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慧蘭 |
---|---|
論文名稱: |
新竹縣市高中職學生對於輔導室知覺、使用輔導室經驗與目前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之研究 The Study of Hsinchu Comprehensive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
指導教授: | 林桂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輔導室 、使用狀況 、使用輔導室經驗 、輔導知覺 |
外文關鍵詞: | guidance office, usag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perception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新竹縣市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對輔導室知覺(位置及設備之便利性、輔導老師專業形象、提供之服務)、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過去使用經驗、需求滿足經驗、使用輔導室專業服務之態度、重要他人看法)與目前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的關係。除了瞭解目前高中職學生在輔導室服務使用的現況,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
在對輔導室知覺和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的差異。
本研究以新竹縣市公私立高中職的學生830人為研究樣本,採問卷調查法,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的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中,使用率最佳的是心理測驗,使用率最低的是參與小團體。
二、科別、年級、性別、是否修習過相關課程之新竹縣市高中職學生在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上有顯著差異。
三、排行序在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及對輔導室知覺,皆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科別學生的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中,在「需求滿足經驗」、「使用輔導室專業服務之態度」、「重要他人看法」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中,在「過去使用經驗」達顯著差異。
六、學生是否修習相關課程在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中,「過去使用經驗」、「需求滿足經驗」、「重要他人看法」達顯著差異。另在對輔導室知覺中的「輔導老師專業形象」及「提供之服務」也達顯著差異。
七、科別、年級、性別等背景變項在學生對輔導室知覺上皆無顯著差異。
八、學生在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對其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的情形有顯著影響。
九、新竹縣市高中職學生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與對輔導室知覺並不會產生交互作用而影響輔導室服務使用的狀況。
十、背景變項、使用輔導室服務之經驗與對輔導室知覺可聯合預測目前輔導室服務使用狀況58%的變異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Hsinchu comprehensive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usag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and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from perception and past experiences of guidance office among Hsinchu comprehensive schoo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methods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valid samples
consisted of 830 students sampled from the Hsinchu comprehensive school students.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T-test,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The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current usag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the best usage rate is psychological tests, and the weakest is join the group.
2. In current usag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class type、grades、gender and ever study in contents about guidance education.
3. Students’ birth order was u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ll variables.
4. Students’ class typ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mand gratification, attitude of use the service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5. Students’ grades and gender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st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6. Students ever study in contents about guidance education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st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demand gratification, significant others, professional images of teachers and the services provide.
7. Students’ class type, grades and gender were u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8.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counseling service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current usag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9.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in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10. All variables of background,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were able to be explained by 58% variables of current usag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3)。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兒童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台北市:內政部。
王文秀、李沁芬、彭一芳、黃鈺敏、吳菁蓉、謝淑敏譯(2000)。助人者的晤談策略:基本技巧與行為處遇(原作者:Sherry Cormier & Bill Cormier)。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年)
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2004)。學校輔導與諮商(原作者:Schmidt,J. J.)。嘉義:濤石。(原著出版年:年)
