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筱玟 Wang, Hsiaowen |
---|---|
論文名稱: |
What if She is an Engineer?工程職場性別政治之初探 What if She is an Engineer? Gender Politics of Engineering Career |
指導教授: |
沈秀華
Shen, Hsiu-hua |
口試委員: |
徐宗國
黃玟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工程師 、性別政治 、工作社會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很簡單:應用性別觀點重新思考「科技人」或「園區工程人」的經驗,強化被忽略的女性經驗,並進一步呈現工程職場的性別結構、性別化的專業文化,以及個體與環境的性別協商,提出「只問能力、非關男女」、「女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女性能力沒有比較差」等幾種常見卻矛盾並存的說法之外,較深入的思考。
因此,我的好奇可分為幾個階段前進:第一,女性工程師的職場經驗,有什麼特殊之處?這必須先釐清職場的性別分化與性別配置;第二,性別配置如何發生?性別身分、性別期待如何影響女性工程師日常工作生活與長程職涯?第三,處在陽剛情境中的女性少數,如何協商性別?如何理解自身的性別處境?目的在於刻畫女性經驗,顯現工程專業的性別文化,一如既有文獻所指,從私領域的再生產與公領域工作的拉扯、專業與技術的內涵、性別化的情緒勞動到性別化的工作身體,拼貼出理想工程人的輪廓。女性時時面對性別身分引發的緊張,緊張背後是物與人、科技與社會、理性與情感、公與私的多重對立,理想工程人所需具備的能力與特質,都是偏向前者的,同時這樣的多層的二元對立,不斷指向社會性別文化中的陽剛、陰柔,指向對男性、女性的期待,並以生理性別差異為基礎形成自然化的論述,形成貫串各層次的性別文化。
然而,女性工程師並非無聲、受困的弱者,而是在多重矛盾下不斷管理、協商自身的性別,有挑戰也有妥協。面對社群內部,女性工程師同時有著不夠陽剛的焦慮,作為樣板的她們不時成為女性代言人,被期待去完成理想的陰柔特質,而再製了性別分工文化,但也試圖重新定義「專業能力」的內涵,細心、人際等能力納入「專業能力」的範圍,或以此創造自我工作表現的另類優勢;而面對社群外更大的性別文化,專業訓練的過程,又使她們認為自身在各方面偏離主流性別氣質期待,不夠「像女生」,但同時也經常認為身為「有點不一樣」的女性,是展現偏離傳統性別特質的新可能。矛盾的性別處境也如兩面刃,做與不做之間,有時性別成為女性創造另類優勢與工作風格的立足點,有時,卻又是逃不過的壓力與負擔。女性工程師重新定義專業能力範圍的同時,也重新定義性別,在所處脈絡中挑戰陽剛與陰柔的內涵,儘管翻轉與挑戰的成效有限,但這樣反覆去性別、再性別的過程,卻彰顯了既有異性戀、陽剛社群性別文化想像與規範的狹隘,也做出了看似「中性」的曖昧性別主體。
參考書目
一、中文翻譯文獻
Calhoun, Chesshire著、張娟芬譯(1997) 同女出走(Leaving Home)。台北:女書。
Hochschild, A. R. 著、徐瑞珠譯(1992) 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台北:桂冠。
Johnson, A. G. 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台北:群學。
Kanter, R. M. 著、Nakao Eki 譯(2008) 公司男女(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台北:群學。
Sismondo,Sergio著、林宗德譯(2007)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台北:群學。
Young, I. M. 著、何定照譯(2007)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台北:商周。
二、中文文獻
王秀雲(2010) 「科技人與科技專業」單元導讀。收錄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方徳琳(1997) 專業科技雇員的勞動體制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令方(2004) 工程校園,男女路徑迴異。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9:41-42。
林宗德(2002)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半導體晶圓廠的工作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 半導體工程師。收錄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洪文玲(2009) 生存與開拓-造船產業的女性工程師。論文發表於第三屆亞太地區性別平等教育論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9年10月16-17日。
吳嘉麗、許秀影、曾逸文、邱永彬(2010) 國科會計畫:科技人產業調查的統計與分析。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35期。
唐瑛蔓(2001) 「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了工作」--竹科半導體產業工程師生活方格探討。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穎超(2006) 做兵、儀式、男人類:台灣義務役男服役過程之陽剛氣質研究(2000-2006)。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2001) 拓邊照護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台灣社會學刊26:163-209。
徐進鈺(1999) 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75-118。
翁裕峰(2008) 愛拼才會過勞死: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收錄於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編,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
張晉芬(2002) 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刊29:97-125。
──(2011) 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黃玟娟(2002) 性別與技術─台灣晶圓廠之技術勞動體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傅淑方(2008) 護理技術是什麼?以加護病房的護理技術為例。收錄於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編,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
楊欣龍(2006)竹科人。台北:大塊文化。
劉梅君(1999) 性別與勞動。收錄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頁253-303。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美玲(2010) 科學園區與台灣社會。收錄於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謝宜家(2001) 土木科系大學畢業女生進入營建業的發展,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2008) 性別社會學在台灣:研究與理論的回顧。收錄於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北:群學。
嚴祥鸞(1998) 性別關係建構的科技職場。婦女與兩性學刊9:187-204。
三、英文文獻
Acker, J. (1990) 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ed Organizations. Gender and Society 4(2):139-158.
── (1992) Symposium: Gendered Institutions. Contemporary Society 21:565-569.
Benschop, Y. & H. Doorewaard, 1998, Covered by Equality: the Gender Subtext of Organization.
Berner, B. & Mellstroem, U. (1997) Looking for Mister Engineer: Understanding Masculinity and Technology at two Fin de Siecles. Pp. 39-68 in B. Berner ed., Gendered Practices: Feminists Studies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ckburn, C. (1984) Brothers: Male Dominanc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London: Pluto Press.
Cockburn, C. (1999) The Material of Male Power. Pp.177-198 in D. MacKenzie & J. Wajcman ed.,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Routledge
Faulkner, W. (2000) Dualisms, Hierarchies and Gender in Engineering.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0(5):759-792.
──The Power and the Pleasure? A Research Agenda for "Making Gender Stick" to Engineer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5(1):87-119.
── (2001) The Technology Question in Feminism: a View from Feminist Technology Studies.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4(1):79–95.
──(2007)Nuts and Bolts and People: Gender-Troubled Engineering Identiti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7(3) 331-356.
Gill, R. & Grint, K. (1995) The Gender-Technology Rel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28 in K. Grint & R. Gill ed., The Gender-Technology Relation.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McIlwee, J. S. & Robinson, J. G. (1992)Women in Engineering: Gender, Power and Workplace Culture.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elan, E. K. (2007) ‘I Don't Know Why’ — Accounting for the Scarcity of Women in ICT Work.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30:499–511
Naldi, F., Luzi, D., Valente, A., & Parenti, I. V. (2004)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by Gender. Pp. 299-315 in H. F. Moed, W. Glänzel, & U. Schmoch ed., 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Netherlands: Springer Netherlands
Pell, N. P. (1996) Fixing the Leaky Pipeline: Women Scientists in Academia.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74:2843-2848.
Sundin, E. (1997) Gender and Technology-Mutually Constituting and Limiting. Pp. 249-268 in B. Berner(ed) Gendered Practices: Feminists Studies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