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志清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主任反省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志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反省專業發展國民小學主任行政作為
外文關鍵詞: Reflec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vision Director of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討國小主任反省之學理基礎與相關研究;二、探究國小主任反省的現況;三、探討國小主任反省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四、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訪談為主要之研究方法。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進一步擬定訪談大綱,以五位現職國小主任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再依據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綜合討論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經由相關文獻分析與訪談之實施,本研究提出以下重要結論:一、反省是一種參透表象,內隱性的思考歷程,不易顯現於外,故不易為外人所觀察;二、國小主任反省的內容以「主任與教師的關係」、「權力運用」、「多元角度思考」、「自我理念與價值」、「手段與目的」為主,其中又以權力關係、權力運用為反省的重要內容;三、影響受訪主任反省的因素分成內在與外在兩方面;四、受訪主任觸發反省的情況有「驚奇與危機的情境」、「批判聲音的出現」、「自我覺知與覺察」。五、受訪主任反省的歷程為「問題發生—覺知覺察—批判省思—新的實踐行動—改變(結果)」;六、受訪主任最常使用「平等對話」與「札記反省法」進行反省;七、受訪主任反省的困境為反省之後的實踐歷程,尤其牽涉人際互動;八、受訪主任認為具有反省能力的主任較能允許多元聲音同時存在、隨時準備迎接挫折、有負責任的態度;九、國小主任的反省能改變自我價值觀與行為,產生直覺化的反應,達到行政作為藝術化的境界;十、反省是國小主任專業發展的可能、可行的一種取向;專業發展本身也是一種行動中反省的歷程。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國小主任的建議:(一)應運用札記、對話等方法,培養反省的習慣與態度,以調整或充實個人的行政信念與行動;(二)以反省作為解決問題的機制,建構具有創造性、價值性、整體性的學校行政實踐知識;(三)應深入反省主任與教師間的權力關係或權力結構,尊重相互主體性;(四)思考學校行政實務問題時,應回歸教育本質與教育理念,反省手段與目的之聯結,避免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作為;(五)主動建立或參與反省社群,增加專業對話的機會,促進反省成效;(六)除行動後反省外,加強行動中反省與為行動而反省,提升專業判斷能力;(七)應對情境敏於覺知與覺察,在驚奇中反省,創造更多可能性;(八)反省後應勇於實踐,改變現況,促進主任專業發展,提升專業能力;(九)應重視人際互動,從中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平衡點,增加反省實踐的可能性;(十)應培養開闊胸襟、專注當下、勇於負責的態度,愉快勝任各項行政工作。

    二、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一)鼓勵國小主任從事行動研究,解決實務問題;(二)深入了解學校教育現場問題,避免不當干涉或要求。

    三、對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一)於學校行政相關系所,增設教育行政哲學、後現代教育思潮、行動科學、多元智慧論、學習型組織...等與反省有關之課程或教學內容;(二)鼓勵師資生運用札記撰寫、對話等方法,培養反省能力,建構專業實踐理論。

    四、對國小主任儲訓課程設計者的建議:(一)設計行政人員反省之相關課程,鼓勵主任進行反省;(二)設計多元化課程,廣納各知識領域的學習,提升主任多元思考的能力。

    五、對國小校長的建議:(一)營造學校成為一個開放分享的學習型組織,激勵成員運用反省改變心智模式;(二)採用轉型領導、從心領導等,對主任充分信任、授權增能;(三)鼓勵成員提出批判性意見,觸發反省機制;(四)校長本身也應成為反省實踐者。

