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信瑋
論文名稱: 中國配偶在台灣:政治認同探討
指導教授: 徐斯儉
沈秀華
口試委員: 王甫昌
楊婉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中國配偶國族認同制度認同政治社會化公民參與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冷戰結束,全球化時代到來,原本凍結的兩岸關係,逐漸有了交流。其中之一就是:中國配偶大量湧入台灣。截至2010年為止,中國配偶來台人數已超過28萬。儘管台灣跟中國關係已逐漸緩和,但不可否認兩岸在諸多方面仍有隔閡與衝突。其中之一就是國族認同和制度認同。在國族認同上,台灣自認為主權獨立國家,但中國始終不予承認;在制度認同上,台灣在1990年代初進行政治改革,最終轉型成民主國家,但中國至今仍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

      我的研究問題非常簡單,就是這些嫁來台灣的中國配偶,她們究竟是如何在想像以及定位台灣?是受中國政府影響,認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還是剛好相反,認定台灣跟中國是一邊一國?或是有其他想像?她們到底愛好民主自由,還是崇尚威權?這跟她們在中國的生活背景,有沒有關係?而她們的認同,在與不同的台灣家庭及社會背景接觸融入的過程中,會產生什麼樣的轉變?又會對台灣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本研究以政治社會化及公民參與為理論基礎,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法為主,總計訪談18位中國配偶。結合眾多文獻,及受訪者豐富的生命經驗,本研究試圖從中歸納出一套中國配偶在台灣的政治認同變遷邏輯。


    第一章:序論                     P.1 1.1緣起:推動現代世界的運轉動力-國族與政治制度 P.1 1.2研究動機:當中國配偶來到台灣 P.1 1.3研究問題:中國配偶的國族認同與政治制度認同 P.3 1.4研究方法與研究倫理 P.8 1.5研究設計 P.8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 P.11 2.1中國配偶概述 P.11 2.2何謂「認同」?                   P.14 2.3想像共同體概念、國家社會關係和政權性質 P.16 2.4政治社會化 P.18 2.5公民社會及其參與 P.21 2.6台灣的國家認同發展和中國觀點 P.24 2.7台灣與中國的政權性質轉變以及民主化 P.27 第三章:從芋頭變番薯-中國配偶的生命經驗和流動歷程 P.31 3.1中國配偶的中國經驗 P.31 3.2中國配偶的台灣想像及來台管道 P.40 3.3中國配偶的台灣經驗 P.44 3.4中國配偶的公民參與 P.52 3.5中國配偶的婦女角色及其適應 P.58 第四章:流動及矛盾-中國配偶的政治認同 P.61 4.1台獨或是統一?中國配偶的國族認同 P.61 4.2民主還是威權?中國配偶的制度選擇 P.65 第五章:生命經驗、公民參與和政治認同- 中國配偶政治想像及探討 P.71 5.1小孩子:一個由下往上的政治認同影響途徑 P.71 5.2誰影響誰?夫妻之間政治認同的角力 P.73 5.3公民社會:另一股改變認同的力量   P.75 5.4矛盾與斷裂的政治認同:統一民主與獨立威權 P.77 5.5小結 P.79 第六章:結論 P.82 6.1中國配偶的政治認同差異及原因 P.82 6.2與文獻再次對話 P.83 6.3台灣政府的中國配偶政策及檢討 P.84 參考文獻 P.88 附錄一:深度訪談大綱 P.93 附錄二:中國配偶政治認同對話摘要整理 P.94 附錄三:中國配偶娘家背景、夫家背景和公民參與整理 P.110

