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鄒昀
論文名稱: 羅懷臻戲曲劇作研究
指導教授: 王安祈
蔡英俊
口試委員: 汪詩珮
侯雲舒
王安祈
蔡英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3
中文關鍵詞: 羅懷臻當代戲曲中國劇作家都市新淮劇傳統戲曲現代化地方戲曲都市化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代著名劇作家羅懷臻,198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後,正式開始戲文創作生涯,至今創作不輟。他的劇作題材多樣且廣泛,從早期作品開始,「濃厚的悲劇性」就是其劇作一大特色,這其實是源自於他「希望世界變得更好」的熱情;即使後來他跳脫一貫的悲劇、開始寫出「歡喜收場」的故事,這樣的追求依然沒有消失,而這也成為他作品的標誌之一。在戲曲創作上,羅懷臻也有自己明確的理念;他提出「傳統戲曲現代化」和「地方戲曲都市化」理念,並依此理念,嘗試以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歷史、傳達對現實人生的思考與觀照,勇於挑戰不同劇種的創作、進行種種創作實驗與理論探索。
    本論文研究方法將以劇本分析為主,以2008年出版的《羅懷臻戲劇文集》中收錄的戲劇作品為主要研究材料,一一析論各個劇本,以期歸納出羅懷臻在1980至2007年間創作的整體風貌與特色。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文獻回顧、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三節,本章除回顧前輩學者相關資料外,也簡要說明本篇論文之問題意識、研究材料及寫作架構。
    第二章為「羅懷臻的創作歷程及其戲曲理念」,分生平經歷、創作歷程、創作理念及劇作簡介四節,描繪出羅懷臻劇作及創作理念之大致藍圖。
    第三章、第四章兩章為「羅懷臻劇作論析」,打散年代、劇種,以「劇作主題」 來對羅懷臻劇作進行分類討論;該主題下則以創作時間排序,依序討論。
    第五章、第六章為「羅懷臻劇作特色」,繼第三、四章對羅懷臻劇作進行細部分析之後,五、六章將進行統整動作,歸納其寫作特色。
    第七章則為「結論」,總結前面六章論述,試圖為羅懷臻1980∼2007年間的戲曲創作做出階段性的評價與定位,並提出本篇論文的研究成果及可能限制,以及對同一╱類似主題研究的展望。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羅懷臻創作歷程及戲劇理念 第一節 生平經歷 10 一、奠基「悲劇意識」的童年時光——被「過繼」及與病魔搏鬥之經驗 10 二、「社會大舞台,人人都是戲」——文革時期的閱讀與下鄉經驗 12 三、夢想之三重轉換——武術教練、淮劇演員與編劇 13 四、「行者尚在途中」——劇作家之路的開展 …16 第二節 創作歷程 20 一、80年代:「探索戲曲」時期 20 二、90年代:「烈酒與清茶:都市新淮劇與文人精神劇」時期 22 三、90年代後期至21世紀:「經典重讀」時期 24 第三節 創作理念 26 一、核心精神--「戲劇為人生」26 二、戲曲理念--「傳統戲曲現代化」與「地方戲曲都市化」 27 三、理想劇作--「雙重結構」、可操作性、實驗性及風格感 29 四、表現手法--「歷史寓言劇」 30 第四節 劇作簡介 32 第三章 羅懷臻劇作論析(上) 第一節 「帝王與我是對頭」——對制度權位的批判 39 一、太平年不如征戰年,忠直臣易遭君王嫌--《韓信之死》 39 二、何日朝廷施仁政,何日優伶唱真情--《古優傳奇》 44 三、捫心自問無過錯,錯的是不通人情的法與規--《真假駙馬》 49 四、人之常情都不戀,有什麼仁政保民安--《梨園天子》 53 五、情願天涯去放舟,帝王與我是對頭--《金龍與蜉蝣》 58 六、小結 63 第二節 「千古佳人血淚河」——對女性命運的同情 66 一、只為著落魄的漢子要出頭,便開了千古的佳人血淚河--《西施歸越》 66 二、可憐天下慈母心,總是牽掛復牽掛──《典妻》72 三、落得個孤家寡人,連累了貴妃玉環——《楊貴妃》 77 四、莫怪奴一心要你仕途闊,豈不知紅袍加身就要各一方——《李亞仙》 81 五、小結 84 第四章 羅懷臻劇作論析(下) 第一節 「從來學問欺富貴」——對文人風範的思考 87 一、我雖是煙柳章台一女子,兩肋偏不媚骨生──《柳如是》 87 二、從來學問欺富貴,真學問在孤燈下──《班昭》 92 三、一部書稿金石錄,怎說無為度此生──《李清照》 97 四、榮辱沉浮轉瞬散,這清泉永遠長流在人間──《鳳山行》 100 五、直把人生悲喜,都繫於官場得失──《青衫•紅袍》 103 六、小結 106 第二節 「只羨鴛鴦不羨仙」——對人間情愛的追求 108 一、白蛇做人圖什麼,但求真情兩心間──《蛇戀》 109 二、世間情愛多美好,女兒鐵心去做人──《寶蓮燈》 114 三、樣樣名分都不要,但求相愛共此生──《梅龍鎮》 118 四、幻影、明燈、戀人、愛情,不破、不滅、不別、不醒──《孔雀東南飛》 121 五、一片紅襯映著俏臉頰,不一樣的桃花分外嬌──《一片桃花紅》 125 六、李慧娘生前不解愛滋味,縱死後我也要揣一片夢幻在心田──《李慧娘》 129 七、小結 130 第三節 「大王是無所畏懼的」──真性情的張揚 132 一、霸王我豈能偃旗息鼓、低聲下氣,把一世英名付流水──《西楚霸王》 132 二、不要以為世俗拋棄了李爾,是李爾拋棄了整個世界──《暴風雨》 136 三、小結 138 第五章 羅懷臻劇作特色(上):題材與主題、結構與情節、語言、音樂及舞台效果 第一節 劇作題材與主題思想 139 一、劇作題材:故事取材歷史,思考放眼現代 139 二、主題思想:多元主題、一貫思想--展現人文關懷,追求人間真情 143 第二節 結構與情節鋪陳 146 一、「離而復返」及「周而復始」的劇作結構 146 二、衝突起伏的情節與後續引發的理性思索——表裡相依的「雙重結構」 148 第三節 語言 (唱詞、念白)、音樂及舞台效果 150 一、語言(唱詞、念白寫作):衝突的情境,激昂的對白 150 二、音樂(歌曲的運用):幕後曲、合唱曲等 158 三、舞台效果(景物對劇情的襯托):風聲、雨聲、驚雷聲 160 第六章 羅懷臻劇作特色(下):人物塑造、整體風格 第一節 人物塑造 162 一、親近又對立:衝突的人物關係 162 二、「男人」與「女神」:男女角色之對比 164 三、「交換身分」、「閹割」與「懷孕」:身體╱身分的變化 167 四、旁觀者與忠僕:兩種配角類型 174 第二節 整體風格 178 一、草根氣息,烈酒風情 178 二、「悲劇」品格與「青春劇」的嘗試 180 三、「特質」或「缺失」?——劇作的寓言手法、直白語言 185 第七章 結論 194 附表一、羅懷臻劇本內重要對唱、獨唱台詞列表 199 附表二、羅懷臻劇作中歌曲運用情況 203 附表三、羅懷臻劇作「以雷電暴雨場景襯托劇情」一覽表 206 附表四、羅懷臻劇作中「母親」角色重要台詞整理 207 附表五、羅懷臻劇作中重要配角類型之重要言行一覽表 211 附錄一:羅懷臻創作及劇作演出簡表(1980年—2007年)224 附錄二:羅懷臻獲獎名錄及榮譽稱號 226 附錄三:羅懷臻劇作相關劇評、訪談舉隅(依劇作年代排列) 229 參考資料 232

