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育蕙 |
---|---|
論文名稱: |
國小學童音樂感知能力與舞蹈創作交互相關之行動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蕙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感知能力 、舞蹈創作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musical perception, dance creatio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九年一貫課程將各種藝術融合成「藝術與人文領域」後,如何能將各項藝術統整讓學生能了解全方位的藝術面貌,一直是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關注的課題。本研究即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讓學童藉由了解「音樂」與「舞蹈」這兩項藝術的相關性,同時提昇此兩種能力而設計的課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探討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感知與舞蹈創作之教學的實用性。
二、探討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感知與舞蹈創作之實施成效。
三、探討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感知與舞蹈創作教學的附加價值。
經研究者以苗栗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童三十三人,進行二十二節課、八百八十
分鐘的教學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感知與舞蹈創作之課程確有其實用性。
二、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感知與舞蹈創作課程具有藝術價值。
三、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感知與舞蹈創作教學另有附加價值。
本研究另提出以下對於教學現場的建議:
在教師方面:
一、提昇專業知能。
二、與其它教師協同教學。
三、持續培育學生對藝術的素養。
四、靈活運用各種方式設計教學。
五、讓孩子適性學習。
六、讓孩子快樂學習。
在學校方面:
一、規劃適合的活動場地。
二、多舉辦教學觀摩或研討會。
三、增加藝術與人文領域上課所需的設備。
After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integrate all arts into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the education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focused on how to integrate the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arts in a way which would help students to comprehend different aspects of arts.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dance. In the same time, it suggests designs of class to promote students' developments in these two areas. There are three goals of this research:
1. Discus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musical perception and dance creation in the area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2. Discuss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musical perception and dance creation in the area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3.Discuss the additional benefits of musical perception and dance creation in the area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fter teaching 33 6-graders from a certai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for twenty two classes, totaling 880 minutes.
1.The curriculum on musical perception and dance creation in the area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2.The curriculum on musical perception and dance creation in the area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s of artistic value.
3.The curriculum on musical perception and dance creation in the area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s of additional benefits.
This research also makes some suggestion for the teachers and the schools.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ers:
1. Knowledge training.
2. Cooperating and co-teaching with other teachers.
3. Cultivating students' appreciation of arts continuously.
4. Using a variety of ways flexibly to design the course presentation.
5. Allowing children adaptive learning.
6. Designing happy learning environ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schools:
1. Planning for the adequate venues.
2. Organizing teaching seminars and conferences.
3. Improving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for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class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萬象圖書。
王克先(1995)。學習心理學(初版四刷)。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玲酈(2000)。兒童舞蹈教育。舞蹈教育,3,103-105。
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瑞青(譯)(2006)。Jere T. Humphreys著。音樂教育中創造力之重建觀點。美育,158,4-13。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
朱自謙(2000)。兒童舞蹈教學的樂趣化。舞蹈教育,3,106-109。
朱美玲(2005)。每個人都會跳舞。藝術欣賞,1 ( 1 ), 44-49。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伍曼麗(1999)。如何欣賞舞蹈。載於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頁247-260)。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天民(1974)。舞蹈藝術論(臺二版)。台北市:正中書局。
李文心(2006)。現代舞之母--鄧肯。臺大體育,44,71-77。
李 平(譯)(2003)。Thomas Armstrong 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二版十刷)(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臺北市:遠流。
李宗芹(1991)。創造性舞蹈: 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 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李政賢(譯)(2006)。Marshall, C., Rossman, G. B.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何志浩(1951)。中國的樂舞。載於戴粹倫等(同撰)中國音樂史論集(二)(頁 1-22)。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部。
吳明隆編著(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4)。Mcniff, J.,Lomax, P., & Whitehead, J. 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t )。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吳嘉瑜(2005)。淺談藝術與音樂欣賞。藝術欣賞,1 ( 2 ),30-33。
