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筱伶 Chen, Siao-Ling. |
---|---|
論文名稱: |
生死之間的終極叩問—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病書寫探究 A study on Jien Zhen's views of oldness and illness in “Who Is Waiting for You at The Glimmering Place”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Huang, Ya-Li |
口試委員: |
簡翠貞
Chien, Tsui-Chin 李翠瑛 Lii, Tsui-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簡媜散文 、老病書寫 、終極關懷 、生命意識 |
外文關鍵詞: | Jien Zhen's prose, ultimate concern, life consciousness, senility and illness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簡媜是臺灣當代文學中專注於散文創作的大家,學界對簡媜散文的研究雖然成果累累,然而,對於簡媜散文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藝術技巧、語言詩性、女性或鄉土題材等論點上,對其散文中的終極關懷、生命意識的系統性探究涉及較少,即使對《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的研究也不例外。此書完整呈現了四個生命主題──生、老、病、死的輪轉,共同構成完整的人生。生命的悲歡終將以死亡來終結,然而也因死亡的捆綁,使得生命的內蘊更顯繁複悠長。生死的拉扯與糾葛中,促使人們去探尋究竟什麼是具有價值的生命意義。從終極關懷這一角度研究簡媜的作品,不僅有助於揭示簡媜作品內容和思想的豐富性,更能發現以往從現實層面分析簡媜作品所研究不到的某些深刻的意義。
有鑒於此,本文從《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出發,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分析探討《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中終極關懷所蘊含的生命意識。全書共分八章,先爬梳簡媜老病書寫的動因與創作的理念,探討她生命歷程之積累以及社會老化浪潮之影響,而促使她成書,接著依照人一生─生老病死來作探討,經由「生之疑問與活著的思索」探悉老者該如何自我調適去面對老病議題,此外,面對社會的多元、價值觀的丕變,舊思維能否適用,藉此透過「老之人生功課─從個人記憶中領悟老者相處之道」以解惑,而「病,最後一項修煉」則是分為老者及子女兩部分,深入探討老者面對生命將逝的恐懼心態,以及子女善盡孝道之時所伴隨之病榻修煉,接著探討死亡─「死後歸所─人生的離開與精神的歸返」,昇華死亡之恐懼,理解人生完整之必須。最後經由自我的對話與文學和生死學的爬梳,探究簡媜凋零幻想與死亡書寫的審美意蘊,並肯定簡媜生死老病書寫的人文價值;面對人生的種種遺憾,簡媜提出了一種勇於面對的人生態度和超越性的思考,面對人生種種況味,最終要達到「意」、「境」相偕,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所以善待今生,肉身雖死,但
Jien Zhen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who focuses on prose writing in Taiwa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Jien Zhen's writng techniqe, poetic language and female and local themes. The studies on ultimate concern and life consciousness were rare, even for “Who Is Waiting for You at The Glimmering Place.” “Who Is Waiting for You at The Glimmering Place” presented four life themes- the rotation of 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 which form the whole life. Life ended with death,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death, that made life plentiful. The dilemma of birth and death urged people to search the meanings of life. Studying Jien Zhen's works in the view of utmost care revealed the richness in contents and thought, and discovered intensive meanings than in the views of reality themes.
This study analyzed ultimate concern and life consciousness in “Who Is Waiting for You at The Glimmering Place” by close reading. The study consisted of eight chapters. First, I would discuss Jien Zhen's wrting intentions and ideas on senility and illness, and then discuss her experience and the effects of aging population. Next, I would dicuss themes of life—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 in order. “The questions of birth and thought of life” made people get to know the elderly how to face and adapt to the issue of illness and death. Furthermore, in this diverse society with changing values, timeworn ideas would be challenged. I would discuss “lessons for senility—comprehending how to get along with the elderly through personal memories.” “Sickness—the last trial” was seperated into two parts—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In this section, I would discuss the fear the elderly faced when life was going to the end, and the trial children faced as they showed filial piety during the elderly’s sickness. Moreover, “after death— leaving life and comeback of spirit” was about death. Subliming fear of death was a must for realizing life. Finally, through self-conversation and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life-and-death studies, I would research Jien Zhen's aesthetics in her decaying fantasy and death writing, and affirm the human values showed on Jien Zhen's writings on 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 Jien Zhen came up with an optimistic life attitude and forward thinking to face regrets in life. Confronting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life, we should make “Yi” and “Jing” in harmony. Since we could only live and die for once, we should live our life nicely. Though bodies were rotten, love and memories lasted foever.
