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君瑜
Chang, Chun-Yu.
論文名稱: 百合的解放與憐憫-張君瑜繪畫創作論述
Emancipation and Mercy of Lily - Painting by Chun-yu Chang
指導教授: 葉俊顯
Ye, Jyun-Sian
黃銘祝
Huang, Ming-Chu
口試委員: 張全成
Chang, Chuan-Cheng
高榮禧
Kao, Jung-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百合解放憐憫
外文關鍵詞: Lilies, emancipation, merc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百合圖像在歷史上被賦予許多宗教意涵,泛基督信仰上將其代指貞節與神聖與無私,在中古歐洲時成為皇室的符碼「法國百合紋飾」(fleur-de-lys),成為唯有神祇、聖者、貴族才能享有殊榮。然而,在分布於地中海周圍的古文明時期,百合僅僅是一種常見的裝飾,並無跟社會制度有關的意涵,在創世神話與希臘羅馬中也僅是眼淚與乳汁的代表。身為基督徒的筆者熱愛百合花,在考究百合花藝術歷史時發現到當人們歌頌百合所代表的宗教意涵「持守貞潔」、「聖潔」與「尊貴」,高舉這些美德時可能會造成他者壓迫。因此開始逐一去尋找受壓迫與難過的人,因此筆者邀請了性暴力倖存者、憂鬱症者、未婚懷孕者、婚內失戀者、性少數等諸多失意的人,傾聽他們的心聲後承接他們情緒,再著手進行創作。
    本次創作計畫從創作背景與動機釐清創作目的,經由學理基礎的蒐集與歸納,再與他人對談後整理思緒,進而從事創作的發想與實驗。用兩大系列「外在的制度壓迫」與「內在的情感負荷」與其各三個子系列闡明創作理念與表現方法。創作媒材以油彩與壓克力繪畫為主,搭配其他媒材增加作品豐富性,並解釋技巧的應用,最後展現作品成果。
    由於訪談對象皆有難以與他人言喻的痛苦,透過筆者的作品展示,能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感受與處境,使他者心生憐憫後才有機會改變他們的處境,從而達到成為訪談對象的慰藉與解放其承受的壓迫的目的。


    The image of lilies has been given many religious meanings in history. In Pan-Christian faith, it was referred to as chastity, sacredness, and selflessness. In medieval Europe, it became the symbol of the royal family, fleur-de-lys (flower-of-lilies), and only god, saints, nobles could be honored with it. However, during ancient era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lily was only a common decoration and there was no meaning associated with the social system. It was only representative of tears and milk in the myth of creation and in Greece and Rome. As a Christian, the author loves the lilies. When she studies the history of lily art, she discovers that when people sing about the religious meaning represented by Lily, they are “holding virginity”, “holy” and “honor”, and when they hold these virtues high, they may induce the others oppressed. So I began to look for people who were oppressed and sad one by one. I invited survivors of sexual violence, melancholia, unmarried pregnancies, unmarried couples, sexual minorities, and many other frustrated people to listen to their voices, accept their emotions, and then proceed to create.
    This creation proposal clarifies the purpose of creation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e of the creation, collects and summarizes through the basics of the theory, then organizes thoughts after talking with other people, and then eng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s and experiments. Two major series of "external institutional oppression" and "inherent emotional load" and their three sub-series illustrate the creative ideas and methods of expression. Creation media is mainly based on oil paints and acrylic paintings. It is complemented with other media to increase the richness of the works and explain the application of skills. Finally, the work results are displayed.
    Since the interviewees all have difficulties in speaking with others, through the author's demonstration, more people can have an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their feelings and situation, so that the others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eir situ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solace of the interviewees and the purpose of liberating the oppression they suffered.

