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詩惠
Hung, Shih Hui
論文名稱: 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與兼容—以清代南海神信仰為討論中心
The Interaction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Official Cult and the Popular Belief — A Case Study on the Worship of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in th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陳熙遠
Chen, Hsi Yuan
李卓穎
Li, Cho Ying
口試委員: 何漢威
Ho, Hon Wai
羅士傑
Lo, Shih 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國家正祀民間信仰廣東文化宗教文化節慶南海神
外文關鍵詞: official cult, popular belief, Guangdong culture, religious cultural festival,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秦漢以後,致祭嶽鎮海瀆始終是帝制中國的郊祀大典之一。南海之神位列嶽鎮海瀆,主掌中國的南方海域,受歷代主政者奉祀祭拜,除象徵王權普及於率土之濱,更協助在位者為地方祈晴求雨的禱告。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諭令在地方立廟拜祭四海神靈之後,相較於其他四方海域—東海、西海、北海,南海不僅是地理上的實體存在,更由於南海神靈的廟宇長時間座落廣東廣州,使得南海神信仰得以依恃臨南海維生的粵地人民的信奉拜祭,在廣東珠江三角洲滋生發展。

    本文研究關注南海神靈如何以國家正祀和地方民間信仰的雙重角色,分別與國家政權的統治者和廣東社會的人民,同時產生互動與聯結。藉由有清一代,帝國前期的廣東治理推行與帝國後期的廣東政治動盪,輔以梳理嘉慶二十五年(1820)因事遣祭南海神靈祭儀的改制發展,從中檢視清代政權如何透過信仰文化,來因應政治或社會的種種變局並從而反觀國家正祀的盛衰興滅。當中國帝制統治走向盡頭,在國家祀典信仰隨之崩解的過程中,做為廣東地方文化載體的南海神靈,又如何透過吸納地方傳統,漸次與粵地共生契合,遂使南海神信仰的延綿至今。南海神信仰無疑是觀察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兩造互動的理想切入點: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既可能依存共生,亦可能各自在特定領域發揮作用,與時因應具化。


    In the years after the imperial consolidation by the Qin and Han, sacrifices to the gods of mountains, seas, and rivers were included in state ceremonies. The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was among those worshiped by emperors. The official worship of the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symbolized the emperor’s ruling power throughout the territory while simultaneously demonstrating the need to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In 594 CE, Emperor Wen of the Sui Dynasty issued an edict requi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temples to worship the Gods of the Eastern, Wester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as. Of the four, only the Southern Sea exists as an identifiable geographical reality. Because the Southern Sea God temples were constructed primarily in present-day Guangzhou, belief in and worship of the God of the Southern Sea prosper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as both official cult and popular belief, interact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tate ruler and Guangdong locals during the late Qing.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overnance in Guangdong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chaos in Guangdong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n 1820, the worship ceremony which appointed officials by sacrificing to the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was alter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Qing-era religious culture transformations and deals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official cult in Qing Dynasty. The study also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worship of the God of the Southern Seas combined with and helped propagate local traditions, continuing until the present da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official cult and popular belief, arguing that the official cult and popular belief co-existed with the tacit approval of the Qing government.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四海祭祀與南海神信仰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檢討 9 (一) 嶽鎮海瀆祭祀相關研究 9 (二) 祠神信仰暨「國家政權與地方社會」、「祠廟活動」相關研究 12 (三) 南海神信仰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展望 19 第一章 清代南海神祭祀制度 24 第一節 京城內的南海神祭祀 24 第二節 廣東國家正祠的南海神祭祀 37 第三節 因事遣祭南海神 51 第二章 皇與民—清帝國統治下的廣東 64 第一節 觀瞻盛世,咸使聞知─帝國前期的治理推行 65 第二節 天高皇帝遠─帝國後期的政治動盪 78 第三章 廣東民間的南海神信仰文化 93 第一節 民間賽會南海神誕(波羅誕) 94 第二節 南海神廟與粵地文化 103 結論 116 參考書目 120 圖目錄 圖一 地壇總圖 25 圖二 方澤壇祭祀位次圖 26 圖三 天神地祇壇總圖 30 圖四 地祇壇告祭圖—祭祀位次與陳設 31 圖五 (道光)番禺縣境圖 39 圖六 波羅全圖 41 圖七 (乾隆)番禺縣境圖 43 圖八 八景圖—扶胥浴日 105 圖九 八景全圖—波羅沐日 106 圖十 銅鼓驅疫圖 108 表目錄 表一 (康熙朝)方澤壇祭祀列位神牌 27 表二 (康熙朝)地祇壇祭祀列位神牌 32 表三 清代中央凡遇大事遣官告祭南海神廟表 55

