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巫毓荃
Yu-Chuan Wu
論文名稱: 「病態」的民族:日治晚期台灣的民族性精神疾病史
"Pathological" Races: a History of Ethnical Mental Illnesses in Late Colonial Taiwan
指導教授: 傅大為
Daiwei F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台灣精神醫學史熱帶神經衰弱自殺歇斯底里中脩三民族性森田療法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Ian Hacking的精神疾病史方法與生態位隱喻,本論文從疾病的醫學理論、文化意義、可觀察性與個人意義等面向,分別考察在台日人的熱帶神經衰弱、原住民的自殺、本島人的歇斯底里等民族性精神疾病,於日治晚期台灣存在發展的歷史。在生態學理論中,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於生態系統中,求生存、安適與繁殖所需要的全部生活條件。將此概念運用於精神疾病史研究,亦即將歷史中的精神疾病視為特定時空下的一個物種,一方面從環境面考察所有攸關其存在發展的因素,以了解精神疾病完整的生命史,另一方面則就精神疾病與環境的複雜互動,多元地詮釋其意義。而從本文的研究看來,這些日治晚期的民族性精神疾病既不只是權力的建構,也不純然是生物現實或心理現實,雖然藉著其與民族性的連結,它們可以被視為日治晚期權力機制的一環,以打造帝國所需的個人,但是在個人意義的層面上,它們依然是存在於歷史現實中的心理現實,而反映出某些集體的處境與心態。

    所謂的民族性精神疾病,並不是一個給定的概念,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概念。它們並不只是某民族特發或好發的精神疾病,而是被認為可以體現民族心性特質從而定義此民族的精神疾病。本文所討論的幾個疾病,都具有這樣的特質,亦即在台日人的神經衰弱、原住民的自殺與本島人的歇斯底里,同時也就是神經衰弱的日本人、自殺的原住民與歇斯底里的本島人。這個概念本身是時代的產物,在民族是最重要的分類範疇,以及民族性是權力首要對象的殖民脈絡中,以精神疾病定義民族性,為個人的治療與改造提供了知識的基礎,而構成權力的民族性部署;但一旦此脈絡不復存在,精神疾病與民族也就失去原有的連結。

    最後,在日治晚期權力的民族性部署中,一個顯著的面向在於其所定義的民族性,並不是強調必須維持民族界限以防堵污染(contamination)危險的「性的民族性」,而是強調必須打破個人自我障壁,而能以帝國集體意志與行動取代個人自我慾望的「自我的民族性」。在醫學理論的層面上,精神科醫生則是傾向以自我的病理機制,而非性病理或退化病理,來解釋這些民族性精神疾病。於是,神經衰弱的日本人必須化解自我憂慮,成為隨遇而安的南進前鋒;衝動的原住民必須馴服蠻性,成為帝國溫順的臣民;歇斯底里的本島人則必須卸除冷漠自私的心態,以成為具有國家意識的本島皇民。這些針對個人自我的治療,事實上即是帝國於戰爭時期對於個人的動員。


    序章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精神醫學史與傅柯 3 印度殖民精神醫學史 6 非洲殖民精神醫學史 10 日本近代精神醫學的發展 15 前近代的精神醫療機構 15 現代精神醫療體系的建立:明治時期 16 現代精神醫療體系的建立:大正時期 19 現代精神醫療體系的建立:戰敗前的昭和時期 20 精神醫學教育與專業化 21 第三節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22 第一章南方、民族與殖民精神醫學 29 第一節早期的發展與困難 30 第二節養神院與台北帝大精神病學教室 35 第三節民族精神醫學與皇民化 40 第四節南方精神醫學與南進 46 小結 51 第二章熱、神經衰弱與在台日人 53 第一節熱帶神經衰弱 53 第二節台灣ぼけ 56 第三節氣候與退化 59 第四節在台日人的回應 63 第五節牛的勞動法 65 第六節日本精神醫學的心因理論 70 第七節鄉愁與恐懼 77 小結 84 第三章自殺、蠻性與精神變質 86 第一節原住民的自殺 86 第二節歷史的口碑 91 第三節理蕃與自殺 94 第四節蕃人的心理 97 第五節自殺、蠻性與精神變質 103 第六節自殺者 111 第四章消失的「憤怒」 114 第一節原住民的「憤怒」 114 第二節憤怒」的實驗 117 第三節消失的「憤怒」 122 第四節「憤怒」的回復 126 小結 138 第五章歇斯底里、性與自我 141 第一節歇斯底里與本島人 141 第二節「女人樣」的疾病 143 第三節歇斯底里「症」或歇斯底里「性格」? 148 第四節性的心氣症 152 第五節善妒的歇斯底里婦女 156 第六節祈禱性精神病與拘禁性精神病 158 第七節民族性與精神強化運動 159 第八節「老生常談」的歇斯底里 163 第九節性格的障壁 166 第十節〈氣候、信仰與宿疾〉 172 小結 176 第六章民族性、權力與障壁 179 第一節精神疾病的生態位 179 第二節神經質理論 183 第三節精神疾病中的民族形象 185 第四節「民族性」部署 187 後記 197 日治晚期中脩三及其精神病學教室成員研究與臨床活動年表 202 中日文參考書目 208 英文參考書目 215

    中日文參考書目

    力丸慈圓,1933,〈氣溫と作業能率〉,《台灣時報》,昭和8 年10月號。
    小泉鐵,1932,《蕃鄉風物記》,建設社。
    小笠原和夫,1942,〈南方圈の氣候:南方の科學認識〉,《台灣時報》,昭和17年7月號。
