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劇作家羅懷臻,198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後,正式開始戲文創作生涯,至今創作不輟。他的劇作題材多樣且廣泛,從早期作品開始,「濃厚的悲劇性」就是其劇作一大特色,這其實是源自於他「希望世界變得更好」的熱情;即使後來他跳脫一貫的悲劇、開始寫出「歡喜收場」的故事,這樣的追求依然沒有消失,而這也成為他作品的標誌之一。在戲曲創作上,羅懷臻也有自己明確的理念;他提出「傳統戲曲現代化」和「地方戲曲都市化」理念,並依此理念,嘗試以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歷史、傳達對現實人生的思考與觀照,勇於挑戰不同劇種的創作、進行種種創作實驗與理論探索。
本論文研究方法將以劇本分析為主,以2008年出版的《羅懷臻戲劇文集》中收錄的戲劇作品為主要研究材料,一一析論各個劇本,以期歸納出羅懷臻在1980至2007年間創作的整體風貌與特色。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文獻回顧、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三節,本章除回顧前輩學者相關資料外,也簡要說明本篇論文之問題意識、研究材料及寫作架構。
第二章為「羅懷臻的創作歷程及其戲曲理念」,分生平經歷、創作歷程、創作理念及劇作簡介四節,描繪出羅懷臻劇作及創作理念之大致藍圖。
第三章、第四章兩章為「羅懷臻劇作論析」,打散年代、劇種,以「劇作主題」 來對羅懷臻劇作進行分類討論;該主題下則以創作時間排序,依序討論。
第五章、第六章為「羅懷臻劇作特色」,繼第三、四章對羅懷臻劇作進行細部分析之後,五、六章將進行統整動作,歸納其寫作特色。
第七章則為「結論」,總結前面六章論述,試圖為羅懷臻1980∼2007年間的戲曲創作做出階段性的評價與定位,並提出本篇論文的研究成果及可能限制,以及對同一╱類似主題研究的展望。
參考資料
【劇本集及劇作評論專書】
1.羅懷臻。《西施歸越:羅懷臻探索戲曲集》。上海:學林。1990。
2.羅懷臻。《九十年代——羅懷臻劇作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
3.羅懷臻。《羅懷臻戲劇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龔和德,毛時安主編。《守望者說:昆劇《班昭》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5.薛若琳,史小華主編。《探索與追求:甬劇典妻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工具書類】(依姓氏筆畫排列)
1.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巿: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2.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1986。
3.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戲曲史類】(依姓氏筆畫排列)
1.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2.朱穎輝。《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3.余從,安葵。《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4.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5.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6.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
7.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1.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
2.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3.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
4.王安葵。《當代戲曲作家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5.何玉人。《新時期中國戲曲創作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6.吳乾浩。《當代戲曲發展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7.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8.沈惠如。《從原著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9.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10.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11.唐翼明:《大陸新時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12.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
13.郭漢城。《當代戲曲發展軌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14.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論文集】(依年代排列)
1.牛川海編。《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
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郭珮瑱。《戲劇中西施形象的嬗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大陸期刊論文】(依年代排列)
1.趙耀民。〈羅懷臻與他的歷史劇創作〉。《劇本》。1994/02。
2.翥芳。〈羅懷臻的「悲劇史詩」探求〉。《劇本》。1996/05。
3.桂榮華。〈還鄉者說──論羅懷臻劇作的一種模式〉。《東方藝術》。1997/05。
4.謝柏梁,都文偉。〈探索人性人格,審美人情人生——羅懷臻劇作的生命品格〉。《戲曲藝術》。2000/03。
5.葉志良。〈女神與女奴:審視女性的兩個維度——以羅懷臻劇作為例〉。《當代戲劇》。2004/04。
6.葉志良。〈羅懷臻戲曲創作的推陳出新〉。《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4/04。
7.葉志良。〈羅懷臻戲曲創作論〉。《戲曲研究》。2004/02。
8.謝艷春。〈羅懷臻九十年代劇作中的男性世界〉。《劇本》。2008/04。
9.朱蓓蕾。〈走進傳統、走進現代、走進你我——《羅懷臻戲劇文集》專家研討會紀要〉。《上海戲劇》。2008/08。
10.劉艷卉。〈理念之雙刃劍——以羅懷臻戲曲劇作為個案的研究〉。《戲劇藝術》。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