一、簡媜作品(依出版的時間先後排列)
簡媜:《私房書》(臺北:洪範書店,1988年3月初版)。
簡媜:《紅嬰仔》(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4月初版)。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臺北:洪範書店,2004年再版)。
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新北:印刻文學,2013年3月初版)。
二、其他專書(依作姓氏者筆畫排列)
大津秀一:《人生必修的10堂生死課:生命是「向死而生」,唯有正視死亡,才能學會「好好活著」》(臺北:采實文化,2012年初版)。
中川聰著,張旭晴譯:《通用設計的教科書〈增補改訂版〉》(臺北:龍溪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老么:《讓我照顧你:一位長照服務員的30則感動記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7月 BOD一版)。
吳若權:《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21堂課》(臺北:遠流,2016年5月初版)。
張曼娟:《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臺北:遠見天下文化,2018年3月出版)。
張瑞芬:《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2006年)。
焦桐:《臺灣醫療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黃春明:《放生》(臺北:聯合文學,2009年)。
黃勝堅口述,二泉印月整理:《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臺北:大塊文化,2010年11月初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葉至誠:《老年社會學》(臺北:秀威經典,2016年9月)。
劉心美:《生命不過是向死而生:哲學大師人生六論》(新北:閱讀名品,2012年2月出版)。
蔣勳:《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臺北:有鹿,2014年11月)。
鄭明俐:《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鄭明俐:《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2001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姓氏者筆畫排列)
王麗雅:〈黃春明小說《放生》中反映老人問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2012年)。
李亞南:〈黃春明《放生》中之老化問題及臨終現象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2001年)。
周冠欣:〈黃春明小說《放生》中的老人書寫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14年)。
林麗青:〈老年書寫研究──以《走過:老年書寫華文作品選輯》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6年)。
徐媛綺:〈臺灣當代醫療散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7年)。
翁士行:〈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2013年)。
梁嫆雀:〈現代散文中死亡書寫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13年)。
陳怡雯:〈為老年發聲─以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15年)。
陳惠青:〈當代臺灣醫療散文中的生死意涵研究──以八0年代之後作品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年)。
曾國彥:〈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的生死觀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16年)。
黃薇靜:〈簡媜老年書寫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2014年)。
楊淨:《從佛教輪迴觀探究淨土信仰及其應用倫理》(新北:私立輔仁大學,2007年)。
羅名涵:〈簡媜的文學世界及其教育價值研究〉(宜蘭:佛光大學,2013年)。
四、單篇論文(依作姓氏者筆畫排列)
李琴:〈簡媜散文中的死亡意識〉,《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6月,第23卷第2期。
陸淑芬:〈「老病死」人生必修學分,台灣該做的還很多〉,《遠見雜誌》第338期,2014年8月號。
鍾美芳:〈台灣道教喪葬文化儀式與悲傷治療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卷2期,2009年。
五、訪談紀錄(依作姓氏者筆畫排列)
孫梓評採訪:〈簡媜—老愛麗絲夢遊仙境〉,《聯合文學》342期,2013年4月25日。
黃文鈴:〈簡媜老年學:讓阿嬤變成我們的祖產〉《台灣立報》2013年3月25日。
楊郁錦整理〈李瑞騰專訪簡媜—從寂地出發,終歸於幻滅〉《文訊》,革新第57期,1993年10月。
趙慶華紀錄整理:〈簡媜、唐捐對談:比興、著作與美感—簡媜的散文世界〉,《遠方的歌詩》,頁202。