    百合的解放與憐憫 目 錄 摘要 I 圖次 V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5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相關研究 12 第一節 藝術史上的百合花 12 一、百合花文物與藝術品 14 二、人文主義的影響 30 第二節 壓迫與負荷 34 一、性暴力 34 二、性別困境 41 三、貧富不均 45 四、情緒困擾 47 第三節 相關藝術作品的啟發 48 一、花卉藝術創作 48 二、人形與藝術 53 三、以他人境遇為題的藝術創作 61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 63 第一節 創作理念 63 一、外在壓迫系列 63 二、內在負荷系列 67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技法 71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75 第一節 外在制度的壓迫 76 一、性暴力的陰影系列 76 二、百事不好合系列 90 三、難以跨越的階級系列 99 第二節 內在情感的負荷 103 一、逝去的情感系列 103 二、自尊自重系列 107 三、愛我請為我而活系列 110 第五章 結論 114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價值 114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115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展覽海報 122 附錄二:展覽邀請卡 123 附錄三:A8 Café 展覽影像紀錄 124 附錄四:作品解說牌 127 附錄五:「如果沒有如果」網路問卷與字條 129 附錄六:訪談紀錄表 131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大武山文學創作協會編,(2014)。百合花文集(大武山文集-3)。屏東:大武山文學創作協會
    王月霞,(2006)。科普知識百科全書植物知識篇(下)。中國:遠方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燦槐,(2006)。台灣性侵害受害者之創傷: 理論、內涵與服務。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麗容,(2016)。婚姻、家庭與權力關係。載於行政院性別平等處(主編),性別與人口、婚姻與家庭。台北:行政院
    何春蕤,(2003)。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宋鎮照,(1997) 。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宋瓊媛,(2009)。論花卉創作色彩所奏出的生命樂章。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美術組碩士論文
    李予心,(2007)。偉大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周素嫻、曹立群,(2014)。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台北: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貞妤,(2002)。平易近人的元素構成真實的美感-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論林貞妤的繪畫理念。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燿德,(1990)。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
    林麗珊,(2007)。性暴力文化。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法正,(2010)。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熱門題庫: 高考(三等).社會工作師。台北:高點文教機構
    姚宏翔、蔡強、王群,(2006)。裸像的歷史。你不可不知道的200幅名畫中的情慾禁區。台北:高談文化
    姚瀟語,(2015)。一花一世界: 你所不知的植物故事。台北:獨立作家
    胡文杰,(2003)。工业产品设计。中國:广西美术出版社
    張秉戍、張國臣主編,(1992)。花鳥詩歌鑑賞辭典。中國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梁詠恩,(2016)。是非男女 Book 3 (跨性別同盟手冊): Gossip Boys and Girls Book 3 (A Handbook for Trans Ally)。香港:跨性別資源中心
    莊銘國,(2007)。國際禮儀與海外見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莫渝,(2011)。春天ê百合 : 莫渝詩集 = Lilies in March。台南市:首都詩報出版
    許汝純,(2015)。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浪漫愛情畫。台北:華茲出版
    陳佳慧、林菁、葉郁菁、沈玉培、程婉若,(2011)。性別議題與性別平等教育: Gender Issues and Gender Education 台北:高教出版
    陳德茂,(2014)。被遺忘的主角:反思男性性侵犯倖存者的創傷研究報告。香港 : 香港浸會大學
    陳薇真,(2016)。台灣跨性別前史:醫療、風俗誌與亞際遭逢。台北:台北市文化局跨性別倡議站
    陳懷恩,(2008)。圖像學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馮慧,(2012)。一生不能不懂的美學故事。台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黃之盈(2017)。看不見的傷,更痛-療育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台北: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翠紋,(2015)。婦幼安全政策分析。台北: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寶鳳,(1980)。西洋剪影圖案集。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1992)。西洋美術史。新北市:北星圖書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儀貞,(2013)。再現繁花之境-葉儀貞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雷飛鴻,(1993)。新編辭海。台南市:世一書局
    廖鴻基,(2010)。飛魚.百合。台北:有鹿文化
    劉麗玲,(2017)。一起去健行:走到白朗峰面前, 法國阿爾卑斯山GR5步道。台北市:台灣商務。
    衛生福利部委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編制,(2015)。性別不安。台北:衛生福利部
    藝術家雜誌(主編),(2006)。花卉-鑑賞花卉的生態與藝術之美。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翻譯書籍
    Carl G. Jung,卡爾.榮格 主編,龔卓軍(譯),(2015)。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 (Man and His Symbols)。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Pierre-Joseph Redouté著,朱慶譯,(2012)。世界大師手繪經典-百合之書。中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Susan Forward, Donna Frazier著,杜玉榕(譯)(2017)。情緒勒索〔全球暢銷20年經典〕: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台北:究竟出版社
    呂健忠(譯註),(2010)。情慾花園:西洋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情慾文選。台北:秀威出版
    聖經資源中心,(2003)。聖經和合本(直排紅字神版)。臺北:聖經資源中心, 新約

