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艾潔
Li, Aijie
論文名稱: 社會組織與社群劃分:離島小琉球的經濟生活與地方政治
Organizing the society and dividing the communities: The economic life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island, Xiao Liuqiu
指導教授: 魏捷茲
James Wilkerson
口試委員: 丁仁傑
李丁讚
姚人多
傅可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社群觀光地方政治派系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 tourism, local politics, f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灣屏東縣外海的小琉球為研究對象,透過對於宗教信仰、經濟生活,以及地方政治的運作模式的探查,捕捉當地人的凝聚感及其在不同生活層面的社群連結。本論文尤其關注觀光產業的興起以及因觀光產業而起的新論述如何帶動這個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
    既有的觀光人類學研究關注於討論觀光地所受到的衝擊,而本研究從人地關係的角度有了不同的發現。小琉球的在地性正在於與土地的緊密連結,從以往的漁業到今日的觀光產業,都依靠著自然環境的資源。而觀光產業雖然暗藏著環境破壞的風險,但小琉球的人們,也不斷地發展新的論述以期取得平衡。
    小琉球人在生活中同時並存著許多不同的社群劃界方式。其中,有歷史的地名區域遺留、有因為經濟活動而產生的組織、也有地方政治派系的人情往來。這些網絡都同時在小琉球運作。而這些範圍不一的邊界彼此之間並不互相衝突,甚至有一定的彈性可以讓人們選擇。換言之,小琉球人的邊界不只一條,而且也有浮動游移的彈性。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how the society organized together and how the communities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in the island, Xiao Liuqiu, Taiwan, based on the fieldwork on life of religion, economics, and local politi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tourism and the new discourses work on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tends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the impact on the host, but this paper has some different discoveries through the ang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 Either the fishing industry or tourism shows special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people in Xiao Liuqiu keep making the discourses about the natural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 by tourism. By doing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the place are gradually different.
    And also, in Xiao Liuqiu societ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ways to divide the communities, including historical place names, the economic associations, and local factions. Different boundaries are not conflict with other ones, and they all exist in Xiao Liuqiu.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五節 田野地簡介:觀光客之所見 12 第六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小琉球的今昔 20 第一節 島嶼的歷史:從「Lamey島」談起 20 第二節 空間與環境 28 第三節 宗族與信仰 36 第四節 小結 49 第三章 島嶼的生活圖像 52 第一節 海上的人 52 第二節 陸上的人 60 第三節 地方派系 65 第四節 競選的潛規則 71 第五節 小結 81 第四章 海洋觀光島 83 第一節 觀光產業 83 第二節 觀光與政治 90 第三節 新論述的產生 97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107 參考書目 111

    三隆宮迎王祭典會
    2012 小琉球三隆宮壬辰正科迎王平安祭典工作手冊。(未出版)
    不著撰人
    2000 熱蘭遮城日誌,江樹生譯註。臺南:臺南市政府。
    木內裕子
    1987 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思與言 25(3):257-272。
    王瑛曾
    2006[1762] 重修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
    王金壽
    1994 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臺灣社會學,7: 177-207。
    吳永英
    1969 琉球嶼之研究。臺灣文獻 20(3):1-44。
    吳映青
    2010 苦海漁聲:南方澳近海漁業工作民族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福連
    1993 小琉球的婦女生活研究。臺北:省博物館。
    李丁讚
    2004 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臺灣的發展。刊於公共領域在臺灣:困境與契機,李丁讚編,頁1-62。臺北:桂冠。
    李丕煜
    2005[1720] 鳳山縣志。臺北:文建會。
    李宗信
    2004 小琉球的社會與經濟變遷(1622-1945)。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玫鍰
    2008 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6(1): 31- 76。
    呂欣怡
    2001 「地方性」的建構與轉化。文化研究月報。網路資源,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30.htm,8月5日。
    呂國禎
    2012 我討海,我年薪千萬!商業週刊,11月1日。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90[1979] 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研究,譚繼山譯。臺北:武陵。
    林美容
    1989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8:41-104。
    林澤田
    2006 琉球鄉志。屏東:琉球鄉公所。
    洪田浚
    1994 拉「番」上船:遠洋漁業的暗黑地獄。臺灣原住民籲天錄,頁167-177。臺北:臺原出版社。
    苗惠敏
    1991 臺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78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獻綸
    1879 鳳山縣輿圖說略。網路資源,http://www.guoxue123.com/tw/01/045/007.htm,2015年7月11日。
    容邵武
      2005 社區的界限:權力與文化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 62: 93-121。
    高拱乾
    2004[1696] 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
    曹永和、包樂史
    2000 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臺灣歷史之一頁。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頁185-238。臺北:聯經出版社。
    陳文德
    2002a 導論—─「社群」研究的回顧:理論與實踐。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1-41。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2b 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刊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黃應貴主編,頁43-92。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國棟
    2003 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54(3):107-138。
    陳憲明
