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虹均 Lin Hung Chun |
---|---|
論文名稱: |
曾麗華散文的美學風貌探究 Study on the Esthetics Feature in Tzeng Li-Hua’s Essays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1 |
中文關鍵詞: | 曾麗華 、現代散文 、閨秀散文 、美學風貌 、意識流 |
外文關鍵詞: | Tzeng Li-Hua, modern essay, feminine essay, esthetics featur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曾麗華,一位具有鮮明風格的女性散文家,截至目前為止,雖僅結集《流過的季節》、《旅途冰涼》二書,卻量少質精,具有獨樹一幟的知性情調與空靈美感。本文透過中西方的美學理論,分別從主題內涵、形式結構、語言修辭、意境風格等四方面探討曾麗華散文的美學風貌。
在主題內涵方面,可見曾麗華散文具有人我之間的情緣之美、人與自我生命奮戰的堅毅之美、人與自然交融的和諧之美,以及人與社會共存的哲思之美,我們也由此見證了一位女性作家如何從人生的矛盾悲苦中走出,化苦難為寬順圓融的智慧光輝。
在形式結構方面,可見曾麗華散文具備「形散神不散」的特色,在奔放的意識流動下,看似亂無章法,實則經營出一種「散得開,收得攏」的放射性結構。並且善用對話方式,營造文章情境與戲劇張力,展現出富有「意味」的文學形式。
在語言修辭方面,可見曾麗華的散文善用多重的意象、巧妙的譬喻和通感修辭,呈現含蓄蘊藉的詩意美。其次,運用夢境的囈語和一連串的提問,展現散文的私我性。可見其在遣詞造句上的技巧已形成含蓄幽深的特色。
在意境風格方面,曾麗華善於透過自然與人事的結合,營造「物我交融、情景合一」的意境之美。其次,她還長於開掘對生命意識的理性思考,展現「情中有思」、「思與境偕」的智慧觀照之美。她將生命的悲苦視為淬鍊,展現出「以悲為美」的審美型態。但在意境營造和敘述語調上卻是冷峭淡漠的,給人一種悲涼冷峻的美感。而其「淡墨輕彩」的敘述風格,是中國傳統「沖淡」審美趣味的展現。透過冷靜的敘述和冷色調景物的烘染,對事件和情感做出適切的距離間隔,營造從容平和的情境,使得文章具備了空靈淡遠的基調。
綜合上述,可見曾麗華散文具有獨特的美學風貌,帶給讀者獨特的審美體驗,也展現了在當代閨秀散文創作中的富有個性化魅力與嶄新的開創意義。
Tzeng Li-Hua is a female essayist with sharp writing style. Though only two books “Flowing Seasons” and “The Cold in a Journey” are compiled to date, her delicate works still reveal the unique intellectuality and beauty in emptiness. Based on Chinese and Western esthetics theories, the present study respectively explores four aspects of esthetics feature in Tzeng Li-Hua’s essays: theme’s connotations, form and structure, speech and rhetoric, and spatial atmosphere and style.
In terms of theme’s connotations, Tzeng Li-Hua’s essays unfold the affective beauty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the persistent beauty of battl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ne’s life, the harmonic beauty of blend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Mother Nature and the philosophic beauty of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It is also witnessed from her works that how a female writer goes through the contradiction and misery in her life and transforms sorrow into the glory of wisdom in forgiveness and harmony.
In terms of form and structure, the feature of “structure disperses but spirit retains” is obvious in Tzeng Li-Hua’s essays. In this untrammele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 seeming disorder actually deals with a kind of radial structure of “disperse but congregate.” Furthermore, the form of conversation is fully used to construct context and dramatic tension in the writings so as to reveal the literature genre rich in “implications.”
In terms of speech and rhetoric, Tzeng Li-Hua is expert at using multiple images, clever metaphors and sensory depiction in her essays to build up the implicit poetic beauty. Besides, she often draws on murmurs and a series of questions in dreams to display the privacy in the essays. It is obviously that she has developed reserved and looming features in her rhetoric skills.
