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涂曉蝶 Tu, Hsiao-Tieh |
---|---|
論文名稱: |
扭曲的學生,變調的勞工:檢視台灣美髮建教合作制度, 1953-2013。 Twisted Students, Deformed Labors: Scrutiniz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Hair Beauty Industry in Taiwan, 1953-2013. |
指導教授: | 謝國雄 |
口試委員: |
蔡瑞明
黃庭康 林文蘭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4 |
中文關鍵詞: | 建教合作 、勞動體制 、階層 |
外文關鍵詞: | Cooperative Education, Labor Regime, Stratifi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教合作,本作為一種教育制度,目的在於連接職場與教育間的鴻溝,讓學生至企業中實習,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建教合作施行過程中,卻產生本意與執行上的斷層。儘管如此,卻無法解釋為什麼此存在落差的制度,在少子化與學校招生困難的情況下,仍有學生願意投入其中。
本研究企圖探究存在落差的建教合作制度能持續運作之原因。藉由剖析此一制度的運作邏輯,釐清存在落差的制度能夠存續的源由,而促使其合理化運作及再生產的基礎又是什麼?
本研究以制度沿革、立法過程、報章雜誌、現場觀察與對十七名建教生的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嘗試解析建教合作從制度到現場的實際運作。
對於此問題,我提出兩個答案作為解釋,一是實習本身合理化建教合作的正當性,使制度因而被鞏固,勞動力價值得以被偷渡;一是立基於建教生的生命經驗,他們的「視界」對於建教合作的另一種理解讓他們選擇投入,從而使建教合作的再生產得以可能。前者說明投入的學生為什麼沒有因制度的落差而將建教合作導向瓦解的命運,後者則說明建教合作制度何以能夠綿延不絕。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aiwan, as a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is originally set to fill the ga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y letting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ctual practices of working environments, the students can transform their training into real use. Howev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stitution, we found some gaps betwee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is institution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s. Still, even with those obvious gaps, the fact that Taiwan is now a low fertility society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new freshmen is heavily declining,we can’t explain why there is so many students are still enrolling in this institution every yea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 puzzling situation of this institution. How, and why it is still working? What’s the internal functioning logic? What’s the reasoning process of the unreasonable status quo? Wha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ongoing reproduction of this institution?
By scrutinizing the history of the institutio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news and journal articles, observ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7 students. This study tried to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actual functioning process and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s working scenario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gave two possible answers. First, the requiredinternship itself re-justified the institution, the exploitation were smuggled by it. This explains why students are still going inand why it is still working.Second, based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se students, and through their eyes in see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as different opportunitie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 thus possible.
參考文獻
政府公報、統計資料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十會期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民國61年12月21日。立法院公報,第六十二卷第五期委員會紀錄,頁1。
臺灣省政府公布令,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十七日,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四十二期,頁522。
臺灣省政府令,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事由:准教育、經濟部訂頒建教合作實施方案。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三年秋字第二十七期,頁381。
臺灣省建教合作辦法,民國四十二年五月十八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四十二年夏字第四十七期頁528。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十會期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民國61年12月21日。立法院公報,第六十二卷第五期委員會紀錄,頁3、7、9。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三年秋字第一期,頁4。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十八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三年夏字第四十五期,頁3。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十五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六年秋字第四十八期。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三年秋字第一期,頁4。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一日,臺灣省政府公報,七十七年春字第三十二期。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十會期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民國61年12月21日。立法院公報,第六十二卷第五期委員會紀錄,頁7、8、9。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三年秋字第一期,頁3。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十會期第八次全體委員會議記錄,民國61年12月21日。立法院公報,第六十二卷第五期委員會紀錄,頁8。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三年秋字第一期,頁4。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七十二年一月二十四日,臺灣省政府公報,七十二年春字第二十二期,頁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一年冬字第四十三期。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三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五年秋字第七十三期。
