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燕齡
TIEN,Yen-ling
論文名稱: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之研究
A Study o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指導教授: 謝金青
King-ching Hsi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行動研究教師高級職業學校
外文關鍵詞: action research, teache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高科技時代來臨,技職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為了面對挑戰,高職需要轉型因應,不只是要優質精緻,也需要擴大整合服務對象,朝社區化教育努力。高職轉型再生的關鍵,則來自於高職教師是否具備行動研究知能,能否於教學現場有效應用實踐,以解決學校場域的實務問題。進一步言,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的良窳,不啻為高職轉型及新課程實施成敗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職教師的行動研究知能與需求,應用了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等方法。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調查問卷」,問卷含括了8大層面及40道題目。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145所高職教師,調查問卷發出1422份,回收1243份,廢卷剔除後,有效問卷1212份,回收可用率97.51%。調查結果並應用SPSS/11.01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整體而言,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之平均數為3.1925。就五點量表相對地位分析,顯示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未來有提升之空間。
    二、就背景變項分析,除「行動研究概念」之層面外,男性高職教師之行動研究知能優於女性高職教師。
    三、高職教師「蒐集資料能力」,會因年齡、教學年資以及學歷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研究所以上學歷(含)之高職教師,其行動研究知能普遍高於其它學歷之高職教師。
    五、高職教師之行動研究知能不因學校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進一步以區域因素作比較,花東地區之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較有提升之空間。
    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發現及結論,研究者並針對高職學校、高職教師、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數項具體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approaching of high technological age, syst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require transforming. The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requires high quality and refinement, but also expands integrated service subjects to striv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The key factor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pends on whethe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sess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and implement them effectively in teaching fields, in order to re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school areas. To be further speaking, merits and demerits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are crucial for the school trans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by practic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survey with a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is a questionnaire, self-edited by the researcher, entitled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including eight categories and forty question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eachers from 145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area. The researcher sends 1,422 questionnaires, and receives 1,243 responses. There are 1,212 valid responses, and thus the response rate is 97.51%. All the quantitative data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SPSS/11.01 vers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concluded as below:

    1. As a whole, the mean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is 3.1925. According to relative status analysis of 5-point scale, it shows that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require more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
    2. As for analysis of background variants, except “Concepts of Action Research”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the male’s knowledge and ability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female’s.
    3. “Ability of Data Collection” of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mak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fluenced by age, teaching year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4.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ith graduate degrees possess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more highly than those with ot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5.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do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due to school attributes (national or private schools). For further comparisons of location factors,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action research in Hualien and in the east require more improvement.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makes several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educ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 respectively.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及名詞釋義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行動研究之定義與相關概念 17 第二節 行動研究相關理論分析 25 第三節 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參與現況 37 第四節 教師行動研究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評估的情形 85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在行動研究知能評估之差異情形 87 第三節 學校情境變項在行動研究知能成效評估之差異情形 105 第四節 探討行動研究知能成效評估的變項及其影響力 119 第五節 訪談結果的分析 131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43 第二節 結論 145 第三節 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7 附錄 附錄一 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需求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73 附錄二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需求調查問卷(專家諮詢問卷) 175 附錄三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需求調查問卷之諮詢專家背景資料 181 附錄四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調查問卷 (專家諮詢意見彙整) 183 附錄五 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88 附錄六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問卷調查樣本學校及問卷寄出統計表 190 附錄七 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調查問卷(SPSS 分析用) 194 附錄八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正式問卷相關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 196 附錄九 高職教師「行動研究」訪談記錄彙整 198 表 次 表2-1 高職教師申請從事教育部行動研究計畫情形 38 表2-2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評定優等件數 38 表2-3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學校地區 39 表2-4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學校屬性 39 表2-5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學校類別 40 表2-6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研究主題 41 表2-7 90年度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作品摘要 42 表2-8 91年度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作品摘要 43 表2-9 92年度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作品摘要 44 表2-10 93年度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獲優等作品摘要 45 表2-11 85~93學年度國內行動研究碩博士論文依主題分類 53 表2-12 85~93學年度國內行動研究碩博士論文依學科分類 54 表2-13 85~93學年度國內行動研究碩博士論文依研究情境分類 55 表2-14 85~93學年度國內行動研究碩博士論文依發表學年度分類 56 表3-1 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64 表3-2 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之研究問卷各層面題目之分配情形 68 表3-3 預試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70 表3-4 預試問卷分配及回收情形統計表 71 表3-5 預試問卷相關分析摘要表 72 表3-6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73 表3-7 行動研究論文樣本學校回收統計 76 表3-8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 81 表4-1 問卷向度及單題樣本數、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數表 85 表4-2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起點行為之t考驗摘要表 87 