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儷蓉
論文名稱: 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楊儒賓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白玉蟾謫仙謫譴歸返內丹學精氣神陰陽心性論工夫論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在閱讀白玉蟾文獻作品的過程,發現其中有謫仙的思想散在各文類當中,也觀看到自述的天界生平,雖則這些生平的述說是揉雜在一起。南宗五祖白玉蟾作為一介道教徒,不失為道教徒修煉外丹、內丹的特色。從謫仙而來,謫仙與內丹的關係是什麼?因此,本論文要釐清的是在白玉蟾謫仙思想中,信仰著的自身生平敘述?在天上的經歷、原型的職務為何,亦即其出身。被貶至凡間的謫仙人,罪譴的原因為何?怎樣論證謫仙思想呢?這是論文上半部所要處理的問題。

    確立謫仙思想之後,在謫仙思想的架構之下,鄉愁成了一股不可抹滅的動力,藉由歸返聖境與俗境的時空轉換,和緩鄉愁。暫弭鄉愁不是白玉蟾永遠的追求,內丹學作為永久性回歸的一種方式,該具備怎麼樣的修養才能達至終點?內丹學的特色,包含著內丹語言的層層釐清,理論的建構與具有實踐的可能性。這些都讓我想處理內丹學的心性論與工夫論,亦即研究玉蟾在人世間修煉著的內丹,包含了3個部分,內丹術語的層次性與同一性、內丹的理論(我將之放入心性論),內丹的實踐法門(我將之放入工夫論),透過原典文獻的互相比較與解釋,更進一步探析這3部分的內涵。論文的下半部析論被貶至凡間的玉蟾,如何進行修煉,即內丹學的開展。

    並且在心性與工夫中發現聖與凡的辯證過程,內丹除了作為謫仙與回天的一種方式之外,十分強調心性的修養,也只有符合了歷經考驗之後的修煉,轉凡為聖,才有回天的可能。轉凡為聖,指的是身心結構的全然轉化,身體上有層層的遞進,每一階段都能體驗到不同於最初身體狀態,另一番的感受;心性上則是要符合「道」清虛自然、心念俱無的本然狀態,去除掉欲的陰,轉化成純陽之身,才能重返仙鄉。

    白玉蟾道教思想的特色,在於從謫仙信仰中可看出天上原型的謫譴經過,以及就其思鄉情懷所發展出的內丹修煉,此內丹修煉有著心性上的意義與追求,並且具有各種工夫實踐過程,包含詳實的諸多心法、三仙修煉法門、體內的煉丹等。經此逆與返,再次返回原所來處。這之中除了進行自身理論的深入剖析之外,在研究的探討過程中,亦使用Mircea Eliade的理論,以及中日學者的研究成果,配合整篇論文主軸的進行,以期開展出另一種角度的互相參照、對看與解釋,在一種比較視野之下,可以體會到內丹學的豐富內涵。

    最後,發現天界與凡間的異質化呈現,謫譴的原因多為失職,且在塵濁之世、在鄉愁中帶出聖與俗的反複逆返。覺察內丹的修煉是跟著謫仙而來,永恆的歸返須對應至心性與工夫的高度修養。而內丹學的複雜性與豐富性在於融合了宇宙意識至內丹家的生命中,事事相應,既是多也是一。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人研究回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6 第三節 白玉蟾生卒考辨9 第二章 謫仙思想的確立 第一節 前言14 第二節 道教的神仙與謫仙信仰16 第三節 著述中提及的天界時空觀21 (一) 雲顛之上的萬神殿24 (二) 天界的時間27 (三) 金玉的世界—天界之景物28 第四節 小結32 第三章 謫譴觀中的出身與鄉愁中的短暫歸返 第一節 謫譴觀中的出身33 (一) 雷霆吏-半滴金瓶水導致洪雨之罪34 (二) 文書官38 1.翰墨仙38 2.校籍吏-誤校劫運之籙39 3.掌符書之職-俗緣未斷40 (三) 因蟠桃所起之罪41 第二節 永恆的鄉愁-天界與人間的反複歸返44 (一) 鄉愁的意象-鶴夢與啼猿46 (二) 短暫歸返的方式48 1.藉夢回天50 2.步虛科儀與煙52 3.昇天動物56 第四節 謫仙與內丹的關係60 第五節 小結65 附圖—金丹之圖69 泥丸圖70 第四章 內丹語言中的層次性與同一性 第一節 前言72 第二節 從諸多定義探究內丹意涵 —兼論白玉蟾由外丹轉內丹73 第三節 精氣神之間的關係80 (一) 精 82 (二) 炁、氣85 (三) 神87 (四) 精氣神之小結89 第四節 鉛汞與龍虎92 (一) 真鉛真汞與凡鉛凡汞92 (二) 龍虎94 (三) 鉛汞與龍虎之小結98 第五節 時間的消長與平衡—陰陽與火候100 (一) 陰陽100 (二) 火候—呼吸中的時間105 第六節 小結:白玉蟾內丹術語中的譬喻種類108 (一) 動物110 (二) 人物110 (三) 容器110 (四) 身體臟器111 (五) 金屬礦物112 (六) 植物112 附圖115 第五章 白玉蟾內丹學的心性論與工夫論 第一節 前言121 第二節 在精氣神修煉下所呈現出來的心、性、命(形)與道121 (一) 性與命122 (二) 心與身125 (三) 道與心128 第三節 心性論130 第四節 工夫論139 (一) 「艮止」的工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142 (二) 心法144 (三) 一的工夫論148 (四) 忘的工夫論152 (五) 三仙修煉之工夫法門與身心結構的轉換155 (六) 人體與天地相感通之下的修養160 (七) 身體內煉丹之次序,儉的工夫論161 (八) 反雙修之煉丹法165 第五節 小結167 附圖16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逆返成仙的煉丹之路170 第二節 白玉蟾的貢獻與論文展望173 附錄176 參考書目195

    參考書目
    文獻原典
    宋•瓊山白玉蟾:《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宋白真人玉蟾全集輯印委員會。
    宋•白玉蟾著,朱逸輝、王君偉、陳多餘、朱逸勇校注:《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年)。
    明•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第3冊,洞真部收〈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第4冊,洞真部、靈圖類、調字號收〈金液還丹印證圖〉;第7冊,洞真部、方法類收《修真十書》之〈雜著指玄篇〉、《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第54冊,正乙部、席字號《靜餘玄問》;第55冊,正乙部《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
