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鶴立
Wei, Ho-Li
論文名稱: 氣本與歸一:羅欽順哲學思想研究
The Theory of Qi and the Unification: A Study on Luo Qin-shun’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指導教授: 楊儒賓
Yang, Rur-Bin
口試委員: 林月惠
Lin, Yueh-Hui
祝平次
Chu, Ping-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羅欽順理氣論心性論工夫論
外文關鍵詞: Luo Qin-shun, theory of Qi, nature of man, cultivation theor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羅整菴是明代中期的著名理學家,他在學術上既承繼了程朱一脈的理論體系,又順著明初以來朱子學者的問題意識強探力索,終於在風雲際會、山雨欲來的時代節點上完成了朱子學的理論突破,故被尊為「朱學後勁」。羅整菴處於「理的哲學」、「心的哲學」、「氣的哲學」相互角力的大變革時代,自從他在張岱年先生的接引之下重新進入現代學術界的視野,關於他思想定位和學派劃分的爭議不絕於耳、延續至今。
    本文在反思總結前輩學者諸多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通過重新梳理羅整菴的理氣心性之論,希望對這一個處於風暴旋渦之中、爭議不斷者的思想進行較為準確的識別與定位。羅整菴的理氣論是本文所要處理的重點,在具體的行文之中,筆者從朱子的理氣結構及其理論困難出發,以一種動態的方式說明羅整菴在理氣論上的突破自有其「內在理路」,它是朱子思想合乎邏輯的演化和發展,通過這種重回「哲學史」詮釋的理論進路可為傳統「大敘述」之一補。羅整菴的理氣論之所以爭議不斷,很大程度上乃是由於學者在《困知記》中「各取所需」,而沒有結合整菴自己的哲學體系進行更為細緻、深入的分析,所以本文在直面整菴的理氣論時以「概念」作為思想分析的基本單位,梳理整菴的「理」、「氣」概念與前人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在此基礎上乃可以對他的理氣論作一平實、合理的了解。在綜合對比以往各家利弊得失的基礎之上,筆者以為,將整菴定位為氣本論者仍然是較為合宜的做法,在承認此基本「共識」的前提之下,「一氣各表」倒也不妨。
    羅整菴的心性論多被認為是較為嚴格的尊奉朱子之說,雖然他在心性論上的突破來的不如理氣論般猛烈,但他面對勢力龐大的佛學、心學,在「心」、「性」概念的內容與比重上面還是有所損益,同時,他也賦予了「道心人心」命題以新的面向與生機,在這種調整之後,整菴將朱子心性論中暗藏的批判性發揮的淋漓盡致。此外,整菴在理氣論與心性論上的「分裂」也廣為學界所詬病,更嚴重者更是判其為天人不一,針對此種批評,筆者追本溯源回到問題肇始之初,并以「體用」範疇為核心試圖為整菴作一辯護。縱觀整菴之說,「天道性命相貫通」的色彩仍是極為濃厚,他雖然對朱子學有所損益,但並不妨礙他作為「朱學後勁」的身份。
    為了進一步凸顯羅整菴的朱子學性格,最後對他的工夫論作一衡定。羅整菴十分重視養氣之說,《困知記》中亦數次談到孟子的浩然之氣,通過文本的梳理可見,整菴的養氣說最後落在「勿忘勿助」上面,這其實是對明初以來持守過嚴的主敬理論的反思。在格物論上,羅整菴既講求下學上達的次第,又接著朱子的「豁然貫通」之語發揮出了「通徹無間」的面向,這其實是朱子學在精神境界上的又一次爬升,他一生如精金美玉般完美的人格正是此種境界的真實寫照。
    羅整菴深信他的學術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學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但是他的理氣心性之論、工夫踐履之方都有很強的現實感與時代性,他既信仰頭頂璀璨的星空,又在人間世腳踏實地,在他的困而知之與反復不置中,價值世界與歷史世界交相輝映。


