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珍
論文名稱: 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進行水的三態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
The Effect of Learning Style in Digital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Teaching of the Three Phases of Water to Sixth-Graders
指導教授: 張美玉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數位學習
外文關鍵詞: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E-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網際網路自1968年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資訊網,網路的打破時間空間侷限的學習方式使得透過網路在教學上的運用日益受到重視:網路學習(E-Learning)、網路教室(Virtual Classroom)、虛擬學習環境(Web site Learning)亦順應此一潮流與趨勢產生。
    由於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傳統式的教育非常重視「因材施教」,在新興的網路學習也不例外,在許多適性化教學研究中,都提出學習風格的考量可以大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如何在網路教學系統中能考量學生個人的學習風格因素,是網路教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議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學習風格在IMCMS電腦網路系統教學中學習者的學習成就之影響,採實地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受試樣本為桃園縣某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共122位參與實驗,接受IMCMS電腦網路系統進行自然與生活領域水的三態之教學。實驗過程中,使用「KOLB風格量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動機量表」、「數位教學平台意見調查表」等作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發現:
    1. 網路教學系統的學習模式可以引起學生的外在學習動機,雖然在不同學習動機與風格中未達到顯著差異,但是在自然與生活領域課程中,在喜歡具體操作面向的分散及適應的兩類型中仍出現較多高動機的學習者。
    2. 不同的「學習風格」不會造成電腦網路教學的「學習成效」有所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但是電腦網路教學中學童的學習風格類型是存在的。
    3. 不同「學習成就」的學童接受電腦網路教學所得的學習成效有顯著差異。高分組的學童與低分組學童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高分組的學童與中分組學童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其中,以低分組的學習成效表現最佳。
    「學習風格」對學習成效的影響需要較長的時間的觀察,本研究因為研究時間、樣本以及施教之場地設備產生了研究上的限制,研究的時間應較長;樣本人數視風格分類方式而定,避免有部分類型出現樣本數過少的情形而影響資料進行分析推論;學童的資訊能力及資訊設備都是影響網路教學成效的重要因數,因此,進行網路教學時皆須考量,以使實驗獲得的相關資料分析能更趨於學童真實的學習成效變化結果。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earning styles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how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affect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IMCMS). One hundred and twenty-two sixth-graders from Taoyuan Count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ree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learning style and motivation were adop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different learner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However, in science class, the accommodators and diverger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highly motivated than the other group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Nevertheless, post hoc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ssimilators was the best while that of the convergers was the wors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performed differently in the IMCMS.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low-graders was higher than the middle- and high-graders.

