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 擎 Yang, Chin |
---|---|
論文名稱: |
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政策工具之研究 A study of Policy Instruments Adopt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Market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謝卓君
Hsieh, Chuo-Chun |
口試委員: |
李安明
Li, An-Min 江淑真 Chiang, Shu-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高等教育 、學用落差 、政策工具 |
外文關鍵詞: | higher education,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market, policy instru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2008年至2018年為研究的時間範圍,以政策工具為研究的焦點,分析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政策。研究方法使用內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分析行政院公報、聯合報系、中國時報系和自由時報中關於中央行政機關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之政策,以了解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為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所使用之政策工具、工具特性以及政策工具隨時間與政策制定機關的變化,期望供未來中央行政機關規劃後續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結論為:(一)中央行政機關為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所使用之政策工具主類型以資訊型工具為最多;政策工具次類型以直接管制、考核、設置特別運作機構或任務小組以及補貼為最多;(二)中央行政機關為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所使用之政策工具隱含強制性,以及財政型工具的使用顯明度較高;(三) 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政策工具之選擇具有慣性現象,並會受政策標的團體、社會技術變遷與社會制度等因素影響。
最後依據前述研究結論,分別提出對中央行政機關選擇政策工具之建議以及對後續研究者研究政策工具之建議。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he time frame is from 2008 to 2018.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u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Executive Yuan Gazette, United Daily News, China Times, and Liberty Times recorded the policies about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marke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the policy instruments adopt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market in Taiwan from 2008 to 2018.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cy instrument an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times and policy-making ministries. Hope that this study can be a reference for central government to plan follow-up related policie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policy instruments adopt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job market” are threefolds. First, the most main types of policy instruments were information-based instruments, and the most second types of policy instruments were direct government regulation, censorship, establishing ad hoc task forces, and subsidies. Seco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licy instrument was mandatory, and financial instruments were getting the most concern in public. Third, the use of policy instruments was inertial, and it was affected by the policy target groups, changes of technology and social systems.
Finally, based on the main conclusions, researcher make some suggestions for central government to adopt policy instrument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to study policy instruments.
壹、 中文文獻
1111人力銀行(2013年4月11日)。職場靠實力文憑不給力?!高學歷就業現況調查。取自https://www.1111.com.tw/news/surveyns/53996/
1111人力銀行(2017年1月12日)。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取自https://www.jobforum.tw/discussTopic.asp?cat=University&id=111171
ETtoday新聞雲(2012年08月22日)。實施大專畢業生實習方案後 青年起薪回不去卡22K。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0822/90931.htm
大學法(2019年1月26日)。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2010年8月3日)。推廣教育產業學程試辦計畫培育六大新興產業所需人才。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取自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html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20年2月27日)。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年。取自https://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viewplus.asp?ma=ER0102A1A&ti=%A6U%AF%C5%B1%D0%A8%7C%BE%C7%C4%D6%A4H%A4f%A6b%BE%C7%B2v-%A6~&path=../PXfile/Education/&lang=9&strList=L