    民國•文山遯叟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影刊白真人全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86年),內收有宋.白玉蟾著:《白真人全集》;第十五集道德經名著選輯(三),內收有宋.白玉蟾著:《道德經寶章註》。
    宋•葛長庚(即白玉蟾):《道德寶章》,收於嚴靈峰編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葛長庚(即白玉蟾):《武夷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1319集部 別集類》,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丁福保編:《道藏精華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內收有宋.白玉蟾著:《紫清指玄集》之〈玄關顯祕論〉、〈修仙辨惑論〉、〈性命日月論〉、〈谷神不死論〉、〈陰陽升降論〉、〈金液還丹賦〉、〈學道自勉文〉、〈東樓小參文〉、〈冬至小參文〉、〈丹房法語與胡胎仙〉、〈題張紫陽、薛紫賢二真人像〉、〈謝仙師寄書詞〉、〈鶴林問道篇〉、〈大道歌〉、〈必竟恁地歌〉、〈快活歌〉、〈金液還丹詩〉、〈煉丹不成作〉、〈贈潘高士二首〉、〈贈趙縣尉〉、〈贈趙翠雲〉、〈贈雷怡真〉、〈三華院還丹詩〉、〈還丹詩〉、〈述翠虛真人安樂法〉、〈呈萬菴十章〉、〈贈何道人〉、〈贈雲谷孔全道〉、〈贈趙寺丞〉、〈贈陳先生二首〉、〈華陽吟三十首〉、〈水調歌頭五首〉、〈沁園春二首〉、〈山坡羊四首〉、〈酹江月冬至贈胡胎仙〉、〈滿庭芳二首〉,頁421-455。
    賀龍驤校勘,清•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1977年),內收有〈金液還丹印證圖詩〉冊5、〈瓊琯白真人集〉冊14、〈海瓊白真君語錄〉冊14。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漢•劉向:《列仙傳》(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晉•葛洪:《神仙傳》(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梁•陶弘景:《靈寶真靈位業圖》(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宋•俞琰:《席上腐談》,收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寶顏堂祕笈》(臺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宋•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宗教類。
    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杜光庭:《神仙感遇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王松年:《仙苑編珠》,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陳葆光:《三洞群仙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李文烜、鄭文彩纂:《廣東省瓊山縣志》(臺北:成文書局,1974年)。
    清•董天工輯:《福建省武夷山志》(臺北:成文書局,1974年)。
    出版專書(按照姓氏筆畫編排)
    王友三主編:《中國宗教史》(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王宏剛、于國華:《滿族薩滿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王宗昱、李四龍、楊立華、周學農編著:《中國宗教名著導讀》(佛道教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紹曾、羅青主編,鄭杰文著:《中國古代養生之道》(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德深編著:《國際標準針灸穴位圖鑑》(臺南:龍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孔令宏:《中國道教史話》(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朱越利:《道教答問》(北京:華文書局,1989年)。
    李學勤主編,朱漢民等著:《中國學術史(宋元卷)》(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主編:《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2刷)。
    牟鍾鑒:〈長生成仙說的歷史考察與現代詮釋〉,《道教的歷史與文學—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1997年7月第5刷)。
    呂鵬志:《道教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沈潔:《內丹》(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6月再版)。