    KEYWORDS: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learning

    目 錄 論文目錄...................................................1 表目錄.....................................................3 圖目錄.....................................................4 第一章緒論.................................................5 第一節研究背景和研究動機...................................5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解釋名詞.............................................9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文獻探討............................................13 第一節數位化學習理論與SCORM標準化教材標記.................13 第二節學習風格與評量工具..................................26 第三節學習動機.......................................... 33 第四節水的三態與科學教育的探討...........................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假設.................................... 45 第二節研究對象及研究設計..................................51 第三節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教學實驗之設計與實施................................60 第五節資料處理...................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2 第一節為使用電腦網路系統教學及不同學習風格對學習動機的相關分析........................................................72 第二節不同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的分析與事後比較結果……………79 第三節低中高分組兒童與學習成效的分析......................88 第四節研究假設檢定........................................9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94 第一節 結論..............................................94 第一節 建議..............................................97 參考文獻.................................................102 附錄.....................................................10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方建良(2004):模組化網頁課程運用在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空間位置」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P59~P78
    3.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
    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4.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邱世宗(1999):「網路教學系統之功能分析與設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邱健榮(2004):基於心理組織法教材編輯模式之SCORM教材設計。國立嘉義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李進寶(2001):e-Learning全球發展趨勢。e世紀新科技網路教學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8.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社。
    9.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媒體,44,p2-p12。
    10.林勇成(2002):虛擬網路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林雅慧、張文華、林陳涌(2003):國小低年級學生參與科學對談的類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十一卷第一期, p51-p74
    12.林淑玉(2003):智慧型網路教學課程推薦與導航之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3.林居鴻(2004):以知識管理技術深化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周惠文、王裕方(2000):電腦態度與學習績效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七卷第一期,2000年七月。
    15.計恵卿(2003):數位學習之人機互動構面研析。隔空教育論叢,第15輯,p109~p125
    16.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孫琇瑩(1999):不同程度動機提升策略對國小學童網頁教材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孫志麟(1998):美國教育改革的新趨勢:柯林頓的三大目標與十項行動計畫。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3期,p51~p54
    19.翁秋玲(1999):高中教師與學生思考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0.姜嘉瑤(2000):不同學習風格的兒童在概念改變教學情境下的學習情形。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1.陳盈潔(2001):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成效探討。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2.陳育民(2003):學習風格與學習模式對中學生電子化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3.陳桂芳(2002):網路上合作學習的分組方式及任務類型對於電腦學習成效之
    影響。台中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24.黃淑玲(2000):網際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習互動型態與認知風格對學習效果之影響--以二次函數之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
    25.黃台珠、熊召弟、王美芬、余曉清、期知勤、段曉林、熊同鑫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26.黃偉豪(2002):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館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27.黃國禎、曾秋蓉、朱蕙君、蕭經武(2002):智慧型線上測驗系統題型之分析與改進。科學教育學刊。第十卷第四期, P423-P439。
    28.黃奕禎(2003):IT導入教學的電子化程度與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以國民小學自然科技領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9.黃繼弘(2003):線上學習內容提供業者的經營風險與因應策略。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0.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
    市:東華書局。
    31.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教育,72,2-9
    32.張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3.張文華(2004):同步網路合作學習中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童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4.郭重吉(1987):美英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22期,p2-p8
    35.郭靜姿(1990):學習動機、策略應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相關探討及其所建構而成之後設理解模式在資優教學上的運用(上)。資優教育季刊,37,P1-P8。
    36.郭振揚(2004):建構科學概念雙階層式線上測驗之發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7.郭重吉(1996)。科學哲學的省思。教育研究雙月刊,49期,p16-p24。
    38.游寶達、楊錦潭、李璧如(2002):開放的分散式教材資源管理-共享教材元件參考模式。2002 年資訊與教育雜誌。
    39.游政男(2000):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0.蔡耀萱(2004):運用SCORM模型導入於網路遠端實驗課程。義守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1.葉辰楨(1996):國中初任與資深生物教師運用發問策略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2.趙金祁、許榮富、黃芳裕(1995):建構論在科學教育研究的典範類型與應用(一)。科學教育月刊,180期,p2-p16。
    43.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44.劉炳輝(1999):國中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方法對學習判斷英語子句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5.劉惠芬、孫欽儒(2000):人際傳播對網路教學的影響。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論文集,卷2,551-557。新加坡。
    46.簡綜男 (1998):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
    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7.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民90b)。我國線上學習市場現況與未來展望。全球高科技產業研究資料庫。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activity/,2004.11.27
    48.教育部(2003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冠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西文部份:

    1.Bostrom, R.P(1990)., “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tyle in End-User Training”, MIS Quarterly, p 101- p.109
    2.Bar.v(1989),“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s”. Science Education 73(4)pp481~500
    3. Bostrom, R.P., Olfman, L. & Sein, M.K. (1990),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tyle in end-user Training, MIS Quarterly, 14(1), 101-119.

    4. Cisco—e-learning,(2004.11.23)
    http://business.cisco.com/prod/tree.taf%3Fasset_id=103852&ID=44748&ListID=4 4753&public_view=true&kbns=1.html
    5. Clarina, R, B. & Smith, L. (1988). Learning style shifts i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setting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5796)
    6. Davis(1989),”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IS Quarterly , pp.319-339.
    7.Dunn R. & Dunn, K. (1979). “Learning styles/teaching styles: should they ... can they be matched?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 p238-p244.
    8. Kolb(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development ”, Prentice-Hall,.
    9. Kolb(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 :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 Prentice-Hall,.
    10.Linn, M. C., & Hsi, S.(2000). “Computers, teachers, peers-science learning partners”. Lawrence Erlbaum, Mahwah: NJ,pp140-148.
    11.Myung-Geun Lee(2001),“Profiling students' adaptation styles in Web-based learning”,Computers & Education, 36, p121-p132.
    12.Martini, M. (1986).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d among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learning style, perceptual preferences, attitudes,and the science achievement of 7th grade students in a suburban N.Y. schooldistrict.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 John’s University, 1986). Dissertation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 877-03A.
    13. Resta, P..(2000) “The Internet and university teaching: Will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change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p7-p21。
    14. Small, R. V., & Gluck, M. (1994 ).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Educational Techology, 36( 8 ), 33-40.
    15.Smith D. M. &Kolb, D. A. (1986). “User's Guide for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A Manual for Teachers and Trainers”.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16. Timothy J. Rollins & Edgar P. Yoder(1993). “Agents' Learning Preferences”.Journal of Extension. Summer 1993.Volume 31 Number 2
    http://www.joe.org/joe/1993summer/rb1.html(2004.11.30)
    17. Tobin, K., & Tippins, D. (1993). Constructivism as a referent for teac
    hing and learning. In K., Tobin (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Preface: ix-xvi), Washington, DC: AAAS.
    18. Yang, Y. C., & Chin, W. K. (1997). “Motivational Analyses on the Effects of Type of Instructional Control on Learning from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5(1 ), 25-3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