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玉英
Chang Yu Ying
論文名稱: 台灣不同語族教養文化語用比較-以泰雅語族和閩南語族為例
A Pragmatic Study on the Nurturing Cultures of Taiwanese and Tayal
指導教授: 呂菁菁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6
中文關鍵詞: 教養文化語族語用行為
外文關鍵詞: cultivation culture, linguistic race, the behavior of language applianc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不同語族教養文化語用比較-以泰雅語族和閩南語族為例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從教養文化語用比較的觀點,探討泰雅語族和閩南語族父母,對於子女教育有不同的教養價值觀及語用行為;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兩族之間對教養行為的溝通與理解,對任教於原住民地區的教師提供教養文化背景的了解,使其與家長能做良好的溝通,並討論其在教育上的意義,以利於學生的學習。
    以泰雅語族和閩南語族父母為情境分析問卷訪談的對象,設計了三大類情境,第一類、孩子學校課業、活動表現,第二類、孩子的行為表現,第三類父母與孩子互動關係,共十四種不同情境來做對照,把回答的內容分為幾個不同的項度來做統計,以了解不同語族間,是否生活習性及價值觀的不同,使得對於教育下一代子女的態度、方式及期望,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和因應態度。
    兩語族父母對於相同教養情境中,對孩子的要求和回應是有些差異的。因此非原住民的教師到原住民地區學校服務時,他期待父母多關心孩子的課業,並協助審查家庭作業,學生能夠主動發問、解決問題,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養成良好的生活及衛生習慣,但是認為家長的支持力不足,較不重視也不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因此許多剛上山的老師是滿腔熱血,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和考驗之後,有的感覺力不從心,沒有成就感。因此,如果提供一個對不同語族「教養文化」的橋樑讓老師及家長們認識和理解,了解彼此的情境,用較短的時間去認識、體會以增進溝通,縮短彼此間的距離,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工作的進行。彼此能以宏觀的見解和氣度去接受不同的價值觀,從中學習對方的優點,必能使族群間有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A Pragmatic Study on the Nurturing Cultures of
    Taiwanese and Tayal

    Abstract
    probing into the value and pragmatics system between two races, Atayal and Minnan, from the contrast of their cultivation culture, this research hope to shows a more efficient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for the two races, especially while the Minnan teacher proceeds their educational process on the Atayal children in need of a close interaction with their parents.
    By the discoveri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ctation of a Minnan teacher and the behavior of aboriginal students und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recognition of their parents which influences the forming of a child’s personality, this paper hopes offers a base for the three to have a beneficial dialogue and to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 on their expectation and cooperation so that the distance inherite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 could be minimized. In the long run, the three of them together reach a more successful and acceptabl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could only take their courses happily under appropria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nce from their Minnan teachers. The conceptual conflict will descend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becoming an obstacle in the way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parents could be only moved away by a correct mutual understanding on the two cultures. These findings possess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is likely to help release the pressure on both sides, thus favor the students’ school learning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design a questionnaire with three categories of varieties of situation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nnan and Atayal children and parents on their cultivation concepts. The study is forcused on three points. They are focused on, first, how parents they view the children’s schoolwork and their performance, second, the actual behavior of children themselves apart from school influence, thir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ltogether 14 different items of situations included. Through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reply content analysis(the analyses of speech-reporting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the reply content ), it shows that different way (the ross-cultural)of life and value system will accordingly influence the attitude, expectances and ways of cultivation towards their next gener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背景介紹 2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語用學相關研究 19 一、語用學的意義 19 二、語用學的研究方法 19 三、語用學的重要理論 20 第二節 教養文化相關文獻研究 26 一、父母管教態度 26 二、教養方式、親子互動 28 三、父母教養類型 29 第三節 