方惠閔(2019)。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推動及實踐:政策工具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正慧、林小蓉(2018)。大眾傳播科系大學生之職能學用落差:以「品質機能展開法」(QFD)分析課程結構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8(1),103-129。
王如哲、劉秀曦、楊正誠、李家宗(2020)。高等教育在危機之中:臺灣重要高教政策推動之現況、問題與對策分析。教育研究月刊,314,84-100。
王順民(2009年4月27日)。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劃的政策評估。取自https://www.npf.org.tw/3/5794
王聖閔(2015)。投資人力資本,消弭學用落差。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8(4),52-58。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行政院(2009年11月26日)。行政院會通過「愛台12建設總體計畫」,投資總經費近4兆元。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d14c9607-6e76-4c90-8f0b-4f3f427266a7
行政院(2009年3月6日)。行政院第3131次院會通過「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c7b0c2fe-1aa6-4c4e-80bb-62974eb3ac37
行政院(2012年7月4日)。縮短學訓考用落差方案。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9CB39E0F5292E9C1&sms=DB5CA7E8ABA7E5DC&s=313ADD1572778FB9
行政院(2017年9月19日)。107年度施政方針。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C208DA85C814C47?page=2&PS=15&
行政院主計總處(無日期)。就業、失業統計。取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37135&ctNode=517&mp=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年5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取自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5dd3c7e5-e791-47ae-a376-26130a9660e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無日期)。總諮議報告書。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92,c1315-1.php?Lang=zh-tw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7年3月20日)。政院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帶動整體經濟成長潛能。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1a53f86c-392f-478e-a63f-a8ecad5ffadd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年8月17日)。新農民培育計畫。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4018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年8月10日)。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民國94至97年)。取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NjM4NS8yMzEyOS8wMDAwNDU0XzcucGRm&n=bWFucG93ZXIgcmVwb3J0IDk0Xzk3LnBkZg%3D%3D&icon=..pdf
余致力等人(2001)。政策分析。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佩諭(2018)。高學歷就業現況調查。取自https://www.1111.com.tw/news/surveyns/116682/
吳定(2003)。公共政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念霖(2010)。台灣5歲幼兒教育政策議題之研究:政策工具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16)。多管齊下縮短學用落差。師友月刊,585,0-4。doi:10.6437/em.201603_(585).0001
吳清基(2018)。迎接未來教育4。0的挑戰與因應。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邁向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iii)。台北市:學富文化。
呂虹霖(2019)。臺灣高等教育「學用落差」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呂雪彗(2012年11月29日)。技職教育再造,解決產學落差教育部大手筆砸200億。工商時報。取自臺灣新聞智慧網。
宋月華(2015)。客語能力認證獎勵之政策工具研究:以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宋俊霖(2017)。交通寧靜化運用於臺北市微笑單車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佩璇。(2018年9月19日)。上班族學用落差調查。取自https://www.1111.com.tw/news/surveyns/115881/
李宗祐(2012年12月28日)。產學聯盟、產業轉型一起拚 激勵信心 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朱敬一:扭轉基本面讓年輕人逆轉勝。中國時報。取自臺灣新聞智慧網。
李宜儒、林巧雁(2013年3月13日)。郭董批博士賣雞排「應課教育浪費稅」。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30313/34883602/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Flick,U.)。臺北市:五南圖書。
周仁尹(2008)。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政策工具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思宇(2016年3月26日)。解決技職教育學用落差蔡英文提3方向。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326004155-260407?chdtv
周祝瑛(2009年4月2日)。《觀念平台》正視SSCI對大學的嚴重影響。中國時報。取自臺灣新聞智慧網。
周祝瑛(2009年1月)。大學評鑑與大學自主。「大學評鑑與通識教育品質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市義守大學。
林日清、石倉安(2018)。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執行情形之審計。政府審計季刊,38(2),21-34。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志成(2012)。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4),22-24。doi:10.6791/ter.201202.0022
林佳賢(2019年8月)。學用落差上榜!候選人必知:一張表看臺灣民眾最在意的議題TOP10。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6374
林雨蓁(2020)。臺中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政策推動之研究:政策工具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俊彥、陳幼珍(2017)。縮小「學用落差」是產官學共用的責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45-48。