    小俣和一郎,1998,《精神病院の起源》,太田出版社。
    小俣和一郎,2000,《精神病院の起源近代篇》,太田出版社。
    大喜多孝,1941a,〈〈熱帶醫學への途〉,《台灣時報》,昭和16年1月號。
    大喜多孝,1941b,〈〈熱帶醫學への途(二)〉,《台灣時報》,昭和16年2月號。
    大形太郎,1942,《高砂族》,育生社弘道閣。
    山口鐵藏,1916,《神經衰弱の話》,東京:新橋堂。
    山名正太郎,1933,《自殺に關する研究》,東京大同館書店。
    山根幸夫╱吳密察譯,1982,〈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之成果〉,《台灣風物》,第32卷第1期。
    山路勝彥,2004,《台湾の植民地統治—〈無主の野蛮人〉という言說の展開》,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丸井圭治郎,1914,《撫蕃ニ關スル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總署。
    中村讓,1912,《神經質と其療法》,東京:敬文館。
    中村讓,1931,〈精神病三面觀〉,《台灣時報》,昭和6年6月號。
    中村讓,1942,《犯罪精神病學》,台北:篠原哲次郎。
    中脩三,1935a,《精神病の話:精神病及び神經質の社會的意義と取扱法》,養神院。
    中脩三,1935b,《小兒の精神發育とその危險期:子を持つ父母の為めに教育者の為めに》,養神院。
    中脩三,1935c,《犯罪者の性格解剖:社會の疾病犯罪の治療と豫防》,養神院。
    中脩三,1936,〈台灣の自然と精神病〉,《台灣時報》,昭和11年10月號。
    中脩三,1939a,〈在獨斷想〉,《台灣時報》,昭和14年4月號。
    中脩三、分島俊,1939b,〈台灣ニ於ケル精神神經症ノ研究:第一報,統計的觀察〉,《台灣醫學會雜誌》,第38卷413期。
    中脩三等,1941,〈海南島ニ於ケル熱帶神經衰弱ノ研究〉,《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0卷臨時增刊號。
    中脩三,1942a,〈民族の素質は果して低下するか〉,《台灣時報》,昭和17年3月號。
    中脩三,小林準一,1942b,〈熱帶馴化ノ精神醫學的研究(一):台灣に於ケル知能勞務者ノ自覺症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1卷第6附錄。
    中脩三,1942c,〈台灣に於ける神經症の諸問題に就きて〉,《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1卷444期。
    中脩三,1943a,〈熱帶氣候の精神神經に及ぼす影響〉,台灣總督官房情報課編纂《南方醫學讀本》,台灣時報發行所。
    中脩三,1943b,〈南方に於ける精神衛生〉,台灣總督官房情報課編纂《南方醫學讀本》,台灣時報發行所。
    中脩三,1944a,〈戰爭と神經〉,《心理と醫學》,第1卷第2號。
    中脩三,1944b,〈青年期の煩悶と修養(一)〉,《心理と醫學》,第1卷第2號。
    中川健藏,1934,〈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の落成:總督告辭〉,《台灣警察時報》,第231期。
    中川彌一,1939,〈本島人兒童の性癖考〉,《台灣時報》,昭和14年1月號。
    中村哲,1941,〈文化政策としての皇民化問題〉,《台灣時報》,昭和16年1月號。
    中谷陽二,1996,〈精神病者監護法の背景:明治国家と狂氣〉,石川義博編《精神科臨床における倫理》,金剛出版。
    中谷陽二,2001,〈精神病者監護法と精神病院法〉,昼田源四郎編輯《日本の近代精神医療史》,RAIBU•SAIENSU株式會社。
    中島利郎,2002,〈周金波新論〉,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前衛出版社。
    中村平,2001,《國家意識的誕生 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分島俊,1935,〈臺灣ニ於ケル進行性麻痺ト其ノ熱療法〉,《台灣醫學會雜誌》,第34卷369期。
    分島俊,1942a,〈台灣ニ於ケル精神神經病ノ心因性ニ就テ:皇民ノ熱帶馴化竝民族精神醫學的考察〉,《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1卷第6附錄。
    分島俊,1942b,〈海南島ニ於ケル精神神經病ノ概況:其二熱帶神經衰弱ノ問題〉,《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1卷第6附錄。
    內村祐之,秋元波留夫,石橋俊實,1938,〈あいぬノいむニ就イテ:あいぬノ精神病學的研究 第1報〉,《精神神經學雜誌》,第42卷第1號。
    今田惠,1943,〈民族性の構造〉,《心理學研究》,第17卷,東京:日本心理學會。
    矢內原忠雄,1935,《南洋群島研究》,岩波書店。
    白井勇松,1936a,〈變質者に對する行刑上の考慮(一)〉,《台灣警察時報》,第252期。
    白井勇松,1936b,〈變質者に對する行刑上の考慮(二)〉,《台灣警察時報》,第253期。
    白井朝吉,1940,〈台灣皇民化の諸問題〉,《台灣時報》,昭和15年1月號。
    正木正,1944,《行動の心理》,河出書房。
