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信慧 |
---|---|
論文名稱: |
國小美術班漢字字體教學研究-以竹大附小四年級美術班為例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Typeface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 for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葉忠達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漢字 、字體設計 、國小美術班 、自我認同 |
外文關鍵詞: |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Chinese chararcters, Typeface Design,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Self Ident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美術班漢字字體設計研究
-以竹大附小四年級美術班為例
視覺文化充斥於我們日常生活週遭,漢字與我們的生活、文化、傳承緊緊相扣。本研究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觀點,進行漢字字體造型設計之課程實施研究。
本研究對象為竹大附小四年級美術班26位學生,實施16週四個單元的漢字字體設計課程。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及行動研究方式進行,教學者以教師觀察記錄、省思記錄、學生學習單、教學影片、學生訪談等相關資料,透過分析相關資料,歸納出相關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觀點發展漢字字體設計藝術之課程。二、結合語文與藝術跨領域教學進行漢字字體設計之藝術教學。三、探討學生在漢字字體設計藝術課程之學習過程與成果。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觀點能發展適用於漢字字體設計之課程,以生活中的視
覺影像為主體之課程能提高學生參與度。透過師生間的互動討論,能有效提
升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學生於課程中所體認的自我認同程度會因人而異。
二、語文與藝術跨領域教學能發展適用漢字字體設計之課程。在學生具備系統性
的語文識字課程學習經驗後,配合教學者做為語文與藝術教學聯結的橋樑,
可呈現語文與藝術跨領域合作之成效。
三、學生能在漢字字體設計藝術課程中,體驗以自身為主體的學習過程,與多元
的批判思考之分享。學生以藝術創作為手段,呈現自我認同之歷程;當內容性、情意性意涵不易具像化呈現時,可透過語文觀點進行設計發想,更豐富創作的展現。
關鍵字: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漢字、字體設計、國小美術班、自我認同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Typeface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 Instruction
- for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Visual culture permeates our everyday life. Chinese chararcters are part of our life,culture and heritage. This study will use visualculture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to our research in the designing of Chinese chararcters.
This study will proceed in both wriiten and action based methods. Once implemented, the researcher will have to take notes through observation, self reflection, student notes, lecture videos, student interviews and any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result as presented in anaylsis of the research,the researcher might come to a final conclusion.
Purpose of this study:1.Use visual culture to help design courses for chinese chararcters. 2.Combination of both language and art courses to invoke lessons on art classes for designing chinese chararcters. 3.To study the results of students involved in art classes for designing chinese chararcters.
Results of this study:
1.From a standpoint of visual culture, it can be used to design courses for chinese
chararcters, using visual images in daily life as a medium for increasing student involvement; and through 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 it can increase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deeper. Every student will experience different learning curves individually.
2.A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and art instruction can be utilised in the courses for designing chinese characters.After the students well equipped from their systematic courses in language recognition , the teacher could also be a bridge between language and art instruction,both Language and Art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3.Studends could have a leaening experience as self-centered and enjoy cntical thinking brought forward by this chinese character art design course, where students use creative art as a method could present self-worth. And when instructive content and intent is not easily expressible, we could to use language to make more creative and enriching .
Keyword: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Chinese chararcters, Typeface Design,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 Self Identity
王士樵(2002)。從「視覺文化」解讀「藝術與人文」:新世紀的人文精神。取自
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scwan/sc1.PDF
白峻豪(2012)。漢字意象應用於生活產品設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未出版,屏東縣。
沈信宏(2006)。漢文新意象-超文本時代的漢字字文設計。朝陽科技大學,未出版,台中市。
牟作武(2000)。中國古文字的起源。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聰明(2008)。甲骨文的書法藝術。新北市:大千出版社。
林品章(1991)。字學-文字造型的技法實務。台北市:星狐出版社。
林怡君(2005)。。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取向的
內容分析。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林聖薰(2008)。字裡乾坤:現代海報設計之漢字新藝。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林明良(2010)。書法家做大夢。台北市:起案墊有限公司。
周明武(2015)。老師帶頭挑「性」: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育
之行動研究。國際藝術教育期刊,13(1),106-162。
唐 濤(1996)。中國書體演進。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章季濤(1994)。怎樣學習《說文解字》。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張柏烟、許雯婷(2004)。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內涵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
(1),245-264。
張晏銖(2009)。國小創意教材研發-以字素「手」為主題的古漢字形義研究。嶺東科技大學,未出版,台中市。
許和捷(2012)。台灣特有種之花鳥設計於互動裝置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郭禎祥(2008)。當代藝術教育的省思—創造力、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教師天
地,153(1),36-41。
陳原川(2006)。文字創意設計。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陳麗桂(2008)。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未出版,台中市。
黃思源、王朝賓。(1987)中國書法通鑑。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黃偉光(1991)。美術字學習法。台南市:大孚書局。
游國慶(2012)。漢字書法本質內涵的新呈現-從漢字文化節和藝術節的活動說
起。2011《漢字藝術節》——兩岸當代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
術大學,台北市。
葉忠宜(譯)(2014)。字型之不可思議(原作者:小林章)。台北市:臉譜。
(原著出版年:2013)
趙英山(1983)。書法新義。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趙惠玲(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苑圖書出版部。
廖潔連(2009)。一九四九年後中國字體設計人一生一字。台北市:雄獅叢書。
廖月娟、姜雪影、謝凱蒂(譯)(2011)。賈伯斯傳(原作者:Walter Isaacson)。
台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謝錫金(2001)。高效漢字教與學。香港:清田教育中心。
顏鎮榮(1998)。設計字法。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育瑜(2013)。漢字文化創意商品設計之視覺符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鐘弘德(2014)。漢字設計於環保海報設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李之義(譯)(2006)。漢字的故事。(原作者:Cecila Lindqvist)。台北市:貓頭
鷹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6)
二、英文部分
Paul Duncum(2015).Baby Steps Towards Chang:Visual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Education Volume,13(1),18-52.
Christina Chin(2015).Approaches to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Education Volume,13(1),53-89.
Malcolm Barnard(1998).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Nee York:St.Martin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