    李大華:《道教思想》(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約瑟著,陳立夫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96年)。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97年)。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金正耀:《道教與煉丹術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柳存仁:《道教史探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柳存仁:〈張伯端與悟真篇〉,《吉岡義豐博士還曆記念 道教研究論集—道教の思想と文化》(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2年),頁791-803。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 下冊:南宋元明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臺灣出版1刷)。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胡道靜:〈道教研究在海外騰飛〉,張榮明主編:《道佛儒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刷),頁45-50。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簡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修訂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洪建林編:《仙學解秘—道家養生秘庫》(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年)。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孫以楷主編,李仁群、程梅花、夏當英著:《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書田:《華夏諸神•道教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初版二刷)。
    徐曉望主編:《福建思想文化史綱》(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支平主編:《福建宗教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
    陳耀庭:《中國道教》(上海:上海三聯書社,1991年)。
    陳耀庭、劉仲宇:《道•仙•人》(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黃公偉:《道教與修道秘義指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2年)。
    黃海德:《天上人間—道教神仙譜系》(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黃意明:《符咒》(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6月再版)。
    張踐:《中國宋遼金夏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志堅:《道教神仙與內丹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臺北:文津,1993年)。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或《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張澤洪:《步罡踏斗:道教祭禮儀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92年,10刷)。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發行,2003年修訂二版)。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立華:《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詹石窗:〈金丹派南宗詩詞論要〉,陳永源主編:《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1年)。
    蓋建民:《道教醫學導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1999年)。
    趙家焯:《道教通詮》(臺北:華岡出版社,1973年)。
    趙立綱主編:《歷代名道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笑敢著,陳靜譯:《道教〔TAOISM〕》(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劉固盛、熊鐵基主編:《道教文化十二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鄭金生:《中國古代養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
    賴宗賢統籌,詹石窗主編:《金丹派南宗研究》(甲)(臺北:中華大道出版部,1999年)。
    賴宗賢統籌,詹石窗主編:《金丹派南宗研究》(乙)(臺北:中華大道出版部,2000年)。
    賴宗賢統籌,詹石窗主編:《金丹派南宗研究》(丙)(臺北:中華大道出版部,2000年)。
    盧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臺北:中華大道文化,2004年;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盧國龍:《道教知識百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蕭天石:《道海玄微》(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1975年)。
    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編:《道教史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湖南省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編:《道教與南岳》(湖南:岳麓書社,2003年)。
    〔法〕索安著,呂鵬志、陳平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美〕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出版二刷)。
    W.T. 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一版三刷)。