    丘延亮,1997,〈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八期。
    加藤正明、保崎秀夫等編輯,2001,《精神医学事典》,弘文堂。
    申荷永,2001,《充滿張力的生活空間—勒溫的動力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伊能嘉矩,1898,〈台湾に於ける土着の分類及び其の現在通有する開花発生の度〉,《蕃情研究會誌》,第1號。
    米山達雄,1937,〈持續睡眠療法ノ適應症竝ニ其治療成績〉,《台灣醫學會雜誌》,第36卷393期。
    米山達雄,1938,〈精神衛生對策確立の緊要性〉,《台灣警察時報》,第273期。
    米山達雄,分島俊,1941,〈高砂族ノ精神醫學的研究:精神異常者ノ統計的觀察〉,《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0卷臨時號。
    米山達雄,1943,〈性格の類型と精神神經症〉,《若き精神病理學者の手記》,米山國藏編,東京:三省堂。
    吉野信次,1921,〈婦人勞働の社會的影響〉,《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48期。
    吉岡真二,1964,〈精神病者監護法から精神衛生法まで〉,精神医療史研究會編《精神衛生法をめぐる諸問題》,病院問題研究會。
    池田敏雄,1941,〈流言蜚語と迷信〉,《台灣時報》,昭和16年5月號。
    竹中信子,2001,《植民地台湾の日本女性生活史,昭和篇 [上]》,東京田畑書店。
    吳秀三,1910,〈精神病ノ診斷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第9卷90期。
    吳秀三、樫田五郎,1918,〈精神病者私宅監置の実況及び其統計的観察〉,岡田靖雄編《吳秀三著作集第二卷:精神病學篇》,思文閣,1982。
    佐佐木龜雄,1933,〈本島青年團運動の歸趨〉,《台灣時報》,昭和8年11月號。
    佐佐木龜雄,1939,〈現下の台灣と青年指導〉,《台灣時報》,昭和14年1月號。
    佐多芳久,1932,《神經病時代》,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
    近藤正己,1988,〈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第30期。
    近藤正己,1995,〈台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與霧社事件〉,張旭宜譯,《台北文獻》,第111期。
    近藤正己,1996,《總力戰と台灣—日本殖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李佳玲,2003,《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作者不詳,1932,〈蕃人の鐵砲自殺〉,《理蕃の友》,昭和7年8月號。
    作者不詳,1939,〈ツオウ族の書置自殺〉,《理蕃の友》,昭和14年8月號。
    作者不詳,1939,〈蕃婦の盜み:タイヤルのつら污し〉,《理蕃の友》,昭和14年8月號。
    作者不詳,1940,〈竹東郡の蕃害死出の道連れに本島人二名〉,《理蕃の友》,昭和15年6月號。
    作者不詳,1921,〈臺帳に乘つた台北の不良少女〉,《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44期。
    作者不詳,1936,〈社會狀勢の切迫と自殺者の夥多:真因は何處にあるか〉,《台灣警察時報》,第248期。
    作者不詳,1936,〈職業婦女のヒステリーは獨身生活が原因〉,《台灣警察時報》,第252期。
    作者不詳,1940,〈皇民化と第二世の問題〉,《台灣時報》,昭和15年11月號。
    作者不詳,1941,〈本島青年層の派閥的觀念の揚棄〉,《台灣時報》,昭和16年9月號。
    作者不詳,1938,〈台灣精神神經學會演說抄錄〉第1回、第2回,《精神神經學雜誌》,第42卷。
    作者不詳,1943,〈生活科學〉,《科學の台灣》,昭和18年3月號。
    宗本尚德,1942a,〈臺灣ニ於ケル躁鬱病ノ比較統計學的研究〉,《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1卷450期。
    宗本尚德,1942b,〈熱帶馴化ノ精神醫學的研究(二)氣候ト精神異常一文献考察ト臺灣ニ於ケル觀察〉,《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1卷第6附錄。
    宗本尚德,1944,〈論腦脊髓液壓ノ季節的消長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3卷468、469期。
    林芙美子,1949,《浮雲》,新潮社。
    林啟宗,1952,〈台灣精神病學發達小史〉,《台灣醫學會雜誌》,第51卷12號。
    林吉崇,1996,〈日據時代精神病學史〉,《五十載浮沈—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台大精神科。
    林憲,1996a,〈舊台北帝大醫學部精神醫學教室事略〉,《五十載浮沈—台大醫院精神部五十年紀要》,台大精神科。
