
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仁芳(1998)。臺灣產業的創新競爭力在哪裡。能力雜誌,510,16-23
頁。
李信達(2007)。關係學習之雙元績效及其干擾雙數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建霖(2008)。國民小學學校分佈式領導、教師同僚專業互享與學生學
習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杜苡靜(2005)。從製造商觀點探討關係學習與關係知識庫對關係績效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沈靜濤(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詩雁(2007)。國民小學實踐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花蓮縣兩所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林麗娟(2008)。公部門組織變革認知與知識分享之關聯性探討-以組
織學習和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嘉義縣。
林子葉(2009)。透過「4-P模式」運作數學教學專業社群以促進教師專
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忠仁(2009)。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瑛錫(2003)。社區巡守隊之成效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
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宏欣(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銘聰(2008)。資訊系統整合與高階主管領導風格對組織學習、IT技
術能力與組織績效影響的關聯性研究-以臺灣高科技產業使用ERP
為基礎應用BI與KM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臺南縣。
洪蘭(2010)。理直氣平—勇於改變才會進步。臺北市:遠流。
柳雅梅譯(2006)。Sylvia M.Roberts 與Eunice Z.Pruitt原著(原著出版年﹕2003年)。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紀慧如(2002)。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嘉義市。
柯嚴賀(2006)。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胡瑋珊譯(2009)。Judy Estrin原著(原著出版年﹕2009年)。零距創新:
全球經濟重生的創新三角策略。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
公司。
秦夢群、張奕華(2006)。校長科技領導層面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
與心理研究,29(1),1-27。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俊源(2008)。組織文化、組織學習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以臺灣
製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縣。
教育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手冊, 臺北: 教育。
教育部統計處(民98)。各校基本資料庫檔案--國民小學校別資料
【原始數據】。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 21549
陳瑜沂(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榮輝(2006)。創業導向、製造管理實務與創新能力關係之實證研究
-以臺灣資訊產業廠商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市。
陳佳秀(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知識分享對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湘雲(2008)。臺灣自來水公司組織變革、組織學習和工作績效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陳如意(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
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翁崇文(2008)。邁向學習型學校-國小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莫素娟(2004)。溝通、信任與關係學習對工作滿意影響之研究:以聽
障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縣。
曾文忠(2004)。創新策略與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以組織策略、創新
氣候、創新能力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為調節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曾素貞(2008)。組織吸收能力與關係學習對綠色創新績效及環保競爭
優勢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佑安(1997)。企業創新能力對產品研發流程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瓊瑩(2007)。關係學習對關係記憶與創新能力之研究:以臺灣地區製
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
黃曉青(2008)。國民小學環境狀態中創新經營之策略管理研究─以北
北基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黃秋鑾(2008)。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
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
北市。
黃懷德(2008)。幼稚園接班人推動組織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嘉義市某
私立幼稚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
59-72。
張根榮 (2001)。企業競爭策略與創新領域配適對企業競爭力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
張新基(2007)。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漢呈(2007)。中小企業提昇創新能力關鍵影響因素及對產業高值化
影響之研究:以資訊服務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嘉義縣。
張湘瑜(2007)。運用學習社群及知識管理建構學習型組織實施模式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華鳳(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組織慣性、 組織學習與組織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國強(2009)。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
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淑宜(2009)。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振富譯(2002)。Peter Senge 等著。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
篇。臺北市:天下遠見大和總經銷。
葉俊偉(2007)。企業組織因素對組織創新氣候與組織創新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美芬(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黎文明(2001)。水平結構組織與企業組織學習傾向、創新能力及經營
績效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嘉義縣。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宗翰(2007)。市場導向、知識整合、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
研究--以資訊電子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嘉義縣。
蔡宇喬(2008)。錯誤管理文化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以組織學習為中介
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
育研究月刊,188,48-59。
蔡進發(2009)。企業知識管理及組織學習如何受到技術性人力支援服
務外包制度的影響-以臺電營建工程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
月刊,194,44-53。
鄧志勇(2004)。關係學習與記憶對關係績效及組織創新性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劉佳賢(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戴志璁(2006)。從網路學習的觀點探討組織同形對創新能力之影響:以
中小企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宜君(2006)。關係學習、關係記憶與組織學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傳崇(譯)(2011)。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應用(原作者:Mtthew Militello,
Sharon F. Rallis, Ellen B. Goldring)。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9
年)。
謝錦芳(2011年1月31日)。亞洲英雄儒家本色: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中國時報,A3版。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
集刊,28,260-282。
顏國樑(2004)。目標管理及其在學校經營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
33,21-38。
顏弘欽(2008)。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簡裕人(2008)。高雄縣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
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市。
二、英文部分
Alice , L (200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Brunel University, April 2004.
Barney,J.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Laia , C. S. , Paib, D. C. , Yangc, C. F. & Lina, H. J. (2009). The effects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relationship learning and relationship performance
in industrial marketing: The dyadic perspective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8, 2, 166-172.
Dewar, R. D. , & Dutton, J. E. (1986) .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s, 32(11),
1422-1433.
Fred , S. & James, S. (2003) . Promoting Relationship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67(3), 80-95.
Gilbert, M. , & Cordey-Hayes, M. , (1996) ,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6(6) , 301-312.
Glynn, M. A. (1996). Innovative genius: A framework for relat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s to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1081-1111.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s-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114-135.
Guan, J., & Ma, N. (2003).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 Technovation, 23, 737- 747.
Gumusluoglu, T. & Ilsev, A. (2009).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reativity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J. Bus. 62, 461-473.
Heide, J. B. & George, J. (1992). Do Norms Matter in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32-44
Hord, S. M.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James, F. & Kilbane, J. (2009). Factors in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NASSP Bulletin, 93(3), 184-205.
Hage, J. T. (1999).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nu. Rev. Sociol, 25, 597-622
Bianchini, J. A. & Windschitl, M. (2008). Teachers’ Collaborative Inquiryand
Professional Growth: Should We Be Optimistic? Science Education, 93,
548-580.
Li, L. Y. (2006). Relationship learning at trade shows: 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5(2) , 166-177.
Cheung, M. S. & Myers, M. B. & Mentzer, J. T. (2010) . Does
relationship learning lead to relationship value? A cross-national supply
chain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 Logistics,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310 Stokely Manage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TN 37996, United States.
DuFour, R. (2004) .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School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61(8), 6-11.
Romijn, H. & Albaladejo, M. (2002).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 Research Policy, 31, 1053-1067.
Schumpeter, J. A. (1934).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New York: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2000).The life 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adnick, P. (2008). 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innovation – A
casestudy at ABN AMRO – Brazil. Umeå: Handelshögskolan vid Umeå
universitet.
Storck, J. & Hill, P. A. (2000) .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strategic
commun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2), 63-74.
Van De Ven Ah (1986) .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 Sci. 32, 590-608.
Vadim, K. (200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How to manag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ECH MONITOR, Jul-Aug. 64.
Gu, W. & Gera, S. (2004).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firm performance. Statistics Canada
Micro-economic Analysis Division, 9, 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