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冠翔 Huang, Kuan-Hsiang |
---|---|
論文名稱: |
一九七〇年代以降香港敘事的「主體性」想像與建構 Th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in Hong Kong Literature from 1970s |
指導教授: |
蔡英俊
Tsai, Ying-Chun |
口試委員: |
李瑞騰
陳國球 須文蔚 王鈺婷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4 |
中文關鍵詞: | 香港文學 、香港敘事 、香港文學史 、主體性 、本土性 、我城 |
外文關鍵詞: | Hong Kong literature, Hong Kong narrative,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subjectivity, locality, My C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嘗試從「主體性」的角度出發,分析香港文學所呈顯的主體發聲位置及其如何敘述、如何論述的問題。
一九七五年,西西《我城》有意識地從本土立場出發,建立「我城」的主體性;後來,有更多香港作家從空間、時間、身體等不同角度切入,探問建構「主體性」時必須思考的幾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該往何處去?我(們)又從哪裡來?提供研究者解讀文學作品中涉及歷史、認同與想像的路徑。時代變遷,「我城」所蘊含的本土意涵也不斷隨著香港作家的書寫蛻變與翻新;面對多重時間界線的香港,懷舊、反懷舊的思考及重返歷史的寫作,是香港作家在時間洪流中尋求「安放自我」和「製造香港」可能性的策略;為了對抗來自殖民者的壓迫或國族主義的收編,香港作家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回歸」等政治符號的意義,或以鬼魅、或用殘缺的身體隱喻社會處於的非正常狀態,並進行對大論述的衝撞。在文學創作之外,香港學者亦藉由「論述」,闡釋香港文學的定義與特色,且經由實際挖掘、整理文學史料,逐步邁向「立史」的目標。
是以,香港作家和學者們在相異的時空背景,召喚共同的本地思考,藉由書寫香港城市,表現其寫作位置和書寫策略,說自己的香港故事。本文則藉此跳脫以往「夾縫」和「邊緣」的論述框架,一窺其所建構出的香港文學「主體性」。
Abstract
Through a “subjectivity” persp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viewpoint presented in Hong Kong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topics related to how it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In 1975, Xi Xi consciously established the subjectivity of “my city” from the local point of view in her novel “My City”. Afterwards, more and more writers in Hong Kong probed several necessary questions when establishing “subjectivity” from different angles, like space, time and body. The questions included “who am (are) I (we)?” “where should I (we) go?” “where am (are) I (we) from?” to provide researchers the path of interpreting history, identification, and imagination that were involved in the literature.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of time, the local meaning that was implied in “My City”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renovated with the writing from writers in Hong Kong. In the era of multiple timelines that Hong Kong faces, the thinking styles of nostalgia and anti-nostalgia and the writing of returning to the history are the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Hong Kong writers seeking “self-placement”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in the torrent of time. To fight against the oppression from the colonist or the cooptation from the nationalism, Hong Kong writers choose their own ways to re-interpret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reunification” or indicate with images of ghosts or damaged body for the “abnormal” state that the society is currently in as well as carry out the collision towards grand narrative. Other than literature creation, scholars in Hong Kong also explain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through discourse. Moreover, they are moving towards the goal of “creating history” through digging out and compiling materials of literature.
