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秋萍 Huang, Chiu-Ping |
---|---|
論文名稱: |
李潼小說中的自然書寫 The Research of Nature Writing in Li-Tong's Novels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Ding, Wai-Ren |
口試委員: |
劉萬青
Liou, Wan-Cing 曾志誠 Zeng, Jhih-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所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李潼 、小說 、自然書寫 |
外文關鍵詞: | LI,TONG, novels, nature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李潼,本名賴西安,1953生於花蓮,2004因癌症於宜蘭病逝。李潼是一個用生命寫作、用筆尋求溫暖的作家,作品中充滿關懷的生命力量,讓每個進入他作品的讀者,都可以感受到生活原來可以這麼有趣,年輕的心可以是這麼寬廣。作家雖已離我們遠去,但透過作家的手稿,我們能與李潼再度相遇。李潼以「兒童」台語的發音作為筆名,在創作世界裡,李潼這樣想著「有溫度地看待天地世間所有事物,享用種種怡人美好和苦澀悲歡」,他是如此呼喚著這土地上的人與心靈。
論文開始介紹李潼生平、寫作理念及臺灣自然書寫背景,研究當前臺灣自然書寫風潮的發展,分析李潼小說中自然書寫的主題及內容,透過自然書寫的理論分析李潼的作品,透過李潼的自序、創作理念的呈現、文學創作評論家和李潼親朋好友的分享作文本分析。本論文以小說為研究範疇,探究李潼小說的自然書寫為主,內容依序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李潼的創作理念與臺灣自然書寫風潮、第三章李潼小說中自然書寫的主題、第四章李潼小說中自然書寫的教育意涵、第五章李潼小說中自然書寫的藝術特色、第六章結論。
本論文歸結結論:透過閱讀李潼的小說文本,探究其自然書寫,以生態保育、氣候環境、人文地誌為主題,了解李潼關注的自然議題與文化意涵,掌握與臺灣相關的生態自然與人文特色;李潼的小說作品展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生命、珍惜資源等教育意涵;而故事性的自然書寫模式,讓小說中的自然書寫特色更為鮮明,展現異於一般散文的自然書寫,此研究亦可讓教師透過文本來引導孩子認識自然的動植物,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進而加深加廣,以故事文本帶領孩子融入自然情境,與生活經驗結合,期望孩子尊重生命並關懷自然生態。
關鍵字:李潼 小說 自然書寫
Abstract
LI,TONG,LAI,XI-AN was born in Hualian in 1953 and died of cancer in Yilan in 2004. Li Tong was a writer who wrote with his life in seeking for warmth. His works are so full of life power with sympathy that every reader who touches his works can feel that life can be so interesting and the young mind can be so wide. Although the writer has been away from us, we can meet with him again through his manuscript. Under the pen name Li Tong, the Taiwanese pronunciation of children, he created one world with the thought of "having a warm view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while enjoying all kinds of pleasant joys and bitter sorrows". It is by such deed that he called upon the people on this land and their heart and soul.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Li Tong's life, writing philosophy and Taiwan's nature writing background 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nature writing. It analyzes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Li Tong's natural writing, his works through the theory of nature writing, and the texts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his writing concept, literary critics and descriptions of his friends and families. The paper focuses on novel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 nature writing in Li Tong’s novels. The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Li Tong’s writing concept and Taiwan’s trend of nature writing, Chapter 3, theme of nature writing in Li Tong’s novels, Chapter 4,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nature writing in Li Tong’s novels, Chapter 5,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e writing in Li Tong’s novels, and Chapter 6, conclusion.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s. Through reading the text of Li Tong's novels and exploring the nature writing with the theme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limatic environment, humanities and local features, the natural issu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concerned by Li Tong are learned and Taiwan-related ecological, natural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grasped. Li Tong’s novels 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respecting life and valuing resources. The story-telling mode of nature writing makes the nature writing feature in the novel more distin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nature writing of other essays. This study also allows teachers to guide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natural flora and fauna through the text, stimulating children’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n further leading the children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tory text combined with life experience in the hope that children can respect life and care about natural ecology.