杜聲鋒(1997)。皮亞傑及其思想。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小玉(2002)。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
林木水(2007)。宜蘭縣國民中小學美術才能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玫君、曾明生(2003)。伊莎朵拉.鄧肯的舞蹈思想。體育學報,28 ; 153-162。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縣:知識達圖書。
林雅萍(2005)。國小音樂教學應用『多元智能』增進學童音樂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麗芬(1994)。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一品文化。
邱上真(1991a)。認知發展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51-74)。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上真(1991b)。發現式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75-77)。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念縈譯(2004)。James W. Vander Zanden著。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周珮儀(2000)。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3-26)。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周淑卿(2002)。課程統整的設計模式解析。載於周淑卿(主編)課程統整模式《原理與實作》(頁1-22)。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金信庸(2004)。情境化音樂教學研究-以國民小學三年級為例。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姚世澤(1983)。現代音感訓練法研究。台北市:天同出版社。
姚世澤(2000)。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秀錦(2007)。舞者對音樂的感知認知與運用能力。2007亞太藝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花蓮:花蓮教育大學。
袁之琦、游恆山(1988)。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天輝(1998)。奧福音樂教學法的實際。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頁71-90)。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世瑜編(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徐翠敏(2002)。舞蹈美之探討。南台科技大學學報,27,241-151。
徐麗紗(2007)。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最初實踐--科爾曼的音樂創造教學及其應用。美育,156,4-13。
高新建(2000)。發展以基本能力指標為本的統整課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統整與教學(頁89-118)。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1。
張中煖(2004)。雲門幼兒生活律動課程規畫與實施之探討。台灣舞蹈研究,創刊號,1-32。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酒雄(1991)。制約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21-50)。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新仁(1991a)。緒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1-20)。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新仁(1991b)。有意義的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105-132)。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新仁(1991c)。學習條件學習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頁133-162)。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張蕙慧(1987)。兒童的音樂欣賞教學。國教世紀,22(5),2-6。
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學報,8,137-164。
張蕙慧(1996)。從生理學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竹師院學報,9,339-361。
張蕙慧(1997)。從音樂的本質論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74,4-7。
張蕙慧(2000)。音樂形象與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91,7-12。
張嚶嚶譯(1999)。Amthony Storr 著。音樂與心靈。臺北市:知英文化出版。
郭木山(2001)。多元智慧在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80-207。
郭美女(1999)。兒童的音樂聆聽:感知與再現。台東師院學報,10,173-200。
郭美女(2004)。聲音與音樂教育(初版三刷)。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8)。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郭勇健(2006)。作為藝術的舞蹈:舞蹈美學引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Philip ,Barbara Newman著。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許譽豑(2006)。融入肢體探索於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正雄(2002)音樂與舞蹈。臺灣月刊,238,42-44。
陳克宗(1999)。體育教學研究與實務-運動技能學習與體適能促進。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秋莉(2007)。九年一貫表演藝術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舞蹈課程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效真(1999)。開拓音樂的新視野--芭蕾舞劇《帕加尼尼》。音樂年代,60 ,66-68。
陳映蓉(2005)。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於國小三年級音樂學習之應用。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隆蘭(1999)。中國舞蹈的發展與演變。載於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頁3-31)。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新轉(2003)。課程統整理論與設計解說。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陳漢金(2000)。德布西的音樂風景-從羅伊傅勒的舞蹈談起。新朝華人藝術雜誌,26,66-71。
陳碧涵(1999)。論舞蹈的表象系統。舞蹈教育,2,19-34。
陳曉雰(2002)。音樂教學法另一篇:戈登[Gordon, E.]音樂學習理論。國教新知,49(2),23-30。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施。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頁1-25)。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法(一)。載於黃政傑(主編)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頁27-54)。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瓊花(2001)。課程統整設計與案例之初探。高中美術教學輔導,8,4-22。
莊安祺譯(2004)。Diane Ackerman著。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梁雲霞譯(2003)。Eric Jensen著。大腦知識與教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曹理、何工(2000)。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一版三刷)。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程宜莉、盧玲妙譯(2007)。迎戰舞蹈教育的秘訣。臺北市:華騰文化。
黃政傑(1999)。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素雪(1991)。從創造性舞蹈的動作表現中評估國小高年級女生的人格。臺南市:漢家出版社。
