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仲閔
論文名稱: 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之應用
A study of the learning effect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in different text styles.— strategy teaching on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指導教授: 孟瑛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閱讀理解困難不同體裁文章閱讀理解文章結構分析策略
外文關鍵詞: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different text styl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本研究選取不同體裁文章為閱讀理解教學材料,採用文章結構分析策略為主要教學策略,並搭配其他閱讀理解策略,研究對象為國民小學高年級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共三位,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交替處理設計,整個實驗維期十四週,其中受試者接受十二週的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每週三次,每次四十五分鐘;最後兩週僅進行評量,不介入教學。教學材料參考自國小各版本之課文內容,並以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評量」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目視分析、統計分析、及訪談觀察記錄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表現呈現差異。
    二、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記敘文(故事體)」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正確題數」學習達顯著成效,但是閱讀理解「完成題數」學習未達顯著成效。
    三、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說明文」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完成題數」暨「正確題數」學習未達顯著成效。
    四、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議論文」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完成題數」暨「正確題數」學習未達顯著成效。
    最後,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作為教學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in different text styles of strategy teaching on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An alternating Treatment Designs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ree high-grade children wi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were taught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strategies for twelve weeks, three times a week, fourty-five minutes a time. Theaching materials were refer to versions of Chinese texts, and use the tes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alysis was based on visual analysis,statistic,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s:
    1.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s in different text styl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The learning effect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correct scores in narrative materials are significant, but unsignificant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inished scores in narrative materials .
    3.The learning effect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inished and correct scores in expository materials are unsignificant.
    4.The learning effect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inished and correct scores in argumentative essays are unsignificant.
    More results and analyes have given in the pape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perspectiv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目次 摘要……………………………………………………………………… Ⅰ 圖次……………………………………………………………………… Ⅵ 表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基礎與相關論述…………………………… 9 第二節 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閱讀理解表現…………………… 19 第三節 文章體裁的類型與相關論述………………………………… 27 第四節 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與相關論述…………………………… 35 第五節 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應用於教導文章體裁之相關研究………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實驗設計…………………………………………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研究過程………………………………………………………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 77 第二節 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記敘文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 92 第三節 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說明文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 97 第四節 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議論文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 10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論…………………………………………………………… 115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7 中文文獻………………………………………………………………… 127 英文文獻………………………………………………………………… 135 附錄……………………………………………………………………… 139 附錄一 各種體裁在不同版本教科書所佔比例分配表……………… 139 附錄二 教學單元……………………………………………………… 140 附錄三 閱讀理解評量單……………………………………………… 142 附錄四 文章結構圖…………………………………………………… 148 附錄五 家長意見單…………………………………………………… 151 附錄六 高頻字識字評量……………………………………………… 152 附錄七 受試者訪談觀察記錄………………………………………… 153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佳玲(2000)。交互教學法對閱讀理解困難教學之探討。台東特教簡訊,11,44-51。
    王佳玲(2001)。國小不同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不同難度文體文章閱讀理解表現及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英君(2000)。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瓊珠(1992)。國小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認知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何東墀、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
    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余民寧、陳嘉成(1998)。排序理論在認知診斷上的應用。政大學報,76,17-48。
    吳宗立(1996)。閱讀理解教學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習資訊,13(1),33-37。
    吳芳香(1998)。國小二年級優讀者與弱讀者閱讀策略使用與覺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
    吳裕益(2003)。特殊教育研究的未來趨勢—以量化研究分析方法為例。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8。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載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主編),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頁)。台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周台傑、詹文宏(1995)。後設認知閱讀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09-152。
    孟瑛如(199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國教世紀,207,31-40。
    孟瑛如、陳麗如(2001)。國民中小學學習行為特徵檢核表。台北:心理。