跨文化交流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語用情境訪談與結果分析(一)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2 一、研究架構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步驟 第二節 父母回應訪談之情境問卷結果統計與分析 34 一、泰雅族群與閩南族群之比較 34 二、泰雅族群與閩南族群男、女之比較 128 三、泰雅族群與閩南族群不同年齡之比較 131 第三節 相同族群中男女之比較 134 一、泰雅族群男女之比較 134 二、閩南族群男女之比較 136 第四節 相同族群中不同年齡之比較 139 一、泰雅族群不同年齡之比較 139 二、閩南族群不同年齡之比較 141 第四章 語用情境訪談與結果分析(二) 第一節 小孩回憶父母回應之訪談及情境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 143 一、泰雅語族小孩與閩南語族小孩之比較 143 二、泰雅語族小孩與閩南語族小孩回憶父母回應男、女生之比較 182 第二節 相同族群中小孩回憶父母回應男女之比較 184 一、泰雅族群小孩回憶父母回應男女之比較 184 二、閩南族群小孩回憶父母回應男女之比較 186 第三節 小孩回憶與父母情境問卷的比較 188 一、泰雅語族小孩回憶父母回應與父母回應的比較 188 二、閩南語族小孩回憶父母回應與父母回應的比較 196 第五章 語用情境訪談與結果分析(三) 第一節 小孩期待父母回應之訪談及情境問卷統計後的結果 205 一、泰雅族群小孩與閩南族群小孩之比較 205 二、泰雅族群小孩與閩南族群小孩男、女之比較 245 第二節 相同族群中小孩期待父母回應男女之比較 254 一、泰雅族群小孩期待父母回應男女之比較 254 二、閩南族群小孩期待父母回應男女之比較 256 第三節小孩期待與父母回應情境問卷的比較 257 一、泰雅族群小孩與父母的比較 257 二、閩南族群小孩與父母的比較 26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275 第二節 對於不同語族教養孩子的建議 2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281 參考書目 284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
    Brown,P. & Levinson,S. C.(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son,S.C.(1983)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
    Scollon,R.& Scollon,S.W.(199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Oxford:Blackwell.

    中文部分
    片剛巖(1921):台灣風俗誌。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1985):台灣風俗誌。台北:大力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
    頁:142-145。
    田 夫(1993):<從《烈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見包家麟(編):《中國
    婦女史》第三集。台北:稻香出版社。
    王得杏(1990):<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於《中國語用學研究論文精選》
    (2001)。 頁:624-63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史迪芬.平克 著;洪蘭 譯(1999):語言本能。台北:商業週刊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左思民(2000):漢語語用學。河南:人民出版社。
    朱瑞玲a(1986):<社會變遷中的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加強社會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38。
    b(1986):<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專刊乙種》16:頁591-628。
    江建昌(2002):「平地籍」教師在原住民小學的教師角色認同。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呂菁菁(2003):<跨語族教育的語用問題>。發表於《本土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本土教育研討會。
    李 瑛(1998):泰雅族語文化教材,師大成教中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吳燕和(1963):泰雅兒童的養育與成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十六期。
    吳瀛濤(1988):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八版。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聯奎、魏惠林(1989):台灣風土志。台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余德慧(1992):<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見楊中芳、高尚仁(編):
    《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克勞斯.黑爾德 著;倪梁康等 譯(2004):世界現象學。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
    心理學研究》(台灣),三期,2-92。
    林再復(1993):閩南人。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
    林惠雅a(1995):《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b(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41-47
    林淑華(1998):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
    台東師學報第九期。頁:307-346。
    林奮穗(2003):平地學校原住民兒童學習困擾枝研究-以香草國民小學為例。
    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灣的語言人口分布>。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吳琬瑜(1992):《台灣父權社會家庭制度下之女性處境肢解析》。東吳大學社會
    研究所論文。
    耶夫.維索爾倫 著;錢冠連、霍永壽 譯(2003):語用學詮釋。北京:清華大
    學出版社。
    馬筱鳳(2000):住民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莫德芳(2003):在網咖議題下國中學生父母的管教方式及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
    研究。
    復興鄉公所(2000):復興鄉志。復興鄉公所編印。
    曾炆煋(1971):精神官能症。台北:水牛出版社。
    鈴木質(1992):台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
    28:頁7-28。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學院專刊。
    廖招治(2001):比較祈令語言行為:美式英語、國語、台式英語。台北:文鶴
    出版社。
    歐陽世芳(2004):台灣閩南語和泰雅語使用者的語用比較-以要求、拒絕、回
    應邀約、評論、回應評論為例。新竹師院碩士論文。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屏東師
    院碩士論文。
    魏世台(2002):中國文化中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宜蘭技術學報 第九期。
    羅國英(1997):《青少年前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其比較及關連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結果報告。
    蘿伯.索科羅斯基 著;李維倫 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
    化。
    顧家祖、陸昇(1994)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