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玉旋 GUO, YU-HSUAN |
---|---|
論文名稱: |
社區學習的形成與維續─以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為例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ommunity Learning:an Example of Jiouzantou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學習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教育 、九讚頭 |
外文關鍵詞: | 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Jiouzantou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建會自1994年推展「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至今,已歷時十數載。期間雖歷經政黨輪替、政黨轉換後六次內閣的更迭及4位文建會主委的轉換,誠如陳其南所提及卻無礙於社區營造意識的提升與覺醒,「社區總體營造」已自概念化倡導轉變成為社區能量提升的實質執行力,持續進行默默深耕在地、點滴累積增能的「寧靜革命」,如同「學習革命」。
本研究的個案係新竹縣九讚頭文化協會,因集體領導群的夢想及對家鄉的熱愛,組織一群有熱情的在地人,以「教育」營造社區的共識,並傳承客家文化,運用九讚頭客家布偶劇團及水牛牯假期學校等兒童社區學習活動,帶領社區家長共同學習,整合社區有限的學習資源,透過社區學習為營造軟體的機制,完成十年造人的工程,孕育出社區無限希望的人力資產,有共識地正進行下一個社區硬體DIY的十年,欲漸進完成社區生活教室,完整建構「學習產業」,對內是學習生活圈,對外則是學習寄宿村,營造一座全國戶外教學的大鎮。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詮釋九讚頭客家布偶劇團及水牛牯假期學校等社區學習案例,歸納出九讚頭文化協會在社區學習的形成要素及其能維續的SWOT分析。最後,依據研究目的,提出結論和建議,作為未來我國社區組織建構以社區學習進行社區營造的參考。
From 1994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promotes the concept of“community empowerment” until now that already has lasted over ten years.In the period although we have experienced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the replacement of six cabine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ur Chairmen of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those didn’t affect the consciousness of promotion and awaken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has transformed the concept into the real execution for community energy promotion, and has continued silently deeply loving the country and gradually accumulating energy with “silence revolution”, just like
“learning revolution”.
This research was about Jiouzantou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Hsinchu County. Because of the dream and love for their hometown with the group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they organized a group of passionate native people to use “education” to empower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to
inherit the culture of Hakka. They also used children community learning activities such as Jiouzantou Hakka's rag doll theatrical troupe and the water buffalo vacation school to lead parents of the community study together. Then they integrated limited resources of study. They used the community learning to build the mechanism of software and to develop the infinite human resource for community, and that is the project of development for ten years. They have the mutual recognition to carry on the next ten years hardware engineering by themselves, and they want to
gradually complete the community life classroom and develop the “learning industry” that internally is the circle of study life and externally is the study lodges to build a big town with national outdoors teaching.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document interpreted the case of community learning such as Jiouzantou Hakka's rag doll theatrical troupe and the water buffalo vacation school,and concluded the formation factor and SWOT analysis of maintenance with
Jiouzantou Cultural Association in community learning. Finally, b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we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could carry on the refer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with community learning for ou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community learning、community empowerment、communityeducation、Jiouzantou
中文部分:
丁導民(2000)。學習型社區的理念與經營策略。學習型社區,45-66。台
北:師大書苑。
九讚頭文化協會義工群、沈維淇編(2000)。ㄔ亍九讚頭。新竹縣:九讚頭文
化協會。
于國華(2001)。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化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運
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化環境工作室編著(1999)。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 - 理念與實務。新竹
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文化環境工作室編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市: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會。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王政彥(2002)。終身學習社區合作網路的發展。台北:五南。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心理。
王淑宜(2003)。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淑美(1997)。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過程評估。中興大學公策所碩士論文。
元庚鮮(1999)。非營利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申學庸、陳其南(2000)。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
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西村幸夫(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王惠君(譯),台北:遠流。
行政院(2002)。挑戰二○○八國際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台
北:文建會。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作為師資培育模式之策略與反省。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745-H-134-001-F6。
成虹飛(1999)。報告寫作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
師院學報,12。
李丁讚等編著(1997)。「金山面」社區史。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李松根(2002a)。文學研究與社會改革-人文與社會研究的文明進程視野。
台北:問津堂出版社。
李松根(2002b)。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社會文明進程視野。台北:問津堂
出版社。
呂西忠(1998)。學習化社會的構建與教育改革。中國成人教育,98(6),
14-15。
希拉蕊‧柯林頓(1996)。同村協力:建造孩童的快樂家園。呂麗蓉(譯),
台北:遠流。
巫銘昌、粱恩嘉(2002)。理性思維的教學策略。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
(5),87-110。
社區教育學會(2000)。學習型社區,263-275。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忠(1998a)。如此客庄,如此社區。故鄉常新‧文化常青:八十六年度
全國文藝季精華錄,436。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吳明忠編(1998b)。九讚頭介人公仔。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吳明忠(2000)。放長線卻不釣大魚的九讚頭文化協會,輯於范文芳主編。新
竹文獻,第一期。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幸容(1996)。民間團體實施社區成人教育之模式探討-以橋仔頭文史協會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年有(2000)。草根經營‧在地時踐---新竹地區文史工作發展近況,輯於
范文芳主編。新竹文獻,第一期。
周天瑞(2002)。草莽的力量:從市井到內閣的二十個成功典範。台北:商
周。
周思萍(1996)。台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界入。
台灣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96)。建構終身教育體制,邁向學習社會。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
員會,教育理念與終身教育組會議記錄(二),16-20。
林美容(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
(1),台灣風物出版社。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臺原。