    1998 屏東縣琉球嶼漁村的王爺祭典。刊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二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論文集,頁1-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寬忠
    2004 屏東縣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1981-2001年縣長、立法委員及省議員選舉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珣
    2002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58:78-111。
    許雅棠
    2012 如何觀看自由民主?源自儒家思想傳統的一種觀看之道—從清末學人談起。臺灣民主季刊 9(3): 1-35。
    張瑋琦
    2011 幽微的抵抗:馬太鞍原住民食物系統的變遷。臺灣人類學刊 9(1): 99-146。
    黃叔璥
    1984[1722] 臺海使槎錄。臺北:大通。
    黃瓊慧
    2001 琉球鄉。刊於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施添福主編,頁509-532。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慶祥
    2008 古典小琉球。(作者自印)
    謝懿安
    2014 廣大興洪大姐報恩 參選屏東縣議員。風傳媒,http://bit.ly/1BQHQ9G。
    蕭銘祥
    1996 琉球鄉座談分組紀錄。刊於屏東縣鄉土史料,蕭銘祥主編,頁769-790。屏東:屏東縣政府。
    羅家德
    2007[1894] 鳳山縣採訪冊。臺北:文建會。

    Anderson, 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
    2010[1983]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時報。
    Appadurai, Arjun阿君.阿帕度萊
    2009[1996] 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臺北:群學。
    Barth, Fredrik
    1969 Introduction. I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Fredrik Barth ed., Pp. 9-38. Norway: Bergen-Oslo and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Bosco, 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31(2):157-183.
    Brubaker, Rogers
    2004 Beyond Identity. In Ethnicity without Groups. Rogers Brubaker. Pp. 28-63. Harvard: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Chipman, Elana
    2008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Culture in Beigang.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6(1):1-30.
    Chu, Yun-han, Larry Diamond and Doh Chull Shin
    2001 How People View Democracy: Halting Progress in Korea and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12: 122-136.
    Chun, Allen
    1994 From Nationalism to Nationalizing: 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in Postwar Taiwa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1:49-69.
    Cohen, Eric
    2001 Ethnic Tourism in Southeast Asia. In 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China. Tan Chee-Beng, Sidney C. H. Cheung and Yang Hui, eds. Pp. 27-54. Bangkok: White Lotus Co.
    Diamond, Larry
    2012 The Coming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23: 5-13.
    Friedman, Jonathan
    2002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The Anthropology of Globalization: A Reader. Jonathan Xavier Inda and Renato Rosaldo, eds. Pp. 233-246.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Hall, Collin M.
    1996 Tourism and Politics: Policy, Power and Place. New York : Wiley & Sons.
    Leite, Naomi and Nelson Graburn
    2009 Anthropology Interventions in Tourism Studies. In The SAGE Book of Tourism Studies. Tazim Jamal and Mike Robinson eds. Pp. 35-6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Lerman, Arthur J.
    1977 National Elite and Local Political in Taiw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4): 1406-22.
    Lu, Hsin-yi
    2002 The Politics of Locality: Making N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aiwa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MacCannell, Dean
    1999[1967]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dsen, Richard
    2007 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ley, Julia
    2002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Democrac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1:469-496.
    Picard, Michel
    1995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t Capital: Cultural Tourism in Bali.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dentity and Change. Marie-Francoise Lafant, John B. Allcock and Edward M. Bruner, eds. Pp. 44-66.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cott, George M. Jr.
    1990 A Resynthesis of the Primordial and Circumstantial Approaches to Ethnic Group Solidarity: Toward an Explanatory Model.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3(2): 147-71.
    Stronza, Amanda
    2001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Forging New Ground for Ecotourism and Other Alternativ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 261-283.
    Tan, Chee-Beng
    2001 Tourism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China. In 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China. Tan Chee-Beng, Sidney C. H. Cheung and Yang Hui, eds. Pp. 1-26. Bangkok: White Lotus Co.
    Urry, John約翰.厄里
    2007[1990] 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臺北:書林。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olitics Science Department.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