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惠婷 Hui-Ting Yang |
---|---|
論文名稱: |
從陪伴中體認「互為主體」:我與兩位家庭背景懸殊小男孩的故事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Inter-Subjectivity: Stories between Me and Two Little Boys from Diverse Family Backgrounds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Dr. Horn-Fay Cherng 陳致嘉 Dr. Jyh-Jia Ch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邊緣學生 、互為主體 、家庭經驗 、學校經驗 、課後輔導 |
外文關鍵詞: | marginalized student, inter-subjectivity or reciprocal subjectivity, family experience, school experience, after-school assista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每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擁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與經驗,無法假定每個人在教室的起點行為都一樣,因而教師在面對學生問題時,並不能只是看到學生在學校的個人行為,必須有能力看到學生背後的家庭經驗影響,繼而理解他們的處境,才能朝人師的目標邁進。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二位不同的社經地位、學校與教室中卻同樣屬於邊緣的孩子,他們的家庭經驗為何,以及如何將家庭經驗帶入教室中。在學校與家庭所構成的生活場域中,他們如何發展出一種適應與生存的方式。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與敘說探究,透過一對一的課後輔導與教室參與觀察,從兒童的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兩個面向,近距離觀察包括一位原住民與一位漢人兩位國小高年級男學生,其在家庭與學校兩面向的差異,瞭解家庭經驗與學校經驗之關係,進而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價值觀與體認互為主體性的真實意涵。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wo marginalized students from diverse family backgrounds adapt to the interwining environment of school and family life.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how the students' family experience affects their school experience. Drawing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and narrative inquiry, I closely observe the difference in school and family experience between a native Taiwanese boy and an aboriginal one in the upper level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eover, through tutoring and after-school assistance, not only do I find o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y experience, but also learn the essence of inter-subjectivity.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雅玲(1999)。圓一個另類教學的夢:我陪一個學習困難學生成長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瑞賢(2001)。聲音政治與課程知識社會學。教育社會學通訊,32,6-11。
王瑞賢(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高雄:麗文。
何茂田(2005)。哈伯瑪斯溝通行動之互為主體性論述及其教育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立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印: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
李昆翰(2003)。教師之學生分類架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汪昭瑛(2002)。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兆偉(1994)。存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121-167)。台北:師大書苑。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孫清山、黃毅志(1994)。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翁開誠(2003)。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翁開誠主編),16,19-21。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釗維、毛遠誠、耿一偉。玩具:歡樂與血汗。誠品好讀,2003年8月。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關係。台東師院學報,8,25-52。
張慶林、陳麗君(2001)。中學生主體性調查問卷全國常模的建立。心理科學,24(4),482-483。
許美華(2006)。你我的故事:國小六年級學生學校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建州、劉正 (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115-144。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85-106。
陳國泰(1994)。國小低學業成就生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單文經(1995)。教學的本義與引申義。載於李咏吟、單文經著,教學原理(1-17)。台北:遠流。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69-122)。台北:業強。
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劉仲冬(1996)。質與量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台北:巨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芬芳(2003)。現階段我國國民中學學生主體性發展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
鄭淵全(1996)。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蕭昭君(1996)。國小教室的主人與客人:花蓮鄉下學童經驗課程觀察研究。國立台東師院「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理論與實務的探究研討會」論文集。
謝小芩、范信賢(1999)。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126-143)。台北:揚智。
謝曜任(1997)。經常違規兒童之學校經驗研究—以五個國小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義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8。
簡銍宥(2003)。文化資本運作下的中輟生問題。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畢恆達(2000,6月)。從葉永誌的死檢視男性特質。婦女新知電子報,6。取自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206。
聯華電子(2005,10月)。聯華電子「播撒希望種子課輔班」於十月十一日正式啟動。聯華電子新聞稿。取自http://www.umc.com/Chinese/news/20051007-2.asp
西文部份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意識型態與課程,王麗雲譯(2002)>。台北:桂冠。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 2003)>。心理:台北。
Cochran, L. (1997). Career Counselimg: A Narrative Approach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黃素菲譯( 2006)>。台北:張老師文化。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解釋性互動論,張君玫譯( 2000)>。台北:弘智。
Freire, P. (197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 2003)>。台北︰巨流。
Jackson, P. W. (1990). Life in Classroo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ewis, O. (1959). Five Families: Me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貧窮文化,丘延亮譯( 2004)>。台北:巨流。
McLaren, P. (1998). 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校園生活,蕭昭君、陳巨擘譯( 2003)>。台北:巨流。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成為一個人,宋文里譯(1990)>。台北:桂冠。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