    榮格著,楊儒賓譯:《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
    榮格著,劉國彬、楊德友譯:《回憶•夢•省思—榮格自傳》(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日〕小林正美:《中國の道教》(東京:創文社刊,1998年)。
    〔日〕三浦國雄、堀池信夫、大形徹編集:《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講座道教,第三卷(東京:雄山閣,2000年)。
    〔日〕石田秀實:《からだのなかのУレ : 道教ソ身体技法》(東京:平河出版社,1977年)。
    〔日〕石田秀實,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中醫學原理與道教養生術》(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日〕加藤千惠:《不老不死の身體》(東京:大修館書店,2002年)。
    〔日〕宇野精一主編,邱棨鐊譯:《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日〕村上嘉實著,柳于智譯:《中國的仙人》(臺北:敬恆出版社,1979年)。
    〔日〕松本浩一:〈張天師と南宋の道教〉,收於《歷史における民眾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紀念論集》(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7年),頁337-350。
    〔日〕宮川尚志:〈南宋の道士白玉蟾の事蹟〉,內田吟風博士頌壽紀念會編:《東洋史論集:內田吟風博士頌壽紀念》(東京:同朋舍發行,1978年)。
    〔日〕宮川尚志:《中國宗教史研究》第一,東洋史研究叢刊三十五之一(京都:同朋舍刊,昭和58年)。
    〔日〕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臺北:志文出版社,1989年)。
    〔日〕福永光司:《中國の哲學•宗教•藝術》(京都:人文書院,1988年)。
    〔日〕福井康順、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等監修:《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日〕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日〕橫手裕:〈全真教と南宗北宗〉,三浦國雄、堀池信夫、大形徹編集《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東京:雄山閣,2002年)。
    edited by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 Gregory,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 '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c1993)

    期刊論文(按照姓氏筆畫編排)
    臺灣、大陸
    王家忠:〈白玉蟾與金丹派南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2002年),頁69-74。
    王會均:〈哲人•道人•文學家—白玉蟾及其著作綜錄〉(上),《廣東文獻季刊》(2005年01月),頁13-21。
    王會均:〈哲人•道人•文學家—白玉蟾及其著作綜錄〉(下),《廣東文獻季刊》(2005年04月),頁35-44。
    王尊旺、方寶璋:〈也談白玉蟾生卒年代及其有關問題—兼評近年來有關白玉蟾問題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03期(2003年),頁93-107。
    毛麗婭:〈試論道士陳楠的丹道思想及其時代特徵〉,《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頁105-110。
    毛慶耆:〈白玉蟾和《蟾仙解老》〉,《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1期(2000年),頁55-61。
    孔令宏:〈朱熹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孔子研究》,第5期(2000年),頁87-95。
    朱越利:〈道教學的定義、對象和範圍〉,《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00年),頁70-78。
    朱逸輝:〈瓊籍文化宗師白玉蟾〉,《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4年),頁203-204。
    何敦鏵:〈白玉蟾生平事蹟初探〉,《中國道教》,第1期,總21期(1999年),頁31-36。
    何敦鏵:〈關於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幾個問題的探索〉,《世界宗教研究》,第04期(1999年),頁59-68。
    何敦鏵:〈白玉蟾學道修煉的一生〉,《上海道教》,第2期(2000年),頁27-29。
    肖堯:〈內丹修持話藥物〉,《中國道教》,04期,總44期(1997年),頁41-42。
    呂大吉:〈宗教是什麼?—宗教的本質、基本要素及其邏輯結構(上)〉,《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頁1-15。
    呂大吉:〈宗教是什麼?—宗教的本質、基本要素及其邏輯結構(下)〉,《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年),頁34-47。
    呂錫琛、賀福安:〈簡論白玉蟾的內丹心性思想〉,《上海道教》,第2期(2003年),頁29-31。

    余崇生:〈謫仙醉草嚇蠻書—從神仙傳說到意識轉化〉,《國文天地》(1992年),頁46-48。

    李乃龍:〈李白的謫仙意識及其表現〉,《廣東社會科學》,第6期(1994年),頁116-121。
    李玉珍:〈佛教譬喻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年),頁31-65。