表4-3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行動研究知能對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之t考驗摘要表 88 表4-4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概念之t考驗摘要表 89 表4-5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問題發展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89 表4-6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蒐集資料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90 表4-7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行動研究知能行動計畫執行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91 表4-8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方案發展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91 表4-9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評估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92 表4-10 不同性別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整體向度t值摘要表 93 表4-11 不同年齡受測者知覺到的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行動研究知能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12 不同教學年資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13 不同現任職務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14 不同任教年級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15 不同最高學歷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16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起點行為之t考驗摘要表 105 表4-17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對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之 t考驗摘要表 106 表4-18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概念之t考驗摘要表 106 表4-19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問題發展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107 表4-20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蒐集資料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107 表4-21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行動計畫執行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108 表4-22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方案發展能力之 t考驗摘要表 109 表4-23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評估能力之t考驗摘要表 109 表4-24 不同學校屬性受測者所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整體向度之t考驗摘要表 110 表4-25 不同學校規模(日)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1 表4-26 不同學校規模(夜)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4-27 不同學校所在區域受測者知覺到的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28 個人背景及學校情境變項對高職教師行動研究知能綜合評估結果摘要表 117 表4-29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整體行動研究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19 表4-30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起點行為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0 表4-31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32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概念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4-33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問題發展能力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2 表4-34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蒐集資料能力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3 表4-35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行動計畫執行能力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3 表4-36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方案發展能力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4 表4-37 受測者個人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評估能力知能成效評估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5 表4-38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整體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6 表4-39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起點行為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6 表4-40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行動研究知能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 127 表4-41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概念知能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7 表4-42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問題發展能力知能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43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蒐集資料能力知能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44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知能行動計畫執行能力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 129 表4-45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方案發展能力成效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29 表4-46 不同學校屬性背景變項對行動研究知能行動研究評估能力成效之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 130 圖 次 圖1-1 研究工作流程圖 13 圖2-1 行動研究的階段 29 圖2-2 診斷問題、研擬方案、尋求合作、執行實施與評鑑反應之行動研究關係 32 圖2-3 行動研究論文依主題分類統計圖 53 圖2-4 行動研究論文依學科分類統計圖 54 圖2-5 行動研究論文依研究情境分類統計圖 55 圖2-6 行動研究論文依研究發表學年度分類統計圖 56 圖3-1 研究架構圖 62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金松(200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決定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丁惠琪(1999)。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198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振興(1997)。 [等待]學童∼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的教學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嘉陵(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與困境: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 (2001)。行動研究的行動研究:研究歷程的反思(頁137-172)。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田麗娟(2000)。國小自然科評量方式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虹飛(2001)。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一篇重寫的稿子(頁173-198)。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朱柔若譯(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
    吳坤璋(1999)。結合學習環策略與電腦網路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枝(2000)。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清基(2003)。序。載於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吳曉雯(2000)。成就一個「聲色俱全」的英語教室:研究教師與研究者運用歌曲韻文於國小英語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英(1999)。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鳳(2000)。運用多元智慧理論改善學生學習態度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光烈(1999)。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榮(2000)。學習歷程檔案輔助鄉土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雪燕(2000)。國小低年級客家歌謠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琪(2000)。國小教師從事「教育行動研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毓真(2000)。國小統整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一位職前教師的行動研究歷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鳳吟(1997)。學士後國小師資班學生之社會化歷程:四名學生的詮釋性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寶玉(2000)。特殊教育理念融入社會科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以「認識特殊需求兒童」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鳳(1999)。原住民地區教師國語教學建構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多元智慧出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畫簡報(立法院報告)。台北:作者。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頁49-74)。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林嘉玲(1999)。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期,115-147。
    林碧珍、施又齡、陳姿靜、許木柱、何蘊琪、張崑財、徐宏仁(2000)。透明化教師實施學生數學學習歷程檔案評量的行動策略。載於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25-252)。
    林碧雲(2000)。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曉萍(1999)。轉化困境到出路─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生命•行動與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曉雯、劉祥通、鄭玉卿、萬家春、賴佳敏、楊益風、張清楚(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期,953-986。
