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怡君
LIN, I-CHUN
論文名稱: 逆境新聲——疾病、醫療與生命經驗的自我敘說
The New Voice of Adversity: Self Narrative of Illness and Medical Treatment.
指導教授: 劉淑瀅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誤診闌尾炎醫病關係疾病誌創傷經驗自我敘說
外文關鍵詞: misdiagnoses, appendiciti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llness narrative (pathography), trauma experience, self narrativ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關於我和身體、人生際遇、以及家人「和好」的生命故事,也是一段紀錄自己面對生命逆境的歷程:從起初受創的「心聲」、到理解與重新詮釋逆境的「新聲」、再到迎接「新生」的內在轉折。書寫的動機來自於2008年因盲腸炎被誤診而貼近死亡的創傷經驗,我從創傷倖存者的角度出發,期待能藉著從病者視框的疾病誌書寫,為自己及其他病人受折磨的身體與心靈發聲,卻也因投入本篇研究增加了對醫者與醫療限制的理解,而鬆動醫病間的對立關係,並在回觀疾病歷程中發現潛藏於自身的力量,而經歷從被誤診的創傷中鬆動、接納到放下的歷程,並進一步透過整合被誤診前的生命書寫,及與重要他人對話行動之過程,找到人生困境的正面意義與自我認同。


    This is a story about myself becoming reconciled with my body, my life experience, and my family. This is also a self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through my life adversity. In the beginning, when I first encountered life adversity, trauma was the first reaction; however, after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adversities, and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positive listen of facing life adversities, I now have the “new annotation” to the original trauma experience. Through this process, I have experienced a mental transformation which made me feel like I was born again. The motivation of writing about my story came from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 of being misdiagnosed with appendicitis in 2008; it was a close to death experience. I am writing the illness narrative in a trauma survivor point of view; it is my hope to speak out for, and to inspire not only myself, but other patients who are also suffering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my research, I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doctors and the medical field, and I was able to loosen up the intense opposite rel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When I look back to my traumatic experience ,I had rediscovered my own resilience. I had learned to calm myself from the misdiagnosed trauma, to accept what happened, and to let go of the traumatic feeling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my story before and after the misdiagnosed experience, and through many deep conversations with important people around me, I had foun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life adversity and my ego identity.

    目錄 第一章 故事的開端 1 第一節 為何而說 1 第二節 遇見敘說 3 第三節 關於敘說 6 第二章 我是這樣長大的 10 第一節 童年回憶與家庭關係 10 第二節 西醫與我 27 第三節 心靈歸屬的流轉 33 第四節 回首職涯路 48 第三章 醫錯再錯 55 第一節 難解的病痛密碼 55 第二節 我為魚肉 任人宰割 62 第三節 山窮水盡覓生路 77 第四節 異「腸」忐忑 92 第五節 曙光乍現 109 第四章 重生之路 128 第一節 身之復原路 128 第二節 知易行難修和路 135 第三節 累壞的研究「身」 139 第四節 和解之路 150 第五節 實習成長路 154 第六節 修心之路 163 第五章 人.文.對話 172 第一節 與文獻的對話 172 第二節 與重要他人的對話 184 第六章 逆境新聲 192 第一節 重現故事 192 第二節 書寫歷程的心境轉折 194 第三節 結束,再啟程 202 參考文獻 203 附錄 208 附錄1:2008年被誤診事件就醫歷程時間表 208 附錄2:台灣地區藥商分類表(行政院衛生署,1995,頁719) 209 附錄3:我結婚當天二姊從西藏的來信 210