Therefore, writers and scholars in Hong Kong call for the shared local thinking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imes and space. Through writing about the city “Hong Kong”, their writing positions and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own Hong Kong story is told. By breaking away from the usual discourse framework of the “narrow” and the “outside,” this study explores upon the “subjectivity”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徵引文獻
一、討論文本
《i城志》編輯小組:《i城志:我城05跨界創作》,香港:香港藝術中心、kubrick,
2005。
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
可洛:《鯨魚之城》,香港:日閱堂,2009。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書店,1984。
西西:《鬍子有臉》,台北:洪範書店,1986。
西西:《手卷》,台北:洪範書店,1988。
西西:《母魚》,台北:洪範書店,1990。
西西:《飛氈》,台北:洪範書店,1996。
西西:《我城》,台北:洪範書店,1999。
西西:《白髮阿娥及其他》,台北:洪範書店,2006。
吳家傑:〈兩種對立的生活〉,《星島日報》「文藝氣象」版(1993年6月8、9日)。
吳煦斌:《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
李碧華:《胭脂扣》(33版),香港:天地圖書,2015。
李碧華:《逆插桃花》,香港:天地圖書,1999。
李碧華:《餃子》,香港:天地圖書,2004。
馬家輝:《龍頭鳳尾》,台北:新經典,2016。
梅子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游靜:〈半透明人〉,《今天》第77期(香港十年專號)(2007年夏季號),頁134-139。
黃盛源:〈兩次回歸〉,《香港文學》第248期(2005年8月),頁12-14。
黃碧雲:《溫柔與暴烈》,香港:天地圖書,1994。
黃碧雲:《盧麒之死》,台北:大田出版,2018。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董啟章:《V城繁勝錄》,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8。
董啟章:《衣魚簡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黎翠華:〈仲夏之魘〉,《香港筆薈》第11期(1997年3月),頁12-18。
蕭文慧主編:《年代小說•記住香港》,香港:kubrick,2016。
謝曉虹:〈人魚〉,《今天》第77期(香港十年專號)(2007年夏季號),頁140-146。
韓麗珠:《縫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
韓麗珠:《空臉》,台北:聯經出版,2017。
關麗珊編:《我們的故事:短篇小說新人選》,香港:普普工作坊,1999。
二、專著
Chris Barker著,許孟芸譯:《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2007。
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2001。
Edward W. Soja著,陸揚等譯:《第三空間︰去往洛杉機和其他真實和想像地方
的旅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Frank Welsh. 1993. A Borrowed Place: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New York, Tokyo
& Londo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Frank Welsh. 1997. 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HarperCollins.
G. B. Endacott. 1973. A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 R. Sayer. 1937. Hong Kong: Birth, Adolescence and coming of 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情色論》,台北:聯經出版,2012。
Ian Scott. 1989. Political Change and Crisis of Legitimac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 Adey著,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台北:群學出版,2013。
Ronald Bogue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6。
Stephen Vines著,霍達文譯:《香港新貴現形記》,台北:時報文化,2000。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
版,1997。
王宏志:《本土香港》,香港:天地圖書,2007。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社,2000。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
出版,1998。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〇與八〇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1988。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增訂版),香港:三聯書店,2017。
史書美著,楊華慶譯:《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
經出版,2013。
平路:《巫婆の七味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危令敦:《香港小說五家》,香港:天地圖書,2012。
呂大樂:《四代香港人》,香港:進一步多媒體,2007。
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香港:閒人行,1997。
李碧華:《人盡可呼》,香港:天地圖書,2003。
李碧華:《離奇》,香港:天地圖書,2013。
李歐梵:《尋回香港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肖向明:《「幻魅」的現代想像──鬼文化與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北京:光明日
報出版社,2007。
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
訊,2015。
周永新:《見證香港五十年》,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文化,1997。
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張文紅:《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90年代小說的文本實踐》,上海: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6。
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張家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2000。
張詠梅:《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67)》,香港:天
地圖書,2003。
曹景行:《香港十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梁啟智:《香港第一課》,台北:春山出版,2020。
許子東:《香港短篇小說初探》,香港:天地圖書,2005。
陳家樂、朱立:《無主之城──香港電影中的九七回歸與港人認同》,香港:天地
圖書,2008。
陳冠中:《事後:香港文化誌》,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陳國球主編:《重遇文學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18。
陳國球主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導言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2016。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台北:聯經出版,2019。
陳智德:《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
陳潔儀:《閱讀「肥土鎮」:論西西的小說敘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黃子平:《害怕寫作》,香港:天地圖書,2006。
黃冠翔:《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台北:獨立作家,2014。
黃康顯:《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香港:秋海棠文化,1996。
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葉靈鳳:《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2011。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台北:新銳文創,2013。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台北:聯經出版,2011。
劉乃慈:《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台北:群學出版,2015。
潘國靈:《城市學2:香港文化研究》,香港:kubrick,2007。
蔡益懷:《想像香港的方法:香港小說(1945~2000)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5。
黎活仁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盧瑋鑾:《香港文蹤──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香港:華漢文化事業出版
公司,1987。
盧瑋鑾:《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蕭國健:《香港古代史》,香港:中華書局,2006。
羅永生:《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羅永生:《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三、期刊與專書論文
Arif Dirlik著,趙雷譯:〈發展主義:一種批判〉,《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
第2期(2014年4月),頁99-108。
Hayden White著,張京媛譯:〈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收錄於張京媛主編: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160-179。
Jeffrey K. Olick. 1999. ‘Collective Memory: The Two Culture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 17, No. 3. (Nov., 1999), pp. 333-348.