    邱玉瑩(2004)。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發展模式之設計—行動研究方案之應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慕鏞(1994)。科學定律的發現。台北:淑馨。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夏林清、劉美琪、吳靜青、黃雪如、潘葉棻、林幸慧(1999)。教師專業實踐與行動研究。載於八十七學年度國小課程研究學術研討會手冊(頁71-90)。
    夏林清、蕭幸玲、林益民、廖新春、林容秀、許維素、黃宜敏(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台北:五南。
    涂芝嘉(2000)。國小三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ㄚㄚ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秀玉(1996)。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惠媜(2000)。三角休閒諮商模式對中輟學生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榮耀之役。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昭(1997)。以親師合作團對推行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璿(2000)。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芬芬(2001)。研究者必須中立客觀嗎:行動研究的知識論與幾個關鍵問題(頁1-32)。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景媛(2000)。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105,13-16。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9-12。
    教育部(2000)。八十九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教育部(2001)。九十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2)。九十一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教育部(2003)。九十二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教育部(2004)。九十三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教育部(2005)。九十四年度推動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論文集。
    莊東星(1998)。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探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蕉華(2000)。天使之歌:一個國小班級家長義工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文勇(2000)。國小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融入自然科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德田(2000)。國小教師數學專業成長團體之運作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木山(2001)。多元智慧在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期,179-209。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精華。
    陳宇詮(2000)。引導兒童作文教學之探究~自修辭的角度切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1990a)。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2001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頁33-48)。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陳美姿(1999)。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莉(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仕絨國小為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圓(1997)。個別化教育方案發展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振興(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可如(1996)。成為自己數學教室中的學生--研究者與教師在國小教室中的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1999)。課程統整的概念及其在花師實小之行動研究。花師院刊,29,19-25。
    程瑞源(2000)。國小STS教學與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樹德譯(2000)。研究科學的第一步──給年輕探索者的建議。台北:究竟。
    黃坤謨(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民權國小為對象。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松源(2000)。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教師自我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2001)。課程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頁223-239)。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黃詠仁(2000)。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蕾(1999)。以「惜福」為主題推行國小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慧(1999)。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鳳琴(2000)。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念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燕萍(1999)。我是誰?--一個女準教師性別主體意識的啟蒙過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靜萩(2000)。童心話童年---國小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吉秀(2000)。數學教師同儕小組教學碩士班在職進修期間專業發展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達(2000)。國小科學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益風(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葉連祺、陳澤緯、魏玉枝、吳靜青、黃雪如、潘葉棻、林幸慧(1999)。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策略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23-31。
    楊惠如(1999)。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董韶芳(2000)。國小自然科學教師促進學生建構科學家形象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蔡金火(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教師行動研究(頁75-100)。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廖癸欽(2000)。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凌欣(2000)。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頁199-222)。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劉珀伶(2000)。透過教師成長團體促進學校本位教學評量多元化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唯玉、李青芸、張益仁、張維中、張素貞、張崑財、徐宏仁(2000)。教學原理課程實施檔案評量之行動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期,47-64。
    劉澤宏、楊豪森(2003)。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現況與困難問題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期,33-39。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滄和、李茂能編著(1992)。社會科學研究法辭典。台北:復文。
    蔡月瑛(2000)。課程轉變之規劃與實施一位小學自然科教師的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1)。「教師即研究者」的課程行動研究:以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教學實習」課程為例(頁101-120)。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蔡蕙如(1999)。學習外一章:運用兒童讀物實施全語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個課輔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文安(2000)。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主題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美貴(2000)。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關鍵。教師天地,105,27-35。
    賴秀芬、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培音(2000)。一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動歷程∼以一所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添騰(1999)。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婉幸(1999)。國小中年級學生學校科學概念與日常生活聯結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綸新(2001)。教育學程「環境倫理」教學模組設計-一則大學教師行動研究報告。課程與教學季刊,4(4),59-76。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謝金青(2004)。「行動研究」與我們何干?
    [On line] available: http://www.nhctc.edu.tw/~king0120/main/action.htm。

    西文部份
    Altrichter, H. , Posch, P. Somekh, B. (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London: Routledge.
    Argyris, C. , Putnam, R. & Smith, D. M. (1990). Action scie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skills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Oxford: Jossey-Bass Publisher.
    Bevevino, M. M., & Snodgrass, D. M. (2000).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lassroom: increasing the comfort zone for teachers. Clearing House, 73(5), 254-58. (ERIC_NO: EJ604772).
    Carr, M.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Know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Carroll, K. L. (1997). Action research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Art Education, 50(5). 6-13. (ERIC_NO: EJ566851).
    Cohen, L., & Manion, L. (1985).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Cooper, C., & Cromey, A. (20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ction researchers: using data daily. NCREL's Learning Point, 2(2), 8-11. (ERIC_NO: EJ574494).
    Crookes, G., & Chandler, P. M. (2001). Introducing action research into the education of postseconda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4(2), 131-140. (ERIC_NO: EJ624947).
    Cunningham, J. B. (1993). Action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Westport, Conn: Praeger.