蔡曜蓮撰文整理:〈簡媜:付出,是精算過後最好的選擇〉《今周刊》第890期,2014年1月9日。
蕭富元整理:〈簡媜的嬰仔經—生命的意外之旅〉,《康健雜誌》15期,1999年12月1日。
魏可風整理記錄:〈逃難到文學裡─專訪簡媜〉,《自由時報》39版,2000年7月8日。
五、網路資料
丁彥伶:〈生命的抉擇—談氣管插管、氣切、拔管〉《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2015年1月,第31期。http://www.twhealth.org.tw/journalView.php?cat=14&sid=238&page=2。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ris.gov.tw/。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https://www.moi.gov.tw/chi/chi_site/stat/chart.aspx?ChartID=S0401。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中華民國教育部樂齡學習網。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About。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長照政策專區。https://1966.gov.tw/LTC/mp-201.html。
方俊德:〈透過預防性照顧來減輕長照與健保財務負擔〉,台灣經濟研究院,2016年4月6日。http://www.tier.org.tw/comment/pec5010.aspx?GUID=0151b2a9-58b2-4378-89bb-7d3242760588。
王莉英:〈臺灣作家簡媜談新作: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中國作家網》,2013年5月13日。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2013-05-13/162332.html。
李玉明:〈高齡化對醫療費用的衝擊與因應之道〉,《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104期,2013年7月號。http://www.nhi.gov.tw/epaper/ItemDetail.aspx?DataID=3431&IsWebData=0&ItemTypeID=5&PapersID=299&PicID=。
李伊晴:〈家庭月收入要多少才能養小孩?上班族:10萬〉,《今周刊》,2018年4月2日。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4020043/%E5%AE%B6%E5%BA%AD%E6%9C%88%E6%94%B6%E5%85%A5%E8%A6%81%E5%A4%9A%E5%B0%91%E6%89%8D%E8%83%BD%E9%A4%8A%E5%B0%8F%E5%AD%A9%EF%BC%9F%E4%B8%8A%E7%8F%AD%E6%97%8F%EF%BC%9A10%E8%90%AC。
李屏瑤:〈《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簡媜為人生書寫導航星圖〉,《博客來閱讀生活誌》2013年3月7日。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1954。
林秀姿、蔡佩榮:〈張曼娟:陪伴父母的老,就是預習自己的老〉,《聯合新聞網》,2017年4月27日。https://udn.com/upf/newmedia/2017_data/caregiver/chuan.html。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陳鈺馥報導:〈晚婚不生嚴重,440萬人適婚仍單身〉,《自由時報》,2017年8月。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26833。
黃映溓:《觀點投書:名嘴、政客、傳媒亂台灣》,《風傳媒》,2016年5月12日。http://www.storm.mg/article/117979。
愛長照。http://www.ilong-termcare.com/。
誠品網路編輯群:〈專訪簡媜:當「老」無可迴避,我輩之人也要老得優雅安靜〉,《誠品站–人物專訪》,2013年3月18日。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2181。
劉惠敏:〈長照2.0版正式上路,變得更好嗎?〉《報導者》,2017年1月2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ong-term-care-version2。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梁芳瑜:越玩越兇 「春姬事件」如溫水煮青蛙》,《ET today新聞雲》,2011年12月22日。https://star.ettoday.net/news/14341。
魏忻忻:〈長照費用知多少?幫您算算這筆帳〉,《聯合新聞網》,2017年8月12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38914。
魏鼎:〈簡媜:人與永恆拔河,拿白髮當繩子〉,《晶報》,2015年8月9日。
http://culture.ifeng.com/a/20150809/44384197_0.shtml。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臺灣殯葬資訊網。http://www.funeralinformation.com.tw/Detail.php?LevelNo=446。
臺灣閩南語字典。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