    中文書面文獻
    Anderson, Benedick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
    Arendt, Hannah著,林驤華譯,2009,《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左岸。
    Dahl, Robert著,李柏光譯,1999,《論民主》。台北:聯經。
    Gellner, Ernest著,李金梅譯,2003,《國族主義》。台北:聯經。
    Habermas, Jurgen著,洪佩郁、蘭青譯,1994,《交往行動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
    Halper, Stefan著,王鑫、李俊宏等譯,2010,《北京說了算?》。台北:八旗。
    Hobsbawm, Eric著,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Huntington, Samuel P.著,葉明德譯,2008,《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John, Dunn著,王晶譯,2008,《為什麼是民主?》。台北:聯經。
    Marriott, David & Lacroix, Karl著,謝佩妏譯,2009,《中國無法偉大的50個理由》。
    台北:左岸。
    Nathan, J. Andrew著,何大明譯,2007,《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 之路》。台北:巨流。
    Putnam, Robert D.著,賴海榕譯,1993,《使民主運轉起來》。江西:人民出版社。
    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1974,《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台北:  桂冠。
    Shirk, Susan L.著,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
    Stephane, Corcuff,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著,何義麟、陳添力譯,1989,《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
    若林正丈(Wakabayashi Masahiro)著,洪金珠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
    章家敦(Chang Gordon)著,侯斯嘉、閻紀宇譯,2002,《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
    王甫昌,1998,〈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頁133-156,收錄於吳乃德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59-117。
    王甫昌,2008,〈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頁447-521,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羊憶蓉,2005,〈教育〉。頁281-302,收錄於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 流。
    伊慶春、章英華,2008,〈父系家庭的持續與變遷,台灣的家庭社會學研究,1960-  2000〉。頁23-73,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 1945-2005》。台北:群學。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頁393-445,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李明岳,2006,《大陸配偶來台後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以台北縣大陸配偶個案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登輝、中嶋嶺雄,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
    李廣均,2008,〈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頁93-110,收錄於王宏仁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吳乃德,1998,〈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頁15-30,收錄於吳乃德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收錄 於《台灣社會學研究》3:53-85。
    吳介民,2004,〈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的集體認同型塑〉。頁299-355,收錄於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危機》。台北:桂冠。
    吳介民,2009,〈中國因素與台灣民主〉,收錄於《思想》11,頁141-157。
    吳明季,2010,〈三重失落的話語:花蓮外省老兵的流亡處境及其論述〉。頁1-48,收錄於李廣均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群學。
    吳叡人,1998,〈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頁31-48,收錄於吳乃德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沈宗瑞,2001,《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
    沈筱綺,2010,〈故土與家園,探索「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兩個內涵〉。頁111-146,收錄於尚道明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
    余孟哲,2010,《我國女性外籍配偶政治認同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地區為例》。台北: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林宗弘,2010,〈基本盤過半,才是王道〉,收錄於《財訊》362。
    林佳龍,2001,〈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頁217-266,收錄於林佳龍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濁水,2009,《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台北:印刻。
    洪儒明,2006,《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台政策》。台北:秀威。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胡幼慧、周雅容,1996,〈代際的交換與意涵:台灣老年婦女的家務變遷研究〉,收錄於《台灣社會學刊》20:頁1-48。
    范雲,2008,〈從民間社會邁向公民社會〉。頁23-36,收錄於王宏仁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施正鋒,2003,《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孫立梅,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1998,〈談「身分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頁91-116,收錄於吳乃德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
    張茂桂,2005,〈族群關係〉。頁215-245,收錄於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陳小紅,2000,〈婚配移民:台灣海峽兩岸聯姻之研究〉,收錄於《亞洲研究》34,頁35-68。
    陳玉華、伊慶春、呂玉瑕,2000,〈婦女家庭地位之研究〉,收錄於《台灣社會學刊》24:頁1-58。
    陳志柔、于德林,2007,〈台灣民眾對外籍配偶取得公民權的態度〉,收錄於《台    灣社會變遷全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杏枝,2005,〈社會化〉。頁75-110,收錄於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陳美華,2010,〈性化的國境管理:「假結婚」查案與中國移民╱性工作者的排除〉, 收錄於《台灣社會學》19:頁55-105。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  會研究叢刊。
    夏曉鵑主編,2009,《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尉天驄主編,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
    曾嬿芬,2006,〈誰能打開國界之民?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收錄於《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61:頁73-109。
    曾嬿芬,2008,〈移住╱居台灣:移民社會學〉。頁523-551,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曾嬿芬、吳介民,2010,〈重新思考公民身分的政治面向:移居中國隻台灣人公民身分政策為例〉,收錄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2,頁93-143。
    葉春嬌,2007,《敘事與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1994~2004年報紙讀者投書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孟宗,2004,《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瑪利、楊艾俐,2004,《新台灣之子》。台北:天下。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收錄於《選舉研究》14-2:頁53-94。
    楊婉瑩,2009,〈民族主義的父系家/族譜的繁衍與衰落:台灣個案的經驗〉,收錄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2:頁291-323。
    楊婉瑩、李冠成,2011,〈一個屋簷下的性別權力關係對國家認同的影響〉,收錄於《選舉研究》18-1:頁95-137。
    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收錄於《台灣社會學刊》32:頁59-102。
    趙彥寧,2008,〈親密關係作為反思國族主義的場域:老榮民的兩岸婚姻衝突〉,收錄於《台灣社會學》16:頁97-148。
    蔡英文,2002,《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台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高雄:國立中山大 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雨生,2005,〈社會階層化〉。頁97-157,收錄於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謝政諭,2007,《文化、國家與認同:打造兩岸民族新肚臍》。台北:幼獅。
    蕭阿勤,2007,〈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收錄於《思想》第4期,頁141-175。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後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
    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1-26。
    蕭新煌,2008,〈20年來台灣認同與中國印象的辯證變化〉。頁45-66,收錄於《近二十年兩 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
    蕭揚基,2010,〈移民與民族國家:一個公民社會的觀點〉,收錄於《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二期,頁61-72。

    英文書面文獻
    Barry Naughton, 2007,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ooker, Paul, 2000, Non-Democratic Regimes: Theory,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Gilley, Bruce, 2003, “The Limits of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Juan Linz, 1975,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Greenstein and Polsby, eds.
    Juan Linz, 2000,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Lynne Reinner   Publishers.
    Milton, M.Gordon,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than, J. Andrew, 2003,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14.
    Pei, Minxin, 2006,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 Autocrac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lmutter, Amos, 1981, Modern Authoritarianism: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etc, 2000,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1950-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相關網站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
    中華民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中華救助總會http://www.cares.org.tw/index.asp
    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http://www.tasat.org.tw
    大陸新娘配偶論壇http://www.china-wife.com.tw
    台灣外籍聯姻婚介輔導協會http://www.cares.org.tw/index.asp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http://www.ios.sinica.edu.tw/sc/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http://www.tedsnet.org/cubekm1/index.phtml
    台灣選舉地緣資料庫 http://tegis.nccu.edu.tw/default.asp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兩岸公園論壇http://www.lovetango.info/forum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 http://esc.nccu.edu.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http://www.sef.org.tw

    網路新聞與資料
    大紀元時報,〈蔡英文:中國配偶可選8年或11年〉,2003年9月1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3/9/19/n378919.htm
    徐永明,〈試揭台灣藍綠的本色〉,南方快報,2007年1月1日。
    http://www.southnews.com.tw
    張玉林,〈經濟大省的教育貧困〉,2005年7月11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7/11/content_3203858.htm
    葉高華,〈走鋼索的民主〉,2008年11月15日。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2369983
    華夏經緯網,〈大陸新娘在台灣遇難題〉,2003年4月20日。
    http://big5.huaxia.com/2003627/00018817.html

    相關影片
    蔡崇隆,2003,〈紀錄觀點:中國新娘在台灣〉,公共電視台。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