    Davis, N. T. (1996). Looking in the mirror: teachers' use of autobiography and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practi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6(1), 23-32. (ERIC_NO: EJ526600).
    Elliott, J. (1985a). Educational action-research, pp. 231-50 in J. Nisbet at al. (eds.) W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Kogan Page.
    Elliott, J. (1992b). What is action-research in schools, pp. 121-22. in Deakin University. 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1998c).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 Adelman, C. (1973). Reflecting where the action is: the design of the Ford Teaching Project. Education for Teaching, 92, 8-20.
    Ginns, I., Heirdsfield, A., Atweh, B., & Watters, J. J. (2001). Beginning teachers becoming professional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9(1), 111-33. (ERIC_NO: EJ625739).
    Herzog, T. (1996).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Y.:Addison Wesley Longman.
    Johnson, M. J., & Button, K. (2000). Connecting graduate education in language arts with teaching contexts: The power of action research. English Education, 32(2 ), p107-2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98922).
    Kay, P. J., & Fitzgerald, M. (1997). Parents + teachers + action research = real involvement.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1),8-14. (ERIC_NO: EJ554002).
    Knecht, A. (1997). 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in per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hd. (aat9801726).
    Kochendorfer, L. (1997). Active Voice. Types of Classroom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and Change, 4(2), 157-74. (ERIC_NO: EJ545426).
    Kosnick, C. (2000). Looking back: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 action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i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22(2), 133-42. ERIC_NO: EJ613895
    Lyons, L.L., et al. (1997). Dichotomy in thinking, dilemma in actions: researcher and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a chemistry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3), 239-54. (ERIC_NO: EJ540149).
    McConaughy, S. H., Kay, P. J., & Fitzgerald, M. (1998). Preventing SED through Parent-Teacher action research and 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First-Year Outcome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6(2), 81-93. (ERIC_NO: EJ567433).
    McKernan, J. (1996). 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12(3), 156-164.
    Minott-Bent, R. (1999). Action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computer teachers’ concer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ma. (aat mq45391).
    N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Neapolitan, J. E. (1999). Teachers' beliefs about redesigning instruction to meet new standards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Chicago, IL, February 12-16).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30975)
    Noffke, S. E. (1989). The social context of action research: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ze. ERIC ED 308756.
    Oja, S. N. & Smulyan, L.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London: Falmer.
    Onel, Z. (1997). Teacher initiated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Forum, 35(1). (ERIC_NO: EJ593287).
    Pan, A. C. (1999). Using technology to promote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15(3-4), 81-99. (ERIC_NO: EJ603771).
    Rankin, J.(1999). A role for action research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Unterrichtspraxis/Teaching German, 32(2), p107-19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599450 ).
    Rock, T. t. (1999). Case studies of preservice teacher and inservice teacher participant pairs engaging in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 patterns and effects.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Phd.( aat 9958916).
    Ryan, A.K., Kay, P. J., Fitzgerald, M., Paquette, S., & Smith, S. (2001). Kyle: a case study in parent-teacher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3(3),56-61. ( ERIC_NO: EJ619778).
    Scho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wab, J. (1971).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pp. 307-30 in Levit, M. (ed.) Curriculum.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idani-tabbaa, a. (1998). Teacher leaning and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he power of metaphors and building discourse communities.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hd. (aat 9829415).
    Stave, A., & Black, A. (2001). Action research: a model for teacher leadership through the ncate review process. Educational Horizons, 79(3), 130-34. (ERIC_NO: EJ624300).
    Stengel, M. D. (1996). Principal/teacher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the study of gender equity issues in thre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dd. (aat 9639693).
    Stevens, H.M.J. (2001). A teacher/action research study of student reflective thinking in the choral music rehearsal.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hd. (aat 3008454).
    Thompson, S. (1996). How action research can put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the same team. Educational Horizons, 74(2), 70-76. (ERIC_NO: EJ522590).
    Thorne, C., & Qiang, W. (1996). Action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ELT Journal, 50(3), 254-62. (ERIC_NO: EJ529512).
    Valli, L. (2000). Connecting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ronic consequences of a preservice action research cours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7), 715-30. (ERIC_NO: EJ615778).
    Warner, L., & Adams, P. (1996). Teachers as action researchers in the classroom. Dimensions of Early Childhood, 24(1), 22-25. (ERIC_NO: EJ518666).
    Weston, N. (1998).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through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honoring teacher wisdom in three chicago public schools.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8(1),57-71. (ERIC_NO: EJ589443).
    Winter, R. (1995).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nature of social inquiry: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al work. Aldershot, England: Avebury (Gower publishing).
    Zuber-Skerritt, O. (editor),. (1996). New directions in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