    Luo Qin-shun is a famous philosopher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He has inherit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eng- Zhu in academics, and he has followed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of Zhuzi scholars since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t the time of the coming, th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of Zhu Zi Xue was completed, so he was honored as the "Heritor of Zhu Zi Xue". Luo is in the era of great changes in the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 of Reason", "philosophy of the Heart", and "philosophy of Qi". Since he was led by Mr. Zhang Dai-nian, he re-entered the vision of modern academic circles. The controversy with the division of the school is endless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On the basis of rethinking and summarizing the many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decessors, this paper re-combine the theory of Reason and Qi, and hopes to identify and locate this thought in the storm vortex and controversy. Luo 's theory of Qi is the key point to be dealt with in this paper. In the specific essay, the author starts from Zhu Zi's structure of Qi and its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and explains in a dynamic way that Luo Qin-shun's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of Qi has its own "Inner Logic" .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returning to the "philosophy history" can complement one of the traditional "grand narratives". The controversy over Luo’s theory of Qi is largely due to the fact that scholars have “required each” in Difficult Knowledge, but have not combined their own philosophical system for more detailed and in-depth analysis.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the temperament theory, this article uses "Concept" as the basic unit of thought analysis, and sorts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cept of "Reason" and "Qi" compared with the predecessors. On this basis, make a level and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of his theory of Qi.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pas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still more appropriate to position Luo Qin-shun as a scholar wh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Qi.
    Luo's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mind is considered to be a more strict respect for Zhu Zi. Although his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of mind is not as strong as the theory of Qi, he faces the powerful Buddhism and "philosophy of the Heart". The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the concept of mind are still profitable.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gave the proposition “the heart of person and reason” a new orientation and vitality. After this adjustments, the whole will hide the connotation of Zhu Zi's theory of mind. In addition, the “split” in the theory of Qi and mind is also widely criticiz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more serious cases, it is judged that it is different from God and man. In response to this criticism, the author traces the source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blem and use the category of Substance-Function as the core to try to defend the whole. Throughout the whole theory, the color of "the heaven and the person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is still extremely strong. Although he is profitable to Zhu Zi Xue, it does not hinder his status as a "Heritor of Zhu Zi Xue".
    In order to further highlight Luo's character of thoughts,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his theory of practice. Luo Qin-shu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eory of raising Qi. He also talked about Mencius's arrogance in his books. He can see through the text that the whole nurturing theory finally falls on the "don't forget", this is actually the right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of the respect that has been held strictl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theory of objects , Luo Qin-shun not only emphasizes how to study and practice step by step ,but also talk about how to reach the realm of free. This is actually another climb of Zhu Zi Xue in the spiritual realm.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his life like a fine gold jade is the true portrayal of this realm.
    Luo Qin-shun is convinced that his academics are to hold the conscien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to settle the livehood for our populace,to trace the lost learnings of past sages and to lead peace for all future generations.He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no need to distinguish space and time. In his ignorant and unresolved, the world of value and the world of history complements each other.

    氣本與歸一:羅欽順哲學思想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學界研究現狀 4 二、研究難點及突破方向 9 三、研究綱要 17 第二章 朱子的理氣結構及其理論困難 23 一、朱子的理氣結構 23 二、理氣框架的理論困難 28 三、明初朱子學者的回應 35 四、結語 42 第三章 就氣認理:羅欽順的理氣架構 43 一、理氣一物:「氣」的上升運動 45 二、理只是氣之理:羅欽順的理氣架構 55 三、「就氣認理」與「認氣為理」:對羅欽順理氣論定位的反思 73 四、結語 83 第四章 至當歸一:羅欽順的理論展開 85 一、心性之辨(心性關係) 85 二、人心道心之辨(性情關係) 106 三、天人之際:相分抑或相合 118 四、結語 131 第五章 通徹無間:羅欽順的工夫進路 132 一、養氣說 133 二、格物論 139 三、體道語 150 四、結語 152 第六章 結論 154 一、全文回顧 154 二、定位與評價 156 三、反省與展望 161 參考書目 163

