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莉萍 Lee, Li-Pyng |
---|---|
論文名稱: |
方位詞「前後」的語法化研究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locative “ Qian- Hou” |
指導教授: | 鄭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方位詞 、語法化 、隱喻 、泛化 |
外文關鍵詞: | locative, grammaticalization, metaphor, generaliz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代漢語方位詞「前後」是由單音節方位詞「前」、「後」所組成,本論文主要探討現代漢語方位詞「前後」的語法化。共時層面中,可以發現方位詞「前後」的多義現象,並因句法位置不同,方位詞「前後」的語義亦發生不對稱的現象,當「前後」前置如「前後」+Y時,出現的語義較為多樣:空間域部分包含1.方位前與後(前後反射板)、2.空間範圍(前後有兩千公尺長)、3.到處(前後打量)等三種語義,時間域部分包含1.時間前與後(時間前後不同)、2.時間範圍(前後三天)兩種語義,性質域部分包含1.順序(前後次序)、2.抽象的方位與範圍(前後融注一氣)、3.依序相繼發生之人事物(前後三代主管)三種語義,共計八項,當後置如X+「前後」時,語義只剩下四項,空間域的1.方位前與後(工作站前後)、2.方位前或後(主語前後),時間域的時間概數(三天前後),性質域的順序義(整形前後)。
方位詞「前後」在現代漢語中的句法分布具有不平均的現象,其使用在指稱時間的用法佔了全語料庫的57%,而最基本的空間用法卻只佔了16%。
方位詞「前後」的語法化符合了Hopper & Traugott(1993)之降類原則與並存原則:方位詞「前後」的次類除了方位名詞之外,還出現了方向詞、非謂形容詞與意義更虛的後置詞,而在共時層面下,「前後」與「先後」的語義特質及語法功能也有重疊並存的現象。
在歷時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方位詞「前後」的語義發展順序符合Heine et al.(1991a)的理論,列如下表。
本文探索「前後」在歷時上的語義發展,對應Heine et al.(1991a),發現影響方位詞「前後」語法化的機制最主要是「隱喻」(metaphor),藉由隱喻的機制方位詞「前後」由空間認知域向時間域、性質域演變;在空間認知域中也因此產生語義擴大、抽象化的泛化現象。
本文同時對照單音節方位詞「前」、「後」的語法化,雙音節方位詞「前後」的虛化程度不如單音節方位詞高。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locative “ Qian- Hou”
Abstract:locative, grammaticalization, metaphor, generalization.
丁聲樹等 1961 《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方緒軍 2000 《現代漢語實詞》。成都:巴蜀書社。
方經民 1999 〈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世界漢語教學》Vol.4。
方經民 2002 〈論漢語空間區域範疇的性質和類型〉,《世界漢語教學》Vol.3。
方經民 2004 〈現代漢語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語法化〉,《世界漢語教學》Vol.2。
牛順心 2004 〈對舉的方位複合詞〉,《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Vol.24(1):108-112。
王珏 2001 《現代漢語名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莉 2008 《漢語方位詞「前、後、裡、外」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石毓智 1995 〈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中國語文》Vol.1。
石毓智、李訥 2001 《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詞類概說〉,收錄於《朱德熙選輯》,155-158。吉林: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 1965 〈方位詞使用情況的初步考察〉,收錄於《呂叔湘全集第二集》,280-289。
呂叔湘 1979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編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家煊 1994 〈「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Vol.4。
沈家煊 1998 〈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當代語言學》Vol.3。
吳福祥 2007 〈漢語方所詞語「後」的語義演變〉,《中國語文》Vol.6:494-506 。
李臻儀 2004 〈「頭」字的語意延伸與語法化:歷時研究〉,第五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鵬舉、鄭敏 2008 〈現代漢語方位詞的定義、類型和範圍〉,《現代語文:下旬》. 10-11。
張誼生 2000a 《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張誼生 2000b 《現代漢語副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
曹逢甫、蔡立中、劉秀瑩 2001 《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臺北: 文鶴出版公司 。
趙元任 1968 《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芳玉 2006 《從複合化與語法化觀點看臺閩語及華語情態詞「X定」》,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 1995 〈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吳福祥編《漢語語法化研究》,101-119。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2001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 2002 〈賦元實詞與語法化〉,吳福祥編《漢語語法化研究》,292-322。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 2003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儲澤祥 1998 《現代漢語方所系統研究》。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魏郁真 2006 《子的語法化與詞彙化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Dwight Bolinger. 1993. Aspects of Language. 方立、李谷城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Givón, Talmy. 1971. 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7:394-415.
Hiene et al. 1991a.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pp. 149-187. Amsterdam: J.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Hiene et al. 1991b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illet, A. 1912. L’é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es. Scientia 12.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