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佳芬
論文名稱: 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ple Assessments Applied to Visual Art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3
中文關鍵詞: 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多元評量
外文關鍵詞: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curriculuml, multiple assess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

      視覺藝術的表現不像其他的學科有標準的答案,也不易量化。研究者為探究在視覺藝術課程中實施評量的方式,使評量的結果更接近學生實際的表現,對學生有意義,而能促進學生在視覺藝術方面的學習,因此以國小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搜集與探討相關文獻資料後,設計成三大課程共23週之視覺藝術教學內容,透過實際教學及進行多元評量,最後根據教學中所收集的評量表單及紀錄文件進行分析,反省檢討做成結論。

      本研究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適合於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
    二、探討適合於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的多元評量。
    三、探討應用多元評量在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教學的實施歷程與結果。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研究者研究發現規劃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的內涵,必須掌握以下幾個
    要點:
    (一)提供學生多方面覺察和體驗,以擴展學生的概念。
    (二)符合學生的造形心理發展特徵,以利學生學習、成長。
    (三)促成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以發揮學生各種智能的潛力。
    (四)周詳規劃且實際可行,使教學順暢。
    二、研究者研究發現規劃與實施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的多元評量,必須掌握以下幾個要點:
    (一)呼應教學目標,提供學生明確的學習重點。
    (二)分項呈現學習的成果,呈現學生不同方面的努力。
    (三)使學生的多元能力得到發展,獲得學習的信心。
    (四)包含不同角度的觀點。

    三、本研究應用多元評量在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教學的實施的歷程與結果,獲得的心得與結論,整理如下:
    (一)在課程方面
    1.相同的技法的練習須採用精熟學習法,時間需密集。
    2.難度、分量適中的教學內容,成效最令人滿意。
    3.由故事帶入鑑賞課程具可行性。
    4.多樣化的課程有助於呈現學生不同的強勢智能。