林靖文(2014)。從入學到就業:高等技職教育學用落差之研究-以科大烘焙管理職群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侯政宏、李惠玲(2014)。從教師與學生實務增能層面探討縮短學用落差政策。發展與前瞻學報,4,45-69。doi:10.6737/jdp.201406_(4).03
洪正吉(2010年7月6日)。9月起開辦3萬人受惠補助大專畢業生實習每月1萬。中國時報。取自臺灣新聞智慧網。
流行音樂人才培訓補助要點(2018年3月31日)。
胡清暉(2014年5月25日)。台大調查:適合大學生專業工作僅4成學用落差大。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25000304-260114?chdtv
胡清暉、劉力仁、陳宣瑜(2008年8月9日)。家長聯盟控訴七分上大學政府虧欠考生。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233612
孫本初(2010)。公共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翁康容、張峰彬(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學校到職場的轉銜:學用之間的反思。社會科學論叢,5(1),1-37。
翁興利等人(1998)。公共政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馬榕曼(2014)。性別主流化在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的推動與實踐:政策工具觀點(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榕曼(2014)。性別主流化在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的推動與實踐:政策工具觀點(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無日期)。教育部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取自https://www.edunsbp.moe.gov.tw/intro.html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19年5月22日)。學生受教權益查核計畫簡介。取自https://www.heeact.edu.tw/1151/1196/1362/1198/1380/33540/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a)。「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檢討總說明。取自http://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1JlbEZpbGUvNTU2Ni80MzQ0LzAwMDE1NjhfMS5wZGY%3D&n=44CM5oyR5oiwMjAwOO%2B8muWci%2BWutueZvOWxlemHjem7nuioiOeVq%2BOAjeaqouiojue4veiqquaYji5wZGY%3D&icon=..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b)。協調推動產業創新計畫。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9D024A4424DC36B9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c)。經濟小辭典: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01B17A05A9374683&sms=32ADE0CD4006BBE5&s=C3B05892C0942B67
崔慈悌(2013年8月17日)。催生6產學合作中心培育人才。工商時報。取自臺灣新聞智慧網。
張一蕃(2014)。以「職能導向學位課程認證」協助科技校院發展特色。評鑑雙月刊,50,47-49。
張書瑋(2015)。臺灣再生能源政策之比較:以政策工具作為分析途徑(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張傑(2013年6月28日)。產學拚創研經濟大步走。經濟日報。取自聯合知識庫。
教育部(2011年10月3日)。立法院第7屆第8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教育部施政重點與業務概況報告。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DD4EE6573B631E98&sms=C19D0356F9FDE0CC
教育部(2013年12月4日)。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4176,c249-1.php
教育部(2014年12月)。國語辭典簡編本。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o=djbdic&searchid=Z00000028520
教育部(2014年12月)。第2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取自http://www.wvs.hc.edu.tw/world/file/aa1031211.pdf
教育部(2016b)。技職教育再造計畫-實務課程發展及師生實務增能計畫申請說明會。取自http://rnd.nkut.edu.tw/files/archive/1637_497ebcb7.pdf
教育部(2016年5月31日)(2016a)。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九屆第一會期:教育部施政理念與政策報告。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DD4EE6573B631E98&sms=C19D0356F9FDE0CC
教育部(2017年7月10日)。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版)。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ms=DD4E27A7858227FF&s=48B633D53D143A26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無日期)。關於計畫。取自http://usr.moe.gov.tw/about-2.php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4年10月3日)。為維護專科以上學校教學品質,確保學生受教權益教育部訂定相關規範。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300/News_Content.aspx?n=5D06F8190A65710E&sms=0DB78B5F69DB38E4&s=18676F072049CB41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4年5月30日)。教育部縮短學用落差具體作法之說明。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300/News_Content.aspx?n=5D06F8190A65710E&sms=0DB78B5F69DB38E4&s=21AE3366058B5307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5年12月16日)。產學典範實力扎根16所典範科技大學培育優秀產業人才。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DC40C95E765CBBB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5年12月3日)。提升技專校院教師實務經驗強化教師教學及研發品質訂定技專校院教師進行產業研習或研究實施辦法。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300/News_Content.aspx?n=5D06F8190A65710E&sms=0DB78B5F69DB38E4&s=B1243AC5A129608E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16年12月1日)。在地連結區域合作.