    李怡嚴:〈隱喻——心智的得力工具〉,《當代》,第177、178期(2002年5月、6月),頁56-65;120-141。
    李遠國:〈陳楠與神霄派〉,《中國道教》(2000年),頁6-8。
    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2002年),頁88-96。
    李豐楙:〈長生不死的夢〉,《人與社會》,第1卷第3期(1982年),頁24-28。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334期(1994年),頁102-128。
    李豐楙:〈丹道與濟度:道教修行的實踐之道〉,《宗教哲學》,第6卷第2期(2000年),頁123-136。
    李豐楙:〈末世與濟度—道教的末世宗教性格〉,《當代》,第175期(2002年),頁10-15。
    李豐楙:〈昇遊與謫凡—道教文學中的永恆主題〉,《當代》,第175期(2002年),頁44-51。
    沈清松:〈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輔仁宗教研究》,創刊號(2000),頁3-24。

    沈清松:〈從內在超越到界域跨越—隱喻、敘事與存在〉,《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十期(2006年)(2000),頁21-33。
    林鍾勇:〈瀰漫求仙色彩的詞作—白玉蟾道教神仙詞析論〉,《世界宗教學刊》,第4期(2004年),頁155-192。
    姜生:〈論道教丹道理論結構及其演變〉,《道教學探索》,第10號(1997年),頁132-140。
    范立舟:〈兩宋道教內丹學的發展與成熟〉,《中國道教》(2004年6月),頁28-32。
    胡孚琛:〈道教醫學和內丹學的人體觀探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93年),頁25-30。
    胡孚琛:〈道教內丹學揭秘〉,《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97年),頁87-99。
    段致成:〈試論道教金丹派南宗張端的內丹思想與鍾呂金丹派的關係〉,《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頁167-197。
    徐兆仁:〈張伯端及其後學考論〉,《史學月刊》,第10期(2006年),頁96-103。
    徐儀明:〈道教內丹學與王陽明「致良知」說〉,《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頁111-113、(複印)《中國哲學史》,04期(1994年)。
    孫亦平:〈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世界宗教文化》,第2期,總22期(2000年),頁58。
    孫亦平:〈道教心性論的哲學意蘊與理論演化〉,《哲學研究》,第5期(2005年),頁53-57。
    孫燕華:〈煙霞供嘯詠,泉石瀹精神—白玉蟾詩文特色散論〉,《中國道教》,第2期(2000年),頁36-41。
    符穎、符和積:〈白玉蟾生卒年歲疑〉,《中國道教》,第3期(2005年),頁48。
    郭武:〈白玉蟾對金丹派南宗思想的總結和發展〉,《道教文化》,第5卷,第9期(1994年),頁24-37。
    郭武:〈白玉蟾生平略考〉,《道教文化》,第5卷,第11期(1995年),頁34-41。
    郭武:〈白玉蟾在西山的活動及其對淨明道的影響〉,《中國道教》,第2期(2006年),頁21-23。
    連鎮標、連宇:〈彭耜與《道德真經集注》〉,《中國道教》,第2期(2000年),頁42-46。
    連鎮標:〈彭耜其人其事〉,《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1年),頁10-18。
    陳兵:〈金丹派南宗淺探〉,《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1985年),頁35-49。
    陳俊民:〈論全真道及其內丹長生思想之演變〉,《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年),頁239-265。
    莊宏誼:〈北宋道士張伯端法派及其金丹思想〉,《輔仁宗教研究》,第7期(2003年),頁119-151。
    勞幹:〈道教中外丹與內丹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0年),頁977-993。
    黃永鋒:〈舊時猿鶴煩傳語,記取前回白玉蟾──海瓊真人與武夷道人交游析論〉,《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6年),頁33-36。
    黃宣範:〈隱喻的認知基礎〉,《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1973年),頁9-19。
    曾召南:〈白玉蟾生卒及事迹考略〉,《宗教學研究》,第3期(2001年),頁27-35。
    張珣:〈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之描述研究〉,李玉珍、林美玫合編《宗教與婦女: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33-68。
    張澤洪:〈論白玉蟾對南宋道教科儀的創新—兼論南宗教團的雷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94-699。
    鄔昆如:〈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二期(2003年),頁3-16。
    葛兆光:〈宇宙、身體、氣與「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道教的生命理論〉,《中國哲學史》,第2期(1999年),頁65-72。
    葛兆光:〈歷經試練──小說、歷史與現實中的道教信仰考驗〉,《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9年),頁8-11。
    葛兆光:〈古代中國道教的修煉、儀式和方法〉,《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02年),頁50-58。