    林憲,1996b,〈台湾山地原住民の精神疾患罹患頻度並びに病像に関する研究〉,《社會•文化精神醫學:林憲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選》,台大精神科。
    林素珍,2003,《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欣宜、陳偉智,〈簡介台灣大學所藏「台大校史檔案」〉,website: http://www.lib.ntu.edu.tw/spe/taiwan/academia/his.htm.
    周金波,1941,〈水癌〉,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前衛出版社。
    周金波,1943,〈氣候、信仰與宿疾〉,中島利郎、周振英編《周金波集》,前衛出版社。
    周婉窈,2003a,〈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台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允晨文化。
    周婉窈,2003b,〈失落的道德世界〉,《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允晨文化。
    金子準二,1973,《日本精神醫學年表》,日本精神病院協會。
    岩崎徹也,2001,〈精神療法のわが国における展開〉,昼田源四郎編輯《日本近代精神醫療史》,RAIBU•SAIENSU株式會社。
    垂水千惠,1995,《台灣の日本語文學》,五柳書院。
    持地六三郎,1912,《台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房。
    城戶幡太郎,1917a,〈聯想及び想像の民族的研究:主として卜筮發達の方面より觀たる考察〉,《心理研究》,第十二卷。
    城戶幡太郎,1917b,〈心理學に於ける民族的研究の方法に就いて:聯想及び想像の民族的研究,その二〉,《心理研究》,第十二卷。
    後藤壽作、內田長平,1935,〈台灣の特種世情に基ける法醫學的事例の數々〉,《台灣警察時報》,第239期。
    後藤乾一,1992,〈台灣と南洋—『南進』問題との関連で〉,大江志乃夫等編輯《近代日本と殖民地2—帝国統治の構造》,岩波書店。
    星名宏修,1994,《再論周金波—以「氣候與信仰與老病」為主》,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1,國立清華大學。
    昼田源四郎,2001,〈日本の精神医療史—古代から現代まで〉,昼田源四郎編輯《日本の近代精神医療史》,RAIBU•SAIENSU株式會社。
    浅井邦彥,2001,〈病院精神医療の步み〉,昼田源四郎編輯《日本の近代精神医療史》,RAIBU•SAIENSU株式會社。
    荒木義夫,1942,中村讓著《犯罪精神病學》序言,台北:篠原哲次郎發行。
    范燕秋,2001,《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范燕秋,2005,《疫病、醫學與殖民地現代性 : 日治台灣醫學史》,台北:稻鄉出版社。
    宮木勝,1922,〈本島少年の盜癖を中心とする不良性に就て〉,《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57、58期。
    宮尾五郎,1938,〈高砂族の犯罪と防犯〉,《台灣警察時報》,第269期。
    宮原初男,1942,〈南進と醫學的武裝〉,《台灣時報》,昭和17年5月號。
    宮本延人,瀨川孝吉,馬淵東一,1987,《台湾の民族と文化》,六興出版。
    桑田芳藏,1927,〈ウントの民族心理學と近時の心理學思想〉,《心理學研究》,第二卷。
    桑田六郎,1941,〈本島人の改姓名に就て〉,《台灣時報》,昭和16年1月號。
    高橋秀人,1934,〈台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の落成:式辭〉,《台灣警察時報》,第231期。
    畠中市藏,1934,〈台灣の犯罪に就て〉,《台灣時報》,昭和9年1月號。
    酒井美一,1942,〈全體と個體:皇民奉公思想に關する一考察〉,《台灣時報》,昭和17年2月號。
    莊永明,1989,《台灣紀事(上):台灣歷史上的今天》,台北:時報出版。
    涂爾幹,1897,《自殺論》,黃丘隆譯,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堀內次雄,1903,〈神經衰弱性陰萎ニ對スル「ヨヒンスビンスピーゲル」ノ效果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第2卷14期
    梅本英太郎,1926,〈本島自殺者の統計的觀察〉,《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03期。
    黃昭堂,1981,《台灣總督府》,台北鴻儒堂。
    陳偉智,1998,《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培豐,2003,〈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文化研究月報》,第二十五期。