    參考資料

    【劇本集及劇作評論專書】
    1.羅懷臻。《西施歸越:羅懷臻探索戲曲集》。上海:學林。1990。
    2.羅懷臻。《九十年代——羅懷臻劇作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
    3.羅懷臻。《羅懷臻戲劇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龔和德,毛時安主編。《守望者說:昆劇《班昭》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5.薛若琳,史小華主編。《探索與追求:甬劇典妻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工具書類】(依姓氏筆畫排列)
    1.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巿: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2.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1986。
    3.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戲曲史類】(依姓氏筆畫排列)
    1.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2.朱穎輝。《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3.余從,安葵。《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4.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5.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6.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
    7.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初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1.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
    2.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3.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2002。
    4.王安葵。《當代戲曲作家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5.何玉人。《新時期中國戲曲創作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6.吳乾浩。《當代戲曲發展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7.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8.沈惠如。《從原著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9.周靖波主編。《中國現代戲劇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10.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11.唐翼明:《大陸新時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12.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
    13.郭漢城。《當代戲曲發展軌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14.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論文集】(依年代排列)
    1.牛川海編。《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
    2.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

    【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郭珮瑱。《戲劇中西施形象的嬗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大陸期刊論文】(依年代排列)
    1.趙耀民。〈羅懷臻與他的歷史劇創作〉。《劇本》。1994/02。
    2.翥芳。〈羅懷臻的「悲劇史詩」探求〉。《劇本》。1996/05。
    3.桂榮華。〈還鄉者說──論羅懷臻劇作的一種模式〉。《東方藝術》。1997/05。
    4.謝柏梁,都文偉。〈探索人性人格,審美人情人生——羅懷臻劇作的生命品格〉。《戲曲藝術》。2000/03。
    5.葉志良。〈女神與女奴:審視女性的兩個維度——以羅懷臻劇作為例〉。《當代戲劇》。2004/04。
    6.葉志良。〈羅懷臻戲曲創作的推陳出新〉。《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4/04。
    7.葉志良。〈羅懷臻戲曲創作論〉。《戲曲研究》。2004/02。
    8.謝艷春。〈羅懷臻九十年代劇作中的男性世界〉。《劇本》。2008/04。
    9.朱蓓蕾。〈走進傳統、走進現代、走進你我——《羅懷臻戲劇文集》專家研討會紀要〉。《上海戲劇》。2008/08。
    10.劉艷卉。〈理念之雙刃劍——以羅懷臻戲曲劇作為個案的研究〉。《戲劇藝術》。2009/0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