    官美媛(1998)。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文寶(2000)。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3,23-63。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2000)。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宜真(1998)。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俊賢(2004)。小學國語文摘寫大意的教學過程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23-159。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金振邦(1995)。文章體裁辭典。高雄:麗文。
    姚崇昆(1999)。閱讀理論與英語教學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4),14-31。
    施能宏(1999)。淺談學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19-23。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頁)。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3)。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洪文瓊(1997)。小學國語科「教材分析」深層探究。國教之聲,31(1),12-21。
    洪碧霞、邱上真(1997)。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83-107。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14,179-218。
    高雄縣立五甲國中國文科教學研究會(2000)。文章體裁的研究與教學。2005.06.06,取自:http://content.edu.tw/junior/chinese/ks_wg/ chinese/content/paper/paper08.htm
    國際失讀症協會(無日期)。失讀症。2005.06.06,取自:http://www. interdys.org/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三上)。台南:南一。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三下)。台南:南一。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四上)。台南:南一。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四下)。台南:南一。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五上)。台南:南一。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五下)。台南:南一。
    張清榮、何珮瑜、林淑珍、林榮勤、洪滋穗、陳沛慈、陳香如、陳景聰、曾仁華、曾淑玉、黃莉娟、黃瑞田、楊文錠、廖炳焜(2004)。國小國語(六下)。台南:南一。
    張莉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景媛(1998)。新學習時代的來臨—建構學習的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資訊,6(1),52-65。
    張新仁(1990)。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教育學刊,9,47-66。
    張壽山(主編),張酒雄、張新仁、邱上真(合著)(1991)。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蘇美(1996)。因果類型之激發方式與文章結構對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教育部(1997)。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製)(2005)。國民中小學語文教學參考手冊。台北:教育部。
    梁明進(2003)。議論文三要素。2005.05.20.取自:http://www.geocities. com/leolmc/w_3elements.html
    連寬寬、羅華木、江世真、邢小萍、高紅瑛、許麗瑩、陳志哲、賴妍妏、顏福南(2004)。國小國語(五下)。台南:翰林。
    連寬寬、羅華木、江世真、邢小萍、高紅瑛、許麗瑩、陳志哲、賴妍妏、顏福南(2004)。國小國語(六上)。台南:翰林。
    陳正治(1996)。全方位作文技巧。台北:國語日報。
    陳品卿(1986)。國文教材教法。台北:中華書局。
    陳建明(1996)。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安通部落阿美族國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三下)。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三上)。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五下)。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五上)。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六下)。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六上)。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四下)。台中:仁林。
    陳建明、王可非、呂芳正、徐彭傳、楊琇惠、鍾靜怡、張惠雯、劉惠卿、賴榮興、何岳龍、陳鳳姿(2004)。國小國語(四上)。台中:仁林。
    陳姝蓉(2003)。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榮華(1997)。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中文版。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鳳如(1999)。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與學。學生輔導,62,20-29。
    黃克強(2005)。鷹架教學法語交互教學法之理論與方法。教育趨勢導報,14,1-7。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心理。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
    黃瓊儀(2003)。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淑美(2002)。合作故事圖解教學法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瓊華、詹文宏(2000)。概念構圖、自問自答、及畫重點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後設認知能力教學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4,189-231。
    詹文宏(2002)。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教學。國教輔導,41(3),52-55。
    廖凰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褚斌杰(1991)。中國古代文體學(修訂增補版)。台北:學生。
    齊元濤、鄭振峰、王立軍、趙學清(2000)。語文知識與運用叢書-篇章(第一版)。香港:海峰。
    劉玲吟(199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樊雪梅(1995)。頂層結構教學方案與問題討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閱讀理解與文章回憶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素惠(2003)。三種詞彙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理論探討及其在閱讀教學上的啟思。師說,87,27-31。
    蔡銘津(1996)。增進學童閱讀理解的認知結構模式。資優教育季刊,61,19-24。
    蔡銘津(1998)。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 1(2),139-160。
    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明娳(1992)。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
    鄭漢立、葉佩儀、連漢東(2003)。作文指導。2005.05.20.取自http://210.3.4. 193/~carkln/Chinese/#cl_l_l
    賴惠鈴、黃秀霜(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2,1-26。
    賴慶雄、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青、林淑英、林慧華、沈蕙芳、鄒敦怜、林千瑜、張麗玉(2004)。國小國語(三下)。台北:康軒。
    賴慶雄、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青、林淑英、林慧華、沈蕙芳、鄒敦怜、林千瑜、張麗玉(2004)。國小國語(三上)。台北:康軒。
    賴慶雄、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青、林淑英、林慧華、沈蕙芳、鄒敦怜、林千瑜、張麗玉(2004)。國小國語(六下)。台北:康軒。
    賴慶雄、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青、林淑英、林慧華、沈蕙芳、鄒敦怜、林千瑜、張麗玉(2004)。國小國語(六上)。台北:康軒。
    賴慶雄、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青、林淑英、林慧華、沈蕙芳、鄒敦怜、林千瑜、張麗玉(2004)。國小國語(四下)。台北:康軒。
    賴慶雄、馬景賢、馮輝岳、洪志明、柯作青、林淑英、林慧華、沈蕙芳、鄒敦怜、林千瑜、張麗玉(2004)。國小國語(四上)。台北:康軒。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謝俊明、曾世杰(2004)。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唸名速度上之比較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93-215。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85-412。
    羅明華(1994)。從先備知識和文章架構談閱讀理解。教師之友,35(4),19-23。
    蘇宜芬(2004)。認字評量與學習線上環境子系統之建立與應用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2-2520-S-003- 001),未出版。
    英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Ⅳ(Text Revisioin).Arlington,V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rmbruster,B.B.(1986). Schema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content area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21(4),253-267.