In terms of spatial atmosphere and style, Tzeng Li-Hua attempts to combine Mother Nature and worldly affairs to create the beauty of spatial atmosphere in “blend of things and human beings, union of affection and scenery.” In addition, she is excellent in digging rational meditation toward life consciousness to show the beauty of wisdom in “thinking in the affection” and “thinking in accordance with external scenery.” She treats misery in life as discipline to exhibit her appreciation of “takes sorrow as beauty.” However, her creation of context and depiction intonation is always cold and indifferent, which renders the beauty of sadness and detachment. It is this depiction style of “dilution and simplicity” unrolls the appreciation taste of “dilu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 Through calm depiction and cool-colored scenery drawing, Tzeng Li-Hua appropriately distances affairs from affection to create an easy and peaceful context in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of emptiness and dilution for her writings.
To sum up, Tzeng Li-Hua’s essays not only show the unique esthetics features to bring readers unusual appreciation experiences but also unfold the specific charm as well as innovative meanings in modern feminine essays.
壹、參考書籍
1、曾麗華作品
《流過的季節》,台北:洪範,1987年1月。
《旅途冰涼》,台北:九歌,2001年3月初版,2005年10月再版。
〈我寂寞故我在〉,《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2008年2月24日。
2、文學美學理論書目
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湘文化,2003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萬卷樓,1990年。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1990年。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1996年。
李澤厚、劉綱紀,《先秦美學史(上)(下)》,台北:金楓,1997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1989年。
周憲,《美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台北:大林,1980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復文,1998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三版。
陶子珍,《詩詞散文綜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
唐圭璋 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祖保泉,《司空圖的詩歌理論》,台北:國文天地,1991年。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戚廷貴,《美學:審美理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惠齡,《現代文學鑑賞與教學》,台北:萬卷樓,2001年。
勝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1987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採擷紛繁人生的心影》,台北:文津,2004年。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1998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1996年。
裴斐,《文學概論(原名:文學原理)》,高雄:復文,1992年。
廚川白村 著,魯迅 譯,《苦悶的象徵》,台北:昭明,200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98年。
鄭明娳、林燿德編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年。
魯樞元,《文藝心理闡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歐陽友權,《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1990年。
簡恩定等編著,《現代文學》,台北縣蘆洲:空大,1997年。
魏飴,《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3、其他
老子 原著,陳鼓應 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2000年。
莊周 原著,陳鼓應 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99年。
莊周 原著,歐陽景賢、歐陽超 釋譯,《莊子釋譯》,台北:里仁,1998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台北:金楓,1987年6月。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1985年9月。
何文煥,《歷代詩話》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杜淑貞,《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2000年。
陳義芝 主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散文二十家》,台北:九歌,1998年。
陳芳明、張瑞芬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台北:麥田,2006年。
張秀亞,《人生小景‧序》,台北:水芙蓉,1981年2月。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曾棗莊、曾弢 譯注,《蘇軾詩文詞》,台北:錦繡,1993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2002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2000年。
鄭頤壽 主編,《文藝修辭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謝冰瑩 等註譯,《新譯古文觀止》,台北:三民,1991年。
《諾貝爾文獎獲獎作家創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米蘭‧昆德拉 著,尉遲秀 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皇冠,2004年。
貳、期刊論文:
古鼓,〈走出冰凍雙寒,迎向春暖花開─評曾麗華散文集「流過的季節」〉,《文訊》,第三十期,1987年6月,頁230-235。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5月,第二期,頁73-96。
張瑞芬,〈春日遲遲四月天─曾麗華《旅途冰涼》、戴文采《我最深愛的人》、方 梓《采采卷耳》三書評介〉,《明道文藝》,第302期,2001年5月,頁24-33。
張讓,〈潛入淡出,還是轟然驚馳─《旅途冰涼》、《理想的下午》、《印象書》〉,《聯合報‧讀書人》,2001年4月2日。
陳昌明,〈風中的笛聲─《旅途冰涼》〉,《中國時報‧開卷周報》,2001年4月16日。
黃雅莉,〈穿越意識流動的迷霧─解讀曾麗華〈冬之記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十五卷三期,2004年10月,頁175-176。
葉嘉瑩,〈從女性主義文論看花間詞的特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
年第2期,頁151-159。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之檢討〉,《中國學術年刊》,1990年3月,第十一期,頁11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