王秀山(1984)。如何突破高級中學輔導工作模式的瓶頸。輔導月刊,20(5),9-14。
王亞萍(2004)。校園自我傷害防制與輔導教師的角色。諮商與輔導,221,15-18。
王進、李強(2008)。當前大學生心理求助傾向及影響因素探析。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學報,18(3),56-59。
向陽基金會(2002)。2002年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調查。向陽基金會。取自:
http://home.lsjh.tp.edu.tw/merry/edu1.htm
朱娟瑩(1986)。我國大學生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何進財(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學生輔導,58,5-17。
吳正勝(1978)。高級中學輔導工作之研究。台灣省立教育學院輔導學系輔導學報,1,123-218。
吳志祥(1997)。影響高中學生心理求助過程的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秀碧、林本喬(1992)。高級職業校輔導課程實施現況之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吳怡君(1999)。高中新生的生涯困擾與實施團體輔導之改變效果。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武典(1994)。學校輔導工作的基本概念。見吳武典(主編):學校輔導工作(1-19頁)。臺北市:張老師。
吳武典(1997)。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吳芝儀(2000)。暴力犯罪青少年之處遇。見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439-460。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134,22-40。
吳芝儀(2007)。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的輔導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4,5-15。
吳姿瑩(200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角色認同與角色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碩士論文。
吳珍(1995)。大學生對不同性別、不同問題類型受輔導者的態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澤民(2005)。心理師法衝擊下的學校諮商輔導工作的因應-以國民中學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3,84-89。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8)。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文。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彰化:品高。
李玟青(1996)。國中生對輔導教師角色知覺、印象形成及其求助意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慧玟、游森期、鄭琿(2010)。綜合醫院青少年保健門診個案對心理衛生服務的知識、需求及滿意度調查。中山醫學雜誌,21(2),133-143。
周玉真、蕭文(2003)。社區諮商個案應用於社會網絡之經驗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4,107-138。
林宜靜(2003)。影響國中導師尋求輔導諮詢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華(2004)。國小輔導人員角色內涵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17,15-17。
林家興(1997)。學校輔導工作的四個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50,112-115。
林家興(2000)。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職稱偏好、工作場所與服務時間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1),1-14。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3(2),23-40。
林家興、洪雅琴(2001)。學校人員對國中輔導工作及專業輔導人員試辦方案之評估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2(4),103-120。
林桂鳳(2008)。高中職性別平等教育團體方案架構設計分析研究。輔導季刊,44(2),48-59。
林清文(1999)。學校輔導工作的統合與改革—呼應教育改革運動的呼籲。見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5)。高級職業學校輔導工作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林惠雅(1987)。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評估之研究。測驗與輔導,38,1589-1598。
林瑞欽(1997)。影響青少年求輔態度與意願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復文。
林維信(2008)。中部地區大學生對學生輔導中心服務使用意願影響因素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1985)。職業學校學生輔導辦法。台北市:法務部。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40011
法務部(2001)。高級中學學生輔導辦法。台北市:法務部。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05
金玉萍(2003)。國中教師個案處理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慧鈴(2005)。高職學生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莉竹(1997)。以系統觀看學校輔導工作的運作與推展。諮商與輔導,140,2-6。
洪瑋婷(1997)。天主教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與輔導工作現況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修慧蘭(2008)。北區大學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與服務現況分析及未來可努力的方向。輔導季刊,44(2),38-47。
徐西森(1991)。高級中學輔導工作的檢討與展望。輔導月刊,27(12),18-21。
徐雨堤(2009)。高中職輔導教師角色知覺、角色踐履與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佩娟(2003)。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珍瑜(2007)。憂鬱草莓族--談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學校因應策略。諮商與輔導,256,30-32。
張虹雯、陳金燕(2004)。諮商當事人求助行為之分析研究—以彰師社諮中心為例。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6(2),57-86。
張師穎(2008)。員工尋求員工諮商意圖之初探--以計劃行為理論為架構。東吳大學心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植珊(1983)。我國近六十年的輔導運動及其發展方向。見宗東亮(主編):輔導學的回顧與發展。台北:幼獅。
張琬婷(2007)。重要他人對性侵害被害婦女復原歷程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張筱雯(2001)。臺灣青少年求助行為及輔導障礙研究。明新學報,26,243-252。
張德聰(1996)。我國「諮商、輔導人員」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教育部訓委會。
教育部(2001)。高級中學學生輔導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綜合高中資訊網。台北市:教育部。取自:
http://page.phsh.tyc.edu.tw/com/index_1.htm
莊雅燕(2005)。高雄縣市高中職導師輔導諮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芳(2008)。大專院校諮商輔導中心之空間規劃研究 – 以北一區大專校院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許維素(1996)。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角色認定。諮商與輔導,132,25-28。
