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縣客家話和海陸客家話是台灣客家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兩種客家話,以其使用人口之眾,較為人所知,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目前對於兩種客家話的研究,多詳於對應關係的描述,因此本文利用比較法進一步對兩種客家話做平面與歷史的分析,目的在於了解兩種客家話的不同和對應關係之後,更能進一步解釋客家話古今演變的過程和規律。
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對象和方法。第二章是文獻探討,也就是將與本論題有關的文獻做回顧。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對台灣四縣客家話和海陸客家話的音韻系統做介紹,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來描寫兩種客家話。四縣客家話和海陸客家話無論在聲母、韻母、聲調的數量和變調規則都有所不同。本文整理出四縣客家話的十七個聲母、六十九個韻和六個聲調;海陸客家話的二十一個聲母、六十二個韻、和七個聲調,以及兩種客家話的變調規則。第五章為四縣、海陸客家話與中古音的比較。本章將兩種客家話與《切韻》系韻書所代表的中古音做比較,從而了解兩種客家話從古到今的演變情況和類型。第六章探討四縣、海陸客家話的語音問題。本章以第五章所得之中古音架構為基礎,利用比較法對兩種客家話聲母、韻母、聲調上共十四個問題做討論,在此僅舉部分問題做介紹。聲母部分,本章首度提出海陸客家話聲母Z-的來源。本文研究發現海陸客家話聲母Z-來自於i-,其演變歷程以發音部位來說是前化,以發音方法來說則是強化。韻母部分,客家話一、二等的對比非常齊整,但已有部分韻攝合流,合流的情況有遲有速;本文整理四縣客家話古蟹止兩攝合口介音消失的情況後,發現唇音是合口介音消失的條件;莊組字的特殊唸法方面,本文將所有特殊唸法羅列,以察其在一韻攝內與其他聲母字唸法的不同。聲調部分,海陸客家話去聲分陰陽,有七個調,以類型來看,海陸客家話較四縣客家話保守。第七章將四縣、海陸客家話的詞彙做比較,提出兩種客家話不同之處。第八章為結論。音韻方面,經由兩種客家話在聲母、介音、主要元音、韻尾和聲調各方面的比較,可得一總結:海陸客家話比四縣客家話保守。然而較保守的海陸客家話非盡保守,其聲母Z-即屬於劇烈演變的部分。詞彙方面,海陸客家話比四縣客家話融入更多閩南語成分,這可能與海陸客家話的移民歷史有關。
一、專書
1.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巿:語文出版社。
2.王理嘉 1995《音系學基礎》,1991初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3.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 1992 《客話辭典》,苗栗:台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4.布龍菲爾德〔美〕(Leonard Bloomfield) 1955 《語言論》(Language),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1980年初版,2002年,商務印書館。
5.古國順 1997 《臺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89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
7.江敏華 1998 《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江敏華 2003 《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台北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9.李方桂 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市:商務出版社。
10.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1.李如龍 2001 《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12.李榮主編 黃雪貞編纂 1995 《梅縣方言詞典》,南京巿:江蘇教育出版社。
13.余秀敏 1985 《苗栗客家語音韻研究》,台北: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辛世彪 2004 《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5.何大安 1998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16.何石松、劉醇鑫主編 2002 《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市: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17.呂嵩雁 1993《臺灣饒平方言》,台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吳中杰 1999 《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林濤、王理嘉 1995 《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台北:五南圖書印行。
20.林倫倫、陳小楓 1996 《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巿:汕頭大學出版社。
21.林倫倫主編 1997a 《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巿:汕頭大學出版社。
22.林倫倫編 1997b 《普通話對照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3.林慶勳、竺家寧 1989 《古音學入門》,台北市:學生書局。
24.林慶勳 2001 《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25.侯精一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26.邱彥貴、吳中杰 2001 《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27.高本漢 [瑞典](Karlgren, Bernhard) 1915-1926 《中國音韻學研究》(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1940年初版,1982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28.袁家驊 2003 《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29.徐光榮 1997 《台灣客家話同義詞比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徐貴榮 2002 《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1.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巿:商務印書館。
32.徐通鏘 1993 《徐通鏘自選集》,鄭州市:河南教育出版社。
33.莊初升 2004 《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彭盛星 2004 《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溫昌衍 2001 《客家方言特徵詞研究》,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
36.張光宇 1990 《切韻與方言》,台北巿:台灣商務印書館。
37.張光宇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巿:南天書局。
38.詹伯慧 1991 《現代漢語方言》,台北巿:新學識文教中心。
39.葉蜚聲、徐通鏘 1993《語言學綱要》,台北巿:書林出版社。
40.羅杰瑞〔美〕 1995 《漢語概說》(Chinese),張惠英譯,北京巿:語文出版社。
41.羅美珍、鄧曉華 1995 《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42.羅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單刊甲種之十二。
43.羅常培 1996 《語言與文化》,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44.羅肇錦 1984 《客語語法》,台北巿:學生書局。
45.羅肇錦 1989 《瑞金方言》,台北巿:學生書局。
46.羅肇錦 1990 《臺灣的客家話》,臺北巿:臺原出版社。