    參考書目

    一、古典文獻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宋〕周敦頤撰、〔清〕董榕輯:《周子全書》(台北:廣學社,1975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邵雍:《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胡瑗:《周易口義》,收於王立文等編:《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宋〕張栻:《南軒先生文集》,收於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朱熹、呂祖謙編,古清美註譯:《近思錄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伊洛淵源錄》(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元〕許衡:《魯齋全書》(台北:廣文書局,1975 年)。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曹端:《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明〕薛瑄:《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吳與弼:《康齋先生日錄》(台北:廣文書局,1975 年)。
    〔明〕陳獻章撰、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胡居仁:《居業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明〕羅欽順著、閻韜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羅欽順:《整菴存稿》二十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吳廷翰:《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明〕高拱:《高拱論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李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馮從吾:《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孫奇逢:《理學宗傳》(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明〕鄒守益:《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台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1997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黃宗羲:《孟子師說》(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上下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沈佳:《明儒言行錄》(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傅維鱗:《明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顏元:《四存編》(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二、中文專著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全三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宋明理學演講錄》,(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五十自述》,(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余英時:《史學研究經驗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冊(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余英時:《情懷中國:余英時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史學、史家與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全四冊(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杜維明:《體知儒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杜保瑞:《牟宗三儒學平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
    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向與內在辯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祝平次、楊儒賓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姜廣輝:《走出理學:清代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台北:正中書局,1943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立文:《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陳來:《宋元明哲學史教程》(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陳來:《東亞儒學九論》(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年)。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黃進興:《儒教的聖域》(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全三冊(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全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馬淵昌也、艾皓德編:《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楊祖漢:《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楊立華:《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振豐:《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爲視野的討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蔡家和:《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鄧克銘:《理氣與心性:明儒羅欽順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趙忠祥:《歸一與證實:羅欽順哲學思想研究》(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錢穆:《理學六家詩鈔》,(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全五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劄》,(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日〕伊東貴之:《中國近世的思想典範》(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
    〔日〕島田虔次:《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
    〔德〕尼采著,吳增定、李猛譯:《敵基督者》(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

    三、研究論文

    (一)專書論文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明輝:〈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與「道心、人心」問題〉,收入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林月惠:〈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迴響與批判〉,收入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來:〈論宋代道學話語的形成和轉變——論二程到朱子的仁說〉,《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蔡家和:〈從所以然到自然——羅整菴對朱子理氣論的修正〉,《羅整菴哲學思想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楊祖漢:〈李栗谷與羅整菴思想之比較〉,《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日〕島田虔次:〈關於體用的歷史〉,收入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二)期刊論文
    丁為祥:〈羅欽順的理氣、心性與儒佛之辨〉,《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
    丁為祥:〈氣學——明清學術轉換的真正開啟者〉,《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
    丁四新:〈論早期先秦儒學的養氣說與養性說〉,《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方克立:〈論中國哲學中的體用範疇〉,《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5期。
    沈順福:〈體用論與傳統儒家形而上學〉,《哲學研究》2016年第7期。
    束景南:〈朱熹的「理一分殊」及其認識論指向〉,《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東吳哲學學報》第34期(2016年8月)。
    高海波:〈宋明理學從二元論到一元論的轉變——以理氣論、人性論為例〉,《哲學動態》2015年第12期。
    陳來:〈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後果——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子〉,《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陳來:〈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論〉,《哲學研究》2011年第1期。
    陳來:〈熊十力哲學的體用論〉,《哲學研究》1986年第1期。
    陳來:〈仁學本體論〉,《文史哲》2014年第4期。
    曾振宇:〈理氣一物:羅欽順對程朱哲學的「接著講」〉,《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景海峰:〈理一分殊釋義〉,《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黃玉順:〈養氣:良知與正義感的培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年第6期。
    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台灣哲學研究》2004年第4期。
    楊儒賓:〈異議也可以是教義——回應〈「異議」的再議〉〉,《東吳哲學學報》第36期(2017年8月)。
    楊國榮:〈體用之辯與古今中西之爭〉,《哲學研究》2014年第2期。
    楊柱才:〈羅欽順的易學思想——以〈太極述〉為中心〉,《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蒙培元:〈朱熹關於世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理一分殊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鄭宗義:〈論明清之際儒學的一元化傾向〉,《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7年7月。
    趙玫:〈羅整菴之理氣觀——對視整菴為氣本論者的質疑〉,《鵝湖月刊》第43卷第9期(2018年3月)。
    鐘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第6期。
    鐘彩鈞:〈羅整菴的經世思想與其政治社會背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8期。

    (三)學位論文
    江新:《羅欽順理氣心性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四、外文著作

    1.Bol,Peter Kees.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Cambridge,Mass.:Have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8.