    一、史料文獻

    【經】
    〔漢〕鄭 玄註;〔唐〕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晉〕郭 璞注,《山海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正史/實錄/上諭/起居注】
    〔唐〕 魏 徵等撰,《隋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李景隆等修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7-302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纂,《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勒德洪等奉敕修纂,《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勒德洪等奉敕修纂,《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允祿等奉敕編;〔清〕弘晝等續編,《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4-4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元年上諭檔》,收入《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1冊。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二十五年上諭檔》,收入《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25冊。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帝起居注》,第22冊。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政書/會典/則例/會典圖】
    〔唐〕杜 佑撰,《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6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朝)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清〕允 祿等監修,《(雍正朝)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5。
    〔清〕允 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允 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 璜等奉敕撰,《欽定皇朝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 璜等奉敕撰,《欽定皇朝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4-6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托 津等奉敕纂,《(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4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清〕托 津等奉敕纂,《(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67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清〕托 津等奉敕纂,《(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圖》,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1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93。
    〔清〕特登額,《(道光朝)欽定禮部則例》,收入《清代各部院則例》,第15冊。香港:蝠池書院,2004。
    〔清〕文慶、〔清〕賈楨、〔清〕寶鋆等纂輯,《(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崑 岡等撰,《清會典》,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清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影印。
    〔清〕崑 岡等撰,《清會典事例》,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清會典事例》,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影印。
    〔清〕崑 岡等撰,《清會典圖》,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清會典圖》,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據光緒二十五年石印本影印。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1。

    【地方志】
    〔明〕戴璟、〔明〕張岳纂修,《(嘉靖)廣東通志初稿》,收入北京圖書館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8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郭棐纂修,《(萬曆)廣東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97-19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
    〔清〕金光祖纂修,《(康熙)廣東通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省志輯》,第1-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清〕王永瑞纂,《(康熙)新修廣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出版編輯組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9-4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清〕郭爾戺、〔清〕胡雲客纂修,《(康熙)南海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清〕郝玉麟等監修;〔清〕魯曾煜等編纂,《(雍正)廣東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62-5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任 果修;〔清〕檀 萃纂,《(乾隆)番禺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第168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阮 元修;〔清〕陳昌齊等纂,《(道光)廣東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669-6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1934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原書版。
    〔清〕潘尚楫修;〔清〕鄧士憲纂,《(道光)南海縣志》。清道光十五年(1835)修;同治八年(1869)重刊本。
    〔清〕李福泰修;〔清〕史 澄、〔清〕何若瑶等纂,《(同治)番禺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第6冊。上海:上海書店,2003。據清同治十年刻本影印。
    〔清〕鄭夢玉等修;〔清〕梁紹獻等纂,《(同治)南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5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瑞 麟、〔清〕戴肇辰等修;〔清〕史 澄等纂,《(光緒)廣東省廣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清光緒五年刊本影印。
    〔清〕梁鼎芬等修;〔清〕丁仁長等纂,《(宣統)廣東省番禺縣續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4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民國廿年刊本影印。
    〔清〕桂 坫等纂;〔清〕張鳳鳴等修,《(宣統)南海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第30冊。上海:上海書店,2003。
    鄒 魯修;溫廷敬等纂,《(民國)廣東通志未成稿不分卷》,收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筆記/文集】
    〔唐〕韓 愈;〔唐〕李漢編;〔宋〕廖瑩中集註,《東雅堂昌黎集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王 讜,《唐語林》,收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三編(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宋〕李 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蘇 軾撰;〔清〕查慎行補註,《蘇詩補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收入李保民、金圓校點,《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明〕屈士煌,《屈泰士遺詩》。香港:何氏至樂樓,1978。
    〔明〕陳獻章撰;〔明〕湛若水校定,《陳白沙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黎遂球,《蓮鬚閣集》,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清〕沈大成,《學福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吳之振編,《宋詩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1-14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阮 元,《學海堂集》,收入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學海堂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清〕何紹基,《東洲草唐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28-15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調元,《粵東筆記》,收入《中國風土志叢刊》,第56冊。揚州:廣陵書社,2003。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香港:中華書局,1974。
    〔清〕翁方綱,《粵東金石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徐 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梁廷枏,《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崔 弼,《波羅外紀》。清嘉慶甲子(1804)二月鎸。現藏於廣州圖書館,全四冊影印本。
    〔清〕張九鉞,《紫峴山人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43-14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張維屏輯,《國朝詩人徵略二編》,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30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清〕譚 瑩,《樂志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吟香閣編,《羊城竹枝詞》。清光緒丁丑(1877)秋鎸。
    丘晨波,《丘逢甲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
    吳友如等繪,《點石齋畫報》,收入張奇明主編,《點石齋畫報(大可堂版)》,第8冊。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
    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20冊。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報紙】
    〈銅鼓逐疫〉,《叻報》(新加坡),1888年7月19日。
    〈天雨花 哭哭笑笑〉,《天趣報》(廣州),1911年3月3日。
    〈重修南海神廟前後:波羅蜜樹見證千年古剎的變遷〉,《羊城晚報》(廣州),2010年4月11日

