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美周
論文名稱: 國小學童自然科學想像力之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自然科學想像力想像力
外文關鍵詞: Science Imagination, Imagin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自然科學想像力之發展情形,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童之自然科學想像力的差異性,及自然科學想像力與學童的科學學業成績之相關性。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市平鎮區一所國小的中、高年級學生各兩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施測樣本數為114份,有效樣本共計111份。資料分析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斯皮爾曼等級相關、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1.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自然科學想像力的表現會隨著年段提升而提升,但不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2. 學童背景變項中的排行、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科學活動經驗、學生人格特質,都對學童的自然科學想像力的某些面向有些許影響。
    3. 科學學業成績與自然科學想像力在中年級呈現低度相關且不具有顯著性,但在高年級則呈現中度相關且具有顯著性。
    4. 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背景變項對自然科學想像力之預測能力以「家長的教育程度」的解釋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所得結果,提出相關自然科學教學與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參考。


    Abstract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cience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of those 4th & 6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Further to discuss its variations between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evance between the science imagin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for each two classes for 4th & 6th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located in Pingzhen District, Taoyuan City. Total surveying samples were 114 and the valid samples were 111.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following methods accordingly: description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s:
    1. The science imagination performance will be improved upon the age increasing but no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2. There might be some influences for the science imagination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due to the children’s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the rankings in family, parents’education levels, parental occupation, scientific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ities of children.
    3. The corresponding relevance between the science imagin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for those Grade 4 students are low correlations and no significance, but that for those Grade 6 students are moderate correlative and significant.
    4. 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i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for the students’ Science Imagina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cience teaching and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recommended.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II 圖次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想像力 7 第二節 想像力的發展與運作 16 第三節 影響想像力的相關因子 19 第四節 想像力在教學與學習上的重要性 21 第五節 想像力的測量 24 第六節 想像力的實證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國小中、高年級自然科學想像力的發展情形 4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童自然科學想像力之差異比較 55 第三節 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科學學業成績與自然科學想像力的關係 71 第四節 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自然科學想像力之預測因素分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中文文獻 81 西文文獻 86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87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03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15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世豪(2011)。想像力應用於插畫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依仁(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
    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直華(2006)。文明的發動機:科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2011)。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依仁、葉忠達、江怡瑩(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繪畫創作想像力研究。藝
    術教育研究,23,105-134。
    白惠芳、林梅琴、陳慧娟、張文哲譯(2011)。教育心理學:學習者的發展與成
    長。譯自Jeanne Ellis Ormrod (2008)著: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6th ed。台北市:洪葉文化。
    朱光潛(1982)。談美。台北縣:漢京文化。
    江欣穎(2009)。科學課程美感經驗之探究─遊戲與想像的觀點。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亭儀(2011)。大學生想像力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設計
    學院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汝紋(2011)。探討中學生在不同想像力層次之理化與生物問題解決歷程與成
    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璞珉(1996)。心理學與藝術。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李美芳、黃立欣譯(2012)。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譯自Laura E. Berk(2006)
    著,Child development, 7th ed。台北市:雙葉書廊。
    杜佳憲(2011)。國小想像力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
    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堅、李山川(1988)。兒童教育心理學。北京:教育科學。
    邵一杭譯(1972)。應用想像力(原作者Osborn)。台北市:協志工業叢書。
    周何總主編(2007)。最新修訂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東毅(2011)。探索設計科系學生想像力與課堂表現間關聯之研究。國立高雄第
    一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偉文(2011)。未來想像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芬蘭Arkki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
    園為例。國民教育,51(3),62-72。
    林雨蒨、陳宗琦、李婷儀譯(2010)。夢境.巧合.想像力。譯自Robert Moss
    著,The Three〝Only〞Things─trapping the power of DREAMS, COINCIDENCE
    & IMAGINATION。台北市:尖端出版。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2012)。想像力構念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2),389-410。
    邱皓政、丁興祥、林耀南、陳育瑜、林碧芳、王詩婷、賴靜儀、柯怡安、陳佳筠、
    何潤娥譯(2008)。創造力:當代理論與議題。譯自Mark A.Runco(2007),
    Creativity: Theories and Theme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台北市:心理。
    姜文閔譯(1995)。我們如何思維。譯自John Dewey著,How We Think。台北市:
    五南。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教育界、產業界的創造力開發。譯自Robed J.
    Sternberg & Todd I.Lubart(1995)著,Defying the crowd :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台北市:遠流。
    高楠(1993)。藝術心理學。台北:復漢。
    許育齡、梁朝雲(2012)。探究想像力的意涵與特徵-
    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之發現。教育心理學報,44 (2),349-372。