    六、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一)增加個案研究之參與觀察法進行主任反省之研究;(二)採用敘說研究方法進行相關研究;(三)以其他地區之國小主任為研究對象;(四)以其他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he goals as below: 1.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dire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2.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promotion to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and concrete measur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reflection used by division dire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3.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how to implemen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eflection orientation but avoid the adverse influence onto the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al measures of school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of educational natures originally; and 4. according to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will propose the recommendation available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evant authorities and personnel.
    For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from this research, we adop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serve as the major experimental methods. Based on the results 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lectures, we further brief up the interview outline with 5 on-service division dire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for our experimental subjects so that we can make the in-depth interview experimentally. At last, after we analyze the scientific lectures and integrally discuss the results, we can propose our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scientific lectures and actual interview activities, by using this research, we just propose below focal conclusions as below: Reflection means a type of insightful symbols with the interiorly-recessive thinking proces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show its nature exteriorly. Thus, it cannot be obviously observed by people. 2. The reflection contents of division directors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s mainly adopt the measures of “Relation Between Division Directors and Teachers ”, “Power Use ”, “Multiple Angles of Thinking ”, “Self-ideology and Values ” and “Measures and Goals". Among them,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shall fall on the power relation and power use for reflection. 3. The factors to affect the reflection made by the division directors can classified into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factors, totally 2 types of factors. 4. The conditions to trigger the reflection made by division directors include the Settings of Surprise and Crisis, the Settings of Critical Noise Occurred, and the Settings of Self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5. The process for reflection made by division dire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problem occurring — 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 reflection against criticism — newly modified action — actual transformation (results). 6. Most methods adopted by the division directors for reflection are equal dialogue and journal reflection. 7. The hardship for division directors facing after reflection means the process for action into practice after real reflection especially the involvement of personnel interaction. 8. The interviewees of division directors hol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division directors with reflection capability will endure more disagreement noises simultaneously and they can face the frustration anytime and hold the positive responsibility sense accordingly. 9. The reflection made by division directors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can substantially change their mind in self values and behaviors and create the instinct response to reach the art of 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10. Reflection means the probability and plausibilit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division directors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tself, is also a type of reflection process during the action made by our experimental subjects.
    Based on aforesaid conclusion, for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 the recommendation as below: 1.the recommendation to division dire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2.the recommendation to director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3.the recommendation to the relevant normal school and university, 4.the recommendation to the course programmers for candidate training of division directors, 5.the recommendation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6.the recommendation for upcoming further research activit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第二章 文獻探討..................9□□□□□□□□□□□□□第一節 反省之理論基礎.........9□□□□□□□□□□□□□第二節 學校行政人員反省之相關研究.........26□□□□□□第三節 反省與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33□□□□□ 第四節 我國國小主任之相關研究與啟示.......47□□□□□□第三章 研究方法..................51□□□□□□□□□□□□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53□□□□□□□□□□□ 第四節 訪談研究的實施.........5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0□□□□□□□□□□□□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61□□□□□□□□□□□□第七節 研究倫理...............62□□□□□□□□□□□□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第一節 國小主任反省的行為.....65 第二節 國小主任反省對專業發展的影響...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9 第三節 研究後的反省...........115 參考文獻 ........................121 壹、中文部分.....................121 貳、西文部分.....................126 附 錄.........................129 附錄一 徵求研究對象之指導教授推薦信函...129□□□□□□□ 附錄二 訪談大綱...............130□□□□□□□□□□□□附錄三 指導教授推薦函.........132□□□□□□□□□□□□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133□□□□□□□□□□□□附錄五 訪談紀要(節錄).......134□□□□□□□□□□□□ 附錄六 研究者反省札記(節錄)...151 附錄七 研究者書寫反省札記之再反省..153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台北:五南。
    王瑞賢(1999)。「陽關道」與「獨木橋」?-二元分立的國小生活實踐邏輯。通識教育季刊,6(3),103-117。
    何福田(2004)。學校主任的定位。台北:師大書苑。
    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俊升(1993)。教育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
    吳敏綺(2000)。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多元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20,60。
    吳榮福(2001)。台南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新鄉(2003)。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415-001)。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周玉秀(1995)。維高斯基心理學之基本論題—與幼兒教育學系座談。國民教育,35(9.10),8-12。
    周淑卿(2003)。教師敘事與當代教師專業的開展。教育資料集刊,28,407-419。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高等教育。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敎。載於周慧菁、何琦瑜、陳一姍、鄭一青(合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頁47-55)。台北:天下雜誌。
    林志成(2001)。反教育的學校行政之哲學省思。學校行政雙月刊,14,19-28。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1。
    林志成(2004)。教育行政行動智慧的概念建構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2000)。助長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校長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8,4-11。
    林明地(譯)(1999)。Terrence E. Deal & Kent D. Peterson著。學校領導—平衡邏輯與實務(The Leadership Paradox: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in Schools)。台北:五南。
    林奕民(2004)。台北市中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專業倫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福(2003)。實務現象學的乙種嘗試—從Schön行中反省的反省到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5-49。
    林昭男(2000)。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振春(2000)。心智模式與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53,18-26。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出版。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棟樑 (2002)。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需求之調查研究—以台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89-211。
    邱錦昌(2001)。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元照出版。
    姜文閩(譯)(2000)。John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台北:五南。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林清(譯)(2000)。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著。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台北:遠流。
    夏林清等(譯)(2004)。Donald A. Schön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台北:遠流。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高敬文(1990)。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初等教育研究,2,35-71。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玉(1995)。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15-265。
    張美都(2001)。多元智慧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國教之友,53(1),17-22。
    張銀富(2002)。傅柯權力觀對學校行政的啟示。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頁465~497)。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2)。提升學校行政人員的專業素質。2004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magazine/01/032/3204.asp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8)。國語辭典。2005年5月10日,取自http://140.111.34.46/dict/
    梁永安(譯)(1997)。Philip Koch著。孤獨。台北:立緒文化。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台北:五南。
    陳永芳(2002)。台南縣市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依萍(2001)。校長反省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依萍(2002)。反省實踐取向教育人員專業發展-以校長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春蓮(2003)。國小教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文化。
    陳迺臣(1994)。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傳宗(2002)。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翠娟(2002)。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實施模式規劃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慶盛(2003)。國民小學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廼臣(主編)(2000)。教育導論。臺北市:心裡出版社。
    曾憲政(2001)。多元智慧與適性教學。港都文教簡訊,60,2-3。
    黃乃熒(1996)。教育行政專業的主要指令是在對待顧客。教育研究雙月刊,48,33-43。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乃熒(2003)。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19。
    黃乃熒、陳麗霞(2002)。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瘋狂行為的成因與影響之路徑分析。師大學報教育類,47(2),175-202。
    黃志龍(1999)。國民小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宗顯(1999)。一九九○年後台灣地區教育行政學術研究狀況之分析與展望。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部國家講座(主編),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頁385~422)。台北:揚智。
    黃宗顯(2002)。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五南。
    黃明勇(2003)。一位國小候用校長專業發展之自我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淑燕(2003)。學校行政人員反省思考與實踐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4,35-41。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振富(譯)(2002)。Peter Senge等著。學習型學校(上)(Schools That Learn)。台北:天下遠見。
    楊清蘭(2003)。校長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校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爵光(2002)。一位國小訓導主任的自我行政信念之反省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溫明麗(2000)。教育理念與實踐Q&A。台北:師大書苑。
    葉春櫻(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甄曉蘭(2000)。批判民族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369~393)。高雄市:麗文。
    趙鏡中(2002)。當「學校-教師」遇上九年一貫課程。2004年10月18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announce/9smart/txt-2.htm
    劉淑媛(2001)。國小女性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魁(1998)。後現代科學觀。台北:楊智。
    劉錫麒(1991)。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1)。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6。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高等教育。
    歐慧敏(2005)。多元智慧理論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9,126-14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書廊。
    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1(3),47-59。
    蔡培村(1997)。中小學校長生涯專業進修之規劃與發展。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頁289~322)。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78,42-46。
    蔡樹勳(2000)。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仁忠(2003)。國民小學主任角色壓力、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博真(2003)。多元智能理論及其在課程、教學與評量革新之應用。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6,111-142。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台北:五南。
    簡紅珠(1991)。培養職前教師反省思考能力的幾種途徑。國教世紀,27(2),10-13。
    顧瑜君(譯)(2002)。Harry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