    外文書籍

    Chittaranjan Kole(2011) Wild Crop Relatives: Genomic and Breeding Resources: Plantation and Ornamental Crops[9.6 Domestication History of Lilium].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Christopoulos, G. (1975). The Archaic Period. 1st ed. Pennsylvania Stat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rispino, Enrica Crispino. Van Gogh. 1st ed., The Oliver Press, 2008.
    Farrin Chwalkowski(2016).Lily: the Tear of Eve. Symbols in Arts, Religion and Culture: The Soul of Nature.Newcastle upon Tyne, NE6 2PA, UK﹕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Hepper, F. (2009). Pharaoh's Flowers: The Botanical Treasures of Tutankhamun. 1st ed. United Kingdom: KWS Publish.
    Kahlo, Frida, and Carlos Fuentes. Frida Kahlo: National Homage 1907-2007. 1st ed., R.M.Editorial, 2008
    Mandalaki, S. and Rethemiotkis, G. (2015). THE MINOAN WORLD. Journey to the Origins of Europe. 1st ed. The Greece: The 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
    Marcus Woodward (1969). May. Leaves from Gerard's Herball.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Pinault Sørensen, M. (1991). The Painter as Naturalist: From Dürer to Redouté. 1st ed. France: Flammarion.
    Reiss, M. (2013). Lily. 1st ed. United Kingdom: Reaktion Books.
    Silverthorne, E. (2003). Legends and Lore of Texas Wildflowers. 1st ed.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期刊
    曾少千,(2011 年 5 月)。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藝術學研究。第八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紀惠容,(2017年4月)性/別教育 校園噤聲?。勵馨雙月刊,132期
    現代婦女基金會(2014)。「真正的協助,從瞭解開始」。現代婦女基金會年報.102期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3期
    瑪達拉‧達努巴克,(2012年9月30日)。重新認識性別的多元面貌。終身學習網通訊,第58期

    網路文獻
    "Pandora".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37383. Accessed 27 Jan 2018.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7)。【2017年世界自殺防治日系列活動】「關鍵一刻,扭轉一生」新聞稿。取自http://tspc.tw/tspc/uploadfiles/File/20170903news.pdf
    何旻燁(2015年7月27日)。跨性別者的三重弱勢。蘋果日報即時論。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50727/656237/
    何醒邦,(2018年3月21日)。王雪紅姊妹加持 大直最貴教堂變文康中心闖關成功。壹週刊財經新聞。取自http://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91810
    林宜靜,(2016年2月21日)。徐聖淵以相機抓人心 哭泣女孩談眼淚訴成長。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221002315-260405
    林盈君,(2016年10月24日)。相愛的困境!同性伴侶法案知多少?。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hottopic.chinatimes.com/20161024003404-260803
    邱文秀,(2017年5月5日)。林奕含生前訪談「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05004931-260405
    侯世駿、梁建裕,(2017年3月19日)。【善心片】街友變牧師 募資兼當煮飯婆。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319/1077115/
    教會貧富差距達77倍【社論】,(2016年3月6日)。台灣教會公報。取自http://tcnn.org.tw/archives/18342
    現代婦女基金會,(2018年4月24日)。無論穿什麼,都不該是性暴力的藉口。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167期。取自:https://ppt.cc/fB8dQx
    莊貿捷(2018年6月2日)。願景/無條件基本收入 打擊貧富差距。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176125
    蔣慧芬,(2017年7月)。法庭上最溫暖的身影—默默守護性侵受害者二十餘載的「婦幼保護律師」賴芳玉。衛福部反性別暴力電子報(18期)。取自http://tagvedm.mohw.gov.tw/epaper.php?action=preview&id=151
    賴芳玉,(2016年3月24日)。致性侵害被害者的一封信。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144期)。取自tps://enews.url.com.tw/mwf/83483
    錢玉紘,(2018年2月19日)。牛仔褲到制服!「被性侵者」穿著展覽 盼停止檢討受害者。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219/1106372.htm
    勵馨基金會,(2018年4月26日)。多陪一里路 #MeToo大遊行 勵馨接住你。勵馨電子報942期。取自:https://goo.gl/KQ3BtL
    謝孟穎,(2018年5月24日) 高學歷律師的36小時街友體驗:我們的社會,沒有讓努力的人去得到生存的機會…。風傳媒。取自http://www.storm.mg/article/44104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