黃國彥(1992)。認知學習的理論。載於何福田(主編)從學習心理談教學策略(頁103-110)。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12-17。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慧真(1991)。兒童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曾照薰(1999)。舞蹈教學設計之理論基礎。舞蹈教育,2,35-38。
楊世華(1993)。奧福與高大宜教學法於音樂行為與創造行為比較之研究─二個小團體之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艾琳(1998a)。奧福教學法的發展。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頁91-98)。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艾琳(1998b)。達克羅次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頁113-128)。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Fraenkel, J. R. & Wallen, N. E.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實務。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楊淑菁(2004)。客家音樂與舞蹈。臺灣戲專學刊,9,333-346。
楊湘玲(2005)。音樂與舞蹈關係舉隅--以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和《阿貢》為例。關渡音樂學刊,2 ,145-165。
楊智強(2001)。創造性舞蹈教學探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197-209。
楊雅惠(2006)。意象在音樂聆聽的歷程之中。美育,151,92-95。
楊蔭瀏(1996)。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出版社。
溫世頌(編著)(2006)。心理學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
資華筠、劉青弋主編(2006)。舞蹈美育原理與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蔡永文(2005)。音樂的情緒表達。藝術欣賞,1(3),86-92。
廖幼芽(1996)。舞蹈教學。載於黃政傑(主編)體育與活動教學法(頁41-54)。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幼茹、劉淑英、陳心珍、楊明鳳(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舞蹈篇。臺北市:藝術館。
蔣一民(1993)。音樂美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劉大基等譯(1991)。Langer, S. K.著。情感與形式。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淑英(2008)。創造性舞蹈之理論基礎與實作。苗栗縣:苗栗縣97年度舞蹈教育研習研習手冊。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2),128-138。
鄭方靖(2004)。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瑞隆譯(2004)。載於黃光雄主譯。Bogdan, R. C. & Biklen, S. K.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潘威麟(2002)。以「創造性舞蹈」: 國小教師電腦化輔助「教」「學」網站平臺雛形設計與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魯燕萍(譯)(2000)。Gardner, H. 著。學習的紀律(The Disciplined Mind)。臺北市:台灣商務出版。
賴美鈴(1998)。多元化音樂教學─音樂教學的新趨勢。載於黃政傑(主編)音樂科教學法(一)(頁1-10)。臺北市:師大書苑。
鍾孟玲(2000)。 從伊莎朵拉.鄧肯和聖.丹尼絲的舞蹈藝術探討美國文化特質。舞蹈教育,3,88-91
薛梨真(1999)。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載於薛梨真(主編)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頁1-42)。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戴惠婷(2002)。談國小舞蹈教育。竹縣文教,26,74-75。
藍家蕙(2005)。藝術感通理論應用於國小低年級音樂統整課程之研究。新竹市,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音樂教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Barrett,J. R. , McCoy,C. W. , Veblen, K. K.(1997).Sound ways of knowing:music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 New York:Schirmer.
Copland, A.(1957).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New York:Mc Graw-Hill.
Davies, M. (2003). Movement and dance in early childhood (2nd.ed) .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Flavell, J. H. (1963). 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Jean Piaget. New York , Cincinnati : D. Van Nostrand.
Flavell, J. H. (1985). Cognitive development. New Jersey:Prentice-Hall.
Hargreaves, D. J.(1986).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dgins,P.(1996).Relationship Between Score and Choreography in wentieth-Century Cance:Music,Movement and Metaphor.Lewiston:The Edwin Mellen Press.
Greer , R. D. , Dorow , L., & Randall, A. (1974). Music listening preferenc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2, 284-291.
Kemmis, S. & McTaggart, R.(1982).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Victoria, Australia :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Mancen, M. V.(1990).Reasearch lived experience. NY: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ark, M. L.(1986).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2nd.ed). New York:Schirmer Books.
McDonald, D. T.; Simons, G. M. ( 1989 ) Mu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irth through six.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Reimer, B.(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2nd.ed). New Jersey : Prentice-Hill.
Somekh,B.(1995).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in Social Endeavors: 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British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1(3),339-356.
Webb,R.(1990).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ton: Falmer.
Zimbardo, P. G.(1992). Psychology and life (15th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網路部分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無日期)。2008年5月4日,取自www.sciedu.ncue.edu.tw/
~sciacty/report02/Lian/Piaget.doc
教育部(2006)。教育部國教司國教專業社群網。2008年4月20日,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5.php
鄒之牧(2008)。2008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cloudgate.org.tw/cg2
/cgnews/feature.php?id=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