臺灣省政府公報,七十二年春字第二期,頁9。
教育部函,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教育部公報,第304期。
高雄市議會公報,第五卷第二期,頁98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86年08月25日,頁35-37。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68年07月23日,頁8。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60年12月20日,頁5。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63年02月25日,頁9。
臺灣省教育廳函,民國63年10月14日,頁2-3、5。
臺灣省教育廳函,民國63年10月02日,頁2。
立法院第1屆第51會期教育委員會第4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民國62年06月06日,頁22。
教育部公報,民國65年05月31日,頁13。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案由臺灣省建教合作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六項議決,關於建教合作課程教材改善一案,民國44年04月21日,頁251。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82年02月13日,頁3-5。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59年08月27日,頁5。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60年12月20日,頁5。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76年05月28日,頁10。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62年10月13日,頁4。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63年08月01日,頁7。
院總第一六九號,人民請願案第六十七號之三四二,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民國72年5月4日。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69年01月28日,頁10。
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九年春字第二十二期,頁10。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77年02月10日,頁2-3。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民國97年12月23日。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七卷第七十九期院會紀錄,行政院函。民國77年7月6日。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99年10月12日。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37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16日,頁374。
立法院公報第62卷第41期委員會紀錄,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五十一期小組會議紀錄。民國61年4月21日,頁2。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77年8月31日,臺灣省政府公報七十七年秋字第五十九期。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80年12月6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年冬字第五十八期。
教育部函,民國80年11月21日,教育部公報第三零四期。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30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0年4月28日,頁165。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37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16日,頁348。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37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16日,頁346。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85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0年11月21日,頁31。
立法院公報第99卷第8期委員會紀錄。民國99年1月6日,頁55。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24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7日,頁41。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79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0年11月30日,頁365。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62年8月14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二年秋字第四十五期。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85年9月13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五年秋字第七十三期。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85年8月29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五年秋字第五十九期。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79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0年11月30日,頁361。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民國78年10月18日,專案質詢。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24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7日,頁41。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24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7日,頁398。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74年9月23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六十三年冬字第二期。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七卷第七十九期院會紀錄,行政院函。民國77年7月6日。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民國82年11月16日,臺灣省政府公報八十二年冬字第四十三期。
立法院公報第101卷第37期委員會紀錄。民國101年5月16日,頁366。
中文文獻
Anthony Giddens著、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Anthony Giddens,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François Dubet著、陳豔譯,2013,《社會學有什麼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François Dubet, 2011, A quoi sert vraiment un sociologue? Paris: Armand Colin Publisher)
James Scott著、程立顯、劉建等譯,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南京:譯林。(James Scott, 1976,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x Karl and Engels Friedrich著、吳家駟譯,1990,《資本論》。台北:時報。
Paul Willis著,秘舒、凌旻華譯,2013,《學做工:工人階級子弟為何繼承父業》。南京:譯林出版。(Paul Willis,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ierre Bourdieu and Jean-Claude Passeron著、刑克超譯,2002,《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Pierre Bourdieu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1964, Les Héritiers:Les étudiants et la culture. Paris: Minuit.)