Margaret Hillenbrand著,張學美譯:〈國家寓言再探:當代臺灣的公眾與私密書
寫〉,收錄於邱子修主編:《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臺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
述》(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頁295-331。
也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
1995),頁4-12。
王宏志:〈怎樣去界定香港文學:香港文學史書寫的一個最基本問題〉,《現代中
文文學學報》8卷2期及9卷1期合刊(2008年1月1日),頁21-39。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上)〉,《聯合文學》第215期(2002
年9月),頁80-89。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下)〉,《聯合文學》第216期(2002
年10月),頁70-77。
王德威:〈歷史就是賓周──論馬家輝的《龍頭鳳尾》〉,收錄於馬家輝:《龍頭鳳
尾》(台北:新經典,2016),頁8-17。
王艷芳:〈從歷史懷舊到文化消費──再論李碧華小說《胭脂扣》的文化意蘊〉.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6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25-29。
古遠清:〈重構「香港文學史」──有關香港文學研究的反思和檢討〉,《文學評
論》第2期(2009年4月15日),頁6-32。
任海:〈看的辯證:展覽櫥中的香港〉,收錄於劉靑峰、關小春編:《轉化中的香
港 : 身分與秩序的再尋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頁195-220。
何福仁:〈胡說怎麼說──與西西談她的作品及其他2〉,《素葉文學》第17、18
期(1983年6月),頁45-49。
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收錄於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86-95。
呂大樂:〈香港故事不易講/非歷史的殖民地成功故事〉,收錄於潘毅、余麗文編:
《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3),頁
206-218。
岑學敏:〈城市、土地與文學:2000年代香港華語語系詩的實踐〉,《中外文學》
第47卷第2期(2018年6月),頁89-124。
李玉平:〈文學選集與文學經典的生成〉,《文藝評論》2010年第3期(2010年7
月),頁4-8。
李浴洋:〈重探「香港文學」──陳國球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18年第8
期,頁67-75。
李焯雄:〈名字的故事──李碧華《胭脂扣》文體分析〉,收錄於陳炳良編:《香
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頁285-330。
李瑞騰:〈香港文學史建構的預備作業〉,《現代中文文學學報》8卷2期及9卷1
期合刊(2008年1月1日),頁74-80。
李歐梵:〈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1995年第1期(總第28期),
頁75-80。
谷淑美:〈文化、身分與政治〉,收錄於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 我們的時間:
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頁343-373。
谷淑美:〈香港城市保育運動的文化政治:歷史、空間及集體回憶〉,收錄於呂大
樂、吳俊雄、馬傑偉合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周明鵑:〈論懷舊寫作的哲學意蘊與歷史性本質〉,《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1
期(2009年7月),頁5-8。
周思中:〈在解殖的街頭〉,《今天》第77期(2007年夏季號),頁91-100。
林芳玫:〈鬧鬼(Ghosting)〉,收錄於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台
灣理論關鍵詞》(台北:聯經出版,2019),頁337-344。
林肇豊:〈V城.古都.後移民?──董啟章、朱天心1990年代「失城」書寫比
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8期(2019年4月),頁171-197。
金曄路:〈香港作為一種立場〉,收錄於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編:《本