    2.Bol,Peter Kees.「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Chan,Wing-tsit.Chu Hsi:New Studi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9.

    4.Chan,Wing-tsit.Chu Hsi,Life and Thought.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7.

    5.Chen Chun,and Wing-tsit Chan.Neo-Confucian Terms Explained:The Pei-Hsi Tzu-I,Neo-Confucian Studi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6.Chu,Ping-tzu.「Tradition Building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in Southern Song China(1160-1220):The Way,the learning, and the texts.」Ph.D.,Harvard University,1998.

    7.Chu,Ron-Guey.「Chen Te-Hsiu and The Classic on Governance:The Coming of Age of Neoconfucian Statecraft.」Ph.D.,Columbia University,1998.

    8.De Bary,William Theodore.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Neo-confucian Stud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9.De Bary,William Theodore.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Neo-confucian Studi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10.De Bary,William Theodore.「Some Common Tendencies in Neo-Confucianism,」in Confucianism in Action ,edited by David S. Nivison and Arthur F. Wright,25-4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1.De Bary,William Theodore.「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Tillma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Honolulu)43,no 3(1993):541-55.

    12.Foster,Robert Wallace.「Differentiating Rightness from Profit:The Life and Thought of Lu Jiuyuan(1139-1193).」Ph.D.,Harvard University.1997

    13.Franke,Herbert,and Denis Crispin Twitchett,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6,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907-136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4.Gardner,Daniel K.Chu Hsi and the Ta-Hsueh:Neo-confucian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Canon .Cambridge,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1986.

    15.Gardner,Daniel K.Zhu xi’s Reading of the Analects:Canon,Commentary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16.Graham,A.C.Two Chinese Philosophers:The Metaphysics of the Brothers Ch’eng.La Salle,III.:Open Court,1992.

    17.Ji,Xiao-bin,Politics and conservatism in Nothern Song China:the career and thought of Sima Guang(A.D.1019-1086),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see,2005.

    18.Liu,James T.C.China Turning 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Cambridge,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ies Harvard University,1988.

    19.Liu,James T.C.「How Did a Neo-confucian School Become the State Orthodox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3(1973):483-505.

    20.Liu,James T.C.Reform in Sung China:Wang an-shih(1021-1086)and His New Policie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1.Liu,James T.C.,and Peter J.Golas.Change in Sung China :Innovation or Renovation? Problems in Asian Civilzations.Lexington,Mass.:Heath,1969.

    22.Metzger,Thomas A.Escape From Predicament: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23.Nivison,David S.,and Arthur F.Wright.Confucianism in Action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4.Skonicki,Douglas.「Cosmos,State and Society:Song Dynasty Arguments Concerning the Creation of Political Order.」Ph.D.,Harvard University,2007.

    25.Smith,Kidder.「Cheng Yi’s(1033-1107)Commentary on the ‘Yijing’.」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79.

    26.Tillman,Hoyt Cleveland.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27.Tillman,Hoyt Cleveland.「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Revisited:A Reply to Professor De Bar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Honolulu)44,no.1(1994):135-142.

    28.Tillman,Hoyt Cleveland.Utilitarian Confucianism:Ch’en Liang’s Challenge to Chu Hsi.Cambridge,Mas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1982.

    29.Wright,Arthur F.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New York:Atheneum,1964.

    30.Wright,Arthur F.,and Denis Crispin Twitchett.Confucian Personalit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1.Yu,Ying-shih.「Morality and Knowledge in Chu Hsi’s Philosophy System.」In Wing-tsit Chan,ed.,Chu Hsi and Neo-confucian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32.Zhang,Junmai.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195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