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祐羽 |
---|---|
論文名稱: |
公共的親密空間:當代北京咖啡館研究 Public Intimate Space: Coffee Shops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
指導教授: | 陳瑞樺 |
口試委員: |
王志弘
沈秀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咖啡館 、公共領域 、親密空間 、小資情調 、空間生產 、北京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試圖透過北京咖啡館,觀照中國城市社會的轉型與特質,以及北京某部分人的社會關係和生活面向。咖啡館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意義,而它一直是象徵「公共領域」的代表空間之一。隨著人們將家人或朋友的情感交誼活動搬到家以外的社會空間,原本象徵公共領域的咖啡館,是不是也正在形成一塊親密、甚或私密領域?
透過三個月的田野調查以及歷史資料蒐集,本研究首先梳理北京咖啡館的發展歷程及其背後的意涵,包括1970年代附屬於高級西餐廳的咖啡館;1980年代因為消費革命興起以及因西方消費、文化熱潮而得以進入中國的速溶咖啡;1993年,北京的獨立學術書店萬聖書園創立,並於2002年新增給予知識份子交流激盪思想的「公共咖啡館」,醒客咖啡;1997年,臺灣人在北京開的「文藝咖啡館」雕刻時光正式營業;生活風格美學化的環境更在兩千年展開連鎖以後,連同星巴克,讓咖啡館與小資劃上等號;2005年之後,一批承襲醒客咖啡的公共情懷、雕刻時光的生活美學的「個性咖啡館」,於北京大小胡同鳴放。
本研究認為胡同裡的個性咖啡館正是當代北京咖啡館的新興類型,並援引列斐伏爾( Henri Lefebvre)和哈維(David Harvey)對「空間的生產」之詮釋,分析咖啡館的空間實踐、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做為「生活空間」的咖啡館,一方面是店主自我實踐、社會實踐的產物;一方面也為在北京受挫的中產或小資,提供了能在「理想化的家、工作場所與城市環境」之間來去自如、調節轉換的親密、私密空間,以逃離在北京生活的異化之苦。然而,咖啡館帶給這個階級屬性的歸屬,卻是對另一個階級的排除。
然而就咖啡館本身而言,店主們對自由的選擇,帶給北京城裡一群也需要自由、同時有能力和意願進入咖啡館的人,一個溫暖歸屬的親密空間;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咖啡館正緩慢但卻不停些地朝向公共性邁進。
一、中文書目
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
方可(2006),《當代北京舊城更新:調查.研究.探索》,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王志弘,2009.04,〈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 1-24。
王志弘編譯(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臺北:編者自印。
王軍(2005),《城記》,臺北市:高談文化。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2001),《追尋現代中國(下)》,臺北:時報。
西美爾(Georg Simmel)著,費勇、吳曣譯,2001,<大都會與精神生活>,《時尚的哲學》,頁186-199。北京:文化藝術。
吳美枝(2007),《臺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臺北市:臺灣古籍。
李政亮(2009),《走進都會中國:一個臺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臺北:夏日。
李政亮(2011),《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臺北:夏日。
李英明主編(2007),《中國大陸研究》,臺北市:巨流。
李歐梵著,毛尖譯(2006),《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香港:牛津大學。
汪安民、陳永國、馬海良主編(2008),《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孟穎(2005),《臺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臺北:遠足文化。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蘇碩斌譯(2012),《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臺北:群學。
易中天(2012),《讀城記》,臺北:泰電。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李尚遠譯(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商周。
洪長泰(2011),《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香港:牛津大學。
胡小武(2011),《城市張力——咖啡館與生活方式的轉型》,南京:東南大學。
張祐偉(2009),《向左轉、向右轉——北京四合院在中國社會主義路線修正過程中的轉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2005),《毛澤東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
陳尹嬿(2009)。〈民初上海咖啡館與都市作家〉,《中國飲食文化》,5 : 1,頁55-103。
華爾德(Andrew G. Walder)著,龔小夏譯(1996),《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主義:中國工業社會的工作環境和權力結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王寅麗譯(2009),《人的境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戴慧思、盧漢龍編譯(2003),《中國城市的消費革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二、英文書目
Habermas, Jürgen,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中譯參考:曹衛東等譯(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臺北:聯經出版社。))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Arendt, Hannah, 1998[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2nd e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譯參考:Arendt, Hannah 著;王寅麗譯(2009)《人的境況》。)
Sennett, Richard, 1978[1977], The Fall of Public M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中譯參考:Sennett, Richard 著;萬毓澤譯(2007),《再會吧!公共人》。臺北:群學。)
Taylor, Charles, 2004, 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中譯參考:Taylor, Charles 著;李尚遠譯(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
三、網路資料
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34912/34914/5302589.html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7/n3163118p.htm。
北京市城市設計規劃研究院:http://www.bjghy.com.cn/mcbh/mcbh7.htm
北京市政府網站:http://www.beijing.gov.cn/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4176.htm
星巴克中國:http://www.starbucks.com.cn/。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http://www.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_5498/2011/1228/160577/content_160577.htm
新浪新聞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2-09-18/2201731826.html。
萬聖書園官方網站:http://www.allsagesbooks.com/index.asp
精品購物指南:http://e.lifestyle.com.cn/stylelife/mrlife/527197.shtml
雕刻時光:http://www.sitcoff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