    詹石窗:〈詩成造化寂無聲—武夷散人白玉蟾詩歌與艮背修行觀略論〉,《宗教學研究》,第3期(1997年),頁24-32。
    詹石窗:〈金丹派南宗二傳人詩詞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2年),頁20-23。
    楊銘:〈時間、本體與歸根返元──道教內丹哲學基礎之研究〉,《道教文化》,第5期(1995年),頁31-45。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頁167-185。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頁138。
    楊儒賓:〈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229。
    楊儒賓:〈生生的自然觀—體現的觀點〉,《中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向》(2006年),頁141-183。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03-136。

    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2005年),頁33-67。
    楊立華:〈論金丹南宗的性命觀〉,《宗教學研究》,第3期(1999年),頁29-38。
    楊立華:〈性命先後關於金丹南宗與金元全真道的比較研究〉,《中國哲學史》,第3期(1999年),頁88-92。
    楊維中:〈從隋唐佛道論爭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佛學研究》(2004年),頁146-159。
    楊維中:〈心性本體論與道性道體:中國佛教心性論對道教心性論的影響〉,《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3年),頁63-72。
    趙鵬升:〈白玉蟾「止止」說的生態美學意味〉,《南平師專學報》,第25卷第6期(2006年),頁79-81。
    劉化冬:〈道教南宗大師白玉蟾〉,《氣功與科學》,04期(1993年),頁36。
    劉固盛:〈道教南宗對朗子學說的解釋和發揮〉,《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2年),頁14-21。
    劉延剛:〈白玉蟾的三教合一思想及其宗教調適性〉,《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4年),頁156-158。
    鄭志明:〈巫術文化的哲學與省思〉,《鵝湖月刊》,第28卷第11期(2003年),頁23-32。
    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頁85-112。
    鄭朝波:〈論白玉蟾的道教思想〉,《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頁75-77。
    鄭慶雲:〈道教南宗的長生法門〉,《宗教學研究》,第4期(2002年),頁96-100。
    潘顯一:〈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白玉蟾美學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第3期(2003年),頁59-65。
    鄧紅蕾:〈李道純金丹學教育理論探微〉,《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頁79-98。
    賴錫三:〈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1996年),頁73-108。
    盧定平:〈中國的金丹術與西方的鍊金術〉,《歷史月刊》(2001年),頁110-114。
    盧國龍:〈道教內丹中的「順逆」問題〉,《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2000年),頁56-64。
    盧國龍:〈論「性命先後」與「性命雙修」〉,《宗教哲學》,第卷第4期(2000年),頁134-149。
    盧國龍:〈論內丹學中的陰陽交媾〉,《世界宗教研究》,第1期(2002年),頁37-47。
    盧國龍:〈內丹與修道的比較〉,頁314-322。
    盧國龍:〈濁世佳公子,蟾宮謫仙人—白玉蟾的求道之旅及歸隱之鄉〉,《中國道教》,第4期(2003年),頁9-19。
    蕭進銘:〈從外丹到內丹—兩種形上學的轉移〉,《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1996年),頁31-71。
    蕭登福:〈道教五方三界諸天「氣數」說探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期(2001年),頁97-118。
    謝金良:〈白玉蟾的生卒年月及其有關問題考辨〉,《世界宗教研究》,04期(2001年),頁62-72。
    鄺芷人:〈內丹學南宗張伯端之理論分析〉,《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4輯(1997年),頁13-45。
    鄺芷人:〈新道家的丹道學之時代意義〉,《宗教哲學》,第6卷第2期(2000年),頁102-178。
    龔鵬程:〈道教內丹學的興起〉,《揭諦》,第2期(1999年),頁3-61。
    日本
    今井宇三郎:〈道家南宗の系譜について〉,《漢魏文化》,第二號(昭和36年),頁9-16。
    坂內榮夫:〈「修心」と「內丹」──《雲笈七籤》卷一七を手掛りに──〉,《唐代宗教》,頁297-321。
    松下道信:〈白玉蟾內丹思想在南宗的地位簡論〉,《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69-181。
    松下道信:〈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性命說の展開〉,《中國哲學研究》,第15號,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會,(2000年),頁1-82。
    松下道信:〈白玉蟾とその出版活動—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師授意識の克服-〉,《東方宗教》,日本道教學會,第104號,平成16年11月(2004年),頁23-42。