    陳嘉新,2004,《歇斯底里烙印的歷史:從Charcot到Freud》,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郭錦慧,1998,《「美麗新世界」—論日治時期運行於原住民部落中的規訓權力》,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飯沼龍遠,1933a,〈蕃人の精神生活の特徵(一)〉,《理蕃の友》,昭和8年11月號。
    飯沼龍遠,1933b,〈蕃人の精神生活の特徵(二)〉,《理蕃の友》,昭和8年12月號。
    飯沼龍遠,1936a,〈蕃人の心理(中)〉,《理蕃の友》,昭和11年8月號。
    飯沼龍遠,1936b,〈蕃人の心理(五)〉,《理蕃の友》,昭和11年12月號。
    飯沼龍遠,1937,〈蕃人の心理(六)〉,《理蕃の友》,昭和12年1月號。
    飯沼龍遠,1939,〈支那民族性考〉,《台灣時報》,昭和14年4月號。
    森田正馬,1974,《神経質の本態と療法―精神生活の開眼》,大原健士郎編《森田正馬全集》,白揚社。
    森田正馬,1974,《神経衰弱と強迫観念の根治法》,大原健士郎編《森田正馬全集》,白揚社。
    森下薰,1942,〈熱帶醫學と台灣〉,《台灣時報》,昭和17年8月號。
    曾田長宗,1942,〈台灣に於ける內地人の體質變化〉,《台灣時報》,昭和17年3月號。
    富田芳郎,1932,〈氣候と文化〉,《台灣時報》,昭和7 年5月號。
    富山一郎,1997,〈殖民主義與熱帶科學:“島民”差異的學術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春暉出版社。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出版社。
    渡辺利夫,1996,《神經症の時代》,TBS•BURITANIKA株式會社。
    鈴木作太郎,1932,《台灣蕃族研究》,台灣史籍刊行會。
    鈴木讓,1935,〈高砂族に於ける罪惡觀念に關する考察:殊に我が古代人との比較研究(六)〉,《台灣時報》,昭和10年12月號。
    奧村二吉,1941a,〈台灣に於ける熱帶黴毒の問題:本島人の比較精神病學研究I〉,日本《精神神經學雜誌》,第45卷。
    奧村二吉,1941b,〈台灣に於ける心氣症(神經質)の統計:本島人の比較精神病學研究II〉,日本《精神神經學雜誌》,第45卷。
    奧村二吉,1943,〈高砂族ノ自殺〉,《台灣醫學會雜誌》,第42卷455期。
    新渡戶稻造,1905,《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吳榮辰譯,先覺出版社。
    園原太郎,1949,《自殺の心理》,全國書房。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a,《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b,《理蕃誌稿》第四卷,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養神院,1938,《臺灣總督府精神病院養神院概況》,臺灣總督府養神院。
    劉斌雄,1975,〈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
    劉士永,1999,〈193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台灣醫學的特質〉,《台灣史研究》,第四卷第一期。
    劉士永,2001,〈「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台灣史研究》,第八卷第一期。
    數山英一,1940,〈台灣の勞働新體制問題〉,《台灣時報》,昭和15年12月號。
    慶谷隆夫,1937,〈台灣の民風作興運動〉,《台灣時報》,昭和12年1月號。
    橫森久美,1982,〈台灣における神社—皇民化政策との關連において〉,《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4號。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1921,《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編,191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藤澤茽,1935,〈高砂族を被驗者とする心理學實驗情況、タイヤルとサイシヤツト族〉,《科學の台灣》,第3卷。
    藤澤茽,1938,〈アタヤル族とサイシヤツト族とに於ける指導社會との間の社會的境界現象〉,《心理學研究》,第13卷。
    藤澤茽,1939,〈高砂族の行動特性(その一):パイワンとルカイ〉,《台北帝國大學研究年報:哲學科》,第6卷。
    藤澤茽,1942,〈未開民族の叱責〉,《台北帝國大學研究年報:哲學科》,第8卷。
    藤澤茽,1954,〈台灣高砂族の心理學的研究〉,日本《民族學研究》,第18卷1-2期合刊。
    簡鴻模╱依婉.貝林合著,2003,《中原部落生命史》,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同舟協會。
    羅伊•波特,2002,《瘋狂簡史》,巫毓荃譯,台北:左岸出版社。

    英文參考書目

    Anderson, Warwick. 1997. “The Trespass Speaks: White Masculinity and Colonial Breakdow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2.5, December 1997.