    一、中文部分
    531大遊行(2012)。【維基百科】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531%E5%A4%A7%E9%81%8A%E8%A1%8C
    王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王理書(2006)。齒科先耶:用成長史與諮商心理師考試交織辨證的生命書寫。應用心理研究,30,59-87。
    尹萍(譯)(1999)。病人狂想曲(原作者:Anatole Broyard)。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2)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2011)。台灣公衛百年紀事。台北市: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5)。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二)。台北市:衛生署。
    李宇宙(2007)。疾病的敘事與書寫。載於蔡篤堅(主編),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1-23頁)。台北市:記憶工程。
    余德慧(2003)。生命史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吳就君(譯)(1993)。與人接觸(原作者:Virgina Satir)。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76)
    吳慧美(譯)(2005)。人道醫療(原作者:Marie de Hennezel)。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4)
    宋晏仁(2007年1月11日)。微針算不算侵入性治療?【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保健網】。取自:http://www.healthcity.net.tw/qa_content.asp?id=232
    易之新(譯)(2004)。愛與自由(原作者:Maria Gomori)。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3)
    易之新(譯)(2005)。叔本華的眼淚(原作者: Irvin D. Yalom)。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5)
    林義淳(2011)。當運動的身體不再健康-一種病痛經驗的觀看與敘說。運動文化研究,18,79-109。
    林瑤棋(2004)。透視醫療卡夫卡。台北市:大康。
    邱瑞鑾(譯)(1997)。潛水鐘與蝴蝶(原作者:Jean-Dominque Bauby)。台北市: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波蘭醫學生事件(2012)。【維基百科】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8%98%AD%E9%86%AB%E5%AD%B8%E7%94%9F%E4%BA%8B%E4%BB%B6
    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市:心理。
    胡茉玲(譯)(2004)。治療師的懺悔(原作者:Jeffrey A. Kottler & Jon Carlson)。台北市: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2003)
    翁開誠(2006)。若絕若續之「輔『仁』」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61-193。
    徐憑(譯)(2003)。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原作者:Maxine Schnall)。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2)
    莊安祺(譯)(1999)。生命的意義(原作者:Irvin D. Yalom)。台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2001)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市:巨流。
    張致斌(譯)(2002)。蘭格漢斯島的午后(原作者:村上春樹)。台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86)
    張進上(2007)。在敘說中成長(上)-敘述的基本概念。國教之友,(58)4,41-49。
    陳永興(2003)。台灣醫療發展史。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陳啟明(2012)。台灣醫師兼藥師醫療協會的成立。臺灣醫界雜誌,(55)8,52。
    陳萱芳(譯)(2002)。第二意見(原作者: Jerome Groopman)。阿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0)
    陳筱宛(譯)(2007)。給山姆的信 一個全身癱瘓的心理治療師寫給自閉症外孫的32封信(原作者:Daniel Gottlieb)。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6)
    陳敏郎(2011)。醫藥分業社會實踐之限制及其可能性的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4,135-170。
    彭明輝(2012)。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談困境與抉擇。台北市:聯經。
    單國璽(2012年9月1日)。掏空自己 返老還童 登峰聖山。天主教週報。 取自http://www.catholic.org.tw/catholicweekly/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葉佳怡(譯)(2012)。被偷走的人生(原作者:Jaycee Dugard)。新北市:自由之丘。(原著出版年:2011)
    廖月娟(譯)(2005)。希望戰勝病痛的故事(原作者:Jerome Goopman)。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4)
    熊毅晰(2007)。員工分紅費用化,科技新貴成絕響。天下雜誌,378,取自:http://magazine.sina.com/bg/cwgroup/20070901/2007-09-04/ba39144.html
    鄧正梁(2012年8月16日)。淺識畸胎瘤。【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取自: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34825
    歐名哲(2011年7月16日)。新觸診法診斷早期盲腸炎【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8918
    鍾灼輝(2011)。生命迴旋。台北市:商周。
    劉美琪(2005)。當芒花搖曳——一位國小教師哀傷與憤怒生命探究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樞機(2012)。【維基百科】引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8%9E%E6%A9%9F
    魏慧珠(2008)。生命的囤積停滯與疏通流動——腸沾黏「負傷療癒者」之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韓良憶(譯)(2002)。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原作者:Natalie Goldberg)。阿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86)
    王成志、李勝揚、楊沛青(2008)。告知後同意與醫病關係的提升-視病“猶親”?醫生真是病人“親密”的朋友嗎?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雜誌,3(2),52-56。
    王耿瑜、楊麗音(監製)、陳懷恩(導演)(2007)。練習曲【DVD影片】。阿台北市: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
    王勇志、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阿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丘慧文,郭恩惠(譯)(2000)。你很特別(原作者:Max Lucado)。台北市:道聲。(原著出版年:2000)。
    余曉雯、蔡敏玲(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阿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 2000)
    林宏達、楊之瑜(2008)。七成科技新貴薪水將變薄。商業周刊,1077,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3713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趙可式、沈錦惠(譯)(1967)。活出意義來。台北市:光啟。(原著出版年:1946)

    二、英文部分
    The Alan Mason Chesney Medical Archives of 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ons (1995).[Vivien T. Thomas, L.L.D.]Retrieved from http://www.medicalarchives.jhmi.edu/vthomas.htm
    Wikipedia(2012, July) [Vivien Thomas].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Vivien_Thomas
    Ang Lee, Gil Netter, and David Womark.(Producer).& Ang Lee(Director)(2012). Life of Pi[Motion picture].United States: Fox 2000 Picture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