    (二)在多元評量方面
    1.使用同樣的評量內容,可以比較出學生前後表現的差距。
    2.依據教學目標設定評量內容,更能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3.軼事記錄有助老師全面的關注學生。
    4.自評、同儕互評與老師的評量結果有一致性。
    5.評量者的多元化可以平衡教師的單一觀點的偏失。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與多元評量提出建議。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ple Assessments Applied to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s performance, not like the other science, doesn’t have standard answers, and was hard to do be quantified. Researcher tried to explore the ways to implement assessments in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 order to make the assessements closer to students’ real performance and make it meaningful for students and then ca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visual arts.Therefore, researcher chose the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object, and proceeded to collect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n design three topics including 23-weeks visual arts courses. After conduc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ultiple assessments, researcher made the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ssessments forms and records which were collecte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I.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content of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I.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multiple assessments method of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II.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multiple assessments applied to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conclusion involves three aspects:
    I. Research found the content of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1.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of the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in the class in order to extend student’s concepts.
    2. Matching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garding shape in order to assist students in learning.
    3. Helping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chieve all kinds of potential intelligences.
    4. Planning in detailed with practicable steps will make teaching run smoothly.
    II.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of visual arts courses for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points:
    1. Agre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clear learning point.
    2. Those assessments of each activity results can show students’ efforts on all aspects.
    3.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diverse abilities in order to acquire their confidence in learning.
    4. Those assessments must includ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for the students.
    III. The experience and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ple assessments applied to visual arts curriculum for the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curriculum
    (a) Learning a technique needs a lof of practice in a series of classes.
    (b) It will achieve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to use the moderate content, neither too hard nor easy.
    (c) It is feasible to talk stories as an aid to appreciation courses.
    (d) Perform a variety of programs can help students to demonstrate their own strong advantages.
    2. In terms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a) It will be easier to compar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before class and after class by using the same assessments content.
    (b) It will be easier to guide students to design assessment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
    (c) Anecdotal records can help teachers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students.
    (d) The teacher’s assessments will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elf-assessments and peer assessments.
    (e) The multiple assessors’ observations can balance the teacher’s single point of view and make the assessments more objective.
    Finally, researcher would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multiple assessment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4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名詞釋義.......................................8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國小三年級的造形心理發展特徵........................11 第二節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教育的內涵........................20 第三節視覺藝術課程的多元評量.............................33 第四節相關研究...................51 第三章課程設計與實施....................................59 第一節教學場域分析.....................................59 第二節課程計畫與實施....................................61 第三節研究工具與資料處理............................73 第四章教學與多元評量實施結果分析與檢討....................77 第一節課程一「趣味點線面」教學與評量實施結果分析與討論.......77 第二節課程二「神奇的色彩」教學與評量實施結果分析與討論.......105 第三節課程三「作品的故事」教學與評量實施結果分析與討論.......13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結論...........................................157 第二節建議...........................................162 參考書目.............................................164 附錄.........................................169 附錄一各單元教案.....................................169 附錄二各教學活動評量規準..............................195 附錄三多元評量表單...................................205 附錄四學生作品......................................221 表目次 表2-1認知發展的歷程…………………………………………………………12 表2-2皮亞傑的兒童發展觀點……………………………………………………13 表2-3羅恩菲爾的兒童繪畫心理發展觀點………………………………15 表2-4帕森斯的美感判斷力五個發展階段………………………………18 表2-5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分段能力指標………………………………23 表2-6藝術與人文教材編選原則………………………………………………26 表2-7藝術與人文教學設計……………………………………………………27 表2-8藝術與人文教學方法………………………………………………………28 表2-9藝術與人文教學評量…………………………………………………30 表2-10國小第二階段視覺藝術方面教材內容……………………………31 表2-11視覺藝術教育的多元評量類別………………………………………43 表2-12國內視覺藝術課程的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54 表2-13國內視覺藝術多元評量的相關碩士論文一覽表…………………57 表3-1課程目標與第二階段分段能力指標之對應關係表…………………65 表3-2視覺藝術課程之實施流程表………………………………………………71 表3-3本研究資料編碼意義說明表………………………………………………75 表4-1「點的探索」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78 表4-2「圓點貼畫」作品示例評量表………………………………………………80 表4-3「圓點貼畫」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80 表4-4「圓點貼畫」態度自評結果統計表……………………………………81 表4-5「線的探索」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83 表4-6「版畫一」作品示例評量表………………………………………………86 表4-7「版畫一」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86 表4-8「版畫一」作品自評結果統計表………………………………………87 表4-9「版畫二」作品示例評量表………………………………………………91 表4-10「版畫二」作品示評量結果統計表………………………………91 表4-11「版畫二」作品自評結果統計表……………………………………92 表4-12「版畫二」檢核表檢核結果統計表………………………………93 表4-13「版畫二」學習態度自評結果統計表……………………………93 表4-14「版畫一」、「版畫二」作品評量結果對照表……………………94 表4-15「版畫一」、「版畫二」各項進步退步情形分析表……………96 表4-16「版畫二」作品評量與作品自評對照表…………………………………96 表4-17「面的組合與想像」作品示例評量表…………………………………100 表4-18「面的組合與想像」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100 表4-19「樹脂土探索」作品示例評量表……………………………………106 表4-20「樹脂土探索」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107 表4-21「水彩的探索一—明度調色」作品示例評量表…………………109 表4-22「水彩的探索一—明度調色」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110 表4-23「水彩的探索一—明度調色」作品自評結果統計表………………110 表4-24「水彩探索一—明度調色」作品評量與作品自評對照表…………111 表4-25「水彩的探索一—明度調色」學習態度自評結果統計表…………112 表4-26「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作品示例評量表………………115 表4-27「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115 表4-28「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作品自評結果統計表…………116 表4-29「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學習態度自評結果統計表……117 表4-30「水彩二—色彩的混色練習」學習態度同儕互評結果統計表………117 表4-31「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作品評量與作品自評的對照表…118 表4-32「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態度自評與同儕互評的對照表…119 表4-33「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各別學生自評與互評的對照表…121 表4-34「色彩的感覺與表現」學習單的填寫結果統計表……………………123 表4-35「色彩的感覺與表現」問卷結果統計表………………………………124 表4-36「我的鞋子」作品示例評量表…………………………………………139 表4-37「我的鞋子」作品評量結果統計表……………………………………139 表4-38「演出一幅畫」分組合作評量結果記錄表……………………………146 表4-39「演出一幅畫」師生共評結果統計表…………………………………147 表4-40本研究之視覺藝術課程內容的心得整理………………………………151 表4-41本研究之視覺藝術多元評量的心得整理………………………………152 表4-42本研究之視覺藝術實施結果整理………………………………………153 表4-43本研究之省思與發現內容整理…………………………………………155 圖目次 圖1-1研究流程圖……………………………………………………………5 圖3-1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架構圖……………………………………………63 圖3-2本課程與藝術與人文三大主軸目標之關係圖………………64 圖3-3課程一的課程內容架構圖………………………………………………66 圖3-4課程二的課程內容架構圖………………………………………………67 圖3-5課程三的課程內容架構圖………………………………………………68 圖4-1「點的探索」作品示例…………………………………………………78 圖4-2「圓點貼畫」作品示例…………………………………………………79 圖4-3「線的探索」作品示例…………………………………………………83 圖4-4「版畫一」作品示例……………………………………………………86 圖4-5「版畫二」學生製做版畫的過程…………………………………89 圖4-6「版畫二」作品示例……………………………………………………90 圖4-7「面的組合與想像」第一階段分組合作的情形…………………99 圖4-8「面的組合與想像」第二階段學生個別完成作品的情形…………99 圖4-9「面的組合與想像」作品示例……………………………………100 圖4-10「樹脂土的探索」作品示例……………………………………106 圖4-11「水彩的探索一—明度調色」作品示例………………………………109 圖4-12「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練習過程…………………114 圖4-13「水彩的探索二—色彩的混色練習」作品示例…………………115 圖4-14「色彩的感覺與表現」學生練習辨別寒暖色……………………122 圖4-15「色彩的感覺與表現」學習單作品示例……………………………123 圖4-16學生分組完成十二色相環塗色作業……………………………………125 圖4-17「聖誕鐘鈴」塗色過程…………………………………………………126 圖4-18「梵谷的生平與畫作」教學過程………………………………132 圖4-19學生用黏土做腳型……………………………………………… 135 圖4-20「鞋子的設計」學生作品……………………………………………137 圖4-21「我的鞋子」作品示例……………………………………………………138 圖4-22「演出一幅畫」進行劇本討論………………………………………142 圖4-23「演出一幅畫」學生演出過程……………………………………145