47.羅肇錦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48.謝永昌 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49.楊時逢 1957 《臺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二,台北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0.董同龢 1979 《漢語音韻學》,台北巿:文史哲出版社。
51.詹伯慧 1991 《現代漢語方言》,台北巿: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52.詹伯慧 1991 《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巿:湖北教育。
53.楊揚發編 2001 《潮汕十八音字典》,汕頭巿:汕頭大學出版社。
54.劉綸鑫主編 1999 《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5.陳子祺 2000 《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6.陳秀琪 2002 《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7.陳其光 1998 《語言調查》,北京巿:中央民族大學。
58.盧彥杰 1999 《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9.許余龍 2002 《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60.鄧盛有 2000 《台灣四海話的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1.劉俐李 2004 《漢語聲調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2.劉鎮發 2001 《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廣東省:學術研究雜誌社。
63.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 1998 《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市:台灣書店。
64.鍾榮富 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鄉土文化專輯--語言篇之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65.鍾榮富 2004 《臺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巿:五南。
66.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7.戴昭銘 2000 《漢語研究的新思維》,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8.Crowle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9.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單篇論文
1.古國順 1996 〈客語海陸方音與廣韻及國語之對應〉,《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學刊》3:1-40。
2.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新竹師院語文學報》,3:215-237。
3.林倫倫,1996,〈潮汕方言聲調與中古音聲調的比較研究〉,《潮學研究3》,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4.李榮 1965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 1982《音韻存稿》107-118,北京:商務印書館。
5.李榮 1988 〈“捐”字的音〉,《方言》1988.3:226。
6.李存智 1994 〈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1994.5 :23-38。
7.吳中杰 1999 〈從歷史跟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以台灣為例〉,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主編,《聲韻論叢》第八輯。
8.徐通鏘 1990 〈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990.1:1-14。
9.陳秀琪 2002 〈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10.陳秀琪 2003 〈論梅縣方言的捲舌音〉,第3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
11.張光宇 2000 〈論條件音變〉,《清華學報》新30.4:427-475。
12.張光宇 2003a 〈比較法在中國〉,《語言研究》第23卷第4期95-103。
13.張光宇 2003b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第3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宣讀論文。
14.張光宇 2004 〈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2004.2:513-550。
15.張光宇 2004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545-557。
16.黃雪貞 1987a〈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1987.2:81-96。
17.黃雪貞 1987b〈惠州話的歸屬〉,《方言》1987.4: 255-263。
18.黃雪貞 1988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1988.4:241-246。
19.黃雪貞 1989 〈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1989.2:121-124。
20.黃雪貞 1994 〈客家方言的詞匯和語法特點〉,《方言》1994.4:268-276。
21.黃雪貞 1997 〈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1997.4:258-262。
22.鍾榮富 1996 〈論客家話的〔v〕聲母〉,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主編,《聲韻論叢》第三輯。
23.羅肇錦 1996 〈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載於:《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24.羅肇錦 1998 〈台灣漳州客家話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載於:《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客家與當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5.羅肇錦 2002 〈試論福建廣東客家話的源與變〉,《聲韻論叢》12:229-246。
26.熊正輝 1987 〈廣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7.3:161-165。
27.潘家懿 2000 〈海陸豐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客”〉,《汕頭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86-93。
28.潘家懿、謝鴻猷、段英 2000 〈陸河客家話語音概況〉,韶關大學漢語方言研究編《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61-66韶關:韶關大學學報編輯部。
29.楊秀芳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台北:大安出版社。
30.鄧曉華1994〈中古知莊章精組聲母在閩西客家話中的演變〉,李逢蕊編《客家縱橫—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輯》32-35。
31.謝留文 1999 〈重讀《臨川音系》〉《方言》1999.3:164-175。
32.饒秉才 1994 〈興寧客家話語音—興寧客家話研究之一〉,《客家縱橫—首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專集》1987.12:61-73。
33.Jerry Norman. 2003 The Chinese dialects:phonology p72-83. in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edited by Graham Thurgood and Randy J. Lapoll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