    Ausubel,D.P.(1968).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 NY: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nder,W.N.(1995).Learning disabilities: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2nd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ereiter,C. & Bird,M.(1985).Use of thinking aloud in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2,131-156.
    Bos,C.S. & Vaughn,S.(2002).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5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Brain,C.(1977).Some psycholinguistic dimensions of the silent reading process. A pilot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165 087).
    Cohen.J.(1988).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Hillsdale.NJ:Eribaum.
    Cohen.J.(1992).A power primer.Psychological Bulletin,112,155-159.
    Dole,J.A.,Duffy,G.G.,Roehler,L.R.,& Pearson,P.D.(1991).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39-264.
    Englert,C.,Garmon,A.,Mariage,T.,Rozendel,M.,Tarrant,K.,& Urba,J. (1995).The Early Literacy Project: Connecting across the literacy curriculum.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18,253-275.
    Gange,E.D.,Yekovich,C.W.& Yekovich,F.R.(1993).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NY:Harper Collins College.
    Goodman,K.S.(1967).Preading:A psycholingustic guess game.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6,126-135.
    Gough,P.B.(1972).One second of reading.In J.F.Kavanagh & I.G.Mattingly (eds.),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Cambridge,MA:MIT press.
    Kletzien,S.B.(1991).Strategy use by good and poor comprehenders reading expository text of differing level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6(1), 67-86.
    Langer,J.A.(1989).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Report series 2. Center for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Literature,Albany,N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15 755).
    Langer,J.A.(1993).Approaches toward meaning in low-and high-rated readers. Report series 2.20. Center for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Literature, Albany,N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61 650).
    Lerner,J.(2003).Learning Didabilities:Theories,Diagnosis,and Teaching Strategies.(9th ed) NY:Houghton Mifflin.
    Mandler,J.M. & Johnson,N.S.(1977).Remember of things parsed: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Cognitive Psychology,9,111-151.
    Markman,E.M.(1985).comprehension monitoring: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issues.In S.F.Chipman,J.W.Segal & R.Glaser(eds.),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Vol.2,Research and open question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yer,R.E.(1981/1984).The Promi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黃瑞煥、洪碧霞、陳婉玫(譯)。認知心理學。高雄:復文。
    Mayer,R.E.(1987/1997).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林清山(譯)。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Meyer,B.J.F.(1985).Prose analysis:Purposes,procedures,and problems.In B.K.Britton & J.B.Black(eds.),Understanding expository text(pp.11-64).Hillsdale,NJ: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Olshavsky,J.E.(1976).Reading as problem solving: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es. Reading Reasearch Quarterly,12(4),654-674.
    Palinscar,A.S.,& Brown,A.L.(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2),117-175.
    Paris,S.G. & Myers,M.(1981).Comprehension monitioning,memory,and study strategies of good and poor readers.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3,5-22.
    Rayner,K. & Pollatsek,A.(1989).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Reutzel,D.R. & Cooter,R.B.(1996).Teachiing children to read:from basals to books(2nded).NJ:Prentice-Hall.
    Rumelhart,D.E.(1975).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In Bobrow,D.G. & Collins,A.M.(eds.).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NY:Academic Press.
    Rumelhart,D.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In R.J.Spiro, B.C.Bruce and W.F.Brewer(eds.).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havelson,R.J.(1974). Methods for examining representations of a subject-matter structure in a student´s memo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1, 231-249.
    Smith,F.(1982).Understanding 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reading and learning to read.NY:Holt,Rinehart & Winston.
    Tawney,J.W.& Gast,D.L.(1984/1994)。Single Subject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杜正治(譯)。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心理。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n.d.)。What are the componen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trieved September 3,2004,from http://www. national readingpanel.org/faq/ faq.htm#13
    Thorndyke,P.W.(1977).Cognitive structures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narrative discourse.Cognitive Psychology,9,77-110.
    Victoria,P.G.(1990).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a study of remedial reader’s meaning-making while reading literature. Center for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Literature,Albany,N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No.ED 333 44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