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姚心怡 Hsin-Yi Yao |
---|---|
論文名稱: |
從真值客體到認識主體︰墨學在戰國中期所引發的論爭 |
指導教授: | 陳啟雲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墨學 、早期墨家 、真值客體 、認識主體 、適然性知識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墨學是戰國時期與儒學分庭抗禮的顯學之一,自有其思想上的高度,但戰國末年以後,墨學逐漸在中國歷史上隱沒,何以這門學術無法繼續延續下去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採用「共時性」的研究方法。我認為若把與墨學同時期的思想家,如何回應墨學所討論的議題,與墨學本身加以參照,便能提供這段學術思想史變遷的線索。如此便能看出,作為戰國顯學的墨學,由於學說本身的問題,到了戰國中期遭受到其他思想家的批判與挑戰。論爭的核心,在於他們討論知識理論時,引入了「認識主體」這個議題;而晚期墨家有意識地吸收了較為融貫的討論,並調整了墨學,這是戰國時期思想史一個相當重要的變遷。
墨學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說是兼愛。兼愛引發了知識理論的討論,其備受質疑之處有二:第一,真值客體,不可能不藉由主體的認識能力,而被正確地了解陳述;第二,兼愛作為一個倫理議題,卻不考慮認識主體的心理活動,使得如何把這個道德原則落實在具體行動上發生了困難。這二方面的討論都指向知識的構成與性質該如何被了解的問題,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對早期墨學的反省是:最沒有謬誤的知識,不是預先被給定的必然性知識,而是深入個別主體各種獨特的經驗內容,所得出的適然性知識。這就是本文第一章的論述重點。本文的第二章主要延續漢學家以實用論的方式作為研究墨學的方法。在比較研究中,可看出墨學與詹姆士的實用論之間有所差異,這些差異正反映了墨學的特性。在知覺的議題中,墨子沒有仔細區分真值與觀念的不同,此即「名」與「實」的關係。而且墨子的知識理論裡,也缺乏把個體的心理經驗納入知識條件裡。由此可知,墨子理論中的知識構成的最主要因素,是研究對象的同一性(此即「義外」的觀念)。
本文的第三章延續了漢學家以效益論的方式理解墨學的倫理學。第一節裡分析墨學裡效益論的特性,可知其中缺乏認識主體的討論,因而連帶地失去對個體意向性的探討,使得道德自律的議題在墨學裡難以被合理陳述。第二節則討論其他思想家針對墨學的問題而發的批評和論爭,包括:墨學缺乏對個體意向性討論,使得個人在沒有自由意志的情況下,仍需背負道德責任;墨子的效益論偏向採用客觀正確的標準,使遵從墨學主張的人必須背負過重的道德責任;墨學效益論的性質為單一目的論,並不能擔保個人做出正確的抉擇,個人價值觀念數量的選擇性越少,單一目的論所造成的謬誤就越大……等等。一方面顯示了墨學的問題,一方面也提出了可以解決其問題的看法。
本文的第四章討論的是認識主體議題的發展。首先,是認識主體的限制性的主題,此乃戰國中期以後大多思想家的共識。但這個限制性是否無法被突破?則各人的意見不一。其次,孟子提出的超越封閉性的可能性。第一,他分析了封閉性的成因,並建議克服的方法:即運用心靈的主動能力,順應變化而正確判斷。第二,他提出互為主體的觀念,也就是以文化歷程中人類心靈創造力所累積的遺產,作為超越單一目的論的方法。第三,他提出最能掌握時空特性的適然性知識的觀念。
本文的結論是,從戰國中期思想家的挑戰,與晚期墨家的反省,反映了認識主體的議題改變了墨學的方向,也影響了戰國中後期的思想史的發展和變遷。
一、傳統文獻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北京:中華書局,2001。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北京:中華書局,2001。
《莊子今註今釋》,陳鼓應,台北:台灣商務,1975。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北京:中華書局,1988。
《呂氏春秋新校釋》,陳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淮南子集釋》,何寧,北京:中華書局,1998。
《列子集釋》,楊伯峻,北京:中華書局,1979。
《史記》,〔漢〕司馬遷,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書》,〔漢〕班固,北京:中華書局,1962。
二、近人論著
胡適,《先秦名學史》,收入《胡適文集》,第六冊,北京:北京大學,1998。
胡適,《問題與主義》,台北:遠流,1986。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1986。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十三.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91。
黃俊傑,〈孟子義利之辨章集釋新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一卷第一期(1988年11月)。
郭博文,《經驗與理性:美國哲學析論》,台北:聯經,1990。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2001。
陳啟雲,〈墨學「言.義」的哲學體系〉,《新亞學報》,第23期。
陳啟雲,〈漢初「子學沒落、經學獨尊」的思想史底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1944年增訂初版,1993年增訂臺一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1996。
黃慶明,《知識論講義》,台北:鵝湖,1991。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31初版,1995年臺二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台北:東大,1977。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錢穆,《論語新解》,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三冊,台北:聯經,1994。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蘭臺,2001。
錢穆,《人生十論》,台北:東大,2004。
三、西文論著
A. C. Graham,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A. C. Graham, Divisions in Early Mohism Reflected in the Core Chapters of Mo-tz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5.
A. C. Graham(葛瑞漢)著,宋繼杰譯,〈西方哲學中的“Being”與中國哲學中的「是╱非」「有╱無」之比較〉,《場與有(5):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A. C. Graham著,張海宴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2004。
H. G. Creel著,王正義譯,《孔子與中國之道》,台北:韋伯,2003。
John Rawls著,張國清譯,《道德哲學史講演錄》,台北:左岸,2004。
Robert Audi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2。
Roger Ames(安樂哲)、David Hall(郝大維)著,何剛強、劉東校譯,《先賢的民主:杜威、孔子與中國民主之希望》,南京:江蘇人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