    參考書目:
    王德育譯(1976)。Viktor Lowenfeld原著。創性與心智之成長:兒童美術發展心理學。台北:啟源。
    王怡雅(2004)。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小中年級拼貼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慧萍(2010)。國小一年級視覺藝術黏土教學單元設計及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大元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李嘉盈(2007)。國小中年級後現代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平譯(2003)。Thomas Armstrong 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
    李宏彬(2004)。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裡設計教育所占內容之比例與意義。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昆謙(2002)。國小視覺藝術課程與學習重點關係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繪畫課程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品頤(1999)。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4)。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美勞科研習進階教材。台北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燕卿(1996)。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靜吉(2012)。10年創造力的10個故事。台灣創造力教育10個故事。台北市:教育部未來人才培育中程計畫 。
    吳俊傑(2002)。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統整設計之初探。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娟(2011)。台中地區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多元評量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周念縈譯(2004)。James W.Vander Zanden著。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台北:麥格羅希爾。
    林美慧(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林郁雯(2012)。台中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使用美勞材料包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屏師實小研究處編著(2000)。屏師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系列(四)多元評量研究。屏東市:屏師院附小。
    胡寶林(199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
    洪蘭(2012)。教育創造未來。台北:天下。
    洪翠霞(2002)。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瑜珮(2009)。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俊賢、陳淑惠等譯(1999)。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原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市:遠流。
    郭禎祥(2004)。序文。國際教育學刊,2卷,4期,2。
    郭禎祥譯(1998)。Elliot.W.Eisner原著。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
    陳宥儒等譯(2011)。Robert J. Sternberg、Wendy M. Williams原著。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華騰。
    陳佩正譯(2001)。Thomas R. Hoerr原著。多元智慧融入教學與領導—新城小學的發展歷程與現身說法。台北:遠流
    陳桂美(2008)。長庚國小三年美班運用視覺藝術教學提升學生美感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幗眉、洪福財(200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陳瑤華(1996)。兒童美術教學講座。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亞苹(2000)。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台北:三民。
    陳江松等著(1999)。多元評量。台北市:聯經。
    陳怡芳(2010)。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雅萍(2006)。我是小評審!同儕互評於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棋然(2011)。兒童攝影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東海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許淑虹。(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譯(1997)。David L.Gallahue著。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天、邱妍祥、谷芊(2005)。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考用出版社。
    黃滿珍(2009)。國小視覺藝術材料包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惠瑜(2011)。國小視覺藝術課程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游居仁(2010)。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以攝影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曾惠青(2008)。多元潛能引導藝術教案設計—開啟藝術創意視窗。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台灣東華。
    鄧玉芳(2012)。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繪畫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中等暨小學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美術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銘芚(2000)。造形發想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謝祈蒂(2010)。視覺藝術教學評量工具在台灣的發展與現況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莉如(2002)。視覺藝術課程標準與綱要演變下國小教師的教學因應策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秀倩(2012)。紙本美術圖畫書結合有聲書融入國小二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和《認識梵谷》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茂發(2002)。多元評量的理念與方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1-7。
    羅彩月(2002)。國小美勞科應用後現代藝術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縣:光佑文化。
    蘇敏龍(2004)。台東縣國小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