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遊者文化,2011),頁201-208。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分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
《素葉文學》第68期(2000年12月),頁152-161。
胡嘉明、黎國威:〈「裝香港人」在原裝香港人的時代〉,收錄於王慧麟、陳智傑、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編:《本土論述2015-2017》(香港:印象文字,2017),
頁54-77。
殷鵬飛:〈灣仔「秘密」的野蠻生長──論馬家輝《龍頭鳳尾》中的香港市民文
化書寫〉,《雨花》2017年第14期(2017年7月),頁69-72。
袁良駿:〈《香港文學史》得失談〉,《香港文學》第141期(1996年9月1日),
頁36-37。
張虎:〈澳門「土生葡人」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期(1998
年1月),頁42-53。
梁文道:〈主體性的禁忌〉,收錄於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編:《本土
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遊者文化,2011),頁31-37。
梁敏兒:〈《我城》與存在主義──西西自〈東城故事〉以來的創作軌跡〉,《中外
文學》第41卷第3期(2012年9月),頁85-115。
許翼心:〈香港「鄉土文學」芻論〉,《香港文學》第56期(1989年8月),頁4-8。
郭詩詠訪談、整理:〈雜種.通屬城市.公共概念:李歐梵細說他的香港十年〉,
《今天》第77期(香港十年專號)(2007年夏季號),頁217-234。
陳青楓:〈香港文學史重要參考資料──評介黃仲鳴的《香港三及第文體流變史》
〉,《香江文壇》第12期(2002年12月),頁65-67。
陳炳良:〈從文學史看台港文學〉,《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1期(1994年6月),頁113-122。
陳筱筠:〈觀看香港的方法︰論西西《飛氈》的地方意識與敘事策略〉,《中外文
學》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頁125-149。
陳銘匡:〈後零三的香港歷史反思:閱讀《麥兜:波蘿油王子》與《功夫》〉,《文
化研究@嶺南》第18期(2010年3月),頁1-9。
陳德錦:〈文學,文學史,香港文學〉,《中外文學》第24卷6期(總第282期)
(1995年11月1日),頁136-148。
陳慶妃、張嘉茵:〈走出後殖民:論黃碧雲小說的非虛構轉向〉,《華僑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頁31-40。
彭小妍:〈文學史的編撰與香港文學在華文文學中的定位〉,《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8卷2期及9卷1期合刊(2008年1月1日),頁40-50。
黃子平:〈陳冠中《香港三部曲》導讀〉,《城市文藝》第16期(2007年5月),
頁63-67。
黃念欣:〈典律的生成──近四十年香港小說選之編選法則與身份建構〉,收錄於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編
:《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頁81-101。
黃英哲:〈融合之域.香港文學史的構築──論《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長
江學術》2018年第1期(2018年1月),頁12-17。
黃國華:〈拒絕收編──論李碧華「後零三」電影小說的鬼魅敘事〉,《中國文學
研究》第42期(2016年7月),頁119-160。
黃國鉅:〈從悲劇看香港的命運〉,《思想》第26期(台北:聯經出版,2014),
頁169-181。
黃萬華:〈香港文學對於「重寫」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意義〉,《現代中文文學
學報》8卷2期及9卷1期合刊(2008年1月1日),頁51-60。
黃維樑:〈為香港文學修史──《文心雕龍》和香港文學史的撰寫〉,《文學評論》
第2期(2009年4月15日),頁33-53。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的自我批判意識〉,《思想》第19期(2011年9月),頁
103-116。
葉輝:〈「香港十年專號」前言〉,《今天》第77期(香港十年專號)(2007年夏
季號),頁1-7。
趙稀方:〈香港作為方法──陳冠中的小說敍事〉,《香港文學》第342期(2013
年6月),頁76-80。
劉兆佳:〈「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二十一世
