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純衣
Shen Chun Yi
論文名稱: 國小資源班教師以閱讀理解教學經驗決選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之調查研究
The resource room program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choose the multimedia reading assistive strategy
指導教授: 孟瑛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閱讀障礙閱讀理解教學多媒體教材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
外文關鍵詞: reading disability,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material, multimedia reading assistive strateg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小資源班教師經由閱讀理解教學經驗,決選能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之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結果,以及了解影響決選輔助策略之變項為何,並且以自編之『多媒體閱讀理解教材之選用狀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本研究分為北區、中區和南區,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總共寄出257份,回收248份,有效問卷為219份。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閱讀理解教學情形
    1.閱讀技巧的使用頻率方面,最高的前三項分別為「指讀」、「舉出與文章內
    容相似的生活經驗」、「朗讀」。閱讀理解策略方面,使用頻率由高至低依
    序為文章結構分析策略、圖畫預測策略、圖像組織策略。
    2.教師進行策略教學時,其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步驟為「老師協同學生一起使
    用閱讀策略閱讀文章」,最低為「解釋該策略包含什麼要素」、「學生獨自
    使用閱讀策略去閱讀文章」。
    3.教師於教導故事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四種文體時,最常使用的策略
    皆為文章結構分析策略。
    二、多媒體閱讀理解教材之使用情形
    教師使用多媒體教材的前三項動機分別為「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有生動的視覺或聽覺效果」、「能提供語詞意義的解釋或圖片說明」。在策略教材使用經驗上,以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最多。
    三、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之決選結果
    1.對識字困難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前三項輔助策略依序為「圖片輔助策略」、
    「故事結構輔助策略」、「語音輔助策略」。
    2.對理解困難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前三項輔助策略依序為「圖片輔助策略」、
    「動畫輔助策略」、「同義詞替換策略」。
    3.對混合型學生而言,最重要的前三項輔助策略依序為「圖片輔助策略」、
    「動畫輔助策略」、「語音輔助策略」。
    四、影響國小資源班教師決選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之變項
    「閱讀技巧」和「策略教材使用經驗」此兩變項能預測教師決選輔助策略的重視性。另將三組教師的決選結果分別進行路徑分析,結果發現「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情形」能預測識字困難和理解困難組教師的決選結果,而「多媒體教材使用情形」能預測混合型組教師的決選結果,顯示教師的閱讀理解教學和多媒體教材使用經驗確實會影響其決選輔助策略的結果。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result that is resource room program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rough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experiences select the multimedia reading assistive strategy which improv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the valuables that influence teacher’s selections, and use the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as research tool to investigate. This research proceeded wit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north, central, and south districts. In total 257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21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gain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situa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In the using frequency of reading skills, the top 3 are “finger point reading”, “point out the daily experience similar with the article content”, “oral reading”.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 using frequency is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strategy, picture prediction strategy, and image organization strategy from high to low. In the using frequency of teaching steps, the highest frequency is “the student use reading strategy with teacher’ help”. No matter story materials, narrative materials, expository materials and argumentive essay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trategy is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strategy by teachers.

    2. The situation of using multimedia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otive of teacher using teaching material top 3 are “bring out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e”、”increase the sense of vision and hearing effect”、”provide the detail explain of word or picture”. In the using experience of teaching material with strategy, the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strategy is the most.

    3. The selective result of multimedia reading assistive strategy
    For the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ies in literacy, the assistive strategy top 3 are “picture assistive strategy”,“story structure assistive strategy”, “speech assistive strategy”;For the students who have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assistive strategy top 3 are “picture assistive strategy”,“animation assistive strategy”, “synonym exchange strategy”;For the blend of above two difficulties students, the assistive strategy top 3 are “picture assistive strategy”, “animation assistive strategy ”, “speech assistive strategy”.