社會創新-啟動「大學在地實踐聯盟」。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07084151BAB58C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3年10月30日)。教育部公布高等教育制度鬆綁行動方案,共提出46項鬆綁措施,該措施分為人事、經費、經營、人才、教學5大面向。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90774906111B0527&sms=F0EAFEB716DE7FFA&s=D83C56F909C222DC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年9月1日)。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提升博士就業競爭力。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200/News_Content.aspx?n=90774906111B0527&sms=F0EAFEB716DE7FFA&s=1F6A0BC4CFFFF5FE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5年9月16日)。104年度大學校院推展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申請說明。取自https://www.nqu.edu.tw/upload/rd/attachment/5c86db2bf78772bd26ced12ef0cd8f7a.pdf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無日期)。產學合作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簡介。取自https://www.iaci.nkfust.edu.tw/Industry/CP.aspx?s=343&n=358
教育部統計處(2016年1月)。教育程度標準分類第5次修正版。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
教育部統計處(2018年5月3日)。106學年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aspx?n=DEBBA96529BE4D55&sms=8EDDA02301435720
教育部統計處(2020年4月1日)。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002F646AFF7F5492&s=1EA96E4785E6838F
教育部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2019年2月21日)。
教育部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補助要點(2017年10月27日)。
許旭昇(2016年3月)。少子化浪潮,老師轉進企業行不行?。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346
郭琬婷(2017)。比較製造業與服務業青年勞工工作職能中學用落差之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永芳、周祝瑛、洪士灝(2014)。臺灣高等教育與人才培育─學界業界與政府應負的責任期末報告。取自http://www.cppl.ntu.edu.tw/research/2014research/2014final/10307final.pdf
陳如嬌、楊惠琪(2012年12月6日)。2成9新鮮人起薪不到2萬。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21206/34688562/
陳育琪(2017)。大學視光系畢業生專業能力學用落差之研究(碩士論文)。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新竹市。
陳彥戎(2019)。從政策工具分析「少子化社會」托育政策:以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陳胤錚(2018)。我國電影製片產業財務政策工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智華(2015年12月7日)。技專教師要去業界實習6年1次。聯合報。取自聯合知識庫。
陳湘湘(2019)。文創產業人才需求整合性實作課程之建構-以國立勤益科大青春音樂季活動為例。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8(1),61-75。doi:10。6270/jibm。201901_8(1)。0007
陳雅文(1995年12月)。內容分析法。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5%A7%E5%AE%B9%E5%88%86%E6%9E%90%E6%B3%95
陳碧珠(2012年12月21日)。產學大聯盟3龍頭廠遞件。經濟日報。取自聯合知識庫。
陳增娟、盧延根(2017)。大專校院學用落差之問題與策略。商業職業教育,140,20- 26。
陳麗珠(2014)。美國《邁向巔峰》政策及其啟示-政策工具的觀點。市北教育學刊,47,75-100。
勞動部(2018年10月)。統計結果表。取自https://statdb.mol.gov.tw/html/svy07/i0000080711120.htm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無日期)。認識雙軌。取自https://www.dual.nat.gov.tw/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無日期)。認識雙軌。取自https://www.dual.nat.gov.tw/
勞動部新聞聯絡室(2008年6月24日)。有關「高學歷高失業率」及「實質薪資負成長」報導之說明。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13513/
彭崇人(2003年6月29日)。高教盲目擴張低就處處可見。聯合報。取自聯合知識庫。
曾小軍、 蘇美權(2016)。自費生出國留學仲介監管的政策工具選擇:基於政策文本的內容分析。教育行政論壇,8(1),133-145。
曾友貞(2018)。教師專業能力與中等師培課程學用落差情形之覺知-實習生及現職教師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曾淑明(2016)。學用落差實務之研究-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鈕方頤(2014)。高等教育學用合一人才培育模式之國際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48,042-057。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2019年10月5日)。邁向公義與卓越-臺灣教育發展的危機與對策。取自http://hkh-edu.com/2019seminar/news.html
黃松煇(2014)。技專校院人才培育學用落差改善之研究-以NB代工產業觀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國彥(2000年12月)。內容分析法。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5%A7%E5%AE%B9%E5%88%86%E6%9E%90%E6%B3%95
黃婉玲(2004)。臺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朝琴(2019年11月6日)。學用落差 過半學生自認選錯系。青年日報。取自https://www.ydn.com.tw/News/359277
黃雅琴(2013)。探討校外實習縮短學用落差的可能性-以技職院校生於觀光旅館業實習為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維賢(2017)。跨領域整合消弭學用落差。師友月刊,601,19-24。doi:10.6437/em.201707_(601).0004
新南向政策專網(無日期)。新南向政策工作計畫。取自https://newsouthboundpolicy.trade.gov.tw/
楊宗斌(2018年7月)。科系志願選填與職場學用落差調查。yes123求職網。取自https://www.yes123.com.tw/admin/white_paper/article.asp?id=20180720112643