Keyword:LI,TONG 、novels、 nature writing
參考書目與文獻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李潼專著
李潼:《野溪之歌》,台北:小兵出版社,2007。
李潼:《天鷹翱翔》,台北:聯經,2010。
李潼:《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宜蘭:宜縣文化,1999.6。
李潼:《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已卯兔年篇》,宜蘭:宜縣文化,2000.6。
李潼:《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臺北:幼獅,2002.6。
李潼:《台灣欒樹和魔法提琴》,台北:幼獅文化,2014.1。
李潼:《順風耳的新香爐》,台北:民生報,2001。
李潼:《蔚藍的太平洋日記》,台北:民生報,2000。
李潼:《大蜥蜴》,台北:民生報,2000。
李潼:《大聲公》,台北:民生報,2000。
李潼:《我們的秘魔岩》,台北:圓神,1999。
李潼:《福音與拔牙鉗》,台北:圓神,1999。
李潼:《戲演春帆樓》,台北:圓神,1999。
李潼:《夏日鷺鷥林》,台北:圓神,1999。
李潼:《開麥拉,救人地》,台北:圓神,1999。
李潼:《白蓮社板仔店》,台北:圓神,1999。
李潼:《無言的戰士-林旺與我》,台北:圓神,1999。
李潼:《尋找中央山脈的弟兄》,台北:圓神,1999。
李潼:《火金姑來照路》,台北:圓神,1999。
李潼:《頭城狂人》,台北:圓神,1999。
李潼:《少年雲水僧》,台北:圓神,1999。
李潼:《魔弦吉他族》,台北:圓神,1999。
李潼:《龍門峽的紅葉》,台北:圓神,1999。
李潼:《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圓神,1999。
李潼:《四海武館》,台北:圓神,1999。
李潼:《太平山情事》,台北:圓神,1999。
李潼:《少年青春嶺》,台北:幼獅,1994。
李潼:《少年龍船隊》,台北:天衛,1993。
李潼:《恐龍星座》,台北:大地,1992。
李潼:《綠衣人》,台北:大地,1992。
李潼:《少年噶瑪蘭》,台北:天衛,1992。
李潼:《這就是我的個性》,台北:民生報,1992。
李潼:《金毛狗》,台北:富春,1992。
李潼:《迷信狀元》,台北:晨星,1990。
李潼:《博士.布都與我》,台北:民生報社,1989。
李潼:《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民生報社,2003。
李潼:《神秘谷》,台北:四也出版社,2012。
李潼:《噶瑪蘭有塊救人地》,台北:四也出版社,2015。
李潼:《龍園的故事》,台北:國語日報社,2010年。
(二)專書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著;曾育慧譯,台北:高寶國際出版,2011。
吳明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BOOK1》, 台北:大安出版社,2012.01。
吳明益主編:《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公司,2003.06。
吳潛誠:〈閱讀花園──地誌書寫:楊牧與陳黎〉,原載於更生日報1997年11月9日《四方文學週刊》,後收錄於《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台北:書林,1999。
杜淑貞:《兒童文學與現代修辭學》,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杜淑貞:《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
汪靜明:《救救河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沈謙:《修辭學》,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0.07。
宜縣文化局:《蓬萊碾字坊─李潼人間情懷和文學天地》,宜蘭市:宜縣文化局,2003.2。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張子樟:《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台北市:幼獅,2000。
張子樟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台北:天衛文化,1996.11。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3年。
曹文軒:〈李潼小說印象〉,《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臺北:民生報,2003.5。
陳介白:《修辭學講話》 ,新竹:信誼書局,1978。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傅林統:〈李潼的創新路程〉,《兒童文學家》,18 期夏季號,1996。
傅隸樸:《修辭學》,台北:正中書局,1988。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劉克襄:〈臺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1996.01.04,副刊34版。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策畫、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2005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6。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03。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臺灣自然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10。
(三)學位論文
王韻婷:《李潼少年小說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呂家印:《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主題呈現--以其四本得獎作品為例》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佳玲:《李潼少年小說中頑童形象特質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
李興娥:《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沈素華:《李潼少年小說族群融合研究--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9。
林依綺:《李潼少年小說中的臺灣文化─以《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宜青:《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作品中的兩性書寫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1。