    Barlow, Tani(eds.). 1997. Formation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Beard, George M. 1881. American Nervousness,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Bleuler, Eugen Paul. 1916. Textbook of Psychiatry. Translated by A. A. Brill, Dover Publications, INC., reissue 1951.
    Danziger, Kurt. 1990. Constructing the Subject: Historical Origin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mbo, T.. 1931. “The Dynamics of Anger”. Translated by Hedda Korsch. In Joseph de Rivera(eds.) Field Theory as Human-Science: Contributions of Lewin’s Berlin Group. New York: Gardner Press.
    Ernst, Waltraud. 1988. “The European Insane in British India, 1800-1858: a Case-Study in Psychiatry and Colonial Rule.” In David Arnold (eds.) Imperial Medicine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Manchester/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Ernst, Waltraud. 1990. Mad Tales from the Raj : the European Insane in British India, 1800-1858. New York: Routldedge.
    Ernst, Waltraud. 1996. “European Madness and Gender in Nineteen-century British India.”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1996)09/03/357-382.
    Ernst, Waltraud. 1999. “Colonial Policies, Racial Polo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Nineteen-century British India.” In Waltraud Ernst and Bernard Harris (eds.) Race, Science, and Medicine. 1700-1960.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eudtner, Chris. 1993. “‘Mind the Dead Have Ravished’: Shell Shock, History, and the Ecology of Disease System. ” History of Science 31(1993).
    Foucault, M.. 1964.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Translated by R. Howard. London: Routledge.
    Foucault, M.. 1976.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An Introduction. Translated by R. Hurle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8.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Dangerous Individual’ in 19th-Century Legal Psychiatry.” In David N. Weisstub(eds.) Law and Psychiatry: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eld at the Clarke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Toronto, Canada, Feb. 1977. New York/ Toronto: Pergamon.
    Foucault, M.. 1982. “Subject and Power.” In H. Dreyfus and P. Rabinow(eds.)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ucault, M.. 1997. “Psychiatric Power”. In Paul Rabinow (eds.) 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New York: The New Press.