楊怡姿(2017)。從學用落差現象談高等教育的價值與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32-34。
楊昇儒(2005年12月13日)。國外設分校未明文限制。聯合晚報。取自聯合知識庫。
楊朝祥(2013年3月27日)。學歷通膨、學位貶值。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12097
經濟日報(2012年3月3日)。畢業即就業、上班即上手校外實習課程鋪出就業坦途。經濟日報。取自聯合知識庫。
經濟部工業局(2007年6月25日)。啟動產業人力扎根計畫申請說明會。取自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357730/
電影人才培訓輔導要點(2016年11月25日)。
劉秀曦(2013)。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探析:大學評鑑結果與政府經費分配之連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3),31-58。
劉祖華、劉豐瑞(2014)。學歷通膨與學用落差,科技大學應有的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56-59。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憲唐、韋伯韜 (2004)。人力低度運用衡量方法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委託研究計畫(編號:RES-93-01)。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蕭玗欣(2015年11月20日)。頂大5年500億分配不均?教育部:齊頭式發展不利高教。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1120/600254.htm
戴伯芬(2015)。學用落差的論述分析與敘事-《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之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5(2),53-78。
繆淑蓉(2013年11月18日)。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取自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7208.html
薛如真(2018年2月20日)。解決M型化還是雨露均霑?補助後段私校 高教深耕遭批「大鍋飯」。信傳媒。取自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8585
謝卓君(2004)。我國師資培育法之政策文本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1-28。
謝卓君(2017)。從政策工具選擇省思臺灣高等教育治理。教育研究集刊,63(3),41- 75。doi:10.3966/102887082017096303002
龎博育(2006)。國立大學法人化之反思。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7/index.htm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原作者: Bauer,M.W. & Gaskell,G.)。臺北市:五南圖書。
蘇宜成(2013)。制度錯了,學生自救有方。師友月刊,554,15-19。doi:10.6437/em.201308_(554).0005
貳、 英文文獻
Anderson, J. E. (1979).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melmans-Videc, M. L., Rist, R. C. & Vedung, E. (2011). Carrots, sticks and sermons: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heir evaluation.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Cedefop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2010). The skill matching challenge: Analysing skill mismat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De Bruijn, H. A., & Hufen, H. A. (1998).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policy instruments. In B. G. Peters (Ed.), Public policy instruments: Evaluating the tool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p. 11-32). UK : Edward Elgar.
Elmore, R. F. (1987). 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7(1), 174-186.
Hood, C. (2007). Intellectual obsolescence and intellectual makeovers: Reflections o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fter two decades. Governance, 20(1), 127-144.
Linder, S. H., & Peters, B. G. (1989). Instruments of government: Perceptions and context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9(1), 35-58.
McDonnell, L. M., & Elmore, R. F. (1987). Getting the job done: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olicy analysis, 9(2), 133-152.
Peters, B. G. (2002). The Politics of Tool choice. In L. M. Salamon (Ed.),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pp. 552-564).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šovec, T., & Vavřinová, T. (2014). Skills and educational mismatch in the Czech Republic: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applied on PIAAC. Statistika, 94(3), 58-79.
Rothwell, R., & Zegveld, W. (1981).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UK: Frances Pinter.
Salamon, L. M., & Lund, M. S. (1989). The Tools Approach: Basic Analytics. In L. M. Salamon(Eds.), Beyond Privatizatio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ction (pp. 23-49). Washington D. C.: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Schneider, A., & Ingram, H. (1990).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2(2), 510-529.
Weimer, D. L., & Vining, A. R. (2017).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New York : Taylor & Franci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