紀》第7期(2002年10月),頁43-58。
劉登翰:〈香港文學的文化身分──關於香港文學的「本土性」及其相關話題〉,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年03期(2000年3月),頁20-27。
劉登翰:〈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和香港文學史〉,《文藝報》(京)第2版,1997
年5月12日。
樊善標,〈文學史「如何香港」的設想──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香港文學「三
人談」與陳國球〈香港文學大系總序〉〉,《政大中文學報》25期(2016年6
月),頁91-127。
黎熙元:〈難以表述的身分──澳門人的文化認同〉,《二十一世紀》第92期(2005
年12月),頁16-27。
韓宇瑄:〈論李碧華小說的鬼魅書寫及其文化源流〉,《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19年第2期,頁41-49。
魏嘉欣:〈《長恨歌》的遺恨:「後〇三」世代死線過後的時間觀〉,收錄於張美君
主編《關錦鵬的光影記憶》(香港:三聯書店,2007),頁392-397。
羅永生:〈香港人的主體性〉,收錄於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新力量網絡編:《本
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台北:漫遊者文化,2011),頁23-29。
羅永生:〈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思想》第26期(台北:聯經出版,2014),
頁113-151。
羅永生:〈香港本土運動的興起與轉折〉(與談及回應),《台灣文學研究》第4
期(2013年6月),頁85-107。
羅崗:〈想像香港的一種方式〉,《二十一世紀》第65期(2001年6月),頁64-73。
藤井省三:〈小說為何與如何讓人「記憶」香港:李碧華《胭脂扣》與香港意識〉,
收錄於陳國球編:《文學香港與李碧華》(台北:麥田出版,2000),頁81-98。
譚以諾:〈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香港文學》第347期
(2013年11月1日),頁64-69。
龔鵬程:〈若有人兮山之阿〉,《聯合文學》第190期(2000年8月),頁39-42。
四、學位論文
李佩樺:《香港作家李碧華小說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
邱鳳儀:《李昂小說鬼魅書寫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2012。
陳燕遐:《善變的敘述:西西的小說藝術》,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論
文,1994。
黃美瑟:《李碧華鬼魅小說之藝術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五、報章與其他資料
也斯:〈且不忙寫香港文學史〉,《信報》(副刊)第24版(2001年9月29日)。
介面文化採訪:〈陳國球:沒有文學史意識支援的文學欣賞,只是獵奇搜趣〉,《介
面文化》網路平台(https://kknews.cc/zh-tw/culture/ylxkrj.html),瀏覽日期:
2020年3月10日。
立場報導:〈城市如此撕裂荒誕,我們需要癒療──《年代小說.記住香港》〉,
立場新聞網路平台(https://www.thestandnews.com/),瀏覽日期:2019年11
月3日。
何翹楚:〈一點點縫起的小說──訪《縫身》作者韓麗珠〉,《明報》(2011年1
月16日)。
呂陽:〈用小說為城市做傳:7位作家與消失的香港〉,端傳媒Initium Media網路
平台(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324-culture-book-ourcityourdecades/),瀏覽日期:2019年11月1日。
張麗瑜:〈從傾城到我城──王德威教授論文學中的城市〉,《明報》(1998年3
月3日),「世紀版」。
黃康怡:〈把故事說好 記住不一樣的香港──文學季推薦獎評審會議記錄〉,立
場新聞網路平台(https://www.thestandnews.com/),瀏覽日期:2020年5月
29日。
楊焯灃:〈從後殖民到冷戰再思「本土」:《盧麒之死》作為後雨傘文學〉,《微批》
網路平台(http://paratext.hk/?p=945),瀏覽日期:2020年2月10日。
鄭政恆:〈一九六六.黃碧雲:香港還有故事未說完〉,《明報》「星期日文學」,
2018年4月15日。
譚以諾:〈以檔案構成複調──回李薇婷評《盧麒之死》〉,《微批》網路平台
(http://paratext.hk/?p=921),瀏覽日期:202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