    貳、西文部分

    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1985). Action science.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Belsheim, D. J. (1986). Organizing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6, 211-225.
    Bergquist, W. H. (1978). Relationship of collegi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3), 18-23.
    Clark, C. M. & Peterson, P. L.(1986).Teachers’thought process.In M.C.Wh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255-298). New York:Macmillan.
    Corwin, Ronald G. (1965). Professional Persons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Daresh J. C., & Playko M. A. (1992).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Pre-service, induction,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Allyn and Bacon.
    Dezutti, S. K. (1996). Reflective practice: A staff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principal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Unpublished Ed.D.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wey,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C. Heath.
    Duke, D. L. (1987). School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Random House.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12-15.
    Hallinger, P., & Greenblatt, R. B. (1989). Principals’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influence of beliefs, experiences,& district contex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0(4), 68-74.
    Killion,J.&Todnem,G.(1991).A process for personal theory build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1),14-16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N. J., Prentice-Hall.
    Lipton, L.(1993).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Structured reflection in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1903.
    Magel, S. G. (1992). Modes o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principal:Pathways to succes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Murphy, J., & Hallinger, P. (1986). Some encouraging signs in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7(2), 13-27.
    Osterman, K. F., & Kottkamp, R. B.(1993).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10). Newbury Park: Corwin Press, Inc.
    Patton, M. (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Sage.
    Pearce, H. A., & Arredondo, D. E. (1996). Reforming schools through changed supervisory practices: One superintendent and one principal at a tim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1642.)
    Ross, D. D. (1989). First steps in developing reflec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 22-30.
    Schön, D.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ön, D.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e.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
    Sockett, H.(1993). The moral base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Van Manen, M. (1977).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Inquiry, 6(3), 205-228.
    Zigler, T. A. (1994). A case study evaluation of reflective process in a preparation program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500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