    許育齡、張玉萱、葉禾田、張世熙、梁朝棟(2012)。內在心理如何促發想像?
    資訊傳播研究,2(2),95-112。
    曹筱玥、林小慧(2012)。想像力量表之編製。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1-37。
    梁朝雲、李元榮(2010)。想像力研究對資訊傳播學域的啟發。資訊傳播研究,1
    (1),89-113。
    梁朝雲、許育齡(2011)。轉化虛無—試論想像力評測指標。資訊傳播研究2(1),
    99-111。
    梁朝雲、許育齡、林威聖(2014)。探究想像力內涵暨評測量表研發。測驗學刊,
    61(1),27-50。
    梁朝雲、許育齡、劉育東、李元榮(2010)。想像力研究對教學發展的啟示。教
    學科技與媒體,93,95-109。
    梁朝雲、許育齡、劉育東、李元榮(2011)。促發想像之環境因素的評測工具—
    以跨域設計教育為例的初探性研究。設計學報,16(1),65-82。
    郭曉秋(2014)。未來想像力應用於國小學童藝術學習活動之研究—以臺東縣利
    嘉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東市。
    陳可欣(2014)。想像力技巧融入寫作教學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鈺(2004)。寫實性圖畫書與想像性圖畫書對大幼兒想像力的影響。南華大
    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幗眉(2004)。幼兒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瓊玖(2012)。美術教學中的想像力引導與藝術創作的互涉研究。國立台灣藝
    術大學美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玲、張會亮、李秀菊(2011)。著力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性想像力。人民教育,
    19(5),17-20。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蕙慧(2001)。想像的本質及其在音樂審美活動中的效用探析。新竹師院學報,
    14,280-300。
    黃英修、謝宗哲、黃岷洧(2010)。產品與視覺設計階段之想像力因子差異研究。
    台灣感性學會研討會論文。東海大學。E-09。
    黃博聖、陳學志、黃鴻程、劉政宏(2009)。詞彙聯想策略擴散性思考測驗。測
    驗學刊,56(2),153-177。
    馮婉珍(2013)。促發國小教師想像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曾秀玉(2014)。「漫聯奇妙」科學發明想像力歷程之教學成效。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紹國(1978)。幼兒想像遊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詹志禹、陳玉樺(2011)。發揮想像力共創臺灣未來—教育系統能扮演的角色。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23-52。
    楊世瑩(2014)。SPSS 22統計分析嚴選教材。台北市:碁峰資訊。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2010)。科學學習心理學。譯自S.M. Glynn ,R.
    H.Yeany & B.K.Britton(1994)著,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Science。
    台北市:心理。
    滕守堯(2008)。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蔡岷洧(2013)。以傳播符號學理論探討想像力之觸發因子應用於大學視覺教育
    課程之研究。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淑桂(1999)。想像力和創造歷程。創造思考教育,9。54-56。
    蔡雅竹(2014)。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想像力與專業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琰、臧國仁(2010)。論新聞讀者之「想像」:初探「記實報導」可能引發的線
    索。中華傳播學刊,17,1-33。
    劉宜雯(2014)。想像力融入生活科技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創造力發展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素平(2013)。高雄市想像力教育推動策略之發展成效。國立高雄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台大想像力研究群(2014a)。計畫緣起。2014年4月9日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a/caece.net/ideal/origin
    台大想像力研究群(2014b)。理論基礎。2014年4月9日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a/caece.net/ideal/theory
    台灣教育研究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取自
    http://tera.education.nsysu.edu.tw/files/16-1191-43723.
    php?Lang=zh-tw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5)。簡易檢索-想像力。2015年9月15日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
    4OgSr3/search#result
    張鍠焜(2003)。想像力的培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經典研讀
    會。2012年6月26日取自
    http:// academic.ed.ntnu.edu.tw/~scpe/txt/921208-2.htm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a)。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14年4
    月1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4b)。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2014年4月18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1)。教育部電子報(454期)。2014年4月10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454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4年4月9日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
    idx=dict.idx&cond=%B7Q%B9%B3%A4O&pieceLen=50&fld=1&cat
    =&imgFont=1
    TOPCO崇越論文大賞(2011)。概念結合想像力測驗之編製。2012年6月14日
    取自http://thesis.topco-global.com/TopcoTRC/2011_Thesis/E0080.pdf

    西文文獻
    Egan, K. & Judson, G. (2009). Values and Imagination in Teaching: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41(2), 126-140.
    Heath, G. (2008). Exploring the imagination to establish frameworks for learning.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27, 115-123.
    Liang, C., Chang, C. C., Chang, Y. & Lin, L. J. (2012). The exploration of indicators of imagination.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1(3), 366-374.
    Ren, F., Li, X., Zhang, H. & Wang, L. (2012). Progression of Chinese students’ creative imagination from elementary through high 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4(13), 2043-2059.
    Thomas, D. & Brown, J. S. (2011). 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 : cultivating the imagination for a world of constant change. World Future Review, Summer 2011, 115-117.
    White, A. R. (1990). The language of imagination. Oxford, UK and Cambridge, Ma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