    4. The valuables of multimedia reading assistive strategy which influenced the decision of the resource room program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re are two valuables could predicted the value of assistive strategy to teachers when they make decision,“reading skills” and “the past experience which used have strategy teaching material”. There are 3 groups of teacher’s results which used to run path analysis respective,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itua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teaching could predicate the result of “literacy difficulties” and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groups, “the situation of using multimedia teaching material” could predicate the result of combine group. The teach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using experience in multimedia teaching material” will affect the result, when they make the decision according the above resul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基礎 ................................ 11 第二節 國小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理解表現 ...................... 19 第三節 閱讀理解教學之相關論述 ............................. 22 第四節 多媒體教材於閱讀障礙學生之應用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 .................................. 67 第二節 閱讀理解之教學情形分析 ............................. 69 第三節 多媒體閱讀理解教材之使用情形分析 .................... 92 第四節 多媒體閱讀輔助策略之決選結果分析 .................... 97 第五節 不同變項於閱讀教學、教材使用和輔助策略決選結果之分析 ..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20 第二節 建議 ............................................ 125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 130 二、英文書目 ............................................ 13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丁郁音(2008)。特殊教育網路教材使用意願與教材評選指標分析。新竹教
    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
    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瓊珠(2001)。臺灣地區讀寫障礙研究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31-344。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加分享閱讀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童讀寫能
    力與故事結構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35(2),
    1-22。2009.08.02,中華民國期刊論文資料庫。
    王瓊珠(2005)。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載於洪儷瑜、
    王瓊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
    141)。台北:心理。
    王瓊珠(2008)。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田仲閔(2006)。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在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理解學習成
    效之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之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春燕(2005)。國小資源班學障學生網路使用、電子化學習現況與期望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何東墀、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
    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6, 65-104。
    朱經明(1997)。特殊教育與電腦科技。台北:五南。
    李純慧、程鈺雄(2009)。花東地區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1,53-78。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孟瑛如(2006)。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周台傑、詹文宏(1995)。後設認知閱讀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
    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109-152。
    周台傑、吳金花(2000)。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特殊
    教育學刊,19,37-58。
    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
    55,27-35。
    林宜真(1998)。閱讀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閱讀理解方式之比較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秉武(2004)。交互教學策略對不同組型閱讀障礙兒童增進閱讀理解效果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燕琪(2006)。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淑惠(2006)。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網路閱讀與紙本閱讀之閱讀理解、行
    為、介面、策略偏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未出
    版,新竹。
    林耀聰、陳佑成(2007)。紙本媒介與螢幕媒介閱讀效率之比較研究。重中
    論集,5,76-97。
    邱晨晃(2007)。國小不分類資源班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現況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三版)。台北:五南。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
    理學基礎第一卷(頁47-48)。台北:心理。
    柯華葳、李俊仁(1999)。閱讀障礙的理論架構及驗證。載於柯華
    葳、洪儷軒(主編),學童閱讀障礙的鑑定與診斷研討論文集。嘉義:中
    正大學。
    柯華葳(2003)。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
    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2006報告)。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中壢。
    侯志欽(2004)。多媒體教材設計原理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17,35-37。
    洪儷瑜(2005)。由語文學習困難的評量工具談其概念與運用。載於洪儷瑜
    、王瓊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21)
    。台北:心理。
    洪儷瑜(2009年6月)。閱讀理解教學研究回顧。台灣閱讀研究回顧與展望,
    台北。
    洪瑞成(2009)。建立閱讀輔助科技工具箱內容架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特殊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多元知識管理系統:從9歲到90歲的新學習
    方法。台北:耶魯國際文化。
    孫易新(2003)。心智圖思考法。台北:浩域企管。
    張雅雯、李世忠(2000)。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設計原則之探討。視
    聽教育雙月刊,247,1-14。
    張國恩(2000)。電腦化概念構圖在科學教育的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89-2520-S003-00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
    育系(所)。
    張國恩、蘇宜芬、宋曜廷(2001)。身心障礙學生電腦化學習環境之設計
    -子計劃三:閱讀理解輔助系統之設計及其應用效果研究。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614-S-003-003)。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資訊教育系(所)。
    張國恩、蘇宜芬、宋曜廷(2002)。特殊教育網路化學習之閱讀輔助系統研
    究(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614-H003-002-
    F20)。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系(所)。
    張莉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
    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
    張瓊穗、李婉慈(2006)。台北縣(市)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現
    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129-162。
    張瓊穗、李婉慈(2008)。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專業知能建構之研究。課
    程與教學,11(1),73-93。
    陳姝蓉(2003)。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
    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東甫(2008)。電腦語音文字同步系統結合重複閱讀教學對識字困難學生
    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之電腦融入教學模
    式對兒童學習之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18-35。
    許慧貞(2006)。國小資源班教師對於教材分享系統之數位學習教材庫使用
    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怡琮(2009)。摘要策略教學在屏東縣國小五年級的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
    部閱讀教學策略開始與推廣計畫,台北。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9.10.20)。檢索日期:2009.12.21,取自
    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黃國珍(2000)。中文版面設計之人因研究:以「詞」代「字」為呈現單位
    之閱讀效應。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心理。
    黃嶸生(2002)。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
