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金川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推行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指導教授: 鄭世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鄉土語言教學鄉土語言教學
外文關鍵詞: local language instruction, local language,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學校行政人員、教師、支援教師,以及家長、社區人士對學校推行鄉土語言教學的態度,並探討其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之需求,以作為國民小學推展鄉土語言教學之參考。本研究先藉由文獻探討,整理出與國民小學推行鄉土語言教學之相關資料,並以訪談錄音方式來進行探討國民小學推行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對鄉土語言成為國民小學正式課程之一的看法,
    除了其中一位校長及一位家長不贊成之外,其餘均一致認為這是很好的一件事,對鄉土語言的延續有正面的意義。對鄉土語言實施方式除了一位家長並不是非常贊同外,其餘均非常贊成,且希望實施的方式除了配合課程總體教學計畫裡的一節鄉土語言課程外,也可以利用社團活動時間成立鄉土語言社團,甚至利用每天晨間教學時間加入鄉土語言教學,或者請在地耆老來講解一些地方鄉土語言的演變及特色。教學方式應採取活潑、多元的方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而所謂的活潑、多元方式是教學過程讓學生產生興趣,不造成學生學習的壓力,從日常生活會話著手,與生活經驗相結合。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提供鄉土語言教學推動之參考:
    一、鄉土語言的用字應早日統一:用字的統一將有利於鄉土語言的推行,因此教育部應廣聘學者、專家,儘早公佈用字,讓學校師生有所依循。
    二、鄉土語言教學用的音標系統應早日統一:目前鄉土語言音標的使用太雜亂,也因此產生教學上的困擾,所以教育部應儘快公佈統一的音標系統,讓鄉土語言的推行更順利。
    三、內容應活潑化:教材內容應採取活潑的方式編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四、內容應生活化:教材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對於距離學生生活過於遙遠的舊時代生活內容,不應佔過多的篇幅,甚或儘量避開。
    五、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應採取活潑、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意見,讓鄉土語言真正落實於學生生活週遭。
    六、鄉土語言師資的培育:請各師院成立鄉土語言專門科系來培育鄉土語言師資或提供在職進修,以增加鄉土語言教師的來源,提升鄉土語言教師的專業素養,落實鄉土語言的教學。
    七、教學的時間:目前鄉土語言每週授課一節,在時間上稍嫌不足,因此可利用晨間教學時間、社團活動時間、彈性時間來教學,使學生對鄉土語言能有較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增加對鄉土語言的認同感。
    八、行政配合:學校行政人員在排課時,應專才專用,使鄉土語言教學真正在國民小學落實。
    九、家長配合:鄉土語言的推展除了學校的努力,更要家長在家中、社區裡同時推展,使鄉土語言真正落實於生活中。

    -----------------------------------------------------------
    關鍵詞:鄉土語言教學、鄉土語言、教學。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attitude of dialect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suppor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ents, as well as explor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styles which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dialect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 classified the related data on developing dialect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and analyzed the result from tape-recorded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First, most of the interviewees, except for one principal and one student’s parent, held the positive attitude on dialect teaching. Secondly, in terms of the dialect teaching methods, the interviewees, except for one student’s parent, agreed with the dialect class scheduled in curriculum teaching program. They even suggested that some practical dialect teaching should be scheduled in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and extra teaching session in the morning. Further, local elders are welcomed to share the development of dialect with students. Finally, th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adopt vivid teaching, connecting students’ interests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 in a happy and easy atmosphere so as to create effective teaching.

    The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were proposed:
    A. To unify the dialect wordings: The uniformity of dialect wording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dialect teaching. Therefore,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ould announce the standard version of dial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tise of scholars and experts.

    B. To unify the official phonetic symbol system of dialect: Due to the mixed phonetic
    symbol system of dialect, it is hard to read out in uniformity. Thus,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ould unify the standard version of phonetic symbol system to assist teachers teaching dialect effectively.

    C. To refresh the teaching contents: Th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edited vividly in
    order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happy learning.

    D. To connect daily lif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contents: The contents of dialect
    teaching should be linked to daily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Those far-away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be omitted.

    E. To encourage students expressing their points of view in class: The dialect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speaking out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to make dialect happen in daily life.

    F. To provide dialect teacher education training: Teachers’ colleges should provide the training of dialect professionals to advanc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in dialect teaching.

    G.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dialect teaching time: Currently, there is one session (40 minutes) of dialect class weekly. It seems to be insufficient to provide enough learning input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have identity sense in dialect learning, students should be exposed to learning dialect in a variety of accessibilities, such as morning learning session,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time, and flexible time in schools.

    H. To hav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School administrators should arrange dialect teaching in curriculum so as to have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I. To encourage parents’ cooperation: The promotion of dialect teaching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not only school but also parents and community. It needs public efforts to sow the seeds of dialect in community.