林振春(1996)。終身學習與社區教育。輯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
身學習與教育改革,181-23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a)。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b)。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9)。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策略。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建會。
林振春(2002)。學習型社區的願景與系統動力營造策略。社區教育的突破與
創新。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陽昇教育
基金會。
范文芳(1998)。頭前溪的故事。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夢鯨、蔡秀美(1996)。社區終身學習資源體系之規劃之ㄧ-以新港為例。
教育部1995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洪秀容(1989)。屏東縣三地鄉居民社區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敏麟編著(1983)。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洪嘉穗(2002)。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湖本生態村願景實踐
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
倫迪‧鶴斯特、張聖琳(1999)。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張聖琳
(譯)。台北:遠流。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教育部編印。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夏鑄九等譯(1998)。Manuel Castells原著。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
山。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玉蟾(2000)。九讚頭的故事-九讚頭文化協會簡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
第3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其南 (1994)。寺廟與社區重建。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建會。
陳其南(1996)。文化產業及社區總體營造考察報告書。台北:文建會。
陳其南(1998)。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
育學會主編,各國社區教育現況。台北:師大書苑。
陳其南(1999)。社區總體營造。光寶雙月刊。台北市:光寶文教基金會。
陳其南(2002)。社區營造與國家發展。第三屆全國文化會議實錄-新世紀的
文化願景。台北:文建會。
陳麗雲、黃錦賓(1996)。社區教育。載於甘炳光等編著「社區工作──理論
與實踐」。台北:五南。
黃世輝(1996)。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輯於翁徐得、宮
崎 清主編。人心之華 - 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台灣
省手工業研究所。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 - 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
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富順(1996)。終身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
會編,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1-32。
黃順星(2000)。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郭麗玲(1999)。學習型社區中社區媽媽終身學習的內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刊,28,47-70。
張菀珍(1998)。學習社會與學習型組織。學習社會,239-266。台北:中華
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張菀珍(2002)。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新竹縣北埔鄉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編著(2001)。我們璨麗的世界:新竹縣
社區資源調查。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新竹縣政府編印(1996)。內灣線的故事。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趙海燕(2004)。非營利組織推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87)。社會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彰化縣文化局(2006)。魅力社區‧四年有成:彰化縣社造蛻變深根之旅。彰
化:彰化縣文化局。
厲以賢(1998)。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
劉可強、夏鑄九(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載於廖雪芳編。常住台灣-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台北:漢聲雜誌。
劉正輝(2003)。戰後台灣歷史保存之研究-以社群參與為中心的探討。國立
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蕙苓(2000)。重建家園:社區再造的故事與省思。台北:企鵝。
賴國洲主編(1999)。閱讀社區:台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台北:中華文化
復興運動總會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
漢聲雜誌社編(1995)。長住台灣 - 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論法,第74期。
台北:漢聲雜誌社。
鄭晃二、陳亮全編著(1999)。社區動力遊戲:工作坊使社區活起來。台北:
遠流。
蔡秀美(1999)。學習型社區理念的探討。社會教育學刊,第28期,1-20。
蔡承家(2004)。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蔡培村(1996a)。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發
展考核委員會。
蔡培村(1996b)。從終身教育論析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策略。輯於中華民國成
人教育學會主編,終身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55-180。台北:師大書苑。
蕭亞譚(2000)。發現家鄉:新興民族認同中的社區運動。清華大學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謝慶達(1995)。戰後台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台灣大學土木所博士論
文。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
台北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
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英文部分:
Bell,Daniel(2000).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香港:
牛津大學出版社。
Bennent,Tony(1989).Culture:Theory and Policy. Culture
Policy 1(1).
Edwards,R. (1995).Behind the banner:Whither the learning
society? Adult Learning,6(6),187-189.
European Commision(2002)。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author.
Joll,James(1990). A. Gramsci. 葛蘭西,石智青校閱。台北:桂
冠。
Moore,A. B.,Brooks,R.,Hill,L.,and George,A.
(1999).Creat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of Community in
Taiwan. 1-3 June,1999. Chiai,Taiwan: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Longwoth, N.(1999). Learning communities for a learning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of Community in Taiwan. 1-3 June,1999. Chiai,
Taiwan: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Sardar,Ziauddin文字 and Loon,Borin Van漫畫(1998)。文化研
究。陳貽寶(譯)。台北:立緒文化。
Senge, Peter M.(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
進隆(譯)。台北:天下文化。
UNESCO(2000).The right to education:Towards eduation for
all through life. World Education Report 2000. Paris:
UNESO.
UNES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2003).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 UIE.
Watkins,K. E. and Marsick,V. J.(1993).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atic chang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Williamson,B(1998). Lifeworlds and learning:Essays in
the theory, philoslphy and practice of lifelong
learning. Leicester,England:NIACE.
網站部分:
九讚頭社區資訊網:http://www.jtt.org.tw/(2005.3.10)。
文建會網站-邱主委坤良簡介(新台風,2007年1月):
http://www.cca.gov.tw/。
台灣社區文化的新生命力─從十個優良社區看台灣社造的模式與困境。中
時部落格-犬馬的天空:http://blog.chinatimes.com/dustmic/
archive/2006/12/29/139830.html。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九讚頭生活夢工廠寄宿家庭計畫」之影像實錄:
http://hakka.nctu.edu.tw/database/hakka/project_2005/
reporthome.swf。
黃國禎(2001.11.13)。「張俊雄再度允諾「文化部」大禮,文化接力賽六
任主委為文建會慶20」。自由電子時報生活藝文藝術特區: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1/new/nov/13/life/
art-1.htm。
創造力入口網-九讚頭社區:http://reminiscent.creativity.edu.tw/
k/index.php?PHPSESSID=688305298c0b93ec393abb7bb1a9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