    【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方志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中國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

    二、近人論著

    【專書】
    王元林,《國家祭祀海上絲路遺跡—廣州南海神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譜》。澳門:于今書屋,1970。
    周錫䪖,《陳恭尹與嶺南詩風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4。
    南海神廟民間故事編輯委員會編,《南海神廟民間故事》。廣州:廣州出版社,2007。
    南海神廟碑刻拓片集編輯委員會編,《南海神廟碑刻拓片集》。廣州:廣州出版社,2007。
    科大衛著;卜永堅譯,《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和宗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郭廷以主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秦寶琦、孟超,《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北京:中華書局,1965。
    曾一民,《隋唐廣州南海神廟之探索》。臺中:東魯書室,1991。
    曾應楓、黃應豐編著,《千年海祭—廣州波羅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2。
    龍慶忠等著,《南海神廟》。廣州:廣州文化局,1985。
    簡桂滿、張超佐,《波羅廟傳說》。廣州:廣州市黃埔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Susan Naquin,Peking: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周錫䪖,《陳恭尹與嶺南詩風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4。

    【論文】
    卜永堅,〈香港早期文書—英國國家檔案館藏F.O.233/185號檔案釋文(上)〉,《田野與文獻》第63期,2011:04(2011),頁1-41。
    王元林,〈宋元時期南海神、天妃封號與崇拜研究〉,《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係史研究—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2005年,頁108-116。
    王元林,〈宋南海神廟〈六侯之記〉碑考〉,《暨南史學》,2005:00(2005),頁142-152。
    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與鄭和下西洋〉,《暨南學報》,2005:06(2005),頁128-141。
    王元林,〈宋南海神東、西廟與廣州海上絲路〉,《海交史研究》,2006:01(2006),頁24-41。
    王元林,〈明清國家禮制中的四海祭祀〉,《探索與爭鳴》,2011:04(2011),頁73-77。
    王元林、李華林,〈東海神的崇拜與祭祀〉,《煙臺大學學報》,2008:04(2008),頁91-95。
    伍文義,〈南海神廟銅鼓詩與銅鼓文化考〉,《學術研究》,2005:11(2005),頁118-121。
    朱 溢,〈漢唐間官方山嶽祭祀的變遷—以祭祀場所的考察為中心〉,《東吳歷史學報》第15期,2006,臺北,頁69-89。
    朱 溢,〈論唐代的山川封爵現象—兼論唐代的官方山川崇拜〉,《新史學》第18卷第4期,2007,臺北,頁71-124。
    巫仁恕,〈明清江南東嶽神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以蘇州民變為討論中心〉,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頁132-180。
    茅海建,〈關於廣州反入城鬥爭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92:06(1992),頁43-70。
    柳超球,〈海洋信仰與海洋開發—從《廣東新語》說起〉,《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8:02(1998),頁46-50。
    康 豹,〈中國帝制晚期以降寺廟儀式在地方社會的功能〉,收入林富士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頁375-412。
    張近慧,〈南海神廟波羅雞裝飾圖像與嶺南民間宗教文化〉,《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9(2010),頁63-64。
    陳典松,〈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史跡—廣州南海神廟〉,《文史知識》,1997:07(1997),頁117-119。
    陳典松,〈廣州南海神廟始建年代考〉,《廣東史志》,2001:01(2001),頁39-40。
    陳典松,〈南海神廟四大文化主題探析〉,《嶺南文史》,2001:04(2001),頁13-16。
    陳熙遠,〈在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交疊的邊緣──以明代南京一座祠祀的禁毀為例證〉,收入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頁87-143。
    閆曉青,〈南海神廟—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跡〉,《南方文物》,2005:03(2005),頁95-99。
    程建軍,〈古建築的“活化石”—南海神廟頭門、儀門復廊的文物價值及修建研究〉,《古建園林技術》,1993:01(1993),頁52-57。
    黃永豪、潘淑華,〈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簡介〉,《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1997:06(1997),頁1-15。
    黃淼章、鄺桂榮,〈古代帝王對南海神的封號〉,《嶺南文史》,2001:02(2001),頁53-56。
    傅 軼、黃少輝,〈南海海神信仰文化研究—以南海神和媽祖為例〉,《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11(2009),頁84-87。
    萬輔彬、蔣廷瑜,〈銅鼓的傳播與發展及其反應的文化多樣性〉,收入徐光臺、郝俠遂、張嘉鳳、周維強編,《第七屆科學使研討會彙刊》。臺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科學史委員會,2007,頁293-311。
    葉瀾濤,〈試論海洋信仰的功能性特徵〉,《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05(2007),頁26-29。
    雷 聞,〈論隋唐國家祭祀的神祠色彩〉,《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臺北,頁111-138。
    雷 聞,〈唐宋時期地方祠祀政策的變化—兼論“祀典”與“淫祠”概念的落實〉,《唐研究》第11卷,2005,北京,頁269-29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