許維素(1998)。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玉芳(2005)。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秉華、程玲玲(1992)。學校輔導人員工作綱領之分析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郭書毓(1999),國民中學導師尋求輔導室支援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國禎(1986)。我國大專學生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報,9,165-203。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添財(2004)。落實輔導工作,培育健全品格。師友,444,35-37。
陳雪珍(1999)。中學生對學校輔導工作的看法。諮商與輔導,164,46-48。
陳綠蓉(1996)。輔導實務與教育行政的交集-國中輔導工作的整合與推展。諮商與輔導,124,36-38。
陳鴻永(2005)。高職生活適應困擾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天福(2002)。回歸問題與專業的學校輔導工作。諮商與輔導,200,51-55。
曾端真(1994)。我國各級學校理想之輔導單位組織及員額編制。見教育部訓育委員會(主編),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論文摘要集(頁33-44)。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程小蘋、陳珍德(2001)。大學生求助心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2,49-88。
賀孝銘(1989)。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昌(2001)。學校三級預防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84,19-23。
黃盛蘭(1998)。高中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進南(1994)。專科學生對諮商服務的認識程度與求助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進南(1996)。和春工商專校學生輔導需求調查研究。和春學報,3,303-327。
黃雅羚、林妙容(2005),青少年自傷經驗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五個個案為例。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2,101-126。
董氏基金會(2002)。2002年-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 查。董氏基金會。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3&Page=1
董華欣(1993)。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素珠(2004)。高中學校輔導工作以清水高中為例。諮商與輔導,217,5-8。
賈馥茗(1968)。中學生的主要問題及輔導。心理與教育,2,73-75。
劉立新、董竹娟、張宏宇(2009)。妨礙大學生專業心理求助行為的原因探究。中國青年研究,51-58。
劉佳南(2000)。學生對學生輔導中心產品屬性偏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若蘭(1991)。專科學校輔導工作之檢討與展望。輔導月刊,27,10-12。
劉素琴(2005)。高中職學生人際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焜輝(1985)。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
劉焜輝(1990)。學校輔導工作的「結」與「解」。見中國輔導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頁335-355)。台北:心理。
劉焜輝(1991)。學校輔導工作突破的阻力與助力。教師天地,50,6-12。
劉焜輝(1999)。落實學校輔導工作的步驟。見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學大趨勢。台北:心理。
劉焜輝(2003)。回到原點—學校輔導工作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見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主編):專業理念與實務的對話。台北:天馬。
劉福鎔(2005)。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福鎔、林清文(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知覺角色壓力、工作滿意度和專業承諾之關係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213–248。
潘幸山(2003)。高中(職)學生對學校輔導工作與輔導教師公眾形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錦宜、王美蘭、廖瑗美(2004)。國中輔導工作訪視後記。諮商與輔導,217,49-51。
鄭安伶(2001)。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崇趁(1992)。教育與輔導的發展取向。台北市:心理。
鄭麗芬(2001)。大專生專業求助行為之分析研究—以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0,97-109。
蕭文(1990)。我國學校輔導工作。見中國輔導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頁356-371)。台北:心理。
蕭文(1995)。從市場學角度談學校輔導工作的形成與發展:消費者導向的輔導工作策略。輔導季刊,31(2),2-6。
賴念華(1999)。台灣青少年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初探。輔導季刊,35,55-62。
韓楷檉(198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的角色衝突對其輔導工作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彰化市。
簡文敏(1991)。高職學校輔導作的檢討與展望。輔導月刊,27(12),13-17。
簡茂發、郭碧唫、葛道明、鮑洪生與魏麗敏(1995)。國、市立師院學生適應問題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1),107-123。
簡茂發、蔡敏光(1986)。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3,81-93。
羅容璧(2006)。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立高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羅華倩、黃正鹄、連廷嘉(2004),焦點解決取向團體方案對高職學生諮商之效果。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0,51-82。
蘇新其(1995),輔導工作實務手冊—輔導工作的實施。台灣省政府教育廳。5-22。
鐘美芳(2008)。敘事治療團體對高職學生人際失落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03). The ASCA national model: A framework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Alexandria, VA: Author.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03). The ASCA National Model: A Framework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6(3), 165.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2005). The ASCA national model .Retrieved July
10,2005, from:http://www.schoolcounselor.org/files/ExecSumm.pdf
Baggerly, J., & Osborn, D.(2006). School counselors’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Correlate and predictor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9(3), 197-205.