林欣儀:《論李潼小說中人地關係與族群書寫─以《少年噶瑪蘭》、《博士‧布都與我》、《我們的秘魔岩》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林麗雅:《李潼少年小說主題研究》,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邱致清:《李潼小說《魚藤號列車長》與生命行旅的多重詮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姜佩君:《李潼少年小說之民俗文化意涵》,台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洪惠美:《李潼少年小說中的宜蘭書寫》,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
張維珊:《李潼《再見天人菊》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
郭秀治:《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寫作素材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郭雅玲:《少年小說鑑賞之研究---以李潼得獎中長篇少年小說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組碩士論文,2004。
陳文彬:《李潼《少年噶瑪蘭》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陳芬芳:《李潼少年小說中社會邊緣人寫作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姿勻:《李潼長篇少年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陳姿羽:《李潼早期小說的生命情調與情境--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思愉:《當代少年小說研究--以李潼、沈石溪、曹文軒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6。
陳秋錦: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和《我們的秘魔岩》為例,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素玲:《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長主題—以《天鷹翱翔》《順風耳的新香爐》《再見天人菊》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廖健雅:《傳記型歷史小說中的真實人物寫作技法----以李潼三本作品為例》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熊秋香:《李潼的歷史呼喚--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明瑜:《李潼少年小說中的成人形象探究--以「臺灣的兒女」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歐秀紋:《李潼少年小說教育意義之探討─以《台灣的兒女》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竺均:《李潼兒童散文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蔡敏綺:《李潼少年小說對提昇高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
蔡碧芬:《李潼少年小說中女性形象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蔡蜜鯉:《析論李潼少年小說中的「生命漂流」》,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盧銘侑:《李潼短篇少年小說之衝突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1。
蕭惠仁:《台灣少年小說兩類型研究-以李潼、大頭春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8。
蕭雅惠:《李潼少年小說中臺灣元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賴以誠:《少年小說文學空間類型與想像 ——以李潼宜蘭書寫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閻瑞珍:《李潼「臺灣的兒女」系列中真實歷史人物人格特質探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3。
謝淑麗:《李潼得獎小說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謝慧如:《李潼少年小說的後殖民論述》,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簡淑芬:《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簡義明:《臺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蘇秀聰:《科幻與歷史—李潼《望天丘》析論》,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蘇麗春:《李潼少年小說中「鄉土情懷」之研究:以 《臺灣的兒女》系列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四)期刊論文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編輯:《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兒童文學學會,2005)。
王洛夫:〈生命是永不放棄的詩篇─讀李潼《夏日鷺鷥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41期,2010.9。
可白:〈小朋友讀小說──先讀李潼的〉,《小作家》,第29期,1996。
林文寶:〈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永遠的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先生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兒童文學學會,2005。
徐淑貞:〈一個和時間拔河的人──李潼和他的少年歷史小說〉,《精湛》,第16期,1992。
桂文亞主編:《呼喚:李潼少年小說的聲音》(台北市:民生報,2003)。
張子樟:〈在內容與形式之間擺盪-檢視李潼作品的另一種角度〉,《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8期,2007.12。
黃亦凡:〈李潼著作及作品評論文獻目錄補遺〉《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 年12 月號。
蘇麗春:〈探觸李潼文學創作能量的核心──李潼專訪〉,《兒童文學學刊》第9期,2003.5。
(五)網路資料
國立臺灣文學館http://xdcm.nmtl.gov.tw/litung/home02.aspx?ID=$0100&IDK=2&EXEC=L
宜蘭縣羅東鎮竹林國民小學 www.jles.il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