    運用的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黃瓊儀(2003)。不同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障礙學生教學成效
    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淑美(2002)。合作故事圖解教學法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成效
    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葉瓊華、詹文宏(2000)。概念構圖、自問自答及畫重點策略對國小閱讀障
    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後設認知能力教學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
    14,189-231。
    曾瓊瑩(2005)。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藉資訊科技分享自編教材動機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世杰(2006)。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心理。
    程貴聯(2007)。圖像化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憲明(1998)。中文詞間、詞內空格調整對閱讀的影響。台南師院學報,
    31,303-326。
    楊坤堂(2002)。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楊美雪(2002)。網路非實體電子童書現況與評鑑規準之建構。教學科技
    與媒體,62,16-25。
    楊佩蓁(2009)。網路教材於國小特殊教育課程中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趙尹薇(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銘津(1998)。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課程與教
    學季刊,1(2),139-160。
    蔡怡玉(2005)。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麗萍、吳麗婷、陳明聰(2004)。概念構圖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
    之應用。特殊教育季刊,93,12-18。
    蔡麗萍(2005)。電腦化概念構圖應用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教學之研究。國
    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依晴(2006)。圖畫預測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成效。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仕偉、楊仁興、徐新逸(2003)。適合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電腦多媒體教材
    之設計發展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262,15-28。
    劉永立(2005)。電腦語音合成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效能之影響。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科技輔具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
    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
    簡木全(2002)。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馨瑩(2009)。「預測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效
    果研究。教育部閱讀教學策略開始與推廣計畫,台北。
    羅廷瑛(2001)。「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表現影
    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38,29-35。
    蘇嘉穎(2006)。文章摘要策略教學系統的設計與應用-以自然類說明文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Bender, W. N.(2006)。學習障礙(胡永崇、黃秋霞、吳兆惠、胡斯淳、
    顏玉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4)
    Bromley, K., Vitis, L. I., & Modlo, M.(2006)。圖像化學習(李
    欣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5)
    Buzan, T.(1998)。全腦式速讀(羅玲妃譯)。台北:一智。(原著出版
    於1971)
    Buzan, T. & Buzan, B.(2007)。心智圖聖經-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篇
    (孫易新譯)。台北:耶魯國際文化。(原著出版於2004)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1998). 教
    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岳修平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
    1993)
    Goodman, K. S.(2005)。談閱讀(洪月女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
    於1996)
    Roblyer, M. D.(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魏立欣譯)。台北:高等教
    育文化。(原著出版於2003)
    Winebrenner, S.(2008)。普通班教師的教學魔法書:改造學習困難的孩
    子(呂翠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二、英文書目
    Almasi, J. F.(2003). Teaching strategic processes in
    reading.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oulineau, T., Fore, C. III., Shanna, H. B., & Burke, M. D.
    (2004). Use of story-mapping to increase the story-
    grammar text comprehension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7
    (2), 105-121.
    Brown, A. L., & Day, J. D.(1983). Macrorules for
    summarizing texts: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2, 1-4.
    Brown, L. K.(1986). What books can do that TV can't and
    vice versa.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2(8), 38-39.
    Chall, J.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Davey, B., & McBride, S.(1986). Effects of question-
    generation training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4), 256-262.
    Dole, J. A., Duffy, G. G., & Pearson, P. D.(1991). Moving
    from the new to old: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
    264.
    Fletcher, J. M., Lyon, G. R., Fuchs, L. S., & Barnes, M. A.
    (2007). Learning disabilities:From identification to
    intervention. New York:Guilford Press.
    Fore, C. III., Scheiwe, K., Burke, M. D., & Boon, R. T.
    (2007). Teaching a story mapping pricedure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4(4), 233-
    244.
    Gardill, M. C. & Jitendra, A. K.(1999). Advanced story map
    instruction: Effects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1), 2-17.
    Gough, P. B.(1976).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E. Kavanagh
    and I. G. Mattingly(eds.), Language by ears and by
    eyes(pp.331-358). Cambridge, MA:MIT press.
    Johnson, R., & Hegarty, J. R.(2003). Websites as
    educational motivators for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 479-486.
    Lerner, J. W.(10th EDs.)(2006).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MacInnis, C. & Hemming, H.(1995). Link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o a whole language
    curriculum.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8, 535-
    544.
    Mayer, R. E.(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MA:Little, Brown.
    Reid, R. & Lienemann, T. O.(2006). Strategy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York:Guilford
    Press.
    Richek, M. A., Caldwell, J. S., Jennings, J. H., & Lerner,
    J. W.(1996). Reading problems: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Rosenshine, B.(1983). Teaching functions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1.
    Rumelhart, D. E.(1980). 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S. Spiro, B. Bruce & W, Brewer(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33-58).
    Hilladale, NJ:Erlbaum.
    Schmar-Dobler, E.(2003). Reading on the internet:the link
    between literacy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7(1), 80-85.
    Stanovich, K. E.(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70.
    Taylor, B., Harris, L. A., & Pearson, P. D.(1995). Reading
    difficulties: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Waxman, Padron, & Knight(1991). Risk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s Limited Cognitive Mastery. In Wang, R. and
    Walberg(Eds.), Handbook of Special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pp.239-24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