Pierre Bourdieu and Loïc Wacquant,著、李康、李猛譯,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Pierre Bourdieu and Loïc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tis著、李錦旭譯,1989《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改革與經濟生活矛盾》。台北:桂冠。(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tis,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王紀青,2004,〈建教班 月薪3、4萬 學生暴增 〉。聯合報,9月11日。
台北訊,2010,〈建教生非勞工 教部擬契約規範〉。人間福報,9月28日。
田振榮,2003,〈探討我國技職校院辦理建教合作之弔詭現象〉。《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6:29-38。
朱元祥,1992,〈理論與實務的衝擊整合-高職美容科之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術及職業教育》7:31-34。
何孟奎,2010,〈立委籲重視建教生勞動權益〉。中央社,9月23日。
何烱榮,2010,〈清貧「閃亮3姊妹」 志當髮型師〉。聯合報,B2版,10月1日。
吳佩玲,2010,〈美髮店學藝 建教生被逼簽票〉。聯合報,A6版,11月19日。
吳佩玲、游文寶、楊德宜、藍凱誠,2010,〈天天大夜10小時 建教生月領7千9〉。聯合報,A10版,10月11日。
吳偉立,2007,《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217-242。
李大偉、王昭明,1989,《技職教育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李福登,1999,〈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之利弊分析〉。《就業與訓練》 17(5):40。
林思宇,2010,〈建教生超時工作 台教長助討加班費〉。中央社,4月13日。
林政修,2006,〈德國與我國學徒訓練的探討與比較〉。《比較教育》,61:63-102。
林琴珠,2002,《高職美容科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改進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琴珠、莊修田、陳建宏、田振榮,2007,〈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流失傾向調查研究〉。《教育心理研究》,30(1): 37-64。
林曉慧、沈志明,2010,〈教部調查建教合作學校 8校違規〉。公視新聞,10月29日。
邱莉雅,1994,《北部地區高職美容科輪調式建教生生活輔導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念祖,2000,《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唐 智,1978,〈我國建教合作情況與當前的問題〉。《教育資料集刊》3:137-149。
唐 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翁百成,2012,《掩蓋在建教合作制度下的勞動真相-台灣建教合作實況的解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師大學報》30:179-206。
康自立、王永男、劉寶貴、郭秋勳、劉豐旗,1994,《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念慈、曾子軒,1009,〈「東京都」餐廳惡性倒閉〉。聯合報,4月9日。
許敏溶,2000,〈建教合作淪為人肉市場?〉。台灣立報,7月20日。
郭振昌,2003,〈德國職業訓練雙軌制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4:443-454。
陳玉容,1997,《服務業技術養成之控制及其對勞動者影響之研究-以連鎖美髮業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富、胡盺昀、蔡秋田,2007,〈台德菁英計畫雙軌教育之研究〉。《南亞學報》26:195-206。
陳書涵,2008,〈「假學徒、真剝削」的建教合作體制〉。台灣立報,第8版,2月16日。
陳素玲,2010,〈勞委會:企業建教七成違法〉。聯合晚報,12月21日。
章秀峰,1994,〈高職生職業價職觀及就業準備之研究-比較普通班高職生與建教合作技術生之差異〉。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昭,2009,〈勞委會抽檢美髮業建教生工作超時〉。中央社,4月9日。
黃欣宜,2012,《窮快樂也可以: 試探當前台灣美髮業的勞動景況與金錢邏輯》。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
黃茂夫、黃健哲,2000 ,〈「德國與我國建教合作職業教育體制之比較」─再探德國雙元體系之職業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49-59。
路愛國,2009,〈改革三十年-中國成為正常的發展中國家〉。《研究報告》2009-03。
劉亦常,1959,《工業教育概論》。台北:教育部。
劉愛生、曾增勳、吳佩玲,2010,〈店家:曠職一天 扣三天薪水〉。聯合報,9月28日。
潘毅、任焰,2008,〈國家與農民工:無法完成的無產階級化〉。《二十一世紀》,107。
蔡瑞明,2002,〈台灣社會階層化過程〉。165-200,收錄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蔡瑞明、林大森,2000,〈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連結:以台灣教育分流為例〉。143-190,收錄於劉兆佳等編,《市場、階級與政治:變遷中的華人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蔡瑞明、莊致嘉,2004,〈台灣分流教育的階層化機制:高中職學生的教育期望分析〉。論文發表於「教育階層化與家庭專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4。
鄭宏斌,2010,〈都不教我,一直罵 建教生哭:工作12天 薪水298元〉。聯合報,A5版,9月28日。
賴麗貞,2007,〈我國職業學校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班面臨問題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61:1-11。
薛荷玉、呂開瑞、曾增勳,2010,〈用底薪算加班費 洋華「壓搾」建教合作除名〉。聯合報,A7版,4月13日。
謝雨生、黃美玲,2012,〈家庭社會階級對子女教育進階的影響及變遷〉。《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社會階層與勞力市場》。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羅文基,1990,《技職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蘇聖怡、楊惠琪,2010,〈建教生變賤價工 家長怒吼 時薪55元 日做13小時「哪有體力學習」〉。蘋果日報,9月23日。
英文文獻
Anthony Giddens,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enry Giroux,1983, "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3(3):257-93.
Immanuel Wallerstein, 1983,Historical capitalism: with,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London.New York: Verso.
Immanuel Wallerstein, 1983, Historical Capitalism. London: Verso.
James Scott, 1976,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arl Marx, 1887,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ichael Apple, 1982,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ichael Burawoy,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ul Willis,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ierre Bourdieu and Loïc Wacquant,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Ralph H. Turner, 1971, "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 and the School System"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Systems,edited by Earl Hopper. London: Hutchinson.
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tis,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Lif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