    Goldstein, J.. 1987. Console and Classify: The French Psychiatric Profession in the Nineteen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cking, Ian. 1998. Mad Travelers: Reflections on the Reality of Transient Mental Illnesses. Charlottesville/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
    Harrison, Mark. 1994. Public Health in British India: Anglo-Indian Preventive Medicine, 1859-19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rison, Mark. 1999. Climates and Constitutions : Health, Race, Environment and British imperialism in India, 1600-185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tnack, Christiane. 2001. Psychoanalysis in Colonial Ind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Ellsworth. 1915. Civilization and Climate. 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reissued April 2001.
    Keller, Richard. 2001. “Madness and Colonization: Psychiatry in the British and French Empires, 1800-1962.”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2001) 35/2.
    Kleeman, Faye Yuan. 2003. Under an Imperial Sun: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of Taiwan and the South.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Lerner, Paul. 2000. “Psychiatry and Causalities of War in Germany, 1914-18.”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35.1.
    Lutz, Tom. 1995. “Neurasthenia and Fatigue Syndromes—Social Section.” In German E. Berrios and Roy Porter (eds.) A History of Clinical Psychiatry. The Athlone Press.
    MuCulloch, Jock. 1995. Colonial Psychiatry and ‘the African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cale, Mark S.. 1990. “Charcot and the Idea of Hysteria in the Male: Gender, Mental science, and Medical Diagnosis in Late Nineteen-Century France”. Medical History, 34.
    Mills, James H.. 2000. Madness, Cannabis and Colonialism: the ‘Native-Only’ Lunatic Asylums of British India, 1857-190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inois, Geoges. 1995. History of Suicide: Voluntary Death in Western Culture.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rane. Baltimor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andy, Ashis. 1995. The Salvage Freud and Other Essays on Possible and Retrievable Selves.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ppenheim, Janet. 1991. ‘Shattered Nerves’ : Dortor, Patients, and Depression in Victorian England.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ck, Daniel. 1983. Face of Degeneration: A European Disorder, c.1848-194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inguet, Maurica. 1993. Voluntary Death in Japan. Polity Press.
    Rivera, Joseph de. 1976. Ch.I “Introduction”. In Joseph de Rivera(eds.) Field Theory as Human-Science: Contributions of Lewin’s Berlin Group. New York: Gardner Press.
    Roelcke, Volker. 1997. “Biologizing Social Facts: An Early 20th Century Debate on Kraepelin’s Concepts of Culture, Neurasthenia, and Degeneration.”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21.
    Roelcke, Volker. 2001. “Electrified Nerves, Degenerated Bodies: Medical Discourses on Neurasthenia in Germany, circa 1880-1914.” In Marijke Gijswijt-Hofstra and Roy Porter (eds.) Cultures of Neurasthenia: From Beard to the First World War. Amsterdam: Rodopi.
    Rosenberg, Charles E. 1992. “Framing Disease: Illness, Society, and History.” In Charles E. Rosenberg (eds.) Framing Diseas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adowsky, Jonathan. 1999. Imperial Bedlam: Institutions of Madness in Colonial Southwest Nigeria. Berkel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owalter, E. 1985. The Female Malady: Women, Madness, and English Culture, 1830-1980. Penguin.
    Stoler, Ann Laura. 2002. Carnal Knowledge and Imperial Power: Race and the Intimate in Colonial Ru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omson, Mathew. 1999. “‘Savage Civilization’: Race, Culture, and Mind in Britain, 1898-1939.” In Waltraud Ernst and Bernard Harris (eds.) Race, Science, and Medicine, 1700-1960.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Vaughan, Megan. 1991. Curing their Ills: Colonial Power and African Illnes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ssely, Simon. 1995. “Neurasthenia and Fatigue Syndromes—Clinical Section.” In German E. Berrios and Roy Porter (eds.) A History of Clinical Psychiatry. The Athlone Press.
    Werner, H.. 1926. Einführung in die Entwicklungspsychologie. Leipzig, J.A. Barth.
    Wundt, Wilhelm. 1916. Elements of Folk Psychology: Outlines of a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ranslated by Edward Leroy Schaub. New York: Macmillan.
    Wu Rwei-Ren. 2004. “Differential Incorporstion: Japan’s Colonial Nation-Building in the Peripheries.” In Wu Jieh-Min et al.(eds.) Reimaging Taiwan: Nation, Ethnicity, and Narrative—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imaging Taiwan: Nation, Ethnicity, and Narrative”. Council for Cutural Affair, Executive Yua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