    Key words:local language instruction,local language,instruc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6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研究流程圖------------------------8 第五節 名詞釋義-----------------------------------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對「鄉土語言」的界定------------------------11 第二節 鄉土語言教育實施概況------------------------15 第三節 鄉土語言之相關研究--------------------------21 第四節 台中市鄉土語言教學的現況分析----------------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40 第二節 本論文訪談調查之相關說明--------------------42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整理------------------------------50 第四章 研究過程與結果------------------------------51 第一節 對校長進行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52 第二節 對主任進行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62 第三節 對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85 第四節 對鄉土語言支援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104 第五節 對家長進行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119 第六節 對社區人士進行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12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1 參考書目---------------------------------------------144 附錄一 深度訪談之內容大綱-------------------------15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周蔚 譯,2001。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方南強(民83)。閩南語母語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華文世界74期。
    王順隆(民84)。從近百年的臺灣閩南語教育探討臺灣的語言社會。臺灣文獻,46(3),109-172。
    尹廉榮(民84)。本土語言教育的規劃與省思。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華文世界77期。
    尹廉榮(民85)。本土語言規劃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50。
    文軒(民85)。落實國民小學母語學。師友,343,34-37。
    古月□(民85)。葛瑪蘭話和客家話。語言政治與政策,XV。
    台中市政府(民91)。大墩个囡仔歌。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政府(民92)。蹛佇大墩大福氣。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江文瑜(民85)。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對母語教學之態度調查看母語教學之前景。台灣教育協會: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7-411。
    江春標(民87)。讓台語教學活絡起來-台語嘛亦通。教師之友,39(3),10-16。
    汪彝定(民80)。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台北市:百力文化出版社。
    沈添鉦(民80)。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
    27-32。
    沈添鉦(民85)。試從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與社會主義三個觀點評析
    全語教學。教師之友,37(5),24-32。
    沈添鉦、黃秀文(民86a)。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成效、困難與策
    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沈添鉦、黃秀文(民86b)。全語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實施的活動設計舉隅。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李壬癸(民86)。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
    李連珠譯(1998,Ken Goodman著)。全語言的「全」在哪裡?台北
    市:信誼出版社。
    吳清基、林淑貞(民87)。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的理念與作法
    ------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
    吳清基、李俊湖(民90)。推動九年一貫新課程教師成長與研究發展------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7。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山(民8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林玫君譯(民83)。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金泡(民84)。母語與文化傳承。教育部: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
    林琇慧(民91)。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實施要點之探討。菁莪,13(4),39-43。
    姚榮松(民82)。鄉土語言。教師天地, 67,11-15。
    洪惟仁(民83)。本土語言教育的問題。現代學術研究專刊,3期,183-192。
    洪惟仁(民84)。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范文芳(民84)。客語教學的現況與展望。台灣客家語論文集。文鶴出版。
    施正鋒(民85)。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炳華(民87)。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3),1-6。
    施任芳(民92)。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肇聲(民87)。談鄉土母語教學。教師之友,39(3),7-9。
    徐通鏘(民86)。語言論。吉林省: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
    郭生玉(民8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書局。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民84)。國小鄉土教學中的母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
    陳恆嘉(民84)。日據時期語言政策。發表於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吳三連台灣史科基金會主編。
    陳清正(民85)。我推行「河洛」母語的經過與感想。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務的探討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2-1-1∼2-1-15。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民90)。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民87)。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
    陳義助(民89)。與從事鄉土語言教學的老師們分享幾個觀點。研習資訊,17(2),10-19。
    陳清正(民91)。學校推行母語教學之研究------以台東縣康樂國小河洛語教學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玉(民92)。臺灣臺中市何仁里臺語常用詞彙調查與詞頻之初
    步研究—並與臺中縣新里里做比較研究。新竹市:新竹師範
    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玉等(民93)。全語應用於小學閩南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中市鄉土語言(閩南語)補充教材《蹛佇大墩大福氣》為例。台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教育研究與課程發展專輯(一)。
    張學謙(民85)。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台東師院學報,10期,267-292。
    張智遠(民9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曉華(民92)。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基金會。
    曹逢甫(民86)。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臺北市:文鶴出版社。
    曹逢甫(民88)。臺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313-346。
    教育部(民9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黃沛榮主編(民83)。當前語文問題論集------曹逢甫,<社會變
    遷中的語言調適>。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7-
    42。
    黃宣範(民84)。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黃志偉(民90)。力挽語言流失的狂瀾。師友月刊,12,86-89。
    湯廷池(民86)。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華文世界,86,51-61。
    曾金金(民90)。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閩南語教材教法。國文天地,10(1)。
    曾金金(民90)。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閩南語教材教法。國文天地,17(1),8-13。
    董忠司(民86a)。母語教育文集。臺灣省政府文化處。
    董忠司(民86b)。臺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董忠司(民90a)。從語文教學的一貫和統整談現階段臺灣語文教育: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董忠司(民90b)。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葉重新(民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良偉(民79)。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言------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
    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國平(民84)。雙語教育與語言規劃。台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華文世界,75。
    歐用生、莊梅枝主編(民9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鍾吉雄(民88)。母語教學的困境與改進之道。師友,9,84-87。
    蘇美琅(民93)。花蓮縣布農族小學家長對學校推動文化活動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Mason,E.J.,&Bramble,W.J.Understand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1978):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New York:Mcgraw-Hil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