    鈴木健郎:〈白玉蟾の內丹說〉,《東方宗教》,日本道教學會,第102號,平成15年11月(2003年),頁1-23。
    鈴木健郎:〈白玉蟾の雷法說〉,《東方宗教》,日本道教學會,第103號,平成16年5月(2003年),頁21-40。
    劉枝萬:〈雷神信仰と雷法の展開〉,《東方宗教》,第67號,日本道教學會,昭和61年6月(1986 年),頁1-21。
    橫手裕:〈白玉蟾と江南道教〉,《東方學報》,京都第六十八冊(1996年),頁77-182。
    тЁェ-ю.Ьэッヱсン著,安倍道子譯:〈宋代雷儀—神霄運動道家南宗略說〉,《東方宗教》,第46號,日本道教學會,昭和50年10月(1975年),頁15-28。
    其他
    曹在松(韓):〈內丹學在宋代思想史上之意義〉,《宗教學研究》,第2期(1999年),頁20-24。
    Robinet Isabelle著,王秀惠譯:〈內丹〉,《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1期(1996年),頁11-28。
    邁克爾A.狄馬科,顏鐘祜譯:〈西方道教研究概述〉,《中國道教》,第1期,總21期(1992年),頁57-60。
    會議論文
    李剛:〈「變化」──道教神仙長生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頁14-26。
    松下道信:〈白玉蟾內丹思想在南宗中的地位簡論〉,《二十一世紀中國道教展望—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茅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頁169-181。
    盧國龍:〈內丹與修道的比較〉,《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頁314-322。
    碩博士論文
    王婉甄:〈李道純道教思想研究〉,陳廖安指導,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申喜萍:〈南宋金元時期的道教美學思想〉,潘顯一指導,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日本國筑波大學博士論文,平成15年(2003年)。
    郭啟傳:〈陸西星的道教思想〉,張亨指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傅瀞嬅:〈晚清狹邪小說中的謫仙、謫凡結構—以《青樓夢》、《繪芳錄》、《花月痕》、《海上塵天影》為主〉,李豐楙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楊儒賓指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進士:〈清代黃元吉丹道研究〉,鄭燦山指導,私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工具書
    王會均編著:《海南文獻資料簡介》,海南文獻叢刊:目錄一(臺北:文史哲學版社,1983年)。
    王蓉貴、沈治宏編撰:《中國地方志宋代人物資料索引續編》(四川:辭書出版社,2002年)。
    文物出版社編:《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十刷)。
    中華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
    任繼愈主編、鍾肇鵬副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三刷)。
    李叔還編纂:《道教大辭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2003年6月三版一刷)。
    李剛、黃海德:《中華道教寶典》(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5年)。
    冷立、范力編著:《中國神仙大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宋晞編:《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增訂本)(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2年)。
    宋晞編:《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續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93年)。
    宋史提要編纂協力委員會,青山定雄編:《宋代史年表》(南宋)(日本:東洋文庫刊,1974年)。
    宋史提要編纂協力委員會,青山定雄編:《宋代研究文獻提要》(日本:東洋文庫,昭和36年一刷、49年二刷)。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法〕施博爾原編,李殿魁改編:《正統道藏目錄索引》(臺北:藝文出版社,1977年)。
    〔日〕野口鐵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道教事典》(東京:平河出版社,1996年二刷)。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日文中國研究資料目錄》(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出版,1992年)。
    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黃兆漢編:《道藏丹藥異名索引》(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劉琳、沈治宏編著:《現存宋人著述總錄》(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鍾肇鵬主編:《道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張彬:《中國古今書畫家年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