Baker, H. K.(1993). Counseling needs and graduat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5),453-458.
Baker, S. B.(1996). School counsel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Y : Macmillan.
Bertocci,D.,Hirsch,E.,Sommer,W. & Williams,A.(1992). Student mental health needs:survey
results and implication for servic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41(2),3-10.
Clary,E.G. & Fristad,M.A.(1987). Predictor of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on a college
campu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8(2),180-181.
Denise, D.(2002). Stigmatization of individuals who receive psychotherapy: An interaction
between help-seeking behavior and the presence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1(4), 400-413.
Fairchild, T. N.(1994). Evaluating of counseling services : Accountability in a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9, 28-37.
Gim, R.H.,Atkinson,D.R. & Whiteley,S.(1990). Asian-American acculturation, severity of
concerns, and willingness to see a counselor.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7(3), 281-285.
Gysbers, N. C.(2001).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in the 21st century: Remember the
past into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5(2), 96-105.
Hill, G. E.(1974).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guidance (2nd ed.). N. J. : Prentice-Hall.
Hsu, S.(2005). Help-Seeking Behavior of Student. Teachers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307-318.
Kushner, M. G., & Sher, K. L.(1991).The relation of treatment fear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An overview. Research and Practice, 22(3), 196-203.
Magdalena Mo Ching Mok, Kerry John Kennedy, Phillip John Moore, Peter Wen-jing Shan
and Shing On Leung.(2008). The Use of Help-Seeking by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Challenging the Myth of‘the Chinese Learner’. Evaluation and esearch in
education, 21.
McGrathⅢ, J.N.(1995). College Students' Help-Seeking Preferences for Personal Problems.
Master’s Thesis, William Paterson College of New Jersey.
Moncada,Susan M.,& Sanders,Joseph C.,(1995),Help-Seeking Behaviors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I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Dearborn. MI)
Monique Olivas and Chi-Sing Li(2006). Understanding Stressor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What College Counselors and Personnel Need to Know.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3(3), 217-222.
Rayle, A. D. 2006). Do school counselors matter? Mattering as a moderator between job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9(3), 206-215.
Schalesky, D. E.(1993). A local study of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counselor.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33(4),617-627.
Simon C. Hunter & Mark G. Borg,(2006).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Reaction on
Help Seeking by Victims of School Bully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6), 813–826.
So, Dominicus W.,& Gilbert, Stefanie.,& Romero, Sergio,(2005). Help-Seeking Attitud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9(4),806-816.
Sue, D.W.(1994). Asian-American mental health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1(3), 292-295.
Timlin-Scalera, R. M., Ponterotto, J. G., Blumberg, F. C., & Jackson, M. A. (2003).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 among White 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39-350.
Tishby, O., Turel, M., Gumpel, O., Pinus, U., Lavy, S. B., Winokour, M., Sznajderman, S. et.
al.(2001). Help-seeking attitudes among israeli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6(142),249-264.
Turner, Andrew L.; Berry, Thomas R.(2000). Counseling Center Contributions to Student
Retention and Graduation: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1 (6 ),627-36.
West,.J.S.,Kayser, L.,Overton., & Saltmarsh,R.(1991). Student perceptions that inhibit the
initiation of counseling. The School Counselor, 39(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